6.2《再别康桥》课件(共4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再别康桥》课件(共46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英国剑桥大学
创立于13世纪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画面美和音韵美。
2.分析诗歌感情与形式的完美融合,体味诗人的感情及表达情感的方式,感受
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原名章垿,字槱[yǒu]森,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一生中他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其诗语言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1931年 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作者生平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徐志摩爱恋林徵因。
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
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林徽因和梁思成参与接待工作。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
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胡适充当媒人,梁启超做证婚人:“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聚……你们两人都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率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创作背景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于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桥cambridge,即剑桥,邻近康河,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1921年922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并开始创作新诗。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徐志摩的一生曾经三次到过康桥: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康桥,再会吧》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再别康桥》
猜猜看,这是徐志摩第几次到康桥?
本诗写作于第三次告别康桥的时候。
徐志摩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何谓再别?
才女林徽因
发妻张幼仪
徐志摩
二任妻子陆小曼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常禁锢住的只是女性而已。
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正如水中月、镜中花,得不到的才会拼命追求。
鲜花与浪漫在生活中的婚姻显得不切实际
徐志摩一生所爱的三个女子:
幼仪没有说过她爱志摩,即便她仍是他的妻子时,也没有机会说出一个爱字。于是她便用漫长的人生来说,因为那正是她所相信的——爱即是承担、即是责任。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幼仪对志摩的爱当是最彻底也最完整的。诚如她所言,三个女人之中她最爱志摩。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
徐志摩于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邂逅了林徽因。
1920——1921与徐志摩在英伦相识
清醒的林徽因: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几乎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
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去世,年仅51岁。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象的那样一个人。”  林徽因:志摩遇难之时,她和丈夫梁思成用碧绿的铁树叶亲手编制了花圈,梁思成还从志摩遇难的飞机残骸上拾来一块木板,林徽因将它常年挂在她的居室,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天。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读文正音
河 畔( ) 荡 漾( )
青 荇( ) 榆 阴( )
揉 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 溯( )
斑 斓( ) 笙 箫( )
pàn
yàng
xìng

róu
zǎo
gāo

lán
shēng xiāo
新月诗派
“三美”主张提出者闻一多
新月诗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成立于1923年,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
关于“三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韵律感。
主要指辞藻的华丽,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匀称整齐,讲究节与节的匀称和行与行的整齐。
赏“音乐美”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探讨1:这首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押韵灵活,韵律柔和,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韵脚:来,彩;娘,漾;摇,草;虹,梦;箫,桥;来,彩
2.叠词的使用。轻轻的、轻轻的、悄悄的……
3.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音乐美
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你有什么发现 ?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语意上同中有异, 在节奏上完全相同;
回环往复
使得诗歌前后呼应,结构圆合,增添诗歌的节奏感。
作用
(修辞手法)
结构
使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更加地深邃隽永,给读者丰富的联想与回味。
内容
① 为什么是“轻轻的”“悄悄的”的走?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思考下列问题。
② 能否将“轻轻的我走了”换成“我轻轻的走了”?
调换语序,突出强调了“轻轻”二字,能够更好地表达“我”不愿打扰康桥那宁静祥和的气氛,更好地显示出我离别之际的洒脱与惆怅。
不愿打破康桥的静谧与和谐, 只求默默地与之作别。热爱与惜别、忧伤与孤寂, 在“轻轻”与“悄悄”中涌动。
这首诗押韵了吗?找一找诗歌中的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几乎每节的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并且每节换韵,整齐中富有变化。
韵律和谐
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呈现出错落有致的美感。
YI XIANG
找出本文由康桥独特的意象构建的美丽画面。
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挥手作别云彩图
青荇水底招摇图
榆阴浮藻清潭图
河畔金柳倒影图
黄昏夏虫沉默图
撑篙漫溯寻梦图
赏绘画 美
“云彩”
思考1:把徐志摩的这首诗和别的离别诗比较在送别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
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1、挥别云彩图
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手法,
营造了宁静和谐的意境,奠定了舒缓
的感情基调。
第一节: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
思考:开头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何作用?与最后一节的“悄悄的”可以互换吗?
连用三个“轻轻的”,反复手法,营造了宁静和谐的意境,奠定了舒缓的感情基调。
不可以互换。开头“轻轻”重在表达来时心情的欢欣愉悦,结尾“悄悄”重在表达离去时情感的黯然神伤。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思考: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金柳”
2、金柳倒影图
河畔的金柳 →夕阳中的新娘(暗喻)
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影子映在清澈的水中,就像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
阅读诗歌第三节,你认为哪些词用得最妙?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3、青荇水底招摇图
①招摇:“摇摆” ,拟人,将青荇拟人化,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
②油油: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写出了水波轻涌、水质清澈的状态,表达自己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向往。
③“甘心”两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眷恋。
“青荇”
“招摇”,拟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视频
阅读诗歌第四节,“彩虹似的梦”是什么?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榆阴清潭图
①表义:昔日梦想已成过往,但未消失,沉淀在此,像彩虹般美丽。
②深义:“彩虹似的梦”就是诗人对爱、自由、美的追求之梦。
“清潭”
“天上虹”,比喻,欢喜和眷恋之情。
第五节,鉴赏“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5、撑篙寻梦图
比喻。
把“星辉”比作可以装载的物体,化无形为有形,象征着过去美好的生活,营造了璀璨美好而又富有寓意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留恋之情。
“长篙”“星辉”
流连忘返,感情达到高潮。
怎样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分析作者的情感?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6、夏虫沉默图
将“夏虫”拟人化,就连喧闹的夏虫好像也体会到诗人的离别之情,也愿保持沉默,而“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将诗人的不舍别离推向了极致,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
“笙箫”“夏虫”
依恋、无奈、惆怅,情绪低落。
作者为何“不能放歌”?
“笙箫”是中国传统的乐器,后用来代指音乐。箫声是低沉哀怨的,多用于别离。
①诗人从梦中回到现实。
②悄悄无声,笙箫有声,化无声为有声,化无形为有形,渲染了无边的寂静氛围。
③将“夏虫”拟人化,就连喧闹的夏虫好像也体会到诗人的离别之情,也愿保持沉默,表达了诗人的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诗人眷恋康桥,为什么临别却“不带走一片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人在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而选取自然景物(如:云彩、金柳、青荇、清潭、笙箫、夏虫等)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同时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欣喜和眷恋之情。
观点一:诗人不忍心破坏康桥宁静、和谐的美。
观点二:诗人怕触物伤情,不敢带走。
观点三:诗人渴望却不能带走哪怕仅仅是一片云彩。
观点四:康桥的一切被放在心里,放在了灵魂里。
“云彩”
依依不舍、情绪洒脱
7.惜别云彩图
第7节和第1节是否重复,在诗中有何作用?
①内容上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层层递进。
②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③“悄悄的”表达了诗人不愿惊动康桥、不舍离去的情感。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榆阴清泉图
3.热烈的爱恋和眷恋
青荇招摇图
2.欢喜和眷恋
金柳倒影图
1.依依惜别
挥别云彩图 愁 → 喜
撑篙寻梦图
6.情绪低落静思默想
夏虫沉默图
7.难舍难分
惜别云彩图
5.感情达到高潮
→ 愁
感情变化?
全诗感情变化?
分析情感变化
2.欢喜和眷恋
3.热烈的爱恋和眷恋
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5、感情达到高潮
挥别云彩图
金柳倒影图
青荇招摇图
榆阴清泉图
撑篙寻梦图
夏虫沉默图
惜别云彩图
7.悄悄作别
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
1.依依惜别



梳理全诗
思考:诗歌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内容和情感?
现实(1):飘然离去- 依恋之情
河畔金柳
寻梦(2~6 ) 康河水草 康桥景美
榆阴清潭
星辉寻梦
现实(7):飘然离去- 依恋之情
梳理情感
苦闷彷徨
百般珍惜
无限依恋
赏“建筑美”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探讨1:这首诗歌的“建筑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全诗共七节,在排版形式上精心构造,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错开,整齐划一。从句子上看,每句6-8字,大致相等,具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既工整匀称,又有巧妙的变化,首尾回环呼应,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
建筑美
山。
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者深寻,谢公远攀。
山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对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馀麋鹿闲。
宝塔诗:声韵和谐,节奏明快,有如“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之感。
未来
  并不会自行到来,
咱们必须
    采取写办法。
共青团,
    抓住它的鳃!
少先队,
    揪它的尾巴!
公社
  并非童话里的公主,
让人们夜夜为她
      害相思病。
计算好,
    考虑妥,
      看准了,
        就前进,
令狐楚《山》
马雅可夫斯基(俄国)《穿裤子的云》
阶梯诗:有助于加强诗的节奏感,能较为充沛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层次。
诗歌的“建筑美”
音乐美
建筑美
绘画美
A.注重韵脚:来,彩;娘,漾等。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A.诗的选取色彩绚丽的意象,构成丰富美丽的画面: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B.巧用动词,动态的画面美:招手、荡漾、招摇、揉碎等。
《再别康桥》一诗,虽然写的是离情,但给我们启示的却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当世俗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
总结主旨
总结主旨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把自己对康桥的回忆和即将离别的情绪都融入康桥的美景之中,营造出一种清丽、柔美、静谧,带有淡淡的忧伤的氛围,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课外拓展:志摩的诗
徐志摩最浪漫的诗,一生至少读一次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最浪漫的诗,一生至少读一次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
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徐志摩最浪漫的诗,一生至少读一次
沪杭车中
匆匆匆!催催催!
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
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
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艳色的田野,艳色的秋景,
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 
徐志摩最浪漫的诗,一生至少读一次
我有一个恋爱(节选)
我有一个恋爱——
我爱天上的明星;我爱他们的晶莹;
人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
在冷峭的暮冬的黄昏,在寂寞的灰色的清晨。
在海上,在风雨后的山顶——
永远有一颗,万颗的明星!
山涧边小草花的知心,高楼上小孩童的欢欣,
旅行人的灯亮与南针——
万万里外闪烁的精灵!
徐志摩最浪漫的诗,一生至少读一次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合作研读,探究风格
艾青和徐志摩都曾留学国外,受到西方哲学、文学的影响,这两首诗都写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组合作,研讨二者在诗歌的形式、韵律、意象、语言和艺术手法上有何不同。
篇目 情感(同) 情感(异)
《大堰河——我的保姆》 两首离别诗都表达了对大堰河或康桥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表达对大堰河深深的爱、怀念与赞美,对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控诉。情感炽热浓烈,表达直抒胸臆。
《再别康桥》 表达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对母校的深情眷恋及离别的哀愁。情感温柔平和,表达含蓄委婉。
1.这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找出对应的诗句读一读,同桌按照朗读评价表负责打分,并以“诗歌+特点+情感”的形式谈谈你的感受。
对比角度 《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别康桥》
形式
韵律
意象
语言
艺术手法
对比角度 《大堰河——我的保姆》 《再别康桥》
形式 形式较为自由奔放。全诗13节,4-16行不等,每行2-22字,参差不一,散文化。 形式呈建筑美,节与节之间整齐均衡。共7节,每节4行,每行6-8字,字数相近。
韵律 诗歌不押韵,大量的排比造成诗歌参差和谐 诗歌带有音乐美。每节二、四句押韵,节奏和谐,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意象 选取日常生活事物意象、描述性意象。如: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枯死的瓦菲、一丈平方的园地、长了青苔的石椅、厚大的手掌、围裙上的炭灰、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营造出具有浓烈中国乡土色彩的质朴意境。 诗歌带有绘画美。选取景物意象、想象性意象。如: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别离的笙箫……营造出具有英国学院风格的浪漫意境。
语言 语言平实质朴、自然直白,而又暗含力量。 语言清新明丽、轻柔委婉、和谐自然。
艺术手法 ①大量的排比、反复的呼告、强烈的对比。②直接抒情与叙述、描写相融合 ①比喻、拟人、顶针、想象、反复②借景抒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