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自然选择的证明》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 《自然选择的证明》课件(共2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前言导入
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宇宙中的其他生命呢?古往今来,许多哲学家、科学家都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思考,展现了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到19世纪中叶,达尔文同样也在思索这些问题。后来,他发表了《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由此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的新纪元,引起了整个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
科学探索是求真的事业,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物种起源》中的一篇论文——《自然选择的证明》,跟随达尔文一起去探索科学的奥秘!
自然选择的证明
——达尔文
学习目标
1. 知人论世,了解《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
2. 理解文章基本观点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把握整体
思路,赏析论证方法,体会严密的论证逻辑。
3. 梳理作者概括的生物界的变异和遗传现
象,理解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方向的作用。
知人论世,初入文本
作者简介
达尔文(1809 — 1882),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16 岁时便被送到爱丁堡大学学医。达尔文无意于学医,对自然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28 年父亲又送他到剑桥大学改学神学,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尊贵的牧师”,但是他对自然历史的兴趣变得越加浓厚。1831 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同年12 月,英国政府组织了“贝格尔号”军舰环球考察,达尔文以“博物学家”身份自费搭船开始考察活动,于1836 年10 月回到英国。1842 年,他第一次写出《物种起源》的简要提纲。1859 年,达尔文经过多年研究,终于出版了《物种起源》。1882 年4 月19 日,达尔文因病去世,被安葬在牛顿墓旁。
创作背景
1831年,亨斯楼推荐达尔文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旅行。这次环球旅行可以说彻底改变了达尔文的一生,使他在生物学研究上更进了一步。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穿过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到达了南美洲、澳洲和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一路上,达尔文沿途考察各地的地质、动植物的特性,采集了无数的标本,并将自己的发现做了详细的观察笔记。经过5年的时间,达尔文游遍了世界大部分地区,终于回到了英国。环球航行的过程中,每个地区都存在着既相似又不一样的物种,或者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小岛环境相似,但是物种却不相同。这些发现让达尔文更加坚定了研究生物特性的决心。经过了十几年的刻苦研究,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
作品简介
《物种起源》全名《论依据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物种起源》,1859年11月24日在伦敦出版。在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积累的对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形态学、胚胎学和分类学等许多领域的大量研究资料,以自然选择为中心,从变异性、遗传性、人工选择、生存竞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物种起源和生命自然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解说题目
《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遗传变异”等影响巨大的观点,并用大量资料证明了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斗争中和自然选择中,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是自然界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自然选择的证明》节选自《物种起源》第15章《综述和结论》,作者用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对生物界在地史演变、地理变迁、胚胎发育中的各种现象进行令人信服的解释,使这理论获得进一步支撑。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指导
“深文浅读”是针对有一定难度作品的阅读策略。 “深文”是指专业性、逻辑性较强的论著,包括科学与文化类论著和学术类论著等;“浅读”,是指能把握论著的基本观点,初步了解其论述的方法或特色。
“深文浅读”就是通过把握论著中所列举的事实及结论,抓住核心概念和关键句,从而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
整体感知
段落 重要概念 段意概括
第1段 自然选择、变异 在自然条件下生物的变异,自然选择发挥了作用。
第2段 变异、自然选择、最适者生存、择优弃劣 从事理上推断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的合理性,证明自然选择学说是可信的。
第3段 物种、变种、特创论 物种起先是以变种形式存在,可以解释同一属内的许多物种很繁盛、有大量变种等生物现象,而特创论则不能解释。
第4段 自然选择、变种、变异、物种、特创论 自然选择可以解释生物的演化、改良、灭绝,以及可以规划大小不等的类群等生物现象,而特创论则不能。
第5段 自然选择、变异 自然选择可以解释生物的稳定性与变异的缓慢性,而特创论则不能;
整体感知
段落 重要概念 段意概括
第6段 自然选择、适应 列举大量事实用来巩固自然选择可以解释生物的稳定性和变异的缓慢性的观点。
第7段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让“自然界处处充满美”。
第8段 自然选择、竞争、适应 自然选择让生物得到适应于改良,但这种适应与改良并不是绝对和完美的,而是有一定条件与局限性的。
第9段 本能、自然选择 从本能的形成、遗传角度论证自然选择。
第10段 物种、变种、特创论 自然选择可以解释杂交的后代与其父母的相似性,特创论则不能。
整体感知
段落 重要概念 段意概括
第11段 遗传变异理论、自然选择、变异、竞争、适应 以地质记录所提供的事实为依据,从遗传与变异的角度论证自然选择的正确性。
第12段 遗传变异学说、变异 生物的地理分布的重要事实可以证明遗传变异学说。
第13段 变异、特创论 生物的地理迁徙是特创论无法解释的。
第14段 遗传变异学说、物种、变种 生物的物种变异是特创论无法解释的。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第1-2段)。
第二部分:阐述自然选择学说的具体事实和观点(第3-14段)。
第一层:论述自然选择下有变异发生(第3-7段)。
第二层:谈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第8-11段)。
第三层:物种进化符合自然选择的法则(第12-14段)。


深入研读,仔细品味
理解基本概念
1、根据课文有关内容,说一说你对以下概念的理解。
自然选择:《物种起源》的核心概念,指生物在自然条件下不断地发生变异,有利于生存的变异逐代地累积加强,不利于生存的变异逐渐被淘汰,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亚种:生物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指同一种内由于地域、生态或季节上的隔离而形成的个体群。
变种:指种内的个体变异,与种内其他变种有共同的分布区,其分布范围比亚种小。
地理种:同一种生物因地区不同所产生的形态差异,称之为地理种。
神创论:基督教信奉上帝,并断言上帝全善全智全能。上帝是生命的创造者。
研读文本内容
2、达尔文基于哪些事实证据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
①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
②同种个体间普遍存在差异(变异)。
③资源是有限的。
④物种内的个体数量能保持稳定。
⑤许多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研读文本内容
3、从选文来看,自然选择对物种进化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①自然选择保存了物种中那些最为歧异的后代,使同物种的不同变种间细微的特征差异趋于增大;
②使较大种群中的优势物种产生新的优势类型,规模更趋增大,打败较不占优势的类型,导致大量物种绝灭;
③使物种逐步缓慢变异,努力适应那些自然界中未被占据或尚未占尽的地盘;
④使物种具有千姿百态的美的形态或属性;
⑤使物种间因为竞争都得到适应与改良;
⑥使物种的本能缓慢改变,性状、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器官也更为特化以适应不同的功能。
研读文本内容
4、地质记录为自然选择学说提供了哪些有力的证据
①物种和整个类群的绝灭是遵循自然选择原理的必然结果,因为旧的生物类型要为新的改良类型所取代,体现了“适者生存,择优弃劣”的法则。
②各地质层中的化石,其性状在某种程度上,介于其上下地层的化石之间,证明物种是不断进化的。
③一切绝灭了的生物可以与所有现生生物一样进行分类,因为它们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
④现生生物类型的组织结构要较古代类型更为高级,某些类型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退化的生活习性,而在体制上发生了退化,这些情况都体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
研读文本内容
5、本文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
①事实论证。作者一开始就列举地质学研究的成果和博物学家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这一事实;更多的是列举自己在科学考察中发现的现象和事例证明自然选择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②道理论证。(第2段)
③对比论证。作者多处将自然选择、进化论能解释物种演化等自然现象与特创论不能解释进行对比,批驳了特创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巩固。
④因果论证。(第3段“因为在物种形成很活跃的地方……”“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差别……”,第4段“由于……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第8段“既然……所以某一地区的物种……”等。)
思维拓展延伸
6、“自然界中没有飞跃”,你认同达尔文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文本联系事实谈谈你的观点。
观点一:我赞同这个观点。
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一般不会产生巨大的突变。
观点二:我不同意。
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物种出现的过程。地球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突然灭绝,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5次,因此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鉴赏艺术特色
①采用总分结构。前两段为总论,第3-14段为分论。总论部分论证了自然选择法则存在可能性与合理性。分论部分为具体论证生物在自然选择法则下的不断进化奠定基础。结构条理清晰。
②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充分论证了观点的可信度,说服力极强。
③ 语言严密。运用很多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和长句,如“由于每个物种都有按照几何级数过度繁殖的趋向,而且各个物种中变异了的后代,可以通过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去占据自然条件下多种多样的生活场所 ”有什么表达效果 “每个物种”强调“所有”,“变异了”强调不是所有的后代,“其习性及构造的多样化”强调占据的手段。这些限制词分别从范围、类别和手段方面展示了自然选择的规律,充分体现了措辞的精当和表达的周密。
总结全文,概括主旨
归纳主旨
选文首先提出论点,并初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客观上存在可能性,事理上具有合理性,然后从物种最初的存在形式大量变种的存在、物种的演化与改良、生物的遗传性与变异性、生物的地理分布等方面,列举了大量科学考察所得到的事实,充分证明了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这一观点,有力地驳斥了物种特创论的观点。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当堂检测
1.下列对《自然选择的证明》一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动植物就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
B.地球上的一些类群不断扩大规模,同时,一些物种又会灭绝,是因为灭绝的物种缺乏竞争力。
C.自然界的美无处不在,就是因为自然选择让那些动植物为了生存而变得艳丽多彩或叫声悦耳。
D.原本适合一个地区的物种后来为从其他地区迁来的物种所打败和代替,这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C.文中说“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自然界处处充满着美,这很大一部分应归功于自然选择”,这里面有两个限定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很大一部分”,而C项表述过于绝对。
C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究竟是先有花还是先有蝴蝶呢?曾经,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蝴蝶和飞蛾之类的昆虫是随花而生的。然而,最新研究表明,早在地球上第一种开花植物出现之前,原始蝴蝶就已经存在。
要知道先有蝴蝶还是先有花,我们需要知道第一只蝴蝶和第一朵花谁先出现在地球上,常见的方法是找化石。目前已发现的最古老的花化石,距今1.3亿年。科学家基于模型重建了被子植物系统发育的祖先花,发现其可追溯到1.4亿年前。2012年,古生物学研究团队在有机沉积物中发现了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的遗迹,研究者通过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化石的研究,鳞翅目昆虫至少在2亿多年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由此表明,早在开花植物出现之前,原始的蝴蝶和蛾类就已经出现。
那么,在花朵出现之前,这些原始蝴蝶吃什么呢?科学家普遍的观点是,蝴蝶和飞蛾等昆虫口器的出现是为了适应吸食花蜜而发生的进化。但是,如果拥有口器的蝴蝶和蛾子是在开花植物之前出现的,那么它们是以什么为食的呢?科学家的一个猜想是,为了适应当时炎热干燥的气候,原始昆虫进化出了虹吸式的喙,便于有效摄入液体,补充迅速流失的水分。也就是说,早期蝴蝶和飞蛾的喙是用来喝水的。最初,它们可能是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树干的渗出物生存的。
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3.请分别用一个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观点。
当堂检测
2.答案:古生物学研究团队在有机沉积物中发现了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的遗迹,研究者通过对原始鳞翅目昆虫翅膀化石的研究,发现鳞翅目昆虫至少在2亿多年前就已出现在地球上。
解析:原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通过……的研究”中缺少介词“对”;二是结构混乱,“研究者”是主语,未说完就出现了另一主语“鳞翅目昆虫”,可在“鳞翅目昆虫”前加上“发现”。
3.答案:①最新研究表明先有蝴蝶后有花。②辨识蝴蝶与花先后关系的常见方法是对比化石。③科学家猜想花朵出现之前,蝴蝶以吮吸液体为生。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段落的首尾句,还要关注标志句间的关联词语。第一段,注意关联词语“然而”,语义重心在后,即“最新研究表明,早在地球上第一种开花植物出现之前,原始蝴蝶就已经存在”。第二段,关注第一句的衔接作用,“要知道先有蝴蝶还是先有花,我们需要知道第一只蝴蝶和第一朵花谁先出现在地球上,常见的方法是找化石。”第三段,关注最后结论,“科学家的一个猜想是”“最初,它们可能是靠吮吸水滴和破损叶片、树干的渗出物生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