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茶馆素养目标了解作者老舍及写作背景,了解话剧常识。梳理故事情节,把握矛盾冲突。赏析话剧人物及艺术特色,探究主旨内涵。提升写作能力课堂导入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作品,它被曹禺评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瑰宝;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而王蒙更是肯定其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最好的作品。”它就是《茶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裕泰茶馆,领略一幅庞大的历史画卷。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担任过小学校长等职。1922年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教授,边写作边教学。1934年夏,任山东大学文学系教授。1938年,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任常务理事、总务组长,并组织出版会刊《抗战文艺》。1946年3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留美写作。1949 年底回国。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及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中国剧协和中国曲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被残酷迫害,跳湖自溺。(1899~1966)主要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贫血集》《月牙集》,以及通俗文艺作品集《三四一》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人物评价: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二、写作背景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老舍先生积极响应号召,同年8月,完成一部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普选,其中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北京人艺的曹禺等艺术家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场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茶馆》。1958年5月,老舍在《剧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的文章,文中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 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戏剧的相关知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的相关知识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招号或圆括号)括起来。二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戏剧种类:按艺术形式:话剧,歌剧,舞剧等;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多幕剧,独幕剧;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历史剧,现代剧;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正剧、喜剧和悲剧等。全剧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第一幕(节选部分)清末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第二幕:民国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人物命运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点击播放视频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剧情,试着理出主要事件和人物。梳理文本梳理人物人物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及其奴才走狗。如西太后的宠奴庞太监,吃洋饭的恶霸马五爷,特务宋恩子、吴祥子、流氓黄胖子,打手二德子,人口贩子刘麻子,江湖骗子唐铁嘴等等。一类是在这“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各阶层的人们。如王利发、秦仲义、康顺子、康六、乡妇、老人等等。概括本幕情节1、马五爷施威2、康六卖女3、刘麻子卖表4、鸽子之争5、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6、常四爷施舍乡妇7、秦庞交锋8、茶客对话9、常四爷被抓10、庞太监买妻分析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裕泰茶馆的掌柜1.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2.分别分析对不同人采取的不同态度,并从文中找出依据。对秦仲义对乡妇对唐铁嘴王利发圆滑讨好强硬、少怜悯厌恶、仍笑脸相迎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其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圆滑善于应酬精明干练胆小自私多说好话,多请安。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不满于腐败的清政府,痛恨帝国主义唉!连鼻烟也得从外洋来!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我老觉乎着咱们的大缎子,川绸,更体面!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热爱国家,为国家前途忧虑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儿,给拉拢这路事!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正直善良 有强烈的爱国意识敢作敢为 富于正义感 有同情心常四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其性格特点的语言。旗人,满清时吃皇粮。他不满于富户人家为一只鸽子而械斗,痛心于洋货倾销、国家的银子外流,对清朝的腐败和命运深表担忧。从茶馆里两起乡民卖女的悲剧中,他预感到“大清国要完”,因而招来横祸被捕入狱。他性格刚强而富于同情心,当二德子向他逞凶时,他言辞锋利地回敬对方,明里讥讽二德子,暗中指责政府。他看不惯刘麻子所做的卖人交易,施舍给卖女儿的村妇两碗面。后来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最终变得穷困潦倒,这是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悲剧。人物:常四爷松二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心眼好胆小怕事懒散无能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心眼好,和事佬形象哥们儿,我们天天在这儿喝茶,王掌柜知道,我们都是地道老好人!我,我听见了,他是说······黄爷,帮帮忙,给美言两句!胆小怕事,懦弱无能,不敢为朋友出头秦仲义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秦仲义,穿的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家境殷实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居高临下,自命不凡轰出去!(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饭吃没有。缺乏同情心,对常四爷施舍的事不屑一顾把本钱拢在一块儿,开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主张维新,实业救国与庞太监的交锋敢与保守势力针锋相对展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张扬的个性其它人物的人物形象宋恩子、吴祥子:狡诈奸猾、傲慢无礼的老牌特务刘麻子、唐铁嘴: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衣相士,算命骗人。这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主旨归纳本剧描写了裕泰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种种活动,通过众多角色的对话,自然形成戏剧冲突,展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透视了戊戌变法发生与失败的前因后果,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流氓地痞横行、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腐败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现实,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统治的真实图景,揭示其必然败亡的命运。潜台词 是指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内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品味潜台词课文中有许多意味深长的潜台词,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能够反映社会情况的潜台词示例:马五爷:“二德子,你威风啊!”这句话把马五爷的威势凸显出来,而这威视不过是依仗洋教的庇护,暗示当时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威风。品读台词王利发: “坐下!我告诉你,你要是不戒了大烟,就永远交不了好运!这是我的相法,比你的更灵验!”侧面交代了一个社会现实:清朝末年,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腐败,大量鸦片流入中国,腐蚀着中国人民的身体和灵魂。品读台词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常四爷言辞犀利地回敬对方,明理讽刺二德子,暗中指责腐败政府,一针见血,咄咄逼人。品读台词茶客甲:”将!你完啦!”这是一句典型的一语双关的台词,它既表示一局棋已经下完,也更点明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尽头。品读台词康六:“那不是因为乡下种地的都没法子混了吗 一家大小要是一天能吃上一 顿粥,我要还想卖女儿,我就不是人!”一种社会现象:农村破产,民不聊生。农民已经无法生存下去,只能靠卖儿卖女以维持暂时的生计。庞太监: "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庞太监对买来的“妻子”没有任何同情, 在他心中,这只是一个活的玩物而已。再次写出庞太监荒淫无耻、狠毒奸诈,没有一点点性和同情心。品读台词(1)卷轴式的平面结构。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一个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本课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在小范围之内的。整幕剧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组成的,是平面展开的,形成卷轴式的平面结构。这与中国传统戏剧的写法完全不同。思考:曹禺称本剧第一幕是“古今中外第一幕”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2)群像式的人物。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二十几个,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也不多,有的人物在茶馆中一闪而过。比如松二爷的出场不过是为了反映他所代表的封建遗老的没落。就是起着贯串全剧作用的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头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流中表现着自己。思考:曹禺称本剧第一幕是“古今中外第一幕”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3)特殊的戏剧冲突《茶馆》所采用的是特殊的戏剧冲突。剧中 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这种“剪影式”的新尝试,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地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也暗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语言特色:一是人物语言个性化。如王利发语言中透着谦恭、周到和小心翼翼;常四爷的语言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二德子的语言显露出无赖与无礼;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人物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语言特色:二是丰富的潜台词。老舍主张写戏剧台词要“想的深说的俏”,他笔下的人物语言往往短短几句,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如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庞太监之间,表面问安奉承,内里却暗藏杀机,每句话都是话里有话,耐人寻味。语言特色:三是语言浓浓的“京味儿”,幽默讽刺。“甩闲话”“尊家”“搂下桌去”“官面上”等词语,逢人称“爷”的称谓,刘麻子的“您二位真早班儿”,二德子的“嘛!……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常四爷的“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等语言,无不透着浓浓的“京味儿”。作业: 写作训练人物语言个性化是《茶馆》的一大特色。请以“教室的门坏了”为主题,写一段班主任前来调查,同学反应不一的情景对话片段。要求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字数200 左右。示例:教室的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班主任来了,瞪着眼问:“谁踢坏的 ”捣乱鬼董晓龙斜着眼,冷笑着说:“鬼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个鬼脸说:“哈……开了窗,好通风。”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高芳芳:“是董晓龙,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董晓龙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我才没瞎说呢,大家都看见了。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隐瞒、狡辩 ”班主任说:“还有谁看见了 ”“我……我……没看见。”李星使劲地咽了一口唾沫,低下头轻声说。解析: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要能让读者通过“闻其言”而能“见其人”。具体来说,人物语言个性化要做到“四个符合”:符合人物身份特点,符合人物年龄特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符合人物个人修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