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综合评价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第Ⅰ卷 选择题(共39分)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利用化学可以实现的是( )①开发新的能源 ②研制新的材料 ③开发功能强大的电脑 ④合成高效的医用药品 ⑤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2.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成为全世界的文化瑰宝。下列春节庆祝活动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剪窗花 B.挂灯笼 C.放烟花 D.贴春联3.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的保障,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下列实验图标表示进行化学实验时,需要佩戴护目镜的是( )4.化学实验课上,吹灭燃烧的蜡烛时,有白烟产生。有同学说“白烟可能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于是有同学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对于“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获取证据 B.问题和假设C.观察和实验 D.得出结论5.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熔点高 B.密度为1.8 g/cm3C.难溶于水 D.可燃性6.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塞橡胶塞 B.加热液体C.量筒读数 D.倾倒液体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取用固体粉末时,用镊子夹取B.实验剩余试剂都应放回原瓶,以免浪费C.用漏斗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D.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可直接用力把玻璃导管插入8.观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观察错误的是( )A.通常在实验前需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实验装置的特点B.在实验中需观察物质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条件以及产生的各种现象,如颜色发生变化、产生气体或沉淀C.在实验后需观察生成的新物质的颜色、状态等D.要注意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异常现象”,应相信现成的结论9.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主要含化学变化的是(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0.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液体喷出 B.污染试剂C.酒精溅出 D.读数偏大11.对下列实验操作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不能用量筒作为反应容器——某些反应会放热或吸热,容易导致量筒测量不准确B.给固体加热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管壁凝结的水倒流炸裂试管C.将用过的胶头滴管及时冲洗——防止药液腐蚀胶帽D.受热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受热时液体喷出1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向左推动活塞或向右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 )A.向左推动活塞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B.向右拉动活塞时,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C.向左推动活塞时,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D.向左推动或向右拉动活塞,均无明显变化13.化学课上老师演示了“粉笔蜡烛”的创新实验,装置如图。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粉笔上产生黄色火焰,实验结束后粉笔未损耗,但金属盖中石蜡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黄色火焰是粉笔燃烧产生的B.粉笔中孔隙能输送石蜡蒸气C.该实验能说明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D.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U形管内出现黑烟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1分)二、填空简答题(共5小题,共39分)14.(4分)归纳整理,理解化学大概念——物质的变化。(1)色彩斑斓A.101 kPa、-183 ℃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B.吹灭蜡烛产生 。 C.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碟子底部产生 色物质。 (2)才气横溢D.烧开水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E.向石灰石中滴加盐酸,现象是 。 (3)概念感知分析以上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填字母)。 15.(8分)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 (2)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是 。 (3)用于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是 。 (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 。 (5)用于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是 。 (6)用于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的是 。 (7)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 (8)取用粉末状试剂时一般选用 。 16.(7分)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字母填在对应的横线上。A.防止试剂污染B.防止试管破裂C.减小实验误差D.防止发生火灾(1)加热试管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 (2)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 。 (3)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 (4)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 (5)实验时剩余的试剂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中: 。 (6)取用块状固体时,应先将试管横放,再将试剂放在管口,然后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试剂慢慢滑入试管底部: 。 (7)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 17.(10分)(一)实验室中要熟悉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室规则才能正确、快速、安全地进行实验。如图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A中将石灰石固体放入试管中的操作有误,正确的操作是 。 (2)图B称量试剂所用的仪器名称为 。 (3)如图C所示,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需要的仪器有 (填仪器名称)。 (4)如图D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某同学先对试管进行预热,具体操作是 ,然后对准试剂部位集中加热。实验结束后,他发现试管破裂,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写一条)。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错误操作会产生不良后果。分析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1)加热固体试剂时,试管口向上倾斜: 。 (2)水平放置吸液后的胶头滴管: 。 (3)实验用剩的试剂放回原瓶: 。 18.(10分)当下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成了当之无愧的“中国名片”。请分析下列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中国桥:北盘江第一桥作为一座著名的大跨度斜拉桥,所使用的斜拉索抗拉强度轻松超过了1 860兆帕,远超国际标准的要求。建造斜拉索的材料需要具有 (写一条)的特性。 (2)中国港:青岛港是全球自动化效率最高的铁矿石码头。根据铁矿石的形状、密度、黏度自动配料放料,实现了整列60节以上车厢连续全自动化作业,该过程利用了铁矿石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中国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是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工作时能量转化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该过程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中国5G基站:世界最高5G基站在中国,信号覆盖整个珠穆朗玛峰。为了保障5G基站的顺利建设,工作人员克服了缺氧、低温等重重困难。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将氧气压缩至氧气瓶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氧气能供给呼吸,属于 性质。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共22分)19.(12分)根据如图实验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甲实验中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 g,若试剂有腐蚀性,应放在 中称量,托盘天平属于计量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 (写出两条即可)。 (2)按照图乙所示方式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偏 (填“大”或“小”)。某同学用量筒量液体,开始时仰视,读数为 20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为 15 mL,试判断,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实际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 mL。 (3)图丙实验中的操作目的是 。若装置不漏气,则将手移开后,烧杯内导管处的现象(画圈部分)是 (填字母)。 选项 A B C D现象放大图20.(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受《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实验一:探究酒精的物理、化学性质。(1)以下是对酒精的一些描述: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③易燃烧;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易挥发。在以上描述中属于酒精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 实验二: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发现问题] 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形成假设] 小亮:白烟是石蜡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小光:白烟是石蜡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小明: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没有可燃性。[实验探究] (2)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燥的玻璃片罩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 。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小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 的猜想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 的假设。 [结论与解释] (3)①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 的猜想是正确的。②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 。 [反思与评价] (4)①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 ℃时状态呈 ,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 ②化学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比如蜡烛的燃烧。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一例说明: 。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综合评价卷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第Ⅰ卷 选择题(共39分)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下列利用化学可以实现的是(C)①开发新的能源 ②研制新的材料 ③开发功能强大的电脑 ④合成高效的医用药品 ⑤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2.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成为全世界的文化瑰宝。下列春节庆祝活动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C)A.剪窗花 B.挂灯笼 C.放烟花 D.贴春联3.安全是顺利进行实验的保障,进行化学实验需要戴好护目镜,以保护眼睛。下列实验图标表示进行化学实验时,需要佩戴护目镜的是(C)4.化学实验课上,吹灭燃烧的蜡烛时,有白烟产生。有同学说“白烟可能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于是有同学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对于“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科学探究中的(C)A.获取证据 B.问题和假设C.观察和实验 D.得出结论5.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D)A.熔点高 B.密度为1.8 g/cm3C.难溶于水 D.可燃性6.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C)A.塞橡胶塞 B.加热液体C.量筒读数 D.倾倒液体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取用固体粉末时,用镊子夹取B.实验剩余试剂都应放回原瓶,以免浪费C.用漏斗向酒精灯中添加酒精D.连接玻璃导管和乳胶管时可直接用力把玻璃导管插入8.观察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观察错误的是(D)A.通常在实验前需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实验装置的特点B.在实验中需观察物质发生变化所需要的条件以及产生的各种现象,如颜色发生变化、产生气体或沉淀C.在实验后需观察生成的新物质的颜色、状态等D.要注意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如果在实验中观察到了“异常现象”,应相信现成的结论9.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场景中主要含化学变化的是(B)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0.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图下面对应的“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C)A.液体喷出 B.污染试剂C.酒精溅出 D.读数偏大11.对下列实验操作的解释不合理的是(C)A.不能用量筒作为反应容器——某些反应会放热或吸热,容易导致量筒测量不准确B.给固体加热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管壁凝结的水倒流炸裂试管C.将用过的胶头滴管及时冲洗——防止药液腐蚀胶帽D.受热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受热时液体喷出1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以检查如图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向左推动活塞或向右拉动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则能观察到(C)A.向左推动活塞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B.向右拉动活塞时,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C.向左推动活塞时,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D.向左推动或向右拉动活塞,均无明显变化13.化学课上老师演示了“粉笔蜡烛”的创新实验,装置如图。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粉笔上产生黄色火焰,实验结束后粉笔未损耗,但金属盖中石蜡减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黄色火焰是粉笔燃烧产生的B.粉笔中孔隙能输送石蜡蒸气C.该实验能说明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D.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U形管内出现黑烟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1分)二、填空简答题(共5小题,共39分)14.(4分)归纳整理,理解化学大概念——物质的变化。(1)色彩斑斓A.101 kPa、-183 ℃时氧气变为淡蓝色液体。B.吹灭蜡烛产生 一缕白烟 。 C.白色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碟子底部产生 黑 色物质。 (2)才气横溢D.烧开水时,水中常有气泡冒出。E.向石灰石中滴加盐酸,现象是 产生大量气泡 。 (3)概念感知分析以上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ABD (填字母)。 15.(8分)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1)用来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仪器是 g 。 (2)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的是 a 。 (3)用于量度液体体积的仪器是 c 。 (4)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 h 。 (5)用于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是 f 。 (6)用于收集或储存少量气体的是 e 。 (7)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j 。 (8)取用粉末状试剂时一般选用 i 。 16.(7分)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的字母填在对应的横线上。A.防止试剂污染B.防止试管破裂C.减小实验误差D.防止发生火灾(1)加热试管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B 。 (2)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 A 。 (3)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D 。 (4)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C 。 (5)实验时剩余的试剂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中: A 。 (6)取用块状固体时,应先将试管横放,再将试剂放在管口,然后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试剂慢慢滑入试管底部: B 。 (7)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B 。 17.(10分)(一)实验室中要熟悉实验操作,严格按照实验室规则才能正确、快速、安全地进行实验。如图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A中将石灰石固体放入试管中的操作有误,正确的操作是 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将石灰石放到试管口,再将试管缓缓竖起 。 (2)图B称量试剂所用的仪器名称为 托盘天平 。 (3)如图C所示,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需要的仪器有 量筒、胶头滴管 (填仪器名称)。 (4)如图D所示,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某同学先对试管进行预热,具体操作是 在火焰上方来回移动试管 ,然后对准试剂部位集中加热。实验结束后,他发现试管破裂,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试管外壁有水(合理即可) (写一条)。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化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错误操作会产生不良后果。分析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1)加热固体试剂时,试管口向上倾斜: 冷凝水流至热的试管底部,炸裂试管 。 (2)水平放置吸液后的胶头滴管: 腐蚀橡胶帽 。 (3)实验用剩的试剂放回原瓶: 污染试剂瓶中的试剂 。 18.(10分)当下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成了当之无愧的“中国名片”。请分析下列信息,回答相关问题。(1)中国桥:北盘江第一桥作为一座著名的大跨度斜拉桥,所使用的斜拉索抗拉强度轻松超过了1 860兆帕,远超国际标准的要求。建造斜拉索的材料需要具有 硬度大(或抗腐蚀性强等,合理即可) (写一条)的特性。 (2)中国港:青岛港是全球自动化效率最高的铁矿石码头。根据铁矿石的形状、密度、黏度自动配料放料,实现了整列60节以上车厢连续全自动化作业,该过程利用了铁矿石的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中国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是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工作时能量转化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该过程发生了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4)中国5G基站:世界最高5G基站在中国,信号覆盖整个珠穆朗玛峰。为了保障5G基站的顺利建设,工作人员克服了缺氧、低温等重重困难。氧气瓶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将氧气压缩至氧气瓶中,发生的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氧气能供给呼吸,属于 化学 性质。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共22分)19.(12分)根据如图实验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1)图甲实验中称取氯化钠的质量为 7.4 g,若试剂有腐蚀性,应放在 小烧杯 中称量,托盘天平属于计量仪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误差的原因可能是 天平没有调平衡就开始称量 、 砝码放在左盘 (写出两条即可)。 (2)按照图乙所示方式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偏 大 (填“大”或“小”)。某同学用量筒量液体,开始时仰视,读数为 20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读数为 15 mL,试判断,该同学倒出的液体体积实际 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 mL。 (3)图丙实验中的操作目的是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若装置不漏气,则将手移开后,烧杯内导管处的现象(画圈部分)是 C (填字母)。 选项 A B C D现象放大图20.(10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受《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实验一:探究酒精的物理、化学性质。(1)以下是对酒精的一些描述:①无色透明;②具有特殊气味;③易燃烧;④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⑤易挥发。在以上描述中属于酒精物理性质的是 ①②④⑤ (填序号)。 实验二: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发现问题] 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形成假设] 小亮:白烟是石蜡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小光:白烟是石蜡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小明: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查阅资料: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汽化。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没有可燃性。[实验探究] (2)①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小亮由此得出结论:白烟是二氧化碳。 ②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燥的玻璃片罩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出现,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小光由此得出结论:白烟不是 水蒸气 。 ③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小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 小明 的猜想提供了证据,同时可以排除 小亮和小光 的假设。 [结论与解释] (3)①由以上探究结果可知: 小明 的猜想是正确的。②小亮在实验时确实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但他获得的结论不正确,原因可能是 无法判断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是蜡烛燃烧产生的,还是蜡烛熄灭时产生的 。 [反思与评价] (4)①小光同学的反思是: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 ℃时状态呈 气态 ,不会凝结成雾状,所以不应该猜测白烟是水蒸气。 ②化学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比如蜡烛的燃烧。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发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一例说明: 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合理即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综合评价卷 - 学生版.docx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综合评价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