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安一中 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月考(一)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共 9 题,共 3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共同体”一词在英语文献材料中一直被视作“社会”概念的“补充用
语”。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第一次将“共同体”从社会概念范畴中抽离,将其表达为一种以血缘、
感情以及伦理为纽带建构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观点得到学界的肯定。
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思潮频繁交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际一些重要场合,深刻
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提出了一系列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世界讲述了对
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发出了“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
义的理念践行人间”的呼吁。2017 年,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分别载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
会决议、安全理事会决议和人权理事会决议。今天,命运共同体的蓝图日益清晰,影响范围远远
超出亚欧大陆,有力地阻止了世界向单极化方向发展。
可见,作为中华民族应时代呼唤而提出的新型文明观,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多样性人
类文明持续演进的前提。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以人类“由普遍的共像与殊像组合而成的
一种发展走势”为内涵的“命运”,取代语言、地域、历史和血缘等因素作为认同对象,以“人类共
同命运”为纽带将全人类的权利和职责紧密联系起来,进而超越了既往文明观的建构基石。其次,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以将“命运”概念纳入共同体范畴的方式,有力遏制了西方长期奉行的“强
权性、冲突性文明观”的肆虐,打破了部分西方国家企图建立一统天下的单一文明的幻想。再次,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观,主张建立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人类文明新秩序,将合作共赢视
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普遍共像的呼声,让世界各族人民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因文明的多样
性属性而体现出的文明差异,并非一定会引发冲突,其为各具特色的文明在和谐相处中培育真正
的合作和友谊,增强了信念,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刘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大趋势》)
材料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的目的价值的关键功能在于——其面向整体性、同一性的“类整
体优先”(即人类优先的价值共同体)的价值共识也应当成为全球治理的价值准则和根本原则。理
由在于,广义上人类的利益具有整体性,从当今人类整体所面临的现实挑战来看,很多问题都需
要从全局角度去解决才能实现,例如世界和平、保护生态环境、防控传染病、追求科技进步与
社会文化发展。单独一个国家不可能通过损害其他国家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方式实现脱离人类社
会的生存与延续,人类在生存权、和平权、环境权、健康权等方面具有利益的整体性,这就要求
建立一个超国家、超种族、超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的组织,它不是以某个国家或阶级为主导的
国际化组织,而是一个在利益和价值目标上囊括全人类、为人类争取整体权益的组织——“自由
人的联合体”,其作为“真实的共同体”,向世界传递出中国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深入推进各领域合
作、携手倡导并践行多边主义的有力信号,为推进全球治理提供了价值引领,指引和倡导人们认
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性价值观,并且付诸伟大的实践行动和能动性的变革与创造!
人无往而不处在价值体系之中,这在于,人的本性含有价值理性、价值自主性、价值选择、
价值营造、自觉意识,其所追求的秩序的安定与和平、个性的自由与发展、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经济的效率和效益经过其主体的自主选择,逐渐成为其共同体成员或其个体存在的价值目标。
所有这些进入价值主体的价值理念、价值目标、价值标准所形成的共同价值便是价值体系,其
中那些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目标便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
体系整合人类不同个体之间共同的类属性的整体价值与共同性价值,因此人类作为共同体更需
要价值体系作为“类”存在的本体间的价值目标指引,并受制于价值体系。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体系肯定能激发、感召和唤起作为共同体特征的共同理解,唤起命运理念传达的目的感和
方向感。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提出后,推动形成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体目标、以全人类共
同价值为理念指引的关于人类世界的整体认知战略和内在逻辑框架,为改造世界树立了思想旗
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大亮点,并达到了新的认知高度。
(摘编自杜一鸣、周仲秋《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的逻辑内涵、逻辑机理与实践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次提出了“共同体”这一“社会”概念“补充用语”,并将之与血缘、感情、
伦理相联系。
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大趋势,可以引领具有文明差异的各族人民和谐共处,
发展合作和友谊。
C.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可以激发、感召和唤起人们的共同理解,形成求同存异、共同
发展的文明新秩序。
D.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以中国智慧为推进全球治
理提供了价值引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合作共赢的普遍共像为认同对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载入联合国决议中,其影响广泛,
能助力世界多极化发展。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文明观是多样性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前提,遏制了“强权性、冲突
性文明观”的肆虐。
C.人类命运共同体囊括了全人类、全民族的共同利益与价值目标,它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在
当今时代的具体体现。
D.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是价值理念、价值目标、价值标准所形成的共同价值,共同价值中
最重要的目标则是核心价值。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共同体”这一概念引入话题,接着具体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历程。
B.材料一第三段集中论证了为什么说我国建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型文明观超越了既往
的文明观。
C.材料二列举世界和平、保护生态环境、防控疾病等问题,直接论证了“人类的利益具有整体性”
这一观点。
D.材料二运用正反论证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的价值共识应成为全球治理的价值准
则和根本原则。
4.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注脚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D.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5.(6 分)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全球产业链重构、世界整体秩序调整、粮食与能源危机以及全球安
全威胁增大等挑战,因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球性共识。请结合材料对此
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 6~9 题
成贞门
肖复兴
在北京所有的公园里,没有一个可以比得上天坛里北京本地人这样的多、这样的人气兴旺。
想想,也是有原因、有道理、有天坛自己的伦理的。
和其他几个皇家园林相比,天坛四周都是成片的居民楼和平房区,鳞次栉比,密密麻麻。
颐和园、圆明园、北海、香山,这几处哪里也赶不上天坛如此紧密又亲密地被居民区包围。那
些地方都和居民区疏远,人们要去,得乘车走老远。天坛得天独厚,成了平民百姓抬脚就到的
皇家园林。
龙潭湖、陶然亭、紫竹院这几个普通的公园自然也是属于平民百姓的,但它们缺乏天坛的
皇家气派。到那些地方去自娱自乐可以,但不如到天坛既可以自娱自乐,又可以怀思古之幽情,
触摸遥远的历史。独自散散步,想想心事;约上朋友,促膝谈心;即使夜晚谈谈恋爱,都会沾
染上一些古树荫筛下的绿色月光,幽幽丝竹古乐一般荡漾。更何况,这里春有丁香,夏有柏荫,
秋有飘叶,冬有落雪。晨宜圜丘眺日,夜宜斋宫望月,静宜壁前听音,动宜垣内跑步。这样一
比,天坛更像过去百转千回的戏楼,而龙潭湖它们则像是太热闹的茶馆了。
春天的一个上午,在天坛成贞门外西侧有一个座椅,正对着成贞门一角,我坐在那里画它。
一位五十多岁的女人走过来,对我说:你旁边没有人吧?我看她胸前挎着一个尼康单反相机,
肩上背着一个沉重的摄影包,一副摄影家的样子。显然是要坐下来,减轻一下负担,照一照眼
前的成贞门。
椅子很宽、很长,我请她坐下。她把包放在地上,打开包,取出一个镜头安在照相机上。
看她安装镜头不大熟练,有些忙乱,又不像个摄影家。现在有钱的人多了,挎上台单反相机周
游世界的人也多了起来,好相机不仅仅属于摄影家。玩摄影成了时髦,有钱的孩子爱玩摄影,
换相机像换女朋友或男朋友一样频繁,便把淘汰的相机给父母玩。在天坛,常见这样的老人,
拿着大炮一样的相机转悠着拍风景照,成了天坛里的一景。
你这相机够高级的呀,尼康几呀?我问了一句。
尼康 D3。她回应着,终于把镜头安上了,对着成贞门照,快门啪啪地响得轻快。
照完了,她把镜头换下来,望了一眼我的画,问我:您是画画的?
我告诉她我只是画着玩儿。
她忽然轻轻地叹了口气。我忙问她:怎么,画着玩儿不好吗?
不是不好,是太好了!
那你为什么叹气呀?
这么一问,她又叹了口气,眼眶里竟然有泪花闪烁。我不知道该不该问她是为什么,怕问
多了让人家不高兴。我不敢再看她,只静静地望着成贞门。
只沉默了一小会儿,她开口了。显然,一直憋在心里,想找人诉说。听她说完,我明白了,
女儿爱好摄影,相机就是女儿的,一年半前,她到西藏摄影的时候,不幸车祸身亡。
我不知该怎么劝慰她,再没有比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悲伤的事情了。我只好随口问了句:孩
子多大了?
才过三十。马上要结婚了,出了这事!
我责怪自己,这话问的,让人家更悲伤。
她的未婚夫把这个相机交到我手里,有两个多月了……
我忍不住好奇,打断了她:她未婚夫怎么没把相机留在自己身边呢?按理说,这是未婚妻
的遗物呀,留在他身边才是。
他就要结婚了。也是能理解的。他说还是给我的好,我可以在想女儿的时候,看看里面的
照片。他说的也对。可我一直没敢打开相机看孩子照的照片。一直到前几天,快过清明了,我
忍不住打开,居然发现相机里面存储了那么多照片,其中拍得最多的是天坛。
说着,她打开相机的取景框,迅速地倒回到那些天坛的照片,让我看。相机好,拍得也好,
天坛里好多地方,祈年殿、回音壁、皇穹宇、圜丘、丹陛桥、神乐署、斋宫,还有天坛里的各
种树、各种花、各个门……其中,就有这个成贞门。
从那天起,我就想,西藏太远,我去不了,天坛就在北京,我去得了,就用孩子的这个相
机,把天坛里孩子拍的这些景物,按照她拍照的位置和角度,再拍一次。她说。
我非常感动。一个孩子对北京的爱,集中在她拍照的天坛。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也集中在了
天坛。天坛,不仅是这位母亲心中悲伤的化解地,也是这位母亲爱的集散地。只有浩瀚的天坛,
可以和同样浩瀚的母爱相比拟。
告别的时候,她对我说:我知道孩子为什么那么爱照天坛,她恋爱第一次约会,就是在天
坛,确定关系以后,他们两人也爱到这里来。
走了两步,她又回转身对我说了句:我打开相机的时候,以为里面会有他们两人的照片呢。都
被他删除了。
她背着沉重的摄影包迈上台阶,走进成贞门了,我还站在那里望着。
(有删改)
文本二:
燕舞:2020 年故宫和天坛都喜逢建立 600 周年纪念,您另辟蹊径写天坛的深意有哪些?
肖复兴:在写这本书之前,故宫,我首先是回避的,一我不熟悉,二写它的人太多,出的书也
太多。写天坛,我想到了史铁生的地坛,也很容易让读者想到他的地坛。天坛和地坛,本来就
是连在一起相互呼应的。
在写天坛之前,我自己清楚,史铁生写的是和他的生命连在一起的地坛,是他的内心独白,
无可替代。我写天坛,则不仅仅是写自己,更多的是写天坛里的芸芸众生,写天坛作为皇家的
祭坛是如何演进并演变成为人民的园林的。
(摘编自燕舞《肖复兴:书写天坛里的芸芸众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将天坛与其他几个皇家园林、普通公园进行对比,表明天坛虽然是皇家园林,却
与平民百姓有着紧密的关系。
B.母亲在谈及“女婿”时说“也是能理解的”“他说的也对”,表现出她的言不由衷,母亲只是在陌
生人面前不好表现自己的不满。
C.文本一讲述了一位母亲用女儿遗留的相机拍摄天坛的故事,契合文本二中作者所说的“更多
的是写天坛里的芸芸众生”。
D.文本一以文化底蕴深厚的天坛为背景,讲述了关于母爱和记忆的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
价值,还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语言精妙,如说到天坛可以“触摸”到遥远的历史,表述形象生动;而“沾染”与“绿色
月光”搭配,则为贬词褒用,妙趣横生,余味无穷。
B.文本一说天坛像“过去百转千回的戏楼”,而龙潭湖它们像“太热闹的茶馆”,将二者进行对比,
生动表达了作者对内涵丰富的天坛的赞美与喜爱。
C.文本一中两次提到丧女之母背着“沉重的摄影包”,而第二处的“沉重”不仅是说摄影包看起来
沉重,也表明这位母亲在经历变故后心情沉痛。
D.文本一先介绍了天坛公园,然后聚焦成贞门,与《荷塘月色》类似,都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
索,移步换景,将情感和思绪注入对景色的描写中。
8.(6 分)文本一最后以“我还站在那里望着”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望着”体现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6 分)文本一选自肖复兴的散文集《天坛六十记》,他在文本二的访谈中表示“写天坛,我想
到了史铁生的地坛,也很容易让读者想到他的地坛”。请结合文本一及教材中《我与地坛》选
段,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易》曰:“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又曰:“以
贵下贱,大得民也。”夫明王之施德而下下也,将怀远而致近也。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
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託于船,致远道者託于乘,欲霸
王者託于贤。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此霸王之船乘也。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
庖人、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犹大匠之为宫室也,
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校而知人数矣。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
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岂特船乘哉!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有人。桀用
干莘,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虽舜禹
犹亦受困,而又况乎俗主哉!
(节选自《说苑·尊贤》)
材料二: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
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
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鲁穆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
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
得与?”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
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
髡必识之。”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
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10.材料二加粗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
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乃孔子 A 则欲以微罪 B 行 C 不欲为 D 苟去 E 君子之 F 所为 G 众人固 H 不识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垂,指流传,与《谏太宗十思疏》中“鸣琴垂拱”的“垂”意思不同。
B.致,指招引,与《大学之道》中“先致其知”的“致”意思不同。
C.名实,指名称与实际。成语“名副其实”中的“名”与“实”就是此意。
D.讴,既可以指“歌唱”,也可以指“歌谣”,文中取第二个意思。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引用《易经》中的观点说明君主应尊贤下士,并以鸿鹄的羽翼作比来论证贤人的作用。
B.材料一认为君主要成就功名就要疏远父兄子孙,并且要积极任用那些地位低微的人。
C.淳于髡因孟子尚未建立功业就离去而提出疑问,孟子则以伯夷、伊尹等人为例说明君子不必
求同。
D.孟子以孔子在鲁国进行祭祀时匆忙离去为例,说明淳于髡难以了解君子的所作所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犹大匠之为宫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比功校而知人数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均提到了百里奚,其用意有何不同?(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宋词,完成问题。
吴中言情寄鲁望①
皮日休
古来伧父爱吴乡,一上胥台②不可忘。
爱酒有情如手足,除诗无计似膏肓。
宴时不辍琅书味,斋日难判玉鲙③香。
为说松江堪老处,满船烟月湿莎裳。
浣溪沙·渔父④
苏 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 ①鲁望:指皮日休的好友陆龟蒙。②胥台:指姑苏台。③玉鲙:指鲈鱼脍。④本词是苏轼
根据张志和《渔歌子》改编而成的。
15.下列对皮诗和苏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诗首联诗人以“伧父”自谦,写自己来到吴地,登上姑苏台一览吴中风景,为吴地山水所折服,
表达倾慕之情。
B.皮诗中的“爱酒有情如手足”写自己与情同手足的友人饮酒作乐,侧面表现出吴地不仅有山水
之乐,亦有人情之味。
C.皮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热爱,说自己痴迷作诗如同病入膏肓,就连平日宴会欢聚时也
没有停止诵读诗书。
D.苏词上片依次描写了西塞山、白鹭、散花洲、白帆、桃花等景物,色调和谐,共同构成一幅素
雅恬淡的水光山色图。
16.(6 分)有人认为皮诗尾联中的“满船烟月湿莎裳”与苏词下片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在表情
达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其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6 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是一位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诗句中常写流泪,如《登岳阳楼》中的
“ ________________”和《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
(2)高适《燕歌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边塞黄昏时的风景进行
了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氛围,也暗示着战争的失败。
(3)“诗中有画”是对诗歌的高度评价,更是我国古代文人的追求。诗词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
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对色彩的描写来展示景物的美感,如“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距离观看月壤,体验火箭发射、月地驾驶和空间站生活,了解数字技术如何为兵马俑做
“体检”……9 月 17 日至 23 日,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 2023 年全
国科普日活动在全国各地集中开展。各地 ① ,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拉近了公众与科
技创新的距离,激发了更多人的科学热情。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科普能提升公民科学素质,2022 年我国公民
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 12.93%,比 2020 年的 10.56%提高了 2.37 个百分点, ② ,为我国向
创新型国家前列迈进奠定了丰厚的人力资源基础。科普也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无数青少年
因科普触摸科学、了解科学,进而热爱科学、投身科学,成为科技创新的后备人才。
近些年,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普质量不断提升,像“互联网+科普”创新传播方
式,让科学知识更加深入人心。“科普之翼”越来越有力,但也应看到,与科技创新的需求相比,
③ 。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构建全社会共同参
与科普新格局,才能更好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8.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中的“我们”,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一位知名舞蹈艺术家对观众说:“我们就是要呈现与众不同的舞蹈艺术!”
B.王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别忘了,我们是学生,当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C.我们都知道,水非常重要,地球因为有水这一基本条件才能孕育生命。
D.小明,走快一点儿,老师叫我们去他的办公室,他正等着呢!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 ”……如果要说 2024 年的春节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么这几
个很有“存在感”的词语一定榜上有名。2024 年是龙年,由三个“龙”组成的“龘”字,在字形与字
义上都体现了好彩头,被人们用在新年往来问候的语句当中,随着互联网的传播得到了人们的
热捧。“龘”“朤”“ ”等字进入大众视野,原本 A 的生僻字一下子“火出了圈”。对于“龘”“朤”
等字的走红,一些人也提出了担忧:这些重焕生机的生僻字,以及由生僻字组成的词语,是否
会引起不必要的跟风模仿,进而为语言的规范使用带来麻烦?
应当说,我们应以包容的心态看待语言的发展。“龘”字的“出圈”是语言丰富性的体现。新的
词语的出现,代表着新的表达需求的产生。①“龘”字重获新生,②正说明它的字形、字义能够
满足人们新春祝愿的需求。③而新出现的表达需求,④和这些汉字本身发明出来的域场关系紧
密,⑤对此我们也不必过度担忧。就如前些年在网络上被人“用坏了”的“囧”字,它原本在古书
中表达“光明”的意思,但因其字形与人的表情相似,被现代人赋予了“尴尬”“窘迫”的含义。而
大家更多的也只是在线上娱乐时使用“囧”字的这一含义,没有让它成为汉语规范的“ B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 分)
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传习录》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
青年成长中需要对知与行有正确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
想与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A
【解析】“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次提出了‘共同体’这一‘社会’概念‘补充用语’”曲解文意,材料
一第 1 段说的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共同体’一词在英语文献材料中一直被视作‘社会’概
念的‘补充用语’。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第一次将‘共同体’从社会概念范畴中抽离”,可见“共同体”
一词在滕尼斯之前就已经有了,且滕尼斯是将其从社会概念范畴中抽离出来。
2.A
3.C
【解析】A 项,“接着具体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程”错误,材料一第 2
段只是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被载入联合国决议,并没有具体介绍提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程。B 项,选项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 3 段中的“作为中华民族应时代呼
唤而提出的新型文明观,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多样性人类文明持续演进的前提。首
先……其次……再次……”,可知材料一第3段集中论证的是“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多样性
人类文明持续演进的前提”。D 项,“运用正反论证”错误,正反论证是一种通过比较和对照两种截
然不同的观点或情况来支持或反驳某个结论的论证方法,而材料二并没有运用这一论证方法。
4.C
【解析】A 项,意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
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突出了协力合作在互动交往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B
项,意为天下万物一同发育而不相互危害,各种规律同时进行而不相互矛盾,体现了宇宙和大自
然法则中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C 项,意为天地与我共存,而万物与我合为一体,反映了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的理念;D 项,意为凭借众人的力量,就没有不能成功的,强调了携手努力、同舟共济的
重要性。根据两则材料可以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世界各民族之间合作共赢,共同发
展。再根据以上对四个选项的分析,不难看出 A、B、D 三项都适合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
注脚,只有 C 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 C 项不适合。
5.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响应时代呼唤而提出的新型文明观,其以“人类共同命运”为纽带将
全人类的权利和职责紧密联系起来;②人类利益具有整体性,诸多挑战需从全局角度考虑,人类
命运共同体以人类为价值优先,整合了人类不同个体之间的共同的类属性的整体性和共同性价
值;③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唤起作为共同体特征的共同理解,以及命运理念传达的目的感和方向感,
让世界各族人民认识到各具特色的文明也能培育出真正的合作。(每点 2 分,共 6 分,其他答
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B
【解析】“表现出她的言不由衷,母亲只是在陌生人面前不好表现自己的不满”错误,母亲说“也
是能理解的”“他说的也对”表现的是她虽然有些微不满,但大体上是善解人意的,能够理解“女
婿”的做法,并不能说她言不由衷,在陌生人面前不好表现自己的不满。
7.D
【解析】“与《荷塘月色》类似,都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移步换景”错误,文本一并不是以
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作者在文中先介绍了天坛公园,然后聚焦成贞门,属于由面到点,并未
像《荷塘月色》那样“移步换景”。
8.①“望着”实为目送,那位母亲虽经历了丧女之痛,但仍能重新振作,追寻女儿曾经拍摄的
足迹,“我”目送她,既表现出“我”对她丧女之痛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她的敬意;②那位母
亲对“女婿”在女儿去世后删除二人的合影略有微词,“我”目送她既是对她所言的理解,也含有
对当代青年恋爱观的感喟和深思。(每点 3 分,共 6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相同点:都提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这一内容,都刻画了坚强面对苦难的母亲形象.(2 分)
不同点:①本文中的“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也是那位母亲情感的倾诉对象,通过“我”的视角讲
述了一位母亲用过世女儿遗留的相机重拍天坛的故事;②《我与地坛》中的“我”是故事的亲历
者,文章回忆了“我”与母亲相处的片段,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因自己曾经忽视母亲的痛
苦而感到悔恨和歉疚。(每点 2 分,共 4 分,小题共 6 分)
10.CE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分析加粗的部分可知,“孔子”为主语,“欲”和“不欲”均为谓语,因
此 A 处不应断开;而“欲以微罪行”和“不欲为苟去”陈述的是孔子的想法,句意完整,故应在 C
处和 E 处断开。“不识”是动词,作“众人”的谓语,中间不可断开;“不识”的对象是“君子之所为”,
故应在 G 处断开。因此,画波浪线的部分应在 CEG 处断开。
11.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关键词语。D 项,将选项中“讴”的两种意思分别代入“河西
善讴”可知,“讴”的意思应为“歌唱”。
12.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B 项,曲解文意。材料一中“释父兄与子孙,非疏之也;任庖人、
钓屠与仇雠、仆虏,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的意思是“不重用父兄和子
孙,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屠夫以及仇人、奴仆、俘虏,并不是迎合他们;因为
要掌握国家政权,成就功名,不得不这样做罢了”。
13.(1)就像技艺高超的工匠建造宫殿,测量宫室的大小就知道需要多少木材,核查工程量就
知道需要多少人力了。
(2)这三个人的处世之道并不相同,但他们的趋向是一样的。这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人
说:就是仁。
(1)得分点:“为”的意思是“建造”,“量”的意思是“测量”,“比”的意思是“核查”,句意 1 分
(2)“趋”的意思是“趋向”,“一”的意思是“相同,一样”,句意 2 分
14.①材料一以百里奚为例,说明君主应尊贤下士;
②材料二提及百里奚是为了批驳淳于髡“贤者之无益于国也”的观点。(答对 1 点给 3 分,2 点
给 5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主要想治理天下并使功名流传后世,一定要尊重贤士并谦恭地对待他们。《易经》上说:
“居高位者能谦恭地对待臣下,那前途就十分光明。”《易经》上又说:“以尊贵的身份谦恭地对
待贫贱的人,就能大得民心。”英明的君主布施恩德并谦恭地对待臣民,就能够安抚远方的人而
招引近处的人。朝廷中没有贤人,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即使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
到达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横渡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
要成就霸王之业的人要依靠贤士。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他们是帝王、霸主的船只和
车马。不重用父兄和子孙,并不是疏远他们;任用厨师、渔夫、屠夫以及仇人、奴仆、俘虏,
并不是迎合他们;因为要掌握国家政权,成就功名,不得不这样做罢了。就像技艺高超的工匠
建造宫殿,测量宫室的大小就知道需要多少木材,核查工程量就知道需要多少人力了。因此吕
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夷吾、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
齐、秦一定会称霸天下了,这难道只是船只和车马的作用吗!成就王霸之业的固然有人,而使
国破家亡的也有人。夏桀任用干莘,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用的不是
合适的人却想要有所成就,就好比在夏至这天却想要夜晚变长,即便是舜和禹这样的贤君也要
处于困境,更何况平庸的君主呢!
材料二:
淳于髡说:“把名称与实际看得很重的人,是为了民众;不太看重名称与实际的人,是为了
自己。先生你位列三卿,有关上助君主、下救百姓的名称与实际都没有,就要离去,仁者难道
原本就是这样的吗?”孟子说:“处在低位,不以自己的贤能侍奉无德之君,这是伯夷。五次前
往商汤那里,五次前往夏桀那里,这是伊尹。不厌恶无道的君主,不拒绝做个小官,这是柳下
惠。这三个人的处世之道并不相同,但他们的趋向是一样的。这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人说:
就是仁。君子做到仁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处处相同呢?”淳于髡说:“鲁穆公的时候,公仪
子执政,子柳、子思做大臣,鲁国削弱得更厉害了。如果是这样,贤人对国家是没有好处的啊!”
孟子说:“虞国没有任用百里奚,后来就灭亡了,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后就成了霸主。不任用贤人
就会灭亡,就是想日渐削弱又怎么可以做到呢?”淳于髡说:“从前王豹住在淇水附近,而河西
的人都善于歌唱。绵驹住在高唐,而齐国西部的人都善于歌唱;华周、杞梁的妻子善于哀哭她
们的丈夫,从而改变了国家的风俗。内里存在的东西,一定会在外面表现出来。做某件事情而
没有功效,我从来没有见过。所以说是没有贤能的人,如果有,我一定会知道他。”孟子说:“孔
子做了鲁国的司寇,不被重用,跟随国君去祭祀,祭肉没有送到他这里,于是没有摘去祭祀时
戴的礼帽就离开了。不了解孔子的人以为孔子是为了祭肉,了解孔子的人认为他是因为鲁君的
失礼而离开的。而孔子本人就想承担轻微的罪名离开,不想随便离去。君子的所作所为,一
般人本来就不了解。”
15.B
【解析】“‘爱酒有情如手足’写自己与情同手足的友人饮酒作乐”错误,皮诗颔联的意思是爱酒之
情有如手足一般不能割舍,表现的是诗人对诗酒人生的痴爱之心。
16.同:二者都抒发了对山水的喜爱,表达了向往自然的归隐之情。
异:①皮诗借景抒情,诗人描绘了松江之畔烟雾月色笼罩轻舟,沁湿衣裳的画面,表达了自己沉浸
山水、为美景所动的真情。②苏词直抒胸臆,写词人在“斜风细雨”中仍不想归去,直白浅露地表
达了流连山水、不愿归去的山水之爱。(2+2+2,共 6 分)
17.(1)凭轩涕泗流 长使英雄泪满襟
(2)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3)示例一: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示例二;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18.C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称代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人称代词“我们”的用法有泛指和特指两种。
原文“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中的“我们”和 C 项中的“我们”均表示泛指,指包括说话人在内
的所有人。A 项中的“我们”是特指,指包括说话人在内的舞者们。B 项中的“我们”是特指,指
王老师所面对的听众——学生们。D 项中的“我们”是特指,指小明和说话人。
19.①开展的各种各样的科普活动 ②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③科普工作仍有提升空间
20.A 无人问津/鲜为人知 B 害群之马
21.语句②,在“新春祝愿”前加上“表达”。
语句④,在“发明”前加上“被”。
22.【作文立意】①学以致用,学用相长。②以行化知,知行合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