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第1节群落的结构(课件+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第2章第1节群落的结构(课件+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2章 第1节
对点训练
题组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C.群落中的优势物种通常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是不会改变的
D.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
答案:C
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项正确;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原来不占优势的物种可能逐渐变得有优势,群落中的优势物种会发生改变,B项正确,C项错误;测定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以直接识别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D项正确。
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大小不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
B.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
C.某种杂草的随机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若群落中某种生物的数量急剧减少,则意味着该群落的丰富度降低
答案:B
解析: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物种组成、群落的结构、种间关系、生态位、范围和边界等,池塘的范围和边界大小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问题,A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不同群落的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B正确;某种杂草只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群落中某种生物的数量急剧减少,该群落的丰富度不变,D错误。
3.有一种蜱生活在牛的体表,当它用螯肢刺破牛皮肤吸食甲牛的血液(其中含血孢子虫)以后,又去吸食乙牛的血液,使乙牛也得了血孢子虫病。蜱与牛的关系和血孢子虫与牛的关系分别是(  )
A.互利共生和寄生  B.寄生和寄生
C.捕食和寄生 D.捕食和互利共生
答案:B
解析:由题干可知,蜱生活在牛的体表,以牛的血液为食,蜱与牛的关系为寄生;血孢子虫生活在牛的血液中,也以牛的血液为食,血孢子虫与牛的关系也为寄生。
题组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与生态位
4.以下关于群落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B.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C.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
D.草原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森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答案:C
解析: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是种群密度,A项错误;森林群落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接受的光照等,故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B项错误;闽江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种群,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C项正确;草原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D项错误。
5.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或地位。下列有关生态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
B.物种的生态位就是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
C.研究动物的生态位只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和天敌
D.竞争关系可能导致物种生态位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地可能一样,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A错误;物种的生态位包括物种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错误;研究动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C错误;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发生部分重叠时,具有竞争优势的物种最终会占据那部分重叠的生态位,从而使二者的生态位发生变化,D正确。
6.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阐述错误的是(  )
A.物种x与物种y可能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B.一般情况下,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环境中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
C.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小,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被淘汰
D.物种x与物种y生态位的形成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
答案:C
解析:物种x与物种y因为生态位重叠,所以它们可能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A正确;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B正确;物种x因生态位较物种y大,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获胜,C错误;生态位是生物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而逐渐分化产生的,D正确。
7.下列现象中不能体现群落季节性变化的是(  )
A.“春华秋实”
B.“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D.“飞蛾扑火”
答案:D
解析:“飞蛾扑火”是蛾类晚上出来活动向光聚集的现象,不能体现季节性变化。
题组三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8.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广场绿地、某植物园、农用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182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190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113 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所有土壤中的动物组成群落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有影响
答案:D
解析: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仅由土壤动物不能组成群落,A错误;由表格可知,人工广场绿地、农用地和某植物园相同土层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错误;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C错误。
综合强化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与“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相同种间关系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一山不容二虎
答案:A
解析:“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的生物学原理是蜾蠃捕食螟蛉幼虫,这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答案:D
解析: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的关系从题图中不能进行明确判断,A错误;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特征,不能用来描述种群,B错误;由题图可知甲种群主要在低温、低湿条件下生存,乙种群主要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生存,而温度和湿度是通过影响死亡率、出生率等因素来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C错误,D正确。
3.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甲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图乙为相应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甲所示模型能表示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
B.图甲模型属于数学模型
C.图甲中①②③④种群数量变化与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
D.图乙中P为猎物的种群数量,H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答案:D
解析:据图甲分析,由于负反馈调节,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均能维持相对稳定,A正确;图甲模型是对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描绘,属于数学模型,B正确;图甲中①区域表示猎物种群数量增加引起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增加,对应图乙中a;②区域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继续增加,对应图乙中b;③区域表示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对应图乙中的c;④区域表示捕食者继续减少,而猎物种群数量开始增加,对应图乙中的d,C正确;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因此图乙中P为捕食者的种群数量,H为猎物的种群数量,D错误。
4.如图是生态位关系图,其中完全符合“种间竞争是不对等的,乙的生态位空间有较大比例被共占”的一组是(  )
答案:D
解析:A项,该图显示甲、乙存在共同的环境空间,属于种间竞争,但是乙的生态位空间被共占的比例较小;B项,甲、乙两种生物几乎没有共同的生态位空间;C项,甲、乙没有共同的生态位空间;D项,甲、乙有共同的生态位空间,且乙的生态位空间有较大比例被共占。
5.互花米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东海岸,我国于1979年引进。对我国某湿地公园潮间带互花米草滩涂和自然滩涂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不同动物配置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
C.调查范围内,两种滩涂均在0~5 cm层物种最多,在20~25 cm层物种最少
D.互花米草的入侵没有改变群落的结构
答案:D
解析:图中显示两种生境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垂直分层现象,A正确;不同动物配置在不同泥层深度,有利于对空间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调查范围内,两种滩涂均在0~5 cm层物种最多,在20~25 cm层物种最少,C正确;互花米草滩涂与自然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情况有所不同,说明互花米草的引入改变了群落的结构,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有时并不是直接的。一个物种会通过与第三个物种的作用而影响第二个物种,这种效应称为间接效应。沙漠中的啮齿类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下图表示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的啮齿类动物的数量变化对蚂蚁相对数量变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考虑,在第一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学家对蚂蚁相对数量减少的原因做了进一步探究。探究发现,啮齿类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而大粒种子植物与小粒种子植物相比更具有生存优势。据此,尝试用间接效应的观点解释蚂蚁种群相对数量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后减少,再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啮齿类动物减少,竞争压力减小 (2)啮齿类动物的减少,导致大粒种子植物增加,它们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使得供蚂蚁可食用的小粒种子减少,蚂蚁因食物减少而数量下降 (3)捕食 种间竞争
解析:(1)由题图可知,该实验区域中蚂蚁相对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从种间关系考虑,在第一年中,蚂蚁相对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与其竞争的啮齿类动物数量减少,竞争压力减小。(2)啮齿类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啮齿类动物数量减少,使得大粒种子植物数量增加,它们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使得供蚂蚁食用的小粒种子植物减少,蚂蚁因食物减少而数量下降。(3)题干所述材料体现的种间关系有蚂蚁和植物种子以及啮齿类动物和植物种子之间的捕食关系,啮齿类动物和蚂蚁之间(大粒种子和小粒种子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
7.回答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问题:
(1)一个群落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
(2)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称为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种群竞争激烈的区域。图甲呈现了不同群落交错区的群落组合数与鸟类建巢数的关系。请参照该图推测,群落交错区的种群数目比单一群落区_____(填“多”或“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种间关系影响群落的结构。图乙表示潮间带常见的滨螺(捕食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密度与藻类种数的关系。请据图分析:
①当滨螺密度逐渐增大到150只/m2左右时,藻类种数逐渐增多,由此可知,小型绿藻浒苔在与其他藻类的竞争中处于_______(填“优势”或“劣势”)地位。
②当滨螺密度超过了150只/m2时,藻类种数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镶嵌分布 (2)多 群落交错区可包含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大多数种群 (3)优势 浒苔供不应求时,滨螺取食其他藻类,从而使藻类种数减少
解析:(1)群落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这种现象称为镶嵌分布,这种现象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2)图甲显示某一地段上群落组合数越多,鸟类建巢数也越多,由此可推断群落组合数越多,鸟的种类越多,进而可推断其他生物种类也较多,即群落交错区的种群数目比单一群落区多,原因可能是群落交错区包含了两个或多个重叠群落中的大多数种群。(3)滨螺捕食藻类,尤其喜食浒苔,当滨螺生存环境中有浒苔和其他藻类时,滨螺会优先取食浒苔,因此滨螺密度增加到150只/m2左右时,由于滨螺捕食浒苔量增大,为其他藻类腾出生存空间,从而使藻类种类增加,由此可见浒苔在与其他藻类竞争中占优势地位。但当滨螺密度超过了150只/m2时,浒苔供不应求,滨螺只能捕食其他藻类,因而导致藻类种数减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9张PPT)
第2章 群落及其演替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描述群落的种间关系、空间结构、季节性。(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3.描述群落中某物种所占据的生态位。(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科学探究)
1.群落是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群落的季节性、生态位等问题。
3.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
4.群落的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5.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7.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8.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季节性。
9.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10.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1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包括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教材梳理
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概念
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______________的集合。
知识点一 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生物种群
(2)研究的问题
(3)研究________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种群
2.群落的物种组成
(1)物种组成:______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
(2)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中的______________。我国的森林群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________。
(3)优势种
①不仅________很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________也很大。
②随________和________的变化而变化。
(4)物种组成特点:群落中的物种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
物种组成
物种数目
丰富
数量
影响
时间
环境
3.种间关系
关系 概念 举例
原始合作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________,但分开后,各自也能___________ 海葵与寄居蟹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________。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_________________
受益
独立生活
有利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关系 概念 举例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______________并通常对________产生危害的现象 马蛔虫与马、病毒与宿主
种间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某种农作物与某种杂草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_____的现象 狼与兔子
获取营养
宿主
资源和空间

判断正误
1.池塘中的全部鱼构成一个群落。(   )
2.原始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且双方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
3.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
4.蝉吸食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捕食关系。(   )
5.调查草原上某牧区的植物物种丰富度时,可采用样方法。(   )
×
×

×

核心探讨
群落的种间关系
1.种间关系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请根据下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判断生物的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①___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
互利共生
捕食
种间竞争
种间竞争
2.捕食者在猎杀猎物时,场面比较血腥,这往往会让人认为捕食者很残忍。有的地方曾经为了保护某些食草动物而人为消灭捕食者,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请从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等角度,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意义。
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并使多个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还表现出协同进化。
3.分析种间关系对群落的影响。根据教材P25“思考·讨论”的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提示: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相互错开。
(2)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提示: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3)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
提示: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
核心归纳
种间关系比较
分类 概念 数量坐标图 营养(能量)关系 说明 举例
原始
合作
(互惠)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若彼此分开,各自也能独立生活。区别于互利共生 海葵和寄居蟹,蚂蚁和蚜虫
分类 概念 数量坐标图 营养(能量)关系 说明 举例
互利
共生 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注:该坐标图不代表所有具有该关系的物种的数量变化,如肠道益生菌与人等 若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地衣内的真菌与藻类,大豆和根瘤菌
分类 概念 数量坐标图 营养(能量)关系 说明 举例
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弱者依附于强者,虽然会对宿主造成一定的伤害,但宿主一般不会死亡;若分开,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分类 概念 数量坐标图 营养(能量)关系 说明 举例
种间
竞争 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两种竞争力不同的生物,会出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变化趋势,如图Ⅳ;若竞争力相近,或生存能力随季节发生周期性变化,会呈现“此消彼长”的同步性变化,如图Ⅴ 强弱类型: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相近类型:牛与羊
分类 概念 数量坐标图 营养(能量)关系 说明 举例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A:被捕食者
B:捕食者 在坐标图中,被捕食者的起点(和纵坐标的交点)和最高点往往高于捕食者,曲线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羊与草,青蛙与昆虫
知识贴士
(1)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
①同升同降→原始合作或互利共生,如表中图Ⅰ、Ⅱ。


(2)表示捕食关系的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①从数量上判断,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数量多,捕食者数量少。如表中图Ⅵ中A数量多,B数量少。
②从时间上判断,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如表中图Ⅵ中A先达到波峰,A为被捕食者,B为捕食者。
典题应用
1.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其中曲线b表示鹰种群数量的变化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①表示,二者分开对一方有利
C.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对彼此有利
D.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的关系可用图③表示,曲线a代表猞猁
答案:A
解析:鹰与鼠之间属于捕食关系,可用题图①表示,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的变化曲线,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的变化曲线,则a表示鼠,b表示鹰,A正确;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可用图③表示,而题图①表示捕食关系,B错误;大豆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可用题图②表示,二者分开,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存,C错误;森林中猞猁和雪兔是捕食关系,可用题图①表示,先达到波峰的a为被捕食者的变化曲线,后达到波峰的b为捕食者的变化曲线,因此曲线b代表猞猁,D错误。
2.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池塘编号 捕食者数量/只 蝌蚪存活率/%
甲 乙 丙
1 0 87 7 40
2 2 58 30 25
3 4 42 32 11
4 8 20 37 10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答案:D
解析: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存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
教材梳理
1.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①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季节性与生态位
分层

温度
水分
无机盐
栖息空间
食物条件
(2)水平结构
①常呈________分布。
②影响因素:地形的变化、土壤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差异、______________的不同、生物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2.群落的季节性
由于_______、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_____________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镶嵌
湿度
盐碱度
光照强度
自身生长
阳光
外貌和结构
3.生态位
(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_________________,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3)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_。
(4)形成原因: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_____的结果。
栖息地
食物
种群密度
地位或作用
环境资源
协同进化
判断正误
1.森林有垂直结构,草原只有水平结构。(   )
2.群落的分层现象不仅表现在陆地上,也表现在水域中。(   )
3.在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
4.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

×

核心探讨
群落的空间结构
如图a、b、c分别代表在-200 m~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回答下列问题: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提示:温度。这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植物的地带性分布)。
(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什么?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提示: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质(光的波长)影响形成的。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3)b处动物在群落中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种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何关系?
提示: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4)有人说:“b处桦树高低错落有致,只存在垂直结构,而野草丛比较矮小,只存在水平结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提示:不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群落中不同种生物的分层或分布关系。同种生物如桦树的不同分布属于种群层次,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矮小的野草丛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存在。
核心归纳
判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1)不同海拔地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各种植物在山坡上呈镶嵌分布,因此,植物的这种分布并非垂直结构,而是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从赤道向两极看,植物呈现带状分布,也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知识贴士
(1)一般情况下,任何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同一物种个体间高矮不齐不能体现群落的结构,而属于种群的研究层次。如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而属于种群(竹子为同一物种)的研究层次。
(3)影响水生生物垂直方向分层分布的因素,除了光照外,还有温度、O2等。
典题应用
3.(2024·1月浙江卷)水稻、昆虫和杂草等共同构成稻田群落,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群落结构。下列关于该群落空间结构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昆虫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B.昆虫在地上层或地下层分布格局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有关
C.因水稻较强的繁殖能力导致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简单化
D.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表现特征是物种之间不存在镶嵌性
答案:B
解析:昆虫(动物)在水稻地上部分不同位置分布与栖息场所和食物条件密切相关,A错误;昆虫在地上层或地下层分布格局与其所需资源配置(栖息空间和食物等)有关,B正确;人为因素导致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复杂化,C错误;稻田群落水平结构的表现特征是物种之间存在镶嵌性,D错误。
4.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生产实践中未利用生态位原理的是(   )
A.不同农作物间作
B.四大家鱼混合放养
C.适时捕捞
D.稻田养鱼
答案:C
解析:生态位的分化是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基础,提高了生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不同农作物间作,充分利用了光和空间;四大家鱼分别位于不同的水层,混合放养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稻田养鱼可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适时捕捞则是种群数量增长原理的具体应用,不符合生态位原理。
教材梳理
1.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_____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________,因此不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调查,常用_____________法进行采集、调查。
2.常用的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A是___________,利用了土壤小动物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特点,图B是___________,适用于体型较_____的土壤动物的采集。
 知识点三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微小
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
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诱虫器
趋暗、趋湿、避高
温、避光
吸虫器

4.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其目的是对小动物进行_________________。
固定和防腐
核心探讨
土壤小动物的采集和统计
1.诱虫器的选择
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根据这个习性,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诱虫器呢?
提示:选择A项的诱虫器。
2.采集小动物
(1)用诱虫器采集(如图)
①土壤和花盆壁之间为什么要留一定的空隙?
②酒精起什么作用?
提示:①为了使空气流通。
②杀死和保存小动物。
(2)简易采集法
①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瓷盆内(要注意防止小动物逃走),用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将其取出来。
②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
下列为两种吸虫器。请思考:如果将采集的小动物作为标本长时间保存应选择哪种?如果将采集的小动物用于实验室培养应选择哪种?
提示:如果将采集的小动物作为标本长时间保存应选择吸虫器A;如果将采集的小动物用于实验室培养应选择吸虫器B。
3.统计小动物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前者一般适用于什么样的群落?
提示:记名计算法一般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核心归纳
探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造成结果偏差较大。
(2)小动物类群因取样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从不同的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本要分开统计,并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
(3)在装样品的塑料袋上要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4)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带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
(5)体型较大的小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直接取出来,体型较小的小动物则需用吸虫器采集。
(6)多组进行统计比较。
(7)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8)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知识贴士
易误易混:四种研究方法易混淆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
(2)调查某种植物或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3)调查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4)探究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可用“抽样检测法”。
典题应用
5.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时,常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进行调查
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不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
C.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管中
D.利用小动物的趋光、趋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答案:C
解析:常用取样器取样法对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调查,统计方法是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A项错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生活在不同的空间,也存在群落的空间结构,B项错误;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入试管中,C项正确;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和趋湿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项错误。
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记重捕法
B.调查森林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
C.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时,应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物种丰富度
D.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
答案:D
解析:蚯蚓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适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项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调查丰富度取最大值,B项错误;物种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鼠妇只是土壤小动物的一个种群,C项错误;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D项正确。
网络构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