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资本主义社会主义VS冷战第三世界第18课第19课第20课第21课说在前面 | Introduction某种程度上讲,主权国家的目标在于国家利益的实现,而特定发展模式只是它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所以选择特定的发展模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该国的特定的国情。历史经验表明当代社会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在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潮头起落。究其根本,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国情影响发展模式的选择,还可以观察到,变化的、多样的国情对发展模式产生变化的、多样的要求。这就需要对社会主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这才是对待社会主义正确的态度!我们应该有的态度!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苏联改革的背景、主要阶段内容及其影响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一)苏联模式的成就与弊端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约瑟夫1号”1949年8月29日早7点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氢弹爆炸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五年计划期间(1946—1950)用于整个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额中,用于机器制造工业的占87.9%,用于轻工业的仅占12.1%。机器制造业的指标提前超额完成了,而轻工业只完成计划规定的80%多,未达到战前水平。1950年农业产值只相当于1940年的99%。”——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根据材料,概括二战后苏联发展的现状取得成就:国防成就突出,重工业恢复发展迅速,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面临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失衡,农业徘徊不前,轻工业发展滞后,片面发展重工业(一)苏联模式的成就与弊端苏联模式的弊端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苏联领导人如何革除弊端?高度集权体制;民主法制不健全所有制结构:单一公有制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农轻重比例失调集体农庄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过多斯大林个人崇拜、学术问题政治化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二)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面对农业发展迟缓的老大难问题,赫鲁晓夫进行了何种改革?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经济 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农轻重比例失调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采用收购制,刺激生产经济性加大农业投入;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根据材料,从玉米运动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目标脱离实际,缺乏实事求是精神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羁绊(二)赫鲁晓夫改革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958年1月1日起,取消了义务交售制。……由集体农庄自行制订具体的生产计划。大力种植玉米;扩大播种面积。1954-1955年,垦荒总面积达到3590万公顷……对政府机构进行改组,唯独军工生产部门没有减缩。在全国范围内划分经济行政区,将部门管理体制变为地区管理体制。”——陈之骅 吴恩远 马闪龙主编《苏联兴亡史纲》执政时间1953-1964指出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及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局限性: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被送到了外层空间原因: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二)赫鲁晓夫改革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斯大林逝世以后,党中央委员会开始执行如下方针:坚定而不懈地指明夸大某个人的作用,把他变成具有神仙般非凡品质的超人,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相违背的,是不能容许的。这个人似乎无所不知,洞察一切,能代替所有人的思考,能做一切事情,他的行为没有半点错误。多年来,我们养成了用这样的观点去看待人,具体地说就是这样看待斯大林的。……”——1956年2月24日 赫鲁晓夫 《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打破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行动意义:赫鲁晓夫改革首次指出了旧体制的弊端,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取得一定成效。局限性: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他对斯大林的批判,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但没有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苏联模式 赫鲁晓夫改革经济 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地方和企业缺乏自主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企不分 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缩减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数量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执政时间1964-1982(三)勃列日涅夫改革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抑制创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勃列日涅夫改革(据吴、齐《世界史》) 工业 缩减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数量;增加企业利润留成;把增加传统重工业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农业 大范围提高收购价格,积极扶持庄园副业生产国防 奉行霸权主义,加紧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结合材料,分析20世纪7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速度下降的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资源配置不合理;勃列日涅夫片面发展重工业,加剧了苏联经济困难;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军备竞赛加重了苏联的经济负担;执政后期,勃列日涅夫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三)勃列日涅夫改革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985年4月,戈尔巴乔夫谈到“加速发展战略”时说:“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苏共二十七大制定的1986~1990年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核心仍是重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从1985年5月开始,戈尔巴乔夫在全国动员一切力量开展反酗酒斗争。不仅禁止伏特加酒,还关闭了啤酒馆,街道上甚至出现了反酗酒纠察队,以恐怖手段吓唬顾客。反酗酒斗争特别有成效,含酒精饮料的产量在1985~1986年减少了差不多1/20,但苏联失去了重要财源,“国民经济3年至少损失670亿(卢布),而精神上的损失则是无法估量的”。这一运动还破坏了酒业和葡萄种植业。”——摘编自《拯救苏联: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经济上:实施“加速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的做法。(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四)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前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坚持公有制主导下,允许私有制存在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四)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当时,苏联所面对的国内外形势异常严峻,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在全球性的核冲突中,“不会有胜者”。他主张“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当作敌人来对待”,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退居次要地位等等。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从1988年开始,苏联开始单方面终止军备竞赛。1990年,苏联与西方签署了欧洲常规裁军条约和新的欧洲宪章。同时这一思想也导致苏联在国际上放弃了应该有的斗争,向西方社会全面无原则的认同。”——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抛弃了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取消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取消了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治上: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纵容自由化思想(四)戈尔巴乔夫改革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养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民族矛盾体制僵化西方和平演变官僚腐败军备竞赛大国沙文主义戈尔巴乔夫背叛课堂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何在?(五)苏联解体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对比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重点 农业 工业 政治体制结果 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成效 实行“新经济体制”,取得一定成效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造成思想混乱 经济全面滑坡 政治局势失控,苏联解体败因 对斯大林体制的修修补补 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相 同 点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改革过程脱离苏联实际 都以失败告终 概括三者改革的不足之处,并从唯物史观角度认知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转向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东欧建设的成就与局限,巨变的历史影响柏林墙的倒塌罗马尼亚流血冲突南斯拉夫解体“东欧”作为政治地理概念,是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八个国家……这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成员。——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二、东欧的建设、改革与剧变背景: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模式及效果: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二、东欧的建设、改革与剧变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①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②经济互助委员会;③华沙条约组织。2、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①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②“走社会主义的波兰制度”④“匈牙利模式”⑤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布拉格之春”③民主德国“新经济体制”各国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20C80S,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苏联鼓励改革+西方“和平演变”东欧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3、东欧剧变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相对平稳罗马尼亚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裂南斯拉夫地方主义+民族问题尖锐加速解体①华约瓦解;②冷战结束;③社会主义在东欧的改革试验失败。二、东欧的建设、改革与剧变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阶段,各自特点及其重要意义诞生标志(1)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2)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巨大成就。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次提出抗美援朝胜利一五计划开始实施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通过《宪法》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参加万隆会议1956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1964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的提出196619701971197219761978文化大革命开始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文化大革命结束,粉碎四人帮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1967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基础梳理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诞生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了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GDP已居世界第二位2010国内生产总值、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迅速2017中共十九大召开2010-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2012-2018年国内农业总产值2021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基础梳理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诞生标志(1)结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区别(1)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2)上层建筑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上层建筑是无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上层建筑是资产阶级统治。(3)分配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是以按资本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4)目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资产阶级通过剥削工人阶级实现最大剩余价值。知识拓展材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苏两国重要转型期……中国构筑了有自身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和政治现代化模式。苏联则在经济改革尚未成功的情况下,以上层政治改革为基本取向,用激进的改革方式和全方位的改革策略强行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造成了动荡的政治、经济秩序,引发了苏共领导权 的丧失和国家制度的崩溃,致使国家走向解体。中苏两国改革进程突现出了强烈的现代化取向,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结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改革的不同及给我们的启示。不同: 苏联盲目实践,没有科学理论升华与指导。苏联很长一段时间坚持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路径失误。中国边实践边摸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路径明确,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启示: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史料探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勃列日尼夫改革(趋于停滞)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二战前后建立人民民主国家东欧中国东欧改革的成效与问题东欧剧变(1989—1992年)课堂小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