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课件+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第1章第2节内环境的稳态(课件+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一章 第二节
对点训练
题组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1.关于“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实验,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D )
A.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B.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
C.从加入HCl或NaOH后的pH变化曲线来说,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
D.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解析:盐酸和氢氧化钠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A正确;每种实验材料测定完成后,都必须将烧杯充分洗净,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实验材料,否则会造成实验误差,干扰对实验结果的判断,B正确;结果显示,生物材料中加入HCl或NaOH后pH变化情况与缓冲液相似,由此说明,生物材料更像缓冲液,C正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D错误。
2.取甲、乙两支试管,向甲内加入血浆,乙内加入等量蒸馏水,用pH试纸检测。然后向甲、乙试管内各滴入等量的几滴盐酸或NaOH溶液。摇匀后,再用pH试纸检测。关于此实验的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分析不正确的是 ( D )
A.“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
B.“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C.实验的自变量是血浆和蒸馏水
D.实验结果证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所以血浆pH保持不变
解析:实验设计要符合对照原则和等量原则,“等量”是对照实验中对无关变量的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实验结果才可靠,A正确;“摇匀”使酸性或碱性物质充分与试管中的血浆或蒸馏水混合,确保pH试纸检测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实验的自变量是血浆和蒸馏水,C正确;实验结果反映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维持相对稳定,变化幅度很小,D错误。
3.下图是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甲、乙表示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B.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C.丙、丁可以表示温度和酸碱度
D.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可以变化,否则机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如果超出这一范围就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D错误。
题组二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
4.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多吃酸菜,有利于保持酸碱平衡
B.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易使稳态失调
C.夏天排汗多,不利于保持体温恒定
D.冬天排尿多,不利于保持水盐平衡
解析:多吃酸菜,不仅无助于维持酸碱平衡,还有可能因内环境中酸性物质过多使机体调节pH的负担加重,A错误;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会导致身体调节能力变差,容易使稳态失调,B正确;夏天气温较高,机体排汗多利于散热,有利于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C错误;冬天气温较低,身体排汗较少,因此通过肾排尿增多,有利于保持水盐平衡,D错误。
5.(2023·河北卷)小鼠注射某药物造成肾功能异常,尿中出现大量蛋白质,血浆蛋白减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血浆蛋白丢失可造成机体免疫力下降
B.血浆蛋白减少造成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
C.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高于血浆Na+和Cl-形成的渗透压
D.小鼠肾功能衰竭时,血浆中尿素氮升高
解析: 抗体是机体重要的免疫活性物质,为专门应对抗原的蛋白质,分布于血浆和组织液等。该小鼠的肾脏功能异常造成的血浆蛋白流失可引起血浆中抗体减少,机体免疫功能降低,A正确;渗透压是血浆的主要理化性质之一,其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血浆蛋白减少引起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渗出至组织液的水增多,B正确;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中Na+和Cl-的数目远多于血浆蛋白的数目,其形成的渗透压远高于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C错误;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如果某种器官的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可通过尿液及时将代谢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当发生肾功能衰竭时,机体的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导致血浆中尿素氮等代谢产物浓度升高,D正确。
6.胎儿要从母体中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这往往会造成孕妇身体浮肿。下列水肿与孕妇身体浮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 D )
A.营养不良引起的组织水肿
B.病理情况下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漏导致的组织水肿
C.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
D.淋巴管堵塞,淋巴循环受阻而导致水肿
解析:胎儿从母体中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这往往会造成孕妇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由于水是从渗透压低的地方流向渗透压高的地方,所以血浆中水分流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组织水肿,A不符合题意;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血浆蛋白渗漏至组织液,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组织水肿,B不符合题意;蛋白尿即肾病变,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从而导致组织水肿,C不符合题意;淋巴管堵塞,淋巴循环受阻,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水肿,与孕妇身体浮肿原理不同,D符合题意。
7.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如果某器官功能出现障碍就会引起稳态失调。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B )
A.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
B.寒冷时手脚冰冷,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
C.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体内渗透压平衡被破坏
D.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
解析:某人长期通过节食减肥,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有可能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寒冷时虽然手脚冰冷但体温还是正常的,故不能说明内环境稳态已被破坏,B错误;患急性肠胃炎的病人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体内渗透压平衡被破坏,C正确;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肾功能衰竭时出现的尿毒症与内环境稳态失调有关,D正确。故选B。
8.若给人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则一段时间内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C )
A.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B.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水后渗透压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C.机体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D.机体血浆渗透压上升,排出相应量的NaCl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
解析:0.9%的NaCl溶液的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所以静脉注射该溶液后,血浆渗透压不变,A、D错误;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 NaCl溶液会导致血浆量增加,而后经过机体的调节会将过多的水和NaCl排出体外,B错误,C正确。
综合强化
一、选择题
1.乳酸中毒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为病人补充碱制剂或者胰岛素,以降低血液中乳酸的含量及提高血液的pH,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B )
A.碱制剂可选用NaHCO3、Na2HPO4
B.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分解为乳酸和二氧化碳
C.患者补充胰岛素的主要目的是加速血糖的氧化分解
D.人体中出现乳酸中毒症状,表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解析:碱制剂选用NaHCO3、Na2HPO4等缓冲物质,可以与乳酸反应,提高pH,A正确;人体细胞中无氧呼吸丙酮酸只能转变为乳酸,不产生CO2,B错误;病人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浓度高,补充胰岛素通过促进血糖氧化分解,达到降血糖的目的,C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出一定限度后稳态失衡,D正确。
2.“低渗性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浆中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需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予以治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A.长时间大量出汗后若只补充水分,易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水分均丢失
C.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
D.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从血浆直接进入淋巴液
解析:大量出汗时水分和钠同时丢失,若只补充水分,可导致钠盐得不到补充,出现低渗性脱水,A正确;低渗性脱水时,丢失的水分来自细胞外液,B错误;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恢复细胞外液的渗透压,C错误;静脉输入的液体可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进入淋巴液,不能直接由血浆进入淋巴液,D错误。
3.宇航员必须穿上特制的航天服,乘坐专门的载人航天器,才能在太空中安全地生活和工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航天服、航天器能为宇航员提供呼吸用氧,并能控制压力和温度
B.宇航员内环境能维持稳态,生命活动也不一定能正常进行
C.除了宇航员个体水平上存在稳态,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
D.不管外界环境变化多么剧烈,宇航员的内环境稳态都不会被破坏
解析:航天服、航天器能为宇航员提供呼吸用氧,并能控制压力和温度,在人体周围创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小环境,有利于宇航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A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B正确;稳态是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普遍存在于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C正确;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D错误。
4.职业运动员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往往不是饮用清水,而是饮用含有特定成分的“功能饮料”,下表为某种功能饮料的主要成分。据表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成分 质量浓度/(g·L-1) 成分 质量浓度/(g·L-1)
蔗糖 30 氯化钾 0.1
其他糖类 10 磷酸二氢钠 0.1
柠檬酸 10 磷酸二氢钾 0.1
氯化钠 0.1 碳酸氢钠 0.1
A.运动员剧烈运动消耗了大量能量,所以蔗糖等糖类的作用是提供能源
B.大量出汗不只是丧失了水分,也丧失了盐分,所以功能饮料既含水也含无机盐
C.功能饮料中含有大量的钠离子和钾离子,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稳定的主要成分
D.细胞外液中的HCO和H2CO3,对维持细胞外液pH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而不是钾离子,C错误。
5.临床上,丙型肝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人的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
B.血常规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说明了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
C.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浆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
D.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为细胞呼吸的进行提供O2,避免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解析: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而非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
二、非选择题
6.人工肾能部分替代真正的肾起作用。患者的血液在中空纤维中向一侧流动,一种称为透析液的水溶液在中空纤维外向相反方向流动。血液中的小分子废物通过血液透析膜(中空纤维壁)进入透析液中。血液从患者臂部或腿部的血管通路流入人工肾,经过人工肾得到净化后,又流回静脉(如图)。
(1)人工制造的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_选择透过__性。
(2)为了防止某些盐类等有用物质随着废物离开血液,透析液中的酸碱度和渗透压(溶液浓度)应与_正常血液__中的基本相同。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蛋白质和无机盐__的含量有关。
(3)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_相对的(或动态平衡的)__。体检时,通过检查血浆的_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__两方面来推测机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正常机体通过_神经—体液—免疫__调节网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4)内环境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_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__。
解析:(1)透析型人工肾中的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体现了生物膜的功能特性。(2)人工制成的血液透析膜是半透膜,主要透析血液中的尿素,所以透析液中的酸碱度和渗透压均应与正常血液中的基本相同。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
(3)血浆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说明内环境的稳态是相对的。通过检查血浆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两方面来推测机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正常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4)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①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7.脑水肿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进行脱水治疗,其副作用是停药后会出现反弹。促皮质激素(ACTH)的治疗效果远远高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1)脑水肿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一些蛋白质进入脑组织液中,导致其渗透压_升高__,进而引起脑组织液总量增加。
(2)为了研究ACTH的治疗效果,有关医疗专家做了临床实验,实验过程及结果如表。
编号 使用药物 治疗时间 治疗前水肿指数 治疗后水肿指数 停药两周后水肿指数
甲组 ACTH(79例) 3个月 4.1~9.6 1.1~2.9 1.1~2.9
乙组 地塞米松(79例) 3个月 5.1~7.1 3.3~4.9 5.1~9.8
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什么,请简要说明。_ACTH的治疗效果强于地塞米松,而且停药后不反弹__。
解析:(1)组织水肿的原因主要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水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组织液而引起脑组织液总量增加。(2)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CTH的治疗效果强于地塞米松,而且停药后不反弹。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的稳态
1.利用稳态和平衡观,认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实现的。(生命观念)
2.说明内环境稳态的含义及其生理意义。(科学思维)
3.利用相关材料制订并实施计划,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科学探究)
4.能够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并用于指导生活。(社会责任)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4.内环境的稳态主要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及皮肤有关。
教材梳理
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1)实验原理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_________中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说明生物组织匀浆与_________更类似,而与自来水不同,从而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知识点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肝匀浆
缓冲液
(2)方法步骤
2.人体内环境中也有很多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其次还有_________________等。当一定量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_________________内。
3.稳态
(1)变化原因:外界_______的变化和体内___________活动的进行。
(2)实例——体温变化
①正常情况下,不同人的体温,会因____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存在着微小的差异。
②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也有变化,但一般不超过________。
缓冲对
维持在一定范围
环境
细胞代谢
年龄
性别
1 ℃
(3)尽管周围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________。
(4)内环境稳态
①含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_________________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_状态。
②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______________都处于___________中。
37 ℃
各个器官、系统
相对稳定
理化性质
动态平衡
判断正误
(1)人体剧烈运动后,由于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使血浆pH明显降低。(  )
(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的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  )
(4)内环境的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
×
×

×
核心探讨
任务一、归纳总结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1.能够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人一定不会生病,对吗?
提示:不对。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但能够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人未必完全健康,如“植物人”及遗传病患者。
2.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的实验结果分析
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无论滴加盐酸还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比较以上三个图的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_________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维持pH___________。
缓冲液
相对稳定
特别提醒: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充分冲洗烧杯”,但目的不同。①检测碱对pH的影响前“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因发生中和反应而使实验现象不明显。②更换实验材料前“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核心归纳
人体血浆pH稳态的维持
(2)维持机制
a.较多乳酸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C3H6O3(乳酸)+NaHCO3―→乳酸钠+H2CO3;H2CO3―→H2O+CO2。
CO2可由肺排出体外,维持了内环境pH的稳定。
b.碱性物质(如Na2CO3)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
Na2CO3+H2CO3―→2NaHCO3。
过多的NaHCO3可由肾排出,从而维持了内环境pH的稳定。
(3)影响因素
①剧烈运动:人体做剧烈运动时,产生较多的酸性物质(如乳酸、碳酸等)进入血液,可使静脉血浆的pH暂时降到7.30左右。
②饮食:饮食中酸性或碱性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后,也会引起血浆pH发生较小的变动。
典题应用
1.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体血浆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血浆中乳酸过多时,就会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浆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pH的相对平衡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独立完成的
D
解析:人体虽然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进入血浆后,就会和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发生反应,其中的乳酸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当血浆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时,可刺激呼吸中枢,引起呼吸加快,将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浆的pH影响不大。当Na2CO3进入血浆后,就与血浆中的H2CO3发生作用,形成NaHCO3,过多的NaHCO3可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缓冲物质的调节,使血浆中pH基本维持在7.35~7.45之间,变动幅度不大。
2.下列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是(  )
①酸碱平衡 ②渗透压平衡 ③血糖平衡 ④体温平衡 ⑤CO2、O2平衡
A.仅③④⑤ B.仅①③④
C.仅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为组织细胞正常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①~⑤都属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
D
教材梳理
1.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基础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_________。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意义
基础
泌尿系统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探究历程
3.稳态失调
(1)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_______的。
(2)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危及机体健康。
限度
4.稳态的意义
(1)实例分析
内环境成分或理化性质 意义
渗透压正常 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
体温和pH相对稳定 酶活性正常,保证酶促反应正常进行
血糖、氧气含量稳定 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2)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_______________的必要条件。
正常生命活动
5.稳态概念的发展
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稳态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
判断正误
(1)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
(2)内环境是机体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外界环境变化稳定时,机体就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只要内环境保持稳态,人体一定健康。 (  )
(3)人长时间在空调房间内易稳态失调。(  )
(4)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
(5)人体pH的相对稳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缓冲对,与其他器官或系统无关。(  )

×


×
核心探讨
任务二、分析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
1.在高温环境中只要不待过长时间,一般并不会中暑。但消防人员穿着厚重且密不透风的消防服,连续工作多个小时,随时面临着中暑的危险,这一现象与人体的稳态有什么关系?
提示:一方面说明人体有维持稳态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严重腹泻后,如果只喝水,不补充盐,内环境的渗透压会出现什么变化?这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提示:内环境渗透压会降低,从而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3.援藏的技术人员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为什么?这说明外界环境与内环境稳态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因为高原氧气稀薄,导致人体供氧不足,影响了内环境的稳态。这说明外界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内环境稳态。
核心归纳
1.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与健康
血浆蛋白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使血浆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增多,同时水分回流入血浆减少,这样会造成组织液积聚过多,机体出现组织水肿
代谢废物 ①血浆中尿素等含量增多,说明肾衰竭,可能患有尿毒症;②血浆中氨含量增多,说明肝脏的解毒功能出现障碍
血糖 当我们长时间没有进食,葡萄糖供给不足,血糖含量过低而影响了机体的供能时,会表现出四肢发抖、头晕、心慌,甚至昏迷等症状;当血糖含量过高时,会得糖尿病,机体会表现出多食、多饮、多尿、身体消瘦等症状
Ca2+ ①血液中Ca2+含量过低时,哺乳动物会出现抽搐症状;②血液中Ca2+含量过高时,易患肌无力症;③当长时间缺钙时,儿童易患佝偻病,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O2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造成了体内缺氧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与健康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失衡也会引起疾病。下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内环境失衡情况:
(1)渗透压失衡: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使渗透压平衡遭到破坏。肠胃炎导致消化道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能力减弱,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输液来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2)体内pH失衡:常表现为小于正常数值,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疾病。
(3)体温失衡:当我们感冒发烧时,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症状,这是由于体内温度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的紊乱。
典题应用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B.所有稳态的维持都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直接参与
D.内环境稳态不受外界环境影响
A
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恒定不变,所以说稳态是相对的,A正确;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但并不是每一项理化性质或化学成分的稳定都需要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错误;稳态的形成需要多种器官和系统协调运行,但并不一定有多种系统直接参与,C错误;内环境的稳态会受外界环境因素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影响,D错误。
4.下列病症或疾病与稳态失调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感冒发烧,食欲不振——体温过高,酶活性过高
B.高原反应——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
C.中暑——机体丢失大量水和无机盐,导致水盐平衡失调
D.尿毒症——尿素等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
解析:感冒发烧,食欲不振的原因是体温过高,消化酶活性降低,A错误;高原反应是机体缺氧所致,B错误;中暑主要是机体散热受阻,致使散热量小于产热量,从而使体温升高,C错误;尿毒症是肾脏发生病变,无法排出体内多余的尿素、水、无机盐等代谢产物和有毒物质,D正确。
D
网络构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