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荷塘月色朱自清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17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背影》等。朱自清像作者简介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历史》、《别》、散文《给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朱自清家庭朱自清与武钟谦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写作背景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荷塘月色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解题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标题的作用: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学习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结构(方法:本文可从抓文眼角度入手)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文眼”,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问题探究在散文创作中,有“文眼”一说。请找出本文的“文眼”,并说明理由。所谓“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通读课文,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交代游荷塘的缘由、时间和地点。沿着荷塘小路,树木、月光。 踱步小路时的感受。 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 塘上月光的淡雅蒙眬。 荷塘四周的寂静冷清。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10段 归纳整合,理清全文的结构思路整体把握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8两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这样分析,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月下遐思”情景情明线:游踪 (外结构)文章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学习活动二:重点研读4—6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景特点。作业课文解析第四自然段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月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弥望 田田 出水很高零星点缀缕缕颤动看不见的比喻拟人、比喻通感比喻、拟人脉脉及远由近而下由上到动由静幽雅宁静拓展课堂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通感她笑得很甜。【例子】视觉转为味觉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视觉转为感觉拓展课堂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例子】嗅觉转为听觉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博喻博喻:用多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描绘同一个本体。效果:能将事物的特征、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加强语意,增强气势。例句:1.(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2."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3.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课文解析第五自然段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到了哪些描写手法?塑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文本分析。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比喻比喻;视觉化听觉朦胧优雅月影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比喻实虚实虚正面描写侧面烘托课文解析第六自然段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描写角度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荷塘的四面杨柳树梢树缝树上水里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远山灯光蝉声蛙声整体的风光由远及近、视听结合、点面结合叶:田田上静1、月下荷塘花:多姿香:缕缕波:凝碧素淡宁静→→动2、塘上月色月光:泻青雾:浮洗叶花:月影:和谐朦胧和谐(正面描写)(侧面烘托)3、四周景色树色、树姿树梢、远山树缝、灯光蝉鸣、蛙声静清幽热闹→动下叠词的作用:传神的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乐美。比喻句的作用: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拟人句的作用: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感的作用:启迪人们的联想,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动词的作用:生动传神,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学习活动三:重点研读7—10段,体悟作者情感。作业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呢?“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江南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生活的失望思念家乡,忆起江南美好的生活《采莲赋》《西洲曲》惦着江南精神家园就是幸福和真理的所在,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桃花源——陶渊明(和平安宁)的精神家园岳阳楼——范仲淹(天下为先)的精神家园赤壁——苏轼(超然旷达)的精神家园呼兰河——萧 红(回归童年)的精神家园文人的精神家园众人评朱自清散文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李广田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郁达夫众人评朱自清散文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杨振声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道。余光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