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8《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下18《井冈翠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圈画文中“倔强”“昂首挺立”等关键词,分析拟人、反复手法对塑造竹形象的作用。
思维能力:通过“为竹子写简历”“竹与人的对话”活动,建立“物”与“人”的象征关联逻辑。
审美创造:用简笔画绘制“竹之精神”思维导图,配诗文批注。
文化自信:结合红军故事,理解翠竹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分析顶真等多种修辞手法,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将井冈山精神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对爱国情怀的传承,树立积极向上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竹子,是文人墨客常用的对象,你们了解过竹子的象征意义吗?作家袁鹰对井冈山的竹子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井冈翠竹》中寻找答案。
活动一:遇名家,品背景
1、作者介绍
袁鹰(1924年10月28日—2023年9月1日),原名田钟洛,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政治家。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
2、写作背景
1960年10月,当时在人民日报文艺部工作的袁鹰有机会第一次来到井冈山。他和同事从茨坪出发穿过密密层层的毛竹林,重走红军路去探寻历史的足迹。袁鹰在那里就如同中国版的《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井冈山时代的老赤卫队员、转业军人、支援山区建设的下放干部、基层负责人和从大城市来建设山区的知识青年等。离开以后,袁鹰有感而发,写出了《井冈山记》。
《井冈山记》包括四个短篇,分别是《茨坪灯火》《红军路》《青山翠竹》和《风雨狮子岩》。其中一篇《青山翠竹》,用井冈山的毛竹作为象征,歌颂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活动二:梳情节,悟象征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本文写了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建设时期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写井冈翠竹的特点和作者对它的喜爱;
第二部分(第3-9段)写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段)写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
第四部分(13段)点明主旨,赞美井冈山的竹和人,歌颂革命精神。
2、为什么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还感叹“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呢?竹子可以帮助井冈山人带来什么东西?
【明确】
①“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做生活用品或武器。
②“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做成竹筒给红军战士送饭。
③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革命领袖的扁担。
3、“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这句话的描写的是竹子吗?作者表面上是赞美竹子,实际上是赞美谁呢?
【明确】井冈山人民。“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等待亲人解放军表面是通过描写井冈翠竹在恶劣环境下的顽强生长,深层是象征着革命者在敌人面前的不屈不挠,借竹子坚贞不屈、无私奉献、顽强的生命力来歌颂英雄的井冈山人为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贡献
4、它有哪些品质与革命精神相契合?
【明确】文章运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体现了井冈翠竹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甘于奉献等品质,这些品质与革命精神相契合,因此它成为革命的象征。
活动三:析手法,言志向
1、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体现井冈翠竹的革命精神?
【明确】合理即可。
角度一:排比
“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三个“想起了……”构成排比,由毛竹引发了多个动人的故事,用来歌颂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中的伟绩。
角度二:比喻
“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将竹子比喻成山头的岗哨和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井冈翠竹的革命风采。同时,三个“有的”也构成排比手法。
角度三:一语双关
“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一语双关,既指毛竹能挑重物,也指无产阶级革命家挑得起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
角度四:引用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
本句既引用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名句,而且又达到一语双关,表面歌颂翠竹旺盛的生命力,实质赞叹井冈山人民坚韧顽强、浴血奋斗的革命意志。
角度五:顶真
“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角度六:反问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
反问,通过“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说明井冈翠竹乃至战士们的影响力。
角度七:拟人
“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用“欢唱”一词把杜鹃花拟人化,从侧面写出了建设者们在胜利完成任务后的喜悦之情。
2、课文最后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结构上:总结全文;与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内容上:深化主题,作者通过对井冈翠竹的描写,直抒胸臆,赞美了井冈山的竹子,点明了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和对革命精神的赞美之情。
活动四:传井冈,扬精神
1、井冈山精神在当代社会有哪些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明确】在袁鹰笔下“叶烧成灰,竹断不低头”的井冈翠竹中,在斯诺镜头下“打着赤脚却目光坚毅”的红军战士身上,井冈山精神如同不灭的火种,他们克服了“红米饭,南瓜汤”的物资匮乏,克服了“敌军围困万千重”的生存困境,锻造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理想。而在当今的5G信息时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奉献精神,用“特别能吃苦”续写载人航天精神,用“朱德的扁担”发扬数字文化,用VR技术“重走长征路”,让井冈山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红色文化传播走进课堂,走进学校,走进社会的新思路。
活动五:总结提升
【明确】本文通过顶真、比喻、排比、反问等多种手法,不仅描绘出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而且指导我们明白井冈山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人。
课后作业
袁鹰同志2023年9月1日才离开我们,让我们为他写一份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18井冈翠竹
外形:修长挺拔、枝叶茂密、翠绿
生长环境:井冈山崇山峻岭,贫瘠土地,狂风暴雨
翠竹精神:坚韧不拔、勇敢无畏、无私奉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