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测评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测评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
历史试题
2025.04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表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在繁荣时期,面积广阔的低湿地被开垦为稻田;距今4400年前后,洪水频发和地下水位上升,曾经作为水稻田的广大区域重新沦为沼泽;距今4300年左右,良渚都城废弃,人群流离,社会崩塌,盛极一时的良渚文明衰落。这表明(  )
A.南北区域文明存在明显差异B.农业发展环境影响区域文明进程
C.农业发展水平决定文明兴衰D.水利过度开发导致严重生态灾难
2.下表是西汉末年至东汉中期荆州诸郡户口统计表。据表可知,该时期荆州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郡国 西汉元始二年 (公元2年) 人口(人) 东汉永和五年 (公元140年) 人口(人) 人口增长率 (%)
南阳郡 194205 2439618 25.62
江夏郡 219218 265464 21.10
长沙国(郡) 235825 1059372 319.22
武陵郡 185758 250913 35.08
A.社会动荡推动人口迁移B.少数民族南下黄河流域
C.割据政权招揽移民垦荒D.江南农业发展基础较好
3.中晚唐时期,部分被称为“清流”的士人家族依托科举体制成为政府高官,进而在京师营置宅第,世代定居,一他们往往在郡望之外冠以所居里坊作为新型门第标识,如靖恭杨家、靖安李氏等。这一现象表明中晚唐时期(  )
A.政治经济变革推动社会结构变迁B.安史之乱加剧社会阶层分化
C.科举制强化了传统门阀士族体制D.阶层固化影响长安里坊布局
4.1236年,蒙古窝阔台汗将所籍的中原民户分赐诸王、贵戚、斡鲁朵和军将作为采邑,史称“投下分封”;同时,窝阔台汗接受耶律楚材建议,在汉地实行“五户丝制”,规定每二户出丝一斤纳于国家,每五户出丝一斤纳于封主,皆由官府统一征收,再将应得份额分给封主。该制度(  )
A.有利于促进汉蒙民族的融合B.有利于封主完全垄断地方资源
C.一定程度限制了封主的权力D.推动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化
5.清道光年间,龚自珍将经学地位降于诸子百家学说之下,并提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有人伦品目焉。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的“尊史”观。龚自珍的“尊史”意在(  )
A.恢复唐宋正统的史学观念B.重视对治乱兴衰教训的总结
C.倡导中西思想的融会贯通D.打破理学思想对教育的束缚
6.下图为《辛丑条约》中外谈判态势图。据图可知,晚清时期(  )
《辛丑条约》中外谈判态势图
A.外交失利导致中央政府权威丧失B.新旧官僚体制间矛盾重重
C.汉族督抚崛起瓦解传统权力结构D.中枢与地方势力存在博弈
7.1919年11月,郑振铎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他在《新社会》发文中写道:“我们新青年觉得自己于文字上没有十分专长,尚未有专门的一种研究时,就应该毅然舍弃,去学那俄罗斯的青年男女的‘去与农民为伍’的精神,去教育他们,指导他们,把他们的思想更改,迷梦惊醒,同时并把他们的生活改造。”这一观点(  )
A.提出要走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B.适应了文学革命的要求
C.为新型政党的创建奠定了基础D.鼓励青年参与社会改造
8.1938年11月,国民政府召开南岳军事会议,特别在敌后划定鲁苏战区和冀察战区。抗战初期被抑留和后来陆续开赴敌后战场的几十万国民党军,与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抗日武装共同抗击日寇“扫荡”“清乡”。这表明(  )
A.武汉会战推动国共政治合作走向深入B.国民政府主导了敌后战场抗战
C.国民政府试图遏制敌后抗日武装发展D.敌后战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9.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实行大行政区制度,即在中央与省之间设立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五大行政区。各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是所辖省(市)高一级的地方政权机关,同时又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领导地方政府工作的代表机关。这一制度旨在(  )
A.提升地方政府行政效能B.保障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C.保证中央政府政令统一D.确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0.下图为1970—2015年全球制造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例图。据图可以推断,中国制造业占总就业百分比(  )
A.市场经济改革改变工业发展进程B.工业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C.工业发展改变了全球制造业格局D.工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多数
11.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种姓制度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第二等级刹帝利由武士和统治者构成;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为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及仆役,从事低贱体力劳动。此外,还有不可接触者(贱民)处理污秽工作。各等级职业世袭,严禁跨等级通婚。这一制度(  )
A.以宗教神圣性和职业世袭为特征B.为各阶层提供平等参政的制度保障
C.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下的阶级分化D.通过法律保障社会成员的自由流动
12.在7世纪的法国,查理曼大帝颁布法令禁止在王国内设立新度量衡,并将度量衡基准存放于王宫中;加洛林王朝时期,度量衡以及量具的校验是专属于国王的权力;在12世纪的勃艮第和洛林一带,领主规定的度量衡是农民缴纳实物租税的唯一标准。领主还可行使监督权,对使用违规器具者进行罚款。这表明(  )
A.国王和诸侯对度量衡标准争夺激烈B.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强化王权
C.垄断度量衡是封建统治权的一部分D.西欧社会统一商品市场已形成
13.糖蜜是美洲殖民地的重要商品。1764年,英国议会颁布《1764年糖法》。法案规定:将非英国糖蜜税降至每加仑3便士;某些商品(包括最有价值的木材、铁和鲸鱼骨等)只能从殖民地运往英国,禁止运往其他地方;走私非法货物的船长将支付巨额罚款。该法案(  )
A.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原料供应B.强化了殖民地经济对英国的依附地位
C.压制了北美殖民地民众反抗意识D.限制了北美殖民地向英国的糖蜜出口
14.1883年,埃及《民法典》出台,规定“处于占有情况下的地产应归该占有者完全私有”,在法律上大致解决了土地私有化问题。美国内战引发原棉紧缺,导致埃及农民盲目种植棉花;内战结束后棉价暴跌,又导致农民亏损破产,大量土地被外国资本家趁机兼并。土地改革(  )
A.加速了埃及经济边缘化的过程B.密切了埃及与世界市场联系
C.是近代埃及半殖民地化的根源D.相当程度上扫荡了封建制度
15.1936年,美国密西西比州议会通过了《1936年密西西比工业法》,开展“工农业平衡发展项目”:由州政府授权地方发行工业发展债券,用于建造厂房或者购买设备,之后租赁给外来的私人企业,以企业交纳的租金偿还债券的本息。这反映出(  )
A.国营经济发展规模扩大B.联邦政府对危机的干预
C.C企业经营负担逐步减轻D.地方政府激励经济发展
16.“全球南方”通常包括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国家。葡萄牙著名社会理论家索扎·桑托斯认为“全球南方”指“那些遭受欧洲殖民主义或被全球超级大国边缘化和统治的人民和地方”。相对于“第三世界”而言“全球南方”这一概念(  )
A.反映了世界两极格局的再现B.体现出对文化多元化的尊重
C.表明资本主义具有全球性质D.强调全球不平等和南北差距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代大同府煤炭分布情况
山西边墙以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明清时期官民以此为基础发展煤炭业。明代官窑由政府统一经营,开采量受到政府监管。民窑则由商人在朝廷监管下经营。
——摘编自徐雪强《明清晋蒙交界区商业地理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来,洋务运动为满足大型兵工厂对煤炭的需求,开始勘测煤矿储藏和开发。从1875年到1894年的二十年间,各地先后出现规模不等的新式煤矿16座,其中“官办”煤矿6座,“官督商办”煤矿10座。1895年后,西方列强在华大肆攫取采矿权,并纷纷投资设立新式煤矿,同时清政府也鼓励民营投资办厂,民营煤矿业兴起。
——摘编自吴松弟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绪论和全国概论》
材料三
1949年,全国铁路运载能力有限。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而消费重点集中在东部和中南部地区,生产和消费的逆向分布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总体运输格局。为高效输送煤炭,我国先后建成了大秦、朔黄、蒙冀、瓦日、集通攀主要煤炭铁路运输通道,全国煤炭铁路运输网络基本形成,煤炭铁路发运量由1978年的4亿吨增加到2023年的27.8亿吨。公路、水路等运煤能力也得到极大提升,先后建成了秦皇岛、京唐港、曹妃甸、黄骅和南京、武汉等一批沿海、沿江煤炭中转港口。全国主要港口煤炭吞吐量由1979年的5212万吨增长到2023年的25.2亿吨。煤炭运输体系日益完备。
——摘自编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山西煤炭业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中国煤炭业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1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加强煤炭业建设的意义。并结合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煤炭业发展与新时代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949年,随着两个德国相继成立,德国内部区域贸易得到了继承和发展。1951年,双方代表共同签订《柏林协定》:根据协议所拟定的货品清单进行货物交易;在联邦德国境内,凡属德国内部贸易的交易,都要经过有关部门的“许可程序”;两德之间的货物交易并非以现金支付,而是由联邦德国中央银行与民主德国中央银行以固定的“结算单位”进行结算。在《柏林协定》签订之后,联邦德国政府全权代表福克尔就曾直言不讳她表示“联邦德国政府强调,发展德国内部贸易有其政治与经济上的目标:政治上的目标在于巩固柏林的地位以及维持其对外交通的通畅;经济上的目标在于维持德国两部分的技术交流,改善德国另一部分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民主德国在其1949年公布的宪法中也视整个德国为“一个有着共同关卡边界的统一的关税区和通商区
——摘编自王超《阿登纳时期联邦德国对民主德国的经济政策(1949—1963)》
材料二
1990年,两德政府签署以货币联盟为核心的《两德建立货币、经济与社会联盟条约》,决定于当年7月1日向东德提供西德马克。根据条约,东德工资、奖学金、退休金和租金等经常性收入按1比1,债务与债权原则上按2比1转换为西德马克。随着西德马克的引入和账户转换的启动,东德所有信贷机构和居民账户自动地整合进联邦银行体系。1992年,东德金融体系完全融入西德。货币联盟建立后,东德物价稳定,人口流失缓解,稳定的德国马克和来自西德的财政补贴缓解了两德统一对东德的冲击,确保了东德经济在过渡期的稳定运行与顺利转轨。原东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2017年已达原西德地区水平的78%,居民
人均收入则是原西德地区的85%,出口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从1991年的8.2%上升至2017年的25.9%,较好地融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
——摘编自胡琨《德国统一进程中两德经济统一模式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推动德国统一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二战后德国统一进程的特点及德国统一的影响。(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08年安徽各学堂经费来源类别统计表(单位:%)
官款与 上级学堂 书院、宾兴等教育公产 本地庙产与善堂等公产 地方附加 与杂税 宗族祠堂 个人捐助 学费与 其他
官立 30.1 40.5 20.9 44.8 0 8.6 27.6
公立 14.6 22.7 38.5 36.9 5.0 16.2 26.2
私立 4.8 11.3 11.3 3.2 33.9 37.1 38.7
注:百分比=拥有某项经费的学堂数/该类产权学堂总数,由于不同学堂经费来源往往不止一种,因此各行百分比相加超过100%。“官款与上级学堂”项包括官拨款、官田、劝学所、学务公所拨款等项。
——摘编自龙登高主编《近世基层治理及制度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5届湖北省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A C B D D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B A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答案】(25分)
(1)特点:山西边墙以南地区的煤炭产业分布不均衡,区域差别显著;明代山西煤炭业采取“官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形式;民营煤炭业要接受政府监管。(6分)
(2)变化:从以“官办”和“官督商办”为主变为以外国资本和民营为主;从传统到现代。(3分)
原因:甲午战争失败,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大肆掠夺矿山资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民族意识觉醒;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开办矿山;中国民间收回利权运动高涨。(8分)
(3)意义:改善了人民生活;为工业化提供能源保障;推动了经济恢复、区域发展和技术进步;增强了国防实力;推动了铁路运输事业发展。(4分)
认识:煤炭业在新时代国民经济发展中仍居重要地位,但其发展模式需向绿色、高效、可持续方向转型。通过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国际合作,煤炭业将继续为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做出贡献,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4分)
18.【答案】(15分)
(1)因素:冷战局势趋缓;两德之间区域贸易的发展;两德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统一意识;西德政府推动。(6分)
(2)特点: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经济融合(或区域贸易的发展推动政治统一进程;统一进程中,西德对东德提供经济、金融和货币援助,以缓解统一进程对东德的冲击);内部推动与外部支持相结合;快速推进;西德(或联邦德国)发挥主导作用。(任答3点得5分)
影响:标志着欧洲冷战的结束和欧洲政治格局的重大变迁;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统一后的德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增强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4分)
19.【答案】(12分)
示例:民间力量是推动近代安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和科举制被废除,安徽省的宗族、祠庙、会馆、书院和个人等各类民间力量在清末新政时期积极推动新式教育的发展。晚清政府因割地赔款导致财政拮据,无力承担数量庞大的新式学堂建设的费用,官办和公办学堂非常依赖民间资本的支持。相较于官立学堂和公立学堂,民间私立学堂更为依靠民间基层力量的支持和资金投入。民间力量的支持使民间私立学堂成为晚清安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资本的介入不仅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更通过宗族义学转型、庙产兴学等方式盘活了传统社会资源,使私立学堂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
这种教育经费筹措模式的创新,既反映了传统社会结构在近代转型中的调适能力,也推动了基层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为新式教育在安徽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近代教育体系在基层社会的渗透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