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山东省齐鲁名校高三下学期联考(四)历史试题2025.0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一遗址发现了稻作栽培的痕迹、猪狗等家畜的遗骸、石铲及石锄等石制农具、薄如蛋壳的彩陶以及大量的陶纺轮、以隔墙分间的大房舍,外围则有不规则形状的夯土城垣及护城河,而墓葬中多有四到八件陪葬品,其中三座的陪葬品甚至高达数十件。有学者推论此处遗址文化可能逐渐走向国家形成的阶段。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蛋壳彩陶及陶纺轮 B.隔壁分间的大房舍C.陪葬品的数量差距 D.夯土城垣及护城河2.1965年,山西大同北魏贵族司马金龙墓葬出土的木板漆屏,屏风中的人物均为西汉刘向所作《列女传》中故事,例如有“娥皇、女英”“周太姜、周太姒”“班婕妤”等。画中字体介于隶、楷之间,气势疏朗,是少见的北魏真迹。这主要反映了北魏( )A.宫廷人物绘画成就突出 B.贵族推崇守节烈女C.吸收汉文化的政策取向 D.任用大批汉人为官3.唐代规定“每个官员任职连续在二百日以上者方可参加考课,考课的标准是“四善”和“二十七最”。“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献替可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等。据此,唐代考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选官制度的程序 B.重塑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C.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 D.保证官僚队伍的勤政廉洁4.明太祖罢御史台,设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关,协同吏部考核官员。都御史分掌地方监察。凡出巡的都御史或副、佥都御史,可分别授予总督、提督、巡抚及经略等官衔,督抚可不请示皇帝而“便宜从事”。清雍正元年,把专察六部的六科合并于都察院,实现了科道合并、台谏合一。这表明,明清时期都察院的演变趋势是( )A.监察职能日趋集中 B.监察权力日益削弱C.对皇权制约的强化 D.保障官僚机构运行5.1884年,《点石斋画报》刊登了一幅吴子美绘制的《兴办铁路》。文中写道:“朝廷业已允准,由大沽至天津先行试办。……将来逐渐推广,各省通行,一如电线之四通八达,上与下利赖无算,窃不禁拭目俟之矣。”这体现了( )A.发展铁路呈被动和短视现象 B.对于兴建铁路的殷切期望C.崇尚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潮 D.兴建铁路获得外国广泛援助6.孙中山在谈及民生主义时讲道:“民生主义就是中国古代的‘大同主义’,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道义”,并强调“我人所抱之宗旨,不过平其不平,使不平者底于平者而已矣”。由此可推知,孙中山( )A.试图用复古理念改造中国社会 B.认为古代社会已实现公平正义C.希望借传统思想传播新的主张 D.找到实现民主共和的根本途径7.以下左图是1931年11月江桥抗战爆发后十几天时间里上海的福昌烟草公司特地生产的一款烟,右图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申报》刊登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它们反映了( )A.人们对凄惨战火的往事追忆 B.民众掀起了购买国货的热潮C.商业行为宣传救亡图存思想 D.人民对战争必胜的强烈预期8.下表是建国初期我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对表格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进口 出口年份 总额 (美元) 物资类型 总额 (美元) 物资类型1952 9.53亿 生产资料占90% 8.45亿 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75%工矿品18%其他7%1957 15.06亿 生产资料占80% 15.97亿 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65%工矿品28%其他7%对象 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国家 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国家A.中国融入了世界贸易体系 B.生产资料进口占比不大C.出口物资的占比保持不变 D.受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9.改革开放后,作为民间商会的全国工商联成为国营、集体、私营“三资”等各类工商企业携手发展的社团组织,各地工商联参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积极进言建议。这反映了( )A.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健全C.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10.公元前3世纪,从中亚地区到北非、巴尔干半岛,统治者、知识分子和商人广泛地参与了跨国际的交流。当时作为各国间往来的共同语言应是( )A.希腊语 B.波斯语 C.拉丁语 D.阿拉伯语11.伽利略指出,一切从事研究自然界现象所必须遵循的方法,应当从感觉的经验和必然的证明出发,我们必须在各种情况和环境下向经验请教,直到我们能从这许多事例中引伸出它们所包含的普遍规律。这反映出伽利略( )A.坚持经验至上的研究方法 B.崇尚求真的理性主义取向C.深受宗教神学思想的束缚 D.重视现世世俗生活的追求12.18世纪初,一系列德意志文学家创立了大量的德语文学期刊,用来抵制法语的“入侵”,德语也在这一阶段得到了统一。上述现象( )A.体现了统一进程的加快 B.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C.反映了专制王权的加强 D.限制了启蒙思想的传播13.20世纪20年代,列宁提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把“小生产者”的广大农民看做社会主义的大敌,而应当把他们看做是工人阶级的不可或缺的同盟者,应当通过“做买卖的合作社”吸引他们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思想( )A.奠定了十月革命的理论基础 B.否定了传统政策的历史作用C.开创了经济建设的新道路 D.承认了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14.20世纪美国经历了四次经济改革高潮,分别是20世纪初的反对及纠正托拉斯的弊端、30年代减轻危机恶果渡过危机、二次世界大战后防止大危机重演、20世纪70年代解决经济滞胀的问题。这四次经济改革共同的核心问题是调整( )A.垄断和竞争间的相互关系 B.国家垄断与私人垄断比例C.计划与市场经济手段比重 D.资本主义发展速度和规模15.下表为1890年、1900年、1970年世界主要工业强国的先后排名。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排名 1890年 1900年 1970年1 甲国 甲国 甲国2 乙国 丙国 苏联3 丙国 乙国 日本A.英国、法国、德国 B.美国、德国、英国C.英国、德国、美国 D.美国、英国、德国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山东书院空间分布材料一明清时期山东书院的六府分布统计项目 济南府 兖州府 东昌府 青州府 莱州府 登州府 合计数量(个) 97 80 41 45 23 22 308所占比例(%) 31.5 26 13.3 14.6 7.5 7.1 100材料二明清时期山东书院空间分布(依据明代山东行政区划为准制作而成)——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林林《明清山东书院的时空分布及其近代演变》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山东书院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并进行合理解释。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乡村建设思想材料一梁漱溟是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认为中国是农村大国,要改造中国,必须针对其“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社会形态,从乡村着手,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为此,他撰写了《乡村建设大意》(1936年)、《乡村建设理论》(1937年)、《答乡村建设批判》(1937年)等一系列著作,阐明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的乡村建设方案是:把乡村组织起来,建立乡农学校作为政教合一的机关,向农民进行安分守法的伦理道德教育,达到社会安定的目的;组织乡村自卫团体,以维护治安;在经济上组织农村合作社,以谋取乡村的发达,即“乡村文明”“乡村都市化”,并达到全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联合,以期改造中国。材料二晏阳初是世界著名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著有《平民教育概论》(1928年)、《农村运动的使命》(1935年)、《平民教育的真义》等。他认为中国农民普遍存在“愚、贫、弱、私”四大病害。他提出要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连环教育的方式,实施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以此达到政治、经济、文化、自卫、卫生、礼俗“六大建设”。——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重来《乡村建设运动三杰》(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梁漱溟和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的共同观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溟和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间地带”理论材料一1946年8月,毛泽东在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中间地带论”:美苏之间隔着欧、亚、非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构成的中间地带。美国要进攻苏联前要将这些中间地带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否则谈不上进攻苏联。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亚非团结自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毛泽东重申了“中间地带”理论。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进一步将“中间地带”理论发展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他指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中间地带。”这一时期,我国除加强同第一中间地带国家的合作外,还加强了同第二中间地带国家的联系与合作。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又将“中间地带”理论发展为“三个世界”理论。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潜虞《略论新中国外交70年的理论创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毛泽东提出和重申“中间地带”理论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间地带”理论不断发展的原因,并分析“中间地带”理论对我国外交领域的贡献。(8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道德人”与“经济人”材料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引申出了“经济人”与“道德人”两个概念,“经济人”与“道德人”反映了人的不同方面的需求。从此以后,经济发展与道德情操的关系成为社会各界长期争论的问题。道德人 经济人“如果一个社会的发展成果不能充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危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当维护一个个体与一个整体的安全相互矛盾时,最公正的做法就是择众弃寡。”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1759年)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结合材料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发展与道德情操的关系,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释。(15分)2025届山东省齐鲁名校高三下学期联考(四)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D A B C C D A A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B B C A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答案】特点: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基本一致。(2分,任答1点即可)解读:济南府在明清时期一直是山东的政治中心,成为山东书院最为发达的地区。(3分)兖州府、东昌府为代表的运河流经区域,受益于运河两岸经济的繁荣,成为山东书院发展的一大亮点。(3分)兖州府的曲阜、青州府的临淄是齐鲁文化的中心地带,书院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历史文化性。(3分)莱州府、登州府所在的胶东半岛地区,书院设置相对较少,与当时山东经济文化的发展不平衡性及交通不便密切相关。(3分)17.【答案】(1)主张以农村为切入点,通过乡村建设来改造中国;结合中国国情,用教育改造农村;结合中国传统伦理、礼俗文化,改造农民精神;注重发展农村经济,物质和精神一同着手。(6分,任答3点即可)(2)近代中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梁漱溟和晏阳初积极为农村寻求出路,体现了他们建设乡村、富强国家的情怀;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不从根本上解决政治问题、而单纯从文化教育入手的乡村建设方案不可能成功;和平改良的方法行不通;没有提出有效的土地改革方案。(6分)18.【答案】(1)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抗;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的浪潮兴起;践行独立自主外交方针、争取有利国际形势的需要;统一战线思想的延续。(6分,任答3点)(2)原因:国际形势角度: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推动了第三世界的崛起;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2分,任答1点)中国自身角度:中苏关系破裂,外交战略调整;国际地位提高。(2分,任答1点)贡献:有利于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孤立地位;有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遏制与封锁;有利于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为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奠定了基础。(4分,答出2点即可)19.【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发展需要道德情操作为支撑阐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人”资本家以追求利润为中心,忽视工人权益,导致工人阶级生活贫困,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不断发生。19世纪后期开始,资本主义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从“道德人”的角度进行社会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成“福利国家”,社会矛盾趋于缓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经济人”资本家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导致社会生产相对过剩,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从“道德人”的角度逐渐承担起干预国家经济发展的责任,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危机的破坏。因此,在注重效率、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兼顾社会公平,达到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平衡。说明:“观点”2分,“主体论述”10分,“总结升华”3分。示例仅供参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