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圳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深圳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2025年深圳中考历史全真模拟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正确选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该题相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
1. 下图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复原图。该遗址不仅出土了石铲、骨铲等农具,还发现了粟类的植物遗存。通过分析计算,得知粟类食物在先民食物结构中占比为61.3%~80.0%,表明粟类作物在姜寨先民生活方式中占主导地位。
下列遗址的生产生活方式与该地区接近的是(   )
姜寨遗址复原图
A. 北京人遗址 B. 山顶洞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2. 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记载:“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与这一主张相符的是(   )
A.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 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C.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D.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3. 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学生数量和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这表明科举制度(   )
A. 促进了商业贸易繁荣 B.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 推动了教育迅速发展 D. 扩大了官员选拔范围
4. 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主营抵押小额贷款,兼营货币兑换。宋代以后,当铺在进行一般的消费性动产抵押放贷的同时,也开始进行经营性的放贷。到了清朝,有些当铺还兼营银票、钱票、会票发行及米谷典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 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B. 商品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
C. 人们生活方式变化 D. 城市规模和商业范围扩大
5. 《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乃不少船舶辐辏之所,诸船运载种种货物至此,然后分配于蛮子全境。所卸胡椒甚多,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这表明(   )
A. 泉州是当时重要的商港 B. 马可·波罗曾到达元大都
C. 元朝的造船技术很发达 D. 元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6. 手工业者、各类苦力贫民、游民隶役、商人作坊主甚至部分城市下层文人,对通俗娱乐的需求,包括对读物的需求日渐明显,推动明清小说逐渐走向繁荣。材料叙述的是明清小说发展的(   )
A. 特点 B. 目的 C. 影响 D. 原因
7. “核定关税率剥夺了中国的保护性关税,使得大量洋货涌入,将中国的手工业挤压到破产的境地,引起了社会动荡。”与材料所述“核定关税率”相关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8.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首革命歌曲在中国广为传唱:“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和劣绅,和劣绅。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分田地,分田地。”该歌曲反映的时期是(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全民族抗战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9.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荣氏企业发展历程可知(   )
荣氏企业浮沉——见证百年历史
1903年,荣氏兄弟在无锡创立了茂新面粉公司。
1912—1915年,创办福新面粉厂和申新纺织公司,成为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
1937年,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日军炸毁,其他企业遭到劫掠和重创。
1946年,荣氏家族遭到国民政府两次敲诈,损失100多万美元。
1955年,申新纺织公司与中华第一纺织公司等厂合并合营,荣氏企业获得了新生。
A. 荣氏企业兴起于洋务运动时期
B.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资本主义侵略
C. 抗战胜利后荣氏企业重回巅峰
D. 近代民族工业在三座大山压迫下曲折发展
学校同学们聚焦“走近历史现场”这一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他们以学习卡片的形式展示了学习成果,据此完成第10~11题。
10. 下面是李华同学制作的历史人物卡片。与卡片中图文信息契合的人物言论是(   )
人 物:申纪兰 籍 贯:山西平顺人 身 份:中共党员,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贡 献:她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正式写入宪法。 名 言:            

A. “拜菩萨,拜了几十年也没拜到一分田,毛主席来了才真正地分到了土地。”
B.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C. “我是农奴的女儿,见过高高挥起的鞭子,感谢党让我翻身。”
D. “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利益。要是代表自己,就不是人民代表了。”
11. 下面是张丽同学为项目成果展示准备的证明材料,据此判断她进行项目学习的主题是(   )
名  称:粮票
使用时间:1955—1992年
用  途:购买粮食
出现原因: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采取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吃“大锅饭”的模式,导致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造成粮食紧缺。
取消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市场供应充足。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变迁 B.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C. 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D. 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确立
12.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陆军向多兵种、现代化发展。这有利于(   )
A. 加强政治建设,强调思想建军
B. 国防力量增强,保障国家安全
C. 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原则
D. 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13. 对同类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下面两则法律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
如果任何人开挖沟渠以浇灌田地,但是不小心淹没了邻居的田,则他将赔偿邻居小麦作为损失。
——《汉谟拉比法典》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戒。
——《罗马民法大全》
A. 维护平民利益 B. 反映商业繁荣
C. 保护私有财产 D. 印证法治完备
14.15世纪时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颁布了“禁奢”的法律条文,企图限制人们的奢侈行为,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上流社会经常举办各种社交活动,宾客们各个穿着华丽。这说明当时(   )
A. 城市拥有自治权利 B. 人文主义思想盛行
C. 社会法律不够完善 D. 禁欲主义大行其道
15. 同学们在复习“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这一单元时,绘制了如下知识结构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可填写的内容是(   )
A. 美国独立战争 B. 法国大革命
C. 美国南北战争 D. 俄国十月革命
16. 1941年6月22日,即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晚上,丘吉尔就发表了演说,宣布英国在战争中支持苏联。英国对苏联的支持(   )
A. 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
B. 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C. 主要基于对苏联正义战争的高度认同
D. 消除了英苏两国各个领域的分歧
17. 世界多极化发展,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这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这一发展(   )
A. 提高了各国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
B. 避免了地区军事冲突和宗教矛盾
C. 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和关税冲突
D. 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二、非选择题(2大题,36分)
18. 蔗糖生产与贸易是一部实现跨国、关联、互动的全球史,折射出世界历史发展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蔗糖生产与贸易繁盛】
材料一 宋代时期,因蔗糖大量外销,使种植甘蔗比生产粮食能得到更加丰厚的利润。东南沿海地区,土壤气候适宜种植甘蔗,行销又便利,于是出现了专门种植甘蔗和制糖的“糖霜户” ……当时人们也已经研制、掌握了蔗糖的制作和储藏技术。当然,宋代社会经济和航海技术的巨大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而宋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及由此而衍生出的对外政策也是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蔗糖生产与贸易繁盛的原因。(4分)
【新航路开辟与蔗糖贸易】
材料二
15—18世纪大西洋地区奴隶、蔗糖和工业品贸易的起点与终点示意图
哥伦布第二次远航将甘蔗带到新大陆,此后西班牙、葡萄牙人控制的甘蔗种植园逐渐遍及整个美洲地区。繁重的劳动与疾病使美洲劳动力大量死亡,种植园主用非洲奴隶替换美洲土著。17世纪时英国获得巴巴多斯、牙买加以及其他产糖的岛屿,广泛扩展非洲奴隶贸易,打破了葡萄牙控制的洲际蔗糖贸易。到18世纪,工业品、奴隶、美洲的热带商品(特别是蔗糖)在大西洋上不断运转交换。
——摘编自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简述蔗糖生产、贸易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蔗糖贸易给不同地区带来的影响。(6分)
【世界市场与蔗糖贸易】
材料三 工业革命前,糖加工的技术面临几个问题:低效的蔗汁榨取,以风、牛和水为动力的作坊操作的不可靠性和速度缓慢。作为利用蒸汽驱动的工业压榨机加快了速度,成批成箱的蔗糖从生产车间运送出来,并且随着轨道运输与水路运输销往世界市场。约自19世纪40年代起,当糖的世界市场扩张,许多英国企业家有意在亚洲发展糖厂……中国以各种方式并入这正在萌芽的世界市场和其“日益牢固的经济交易网”,从蔗糖出口国变为外糖倾销地。
——摘编自穆素洁《中国:糖与社会——农民、技术和世界市场》
(3)根据材料三,简述工业革命前后英国蔗糖生产与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6分)
19. 现代化进程是人类历史上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近代以来中国从模仿到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之路。吕老师围绕“中国近现代探索的道路”设计了大单元学习任务单,请你参与完成。(20分)
任务一 【梳理线索——回望探索之路】
(1)根据“晚清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这一单元主题结构示意图,简述①②③处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为④处内容归纳一个主题。(8分)
任务二 【释读地图——重温革命之路】
(2)从图1、图2中任选其一,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从模仿到创新的探索历程。(4分)
任务三 【提炼观点——感悟复兴之路】
(3)从下图中选择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参考答案
1. C 2.B 【解析】贾思勰反对舍本逐末,主张以农为本,B项直接呼应重农思想,强调百姓应专注于农业这一根本,与题干主旨一致。
3. C
4. B 【解析】题目描述了当铺从南北朝到清朝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和金融业的演变。当铺从最初的抵押贷款、货币兑换,到宋代经营性放贷,再到清代发行银票、钱票、会票及米谷典当,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金融业务的多样化,B项与题意高度契合。
5. A 【解析】题目引用了《马可·波罗行纪》中对泉州的描述,强调泉州是众多船舶的集散地,货物在此卸下后分运到各地,尤其是胡椒的运输量远超亚历山大港,突出泉州作为货物集散地和商业港口的重要性,这与A项直接相关,故选A项。
6. D 7.A
8. B 【解析】题目中的革命歌曲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运动,其核心内容是“打倒土豪劣绅”和“分田地”,这是土地革命的主要目标。
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北洋军阀,实现国家统一,虽然农民运动有所发展,但“打倒土豪劣绅”和“分田地”并非这一时期的核心内容,排除A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时期,明确提出“打倒土豪劣绅”和“分田地”的口号,与歌曲内容完全契合,B项正确。全民族抗战时期(1937—1945年)的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力量抗日,革命政策有所调整,不再强调“打倒土豪劣绅”和“分田地”,排除C项。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虽然恢复了土地政策,但歌曲内容更符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特点,排除D项。
9. D 10.D 11.C 12.B 13.C
14. B 【解析】题目描述了15世纪意大利城市颁布“禁奢”法律,但上流社会无视这些法律,频繁举办奢华的社交活动,宾客们穿着华丽。题目未提及城市的自治权问题,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15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和现世生活的享受,这与上流社会追求奢华、无视禁奢法律的行为相符,B项正确。题目反映的是人们无视法律,而非法律本身的不完善,排除C项。禁欲主义强调克制欲望,与题目中人们追求奢华的行为相反,排除D项。
15. C
16. B 【解析】题目描述了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宣布英国支持苏联。英国的支持对苏联有帮助,但并非根本保障,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排除A项。英国支持苏联,推动了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英国支持苏联主要是基于共同对抗法西斯德国的现实利益,而非对苏联正义性的认同,排除C项。英国的支持并未消除两国在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分歧,排除D项。
17. D 【解析】题目描述的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影响。多极化是指世界上有多个主要的力量中心,这些力量中心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力。这种发展趋势使得各种力量之间形成了相互借重、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在多极化的世界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决定世界的走向,各国都需要尊重其他国家的利益和意愿,这就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故D项正确。
18. (1)蔗糖销售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南方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甘蔗;掌握了蔗糖的制作和储藏技术;宋代社会经济和航海技术的巨大发展;政府对外政策的支持等。(任答2点得4分)
(2)新现象: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将甘蔗种植扩大到美洲;西班牙、葡萄牙进行早期殖民扩张,推动了甘蔗在美洲的广泛种植;殖民争霸中,英国击败了葡萄牙等国,成为殖民霸主,控制了洲际的蔗糖贸易;欧洲与亚、非、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推动了蔗糖贸易的发展;蔗糖贸易是“三角贸易”的一部分,欧洲殖民者通过暴力征服,将非洲的黑人奴隶贩卖到美洲,从事甘蔗种植和制糖业等。(任答1点得2分)
影响: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非洲损失大量精壮劳动力,造成非洲国家的落后与贫穷;促进了美洲的开发;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等。(任答2点得4分)
(3)变化: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主要动力,加快了蔗糖生产的速度;工业革命推动了制糖由手工作坊向机器大生产的转变,加快制糖的效率;工业革命使得蒸汽机车、汽船等新式交通工具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有利于蔗糖贸易;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蔗糖贸易范围向世界扩张等。(任答1点得2分)
影响:英国为了扩大蔗糖等商品的销售市场,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遭到冲击,逐步瓦解;中国的蔗糖业受到冲击,从蔗糖出口国变成了外糖倾销地等。(每点2分,共4分)
19. (1)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灭,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戊戌变法。(任答3点得6分)
主题④:中国近代化的探索(2分)
(2)【示例】图1: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模仿苏俄革命以城市为中心进行革命,先后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走向农村,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4分,言之有理即可)
图2:随着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1931年在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人民政府,国民党先后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胜利会师后,中共中央的革命重心转移到延安,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延安成为全国敌后抗战的总后方,1945年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华民族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4分,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观点: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但要立足国情。(2分)
论证1: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目标,我国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实施了“一五”计划,以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模式的局限性逐渐显现,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突破束缚。(2分)
论证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国情出发,先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内地城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逐步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进程中取得巨大成就。而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均未能结合自身国情,导致改革失败,苏联于1991年解体。(2分)
结论:改革必须立足于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国家富强。(2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