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0张PPT)《阿Q正传》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分为三个时期(1917--1927)1. 五四时期(1917-1927)特点概述五四时期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是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文学革命不仅在语言文字上进行了革新,更重要的是在思想意识和理想抱负上的革新。主要特征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从传统的文言文转向白话文,使文学更加贴近大众生活。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文学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民众疾苦,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代表性作家和作品:鲁迅、郭沫若等作家的出现,他们的作品标志着新文学的实质性进。2、左联时期(1927-1937)特点概述左联时期的文学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革命文学与资产阶级等反动文艺思想斗争的结果。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是革命文学的蓬勃发展。主要特征革命文学的兴起:文学作品更多地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和革命精神。文学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文学创作受到政治形势的影响,文学作品成为宣传革命思想的工具。多样化的文学形式:除了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等形式也得到了发展。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特点概述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是文学作品更多地关注民族解放和社会变革,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英勇斗争。主要特征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文学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鼓励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现实主义的深化: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多样化的主题和风格:除了战争题材,还有大量反映社会变革和人民生活的作品。《阿Q正传》的发表时间:《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分章连载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北京《晨报副刊》,署名巴人。1923年8月,该作品收入作者自编小说集《呐喊》中,由北京新潮社出版。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1、早年与教育:出生绍兴没落士大夫家族,幼年经历家产中落,目睹封建社会的腐朽。1898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转矿务铁路学堂,接触西方科学。1902年公费留学日本,先学医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后因”幻灯片事件“弃医从文,决心以文学改造国民精神。2、文学与革命生涯辛亥革命前后:1909年回国,任教于杭州、绍兴。辛亥革命爆发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但对革命后的社会失望。1918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署名“鲁迅”,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参与《新青年》编辑,成为新文化运动主将。晚年与左翼运动 :1927年移居上海,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参与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支持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 1936年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享年55岁,葬礼上覆盖“民族魂”旗帜。主要作品小说短篇小说集:《呐喊》(1923年):收录《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批判封建愚昧与国民劣根性。《彷徨》(1926年):包括《祝福》《伤逝》等,反映知识分子的迷茫与底层女性的悲剧。历史小说:《故事新编》(1936年),以荒诞手法重构古代神话(如《补天》《奔月》)。散文与学术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充满哲学隐喻与孤独抗争意识。回忆散文:《朝花夕拾》(1928年),记录童年与青年经历。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小说史的专著。杂文风格:犀利辛辣,直指社会黑暗与人性虚伪,被称为“匕首与投枪”。代表作:《热风》《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内容涵盖批判传统文化(如《论雷峰塔的倒掉》)、揭露政府压迫(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反思国民性(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辛亥革命的核心任务:1. 推翻清朝统治,终结封建帝制2. 建立民主共和制度3. 挽救民族危机,争取国家独立4. 推动社会变革与现代化破除封建陋习:废除跪拜礼、剪辫子、禁止缠足等,倡导平等自由的新风气。普及教育与思想启蒙:推广新式教育,传播民主科学思想,打破传统儒家文化的桎梏。辛亥革命的实际效果与局限性成功之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极大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未竟之业:未能彻底铲除封建势力(如军阀割据)、未解决土地问题与民生困苦,民主制度也因袁世凯复辟等事件受挫。根据《阿Q正传》创作的时间,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状,请思考作者创作动机是什么?“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正如日本学者伊藤虎丸所说的那样“没有让阿Q觉悟的革命,不是真正的革命。”作者的创作动机:赵延年的阿Q赵延年《阿Q正传六十图》木刻连环画1972年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黑白漫画1938年蒋兆和《与阿Q像》,写实水墨人物画1938年“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结合文本,鲁迅从哪些维度刻画?一、从阿Q名字由来思考:阿Q名字由来: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鲁迅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而他既没有号——也许有号,只是没有人知道他,——又未尝散过生日征文的帖子: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而他又只是一个人: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先前,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谁料博雅如此公,竟也茫然,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查考了。鲁迅的最后的手段,只有托一个同乡去查阿Q犯事的案卷,八个月之后才有回信,说案卷里并无与阿Quei的声音相近的人。我虽不知道是真没有,还是没有查,然而也再没有别的方法了。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阿Quei,略作阿Q。“阿Q”是小说中的主人公。鲁迅先生在小说前言里解释阿Q的名字,但没有直接说明名字的含义。周作人(鲁迅的弟弟)另外有种解释,说鲁迅先生之所以用阿Q来命名,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圆的脸,但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人的耻辱。一个空白的脸,托一根辫子,体现出麻木的国民性,像被杀头也没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正传”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也指所要叙述的正题,这里引申为“本传(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的意思。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序里反复探讨阿Q的“名字”问题,请问这是为什么?1、阿Q--无名者的象征;揭示了阿 Q 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2、“为无名者立传”而传主名字无从考证,揭露官方史书只记录权贵,底层永远“无名”,目的在于对传统的正史进行否定。名字的虚无也暗示了个体在宏大历史中如同尘埃。3、“Q”,因其形似拖辫子的头颅(清末剃发留辫子的符号),暗示阿Q精神上的奴性。名字即命运。无名,因他被剥夺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力;无名,因他的精神早已被奴性驯化,丧失了自我;无名,因他所在的文明尚未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二、从阿Q的基本信息着手思考:阿Q个人简历姓名 年龄籍贯 行状身份 工作家庭关系 住址外貌特征爱好 口头禅处事原则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阿Q三十岁左右不详无行状(渺茫)雇农流浪短工未婚,其他不详未庄土谷祠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打人、骂人、喝酒、押牌宝妈妈的四处惹事、精神胜利法进过城并看过杀头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无名无姓,无家无根没有家人,大龄未婚没有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潦倒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六无奴隶: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深受剥削和压迫的雇农三、从《节选》内容与阿Q相关的事件着手思考:他人的行为 阿Q的应对 阿Q的性格第一件第二件第三件第四件第五件第六件 第七件他人的行为 阿Q的应对 阿Q性格1、闲人嘲弄癞疮疤,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四五个响头心中默念自己总算被儿子打了”。2、闲人暴打阿Q,让他自己说是打虫豸,碰了五六个响头3、阿Q赌钱赢了却遭到毒打他认为自己如同状元一样,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自己打自己两个嘴巴,然后把它想象成自己了打别人——获得了安慰。4、王胡打阿Q5、假洋鬼子打阿Q平生第一件的屈辱,皇帝停了考,赵家减了威风,小觑了他6、欺负小尼姑被骂“断子绝孙”7、赵太爷打阿Q尽情欺辱,进而得意,吐唾沫、摸头、语言调戏/乖乖退出去反而觉得轻松,“忘却”发生了效力;自欺欺人懦弱卑怯自轻自贱自轻自贱自我麻醉蛮横霸道麻木愚昧憎恶权贵奴性十足欺凌弱小可悲奴相补充人物事件事件 原文语句 性格特点“先前阔”见识高“真能做”“癞疮疤”妄自尊大狭隘保守病态自尊自欺欺人“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看不起未庄人:“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鄙薄城里人:“这是错的”“可笑”老头颂扬说:“阿Q真能做!”然而阿Q很喜欢。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欺软怕硬阿Q争强好胜,但结果几乎都失败了,面对失败,阿Q使用了什么绝招平和心态?阿Q对待不同的人态度是不一样的肆意欺辱,地位高的人甘于被欺辱,认怂,地位低但强的人怒目而视、骂地位低但弱的人“轻松”“忘却”“乖乖退出”“奴性”安慰“轻贱”“麻木”“自欺”“认怂”寻求优越感“欺凌弱小”将愤怒转嫁阿Q以精神上的成功取代事实上的失败,这就是阿Q精神,也即精神胜利法。探究“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前提目的危害方式方法本质特征受辱、受挫、失败且无力改变掩盖失败、逃避痛苦吹嘘过去和将来,否定现有的一切、遗忘、欺负更弱者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防御机制,一种不思进取,逃避现实的处事方式。成瘾性,使人沉浸其中,越陷越深,愈加失败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精神上自欺自骗以求自我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它表面是一种自我麻痹的消极心态,但其内核——通过心理调适化解现实困境的机制。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们对于自己的失败,不是正视、总结造成这种失败的因素,而是借助主观的想象,在思想上替自己的失败进行宽解、疏导和自我说服,借此消除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精神、感情上的对立与冲突,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分析人物性格 探究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率直任性 正统卫道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双重人格阿Q是羊而同时又是狼,可怜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坟·灯下漫笔》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华盖集·忽然想到》阿Q的性格充满矛盾,而突出特征就是双重人格。请思考双重性格是如何奇妙统一的 ?阿Q本性在所处的恶劣环境中不适合生存,因此自我发生分裂,真正的我退回内心,躲避在现实的虚妄幻想中,以精神胜利以达到心理平衡;丧失自由意志的自我为适应恶劣的环境以维护个体生存。双重人格既是对自我的消极维护,又是对恶劣环境的痛苦适应。思考:产生这种行为准则的根源是什么?奴化思想 阶级思想 封建吃人的思想在国民心中根深蒂固这种性格的本质就是奴隶性格,其根源如下:①封建专制社会里一种普遍的奴性心理。鲁迅认为:奴才兼有两种身份,在主子面前是奴才,而在地位比他低一等的小奴才面前则又是暴君。在封建专制社会里,除了皇帝是绝对的主子,最底层的人民是绝对的奴隶外,其余的臣民都有两种身份,两重人格,学会了当奴才,也就学会了当主子。即使是皇帝,有时也不免要当外族统治者的奴才,而下层的人民有时也可以在自己妻子、儿子面前当暴君。②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专制主义制度给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带来的的心理扭曲和人性异化。阿Q的性格特征就是奴性的典型表现。因此,我们把阿Q性格界定为奴隶性格。而在统治阶级成员中,只有当他们面临挫折和失败、在外族侵入沦为别的统治者的奴才后,才会产生类似阿Q性格的特征。1、阿Q的名字。名字即命运,无名,因他被剥夺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力;无名,因他的精神早已被奴性驯化,丧失了自我;无名,因他所在的文明尚未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2、阿Q的身份: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深受剥削和压迫的雇农。3、阿Q事件:探寻双重性格及精神胜利法的根源——“奴化思想”“阶级思想 ”“封建吃人的思想在国民心中根深蒂固 ”鲁迅“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的维度小结: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状:1. 政权更迭与权力真空清朝覆灭:1912年2月清帝退位,结束两千余年帝制,但革命派未能有效掌控全国政权。袁世凯掌权:袁世凯凭借北洋军阀势力接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后独揽大权,1915年复辟帝制失败,加剧政治分裂。军阀割据:袁世凯死后(1916年),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等派系,地方军阀(如滇系、桂系)割据一方,形成“军阀混战”局面(1916–1928)。结合时代时代背景,谈谈鲁迅创造“阿Q”形象的意义2. 列强经济控制强化-外国资本通过借款、控制海关、垄断铁路与矿山,进一步渗透中国经济(如“善后大借款”)。一战期间(1914–1918),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压力,日本趁机扩大侵略(如“二十一条”),加剧经济殖民化。3. 农村经济崩溃土地兼并加剧,地主与农民矛盾激化,自然灾害频发(如1920年华北旱灾),导致饥荒与流民问题。传统手工业受洋货冲击破产,农村贫困化加深。4. 底层民众的困苦农民:承受地租、赋税、兵灾多重压迫,多地爆发抗税抗捐运动(如白朗起义)。工人:数量增长但待遇恶劣,罢工事件增多(如1913年汉阳兵工厂罢工)。《阿Q正传》正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中国的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有反抗意识,有革命需要,是可以也可能被“唤醒者”。鲁迅先生给呈现了阿 Q精神胜利法的鲜活的面孔,让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严重的国民劣根性。在电影《阿Q正传》的结尾处,有这样的画外音:“阿Q死了,阿Q虽然没有女人,但并不如小尼姑骂得断子绝孙了。据考据家的考证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你怎么理解?你认为我们现在还存在阿Q精神吗?需要吗?示例:荒谬病态的社会产生出病态荒谬的人格,这病态不独属于阿Q,而是属于更多的人。不论时间和空间,阿 Q依然是子子孙孙无穷尽焉,这个“精神胜利法”依然藏在每个个体生命之中,它可以消弭国界,超越时空。“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弱者的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精神胜利法”是处于无奈之中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它可以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偶一为之,并不可怕;但如果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放眼时代·照阿Q精神遁形如今的“新阿Q”们是通过网络运用阿Q的招牌“精神胜利法”,在虚拟的世界中站在全方位的制高点上,发表“个人正义感”评论。这是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互相影响的表现,当现实社会越是崇拜权力,虚拟空间便越会呈现出反智、反精英、反权贵的特性。人们在现实中受到的挫折,会选择在虚拟的空间中赢得精神补偿,获得一种虚幻的愉悦感。键盘侠短剧爽文佛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而网络爽文,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说网络爽文写的是人们无法得到满足的愿望,让读者在短短的片刻时间、在虚拟世界获得精神的满足,脱离现实社会沉重的枷锁,实现自己的欲望,发泄自己的愤恨,获得畅快感、成就感和优越感。主角光环下无所不能,这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极高的相似性。阿Q在小说里的臆想和电影中的“革命”梦境都是他精神胜利法的体现,也和我们现代的网络爽文的本质一样。短剧爽文精装朋友圈现实可以杂乱无章,但朋友圈一定要风风光光。人人都清楚“精装朋友圈”是虚假繁荣,它与“毛坯房人生”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人人都还是依旧沉迷在朋友圈的装修大业里无法自拔。图片还是要P的,文案还是要挑的,生活的松弛感要狠狠地用力拿捏。看似别扭的行为,其实隐含了人们在想象中的生活与现实的差距不能跨越时,难以排解的矛盾心理,以及期望通过脱轨行为对日常和平庸进行反抗。这与阿Q依靠精神上的胜利,来消解生活中的失败与屈辱的行为无异。毛坯人生与精装朋友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