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劳动者之歌: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芣苢》《插秧歌》联读劳动之声壹劳动之形贰劳动之韵叁目录一、劳动之声劳动之声一、劳动之声1.自由朗读两首诗歌,着重感受两首诗的节奏特点。诗经·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紧张短促一、劳动之声2.大声朗读两首诗的韵脚,感受其发声特点。诗经·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明快短促《芣苢》《插秧歌》节奏紧张、短促,用韵明快,与农业劳动过程中争分夺秒、辛勤忙碌的场面相适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西湖夏季优美的自然风光,节奏与用韵舒缓悠长更加合适。对比杨万里的另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韵脚,感受其不同的发声特点,从诗歌内容角度思考这两首诗韵脚差异的原因。一、劳动之声重章叠句一、劳动之声3.《芣苢》“以韵分三章,章四句,然每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姚际恒《诗经通论)》,可见《芣苢》在语言形式上还有什么显著特点?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一、劳动之声对比同样是出自“国风”的《葛覃》和出自“周颂”的《丰年》,思考重章叠句的形式与诗歌内容有何关系?诗经·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周南”是《诗·国风》之一,后人认为所收大抵为今陕西、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周颂”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韵律的回环往复与劳动过程的简单纯粹,节奏的简单明快与劳动者的质朴单纯相得益彰一、劳动之声重章叠句的形式与诗歌内容有何关系?方言口语:半霎、渠、鹅儿……通俗质朴,富有生活气息一、劳动之声这种“声”与“形”相统一的特点在《插秧歌》中有没有体现?二、劳动之形二、劳动之形1.找出《芣苢》中所换的“一字”,思考换字的规律特点。字 释义 变化规律采有掇捋袺襭采集取得,获得拾取,摘取从茎上成把的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先总说采收;由“掇”到“捋”,由“袺”到“襭”,动作逐渐夸张,收获越来越多。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少女们采芣苢时热闹、欢快的场面。切合劳动过程,既源于生活,又独具匠心。二、劳动之形2.《插秧歌》的动词也很有特色,找出你认为最具特色的几个进行赏析。抛秧、接秧、拔秧、插秧一连贯的动作,通过白描真实地呈现了插秧的动作,先后相接,节奏紧凑,富有美感。写出了一家四口大雨中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辛勤忙碌的场景。二、劳动之形诗中的三四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笠是兜鍪蓑是甲”以士兵的装备比喻农夫的“笠、蓑”,以精良比喻简陋,以护体之甲胄比喻遮雨功能欠佳的“笠、蓑”,有寓庄于谐的意味,但更多的是用战争的紧张和繁忙类比插秧。民以食为天,此时的成功插秧,不啻为一场“农业”战争。虽是比喻,看似夸大其词,却有理解和尊重,有关心和怜悯。二、劳动之形3.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再次诵读两首诗,注重形式与内容情感统一,以轻重缓急的变化体现情绪。三、劳动之韵三、劳动之韵结合学案材料与本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在文学创作与人生发展上有哪些感悟。修辞立其诚,人生在于勤,愿我们都能做一个勤劳、真诚的人,在劳动中感受那份单纯的快乐与美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