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林庚说“木叶”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林庚及其学术研究,了解文学评论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核心概念“木叶”的特征。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比较、辨析、品读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目标一片 “木叶”,何以在古典诗词中摇曳千年?它是屈原笔下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的萧瑟起始,是杜甫诗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 的苍凉注脚,更是中国文人精神世界里一枚泛黄的书签。当我们轻轻翻开诗词的扉页,看 “木叶” 如何从枝头飘落成文化符号,在虚实相生间织就中国人特有的诗意美学 —— 且让我们沿着文字的脉络,探寻这片落叶背后的光影与哲思。导入了解作者林庚(1910— 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写作背景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发展到当代,诗坛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知名诗人海子卧轨自杀,顾城杀妻后自杀……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它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象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学评论简介一、定义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或文学理论进行 分析、阐释、评价 的一种文体。它以文本为基础,结合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美学理论等维度,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社会价值及局限性,旨在揭示文学的深层意义,推动文学研究与批评的发展。二,作用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以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还要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培养和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健康的艺术情趣。三,类型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文体知识初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第一段: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初读文章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全文思路“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整体感知赏析文本第一段1、课文从什么来引出本文的话题的?----从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来引出本文所谈论的话题。2、作品以哪些诗人的作品的诗句为例来引出话题的?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3、作者举出这些诗句为例,其用意是什么?说明“木叶”之美,说明“木叶”成为诗人喜爱的形象,为下文的分析张本。引用作用:1、丰富文章内容,突出主体特点2、吸引读者,增强文章趣味性、可读性(总)(1).引用别人或名人的话:A、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B、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增加真实性、丰富性。(2)引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增强可读性,增强文采性,使文章具有 诗情画意的特点。(3)引用故事: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4)引用书信、日记:印证作者的观点,使文章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文章第二段作者又列举了哪些名句,借此说明了什么?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树”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木叶”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落木”说明有“树”的名句多,有“树叶”的名句少。探讨多用“木叶”的由来。赏析文本第二段找出文章中和“木叶”相关的概念,并按照作者文章的意思(结合作者列举的诗句例子),为这些概念做注解。文本探究树叶木叶落木高木高树落叶木叶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饱满)(空阔)枝叶繁茂落木千山树树叶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浓密繁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木叶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 王褒《渡河北》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疏朗绵密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__。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空阔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空阔 饱满树叶 木叶诗句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差别 浓密繁华 疏朗绵密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木叶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枯黄干燥,潦倒悲怆区别“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完成表格。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境树叶木叶落叶落木褐绿色繁密绿色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微黄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饱含水分春夏之交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情感)木 (叶)树(叶)春夏之交秋风叶落脱尽叶子枝叶繁茂绿(叶)褐绿(干)干燥饱含水分空阔疏朗饱满绵密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生机活力枯黄填写下表,区别“木(叶)”与“树(叶)”作者说:“‘木叶’之于‘树叶’,不过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木(叶)”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第一第二木它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木”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读者在读到“木叶”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真正目的:探究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细读第5、6两自然段,分析林庚先生得出“木”所暗示内涵的方法。文本探究木木头、木料、木板没有叶子微黄干燥联想联想没有生命力萧瑟的、枯萎的疏朗的清秋气息外在物理情态内在心理情态得到启示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小结木 叶树 叶疏 朗空 阔绵 密 饱 满相去无几一字千里 暗 示 性全 文 总 结写作特点(1)作者采用层层设疑、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方法,使文章井然有序,亲切自然,让“木叶”的艺术魅力跃然纸上。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人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了想象挖掘,使得读者也一同进人了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了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2)①选题小、论理深。虽然本文论证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样一个大的论点,作者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②逐层剥笋探究。古代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作者以探寻的目光层层分析。③颇富文化内涵。这是一篇诗论,作者不仅深谙诗歌妙道,而且在诗的海洋里游弋自如,在行文中许多有关“木叶”的古诗信手拈来,这样不仅使析理有凭有据,而且使文章平添了文化内学霸语文涵,读之令人赏心悦目,受到美的熏陶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忧愁情绪离别之情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怨恨之情思念之情脱俗之境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圣洁 坚贞当堂检测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小试牛刀」“杨柳”常用在离别场合,暗示“离别愁绪”,是因为这一形象有什么艺术特征呢?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 物色》篇中称赞道:“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艺术特征一:外形上,杨柳姿态婀娜柔美,温婉多情,依依不舍之态和人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水乳交融地吻合在一起。据《三辅黄图》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到此桥,折柳赠别。”这一习俗到唐代尤盛。当时长安人多到灞桥折柳送别。艺术特征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艺术特征三:“柳”与“留”谐音,折柳送行,含有殷殷挽留之意,表达依依难舍之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艺术特征四:古曲中有《折杨柳》的送别曲子。标题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2、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