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练习
一、单选题
1.2004年发布的《伊拉克战后文化重建评估报告》中指出:“占领当局以‘民主化’名义强制推行西方宪政模式,要求中小学课程改用世俗化教材。此举遭到伊拉克宗教界的激烈反对,什叶派领袖宣称‘这是对信仰的侵略’,部分逊尼派部落青年则组建‘文化抵抗阵线’,公开焚烧西方书籍并袭击重建机构。”可知( )
A.外部势力干预激化传统与现代对立及社会撕裂
B.文化殖民政策彻底切断了伊拉克的文化传统
C.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不同文明的包容性发展
D.西方民主制度成功化解了中东地区的宗教冲突
2.如表所示为2016—2021年中国国产电影、进口电影票房及其贡献率统计情况。由此可知,当今我国( )
年份 国产电影票房/亿元 进口电影票房/亿元 其他电影票房/亿元 国产电影票房贡献率 进口电影票房贡献率
2016 252 203 0 55.4% 44.6%
2017 298 260 1 53.3% 46.5%
2018 393 223 1 63.1% 36.7%
2019 398 243 0 62.1% 37.9%
2020 164 39 0 80.8% 19.2%
2021 372 98 0 79.1% 20.9%
注:国产电影包括合拍电影,进口电影为从外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进口发行的影片,其他电影为影展或电影放映但未在国内发行的影片。
A.电影产业逐渐反超欧美 B.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C.文化意识形态冲突加剧 D.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
3.一战爆发后,拉美失去了许多市场和供应来源,许多国家纷纷改变以前的贸易方式,实行新的工业政策。例如,阿根廷和巴西因无法从英国购买机车零件和采矿机械,开始在本国制造。拉美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发展使中等阶级进一步壮大。这种现象( )
A.推动拉美现代化变革风潮 B.使拉美改变了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模式
C.使拉美由此摆脱列强控制 D.利于战后拉美部分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4.1919年3月,甘地接手《青年印度》和《新生活)后,开始探索通过本土语盲训练一般群众进行非暴力抵抗的方法、甘地不许在刊物上刊登广告,努力将它们建设成为与人民群众沟通思想的梁道。这两个刊物办得很红火,曾有一个时期两者的发行量均达到4万份以上。甘地的做法意在( )
A.实现印度完全独立的目标 B.肯定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
C.激发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 D.批判印度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5.某同学对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战争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如下表格,该表格的核心主题是( )
事件 文化影响
亚历山大远征 希腊化世界形成,东西文化交融
蒙古西征 促进亚欧技术、宗教与族群迁移
拿破仑战争 推动欧洲民主意识与民族主义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 殖民地民族意识觉醒,殖民体系动摇
A.战争对文化传播带来了很大的破坏性
B.军事战争造成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融合
C.宗教冲突是地域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
D.战争会导致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彻底消亡
6.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这就是著名的“变革之风”演讲。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迅速发展,欧洲殖民国家加强了对非洲的控制
B.麦克米伦的演讲表明英国积极支持非洲各国的独立诉求,并主动放弃殖民统治
C.二战后,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已成为非洲大陆普遍的政治文化现象
D.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是历史发展大势,外部大国是主要推动力量
7.一战期间,约有900万军人牺牲在战场上,大约1000万平民在战争中饿死或病死,有人估计,欧洲的工业生产水平至少倒退8年。战争后期,一位女大学生写道:“只有邪恶和邪恶的化身,才是这场战争的主宰”。“荣耀、光荣、勇敢或神圣等字眼变得可憎。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战争改变了欧洲人的价值观 B.一战是争夺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
C.一战造成巨大的伤害和破坏 D.战争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
8.1971年,加拿大总理皮埃尔·特鲁多宣布实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鼓励各个文化群体充分参与到加拿大社会以及相互之间的交融。1982年加拿大在制定新宪法之机,将多元文化主义理念补入宪法。1988年《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法》出台。这反映出加拿大( )
A.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形成 B.实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
C.多元文化主义走向制度化 D.文化同化政策强化民族意识
9.下面是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
国家 文化
新加坡 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等。
印度 注重传统文化;学习英国政治体制;宗教信仰多样性,宗教与政治分离;种姓制度仍有影响。
埃及 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带有欧洲和西亚文化元素。
A.民族国家出现文化认同危机 B.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D.仍遭受西方殖民者文化侵略
10.21世纪初,非洲史学家将目光聚焦于传统手工艺传承、本土文化复兴运动、部落文化融合以及现代科技对非洲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方面。例如在研究本土文化复兴运动时,深入剖析运动兴起的原因、发展历程以及对当地社会价值观的重塑作用。这说明,此时的非洲史学家( )
A.单纯追求学术创新 B.专注挖掘本土文化内涵
C.忽视现代社会发展 D.高度关注非洲社会变迁
11.俄国十月革命后,被称为“拉美马克思主义之父”的马里亚特吉强调:“社会主义不能是社会主义制度毫无生机的复制品或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应用。它必须是一种‘英雄的创造’,拉美的现实必须赋予它生命。”这说明拉美地区( )
A.亟需个人英雄的创造性 B.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迫切性
C.民族独立任务的艰巨性 D.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必要性
12.当今的新加坡人口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苏格兰人等东西方各民族组成。在教育上,政府规定每个学校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把中文、泰米尔文、马来文作为可以任选的一种第二语言,从而给予4种语言平等的地位,兼顾到了各族的感情。这种方式( )
A.说明对英国文化的推崇 B.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团结 C.强调了文化的多元一体 D.说明语言文化的不平等
13.1950年,印度宣布独立时把英语和印地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后来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在印度国内的接受程度始终不高,如果把英语废除,印度会面临国内真正没有通用语的局面。这一现象反映出印度( )
A.在二战后民族意识高涨 B.被英国殖民扩张改变了族群结构
C.民族文化认同的迫切性 D.由受过英式教育的上层精英统治
14.下表为二战后一些历史学者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是基于( )
观点 学者
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应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 {英】巴勒克拉夫
文明并非各自孤立发展,文明是在流动的,但不是单向地“从西方向非西方流动”,而是互相影响的 【美】麦克尼尔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A.新兴国家的诞生 B.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C.两极格局的形成 D.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
15.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因为肤色,“白人”的生命被视为神圣的,但在一战期间,100多万非洲士兵直接参与了军事作战,这些士兵在殖民主人的要求下,身着制服,去杀死“白人”。这一变化( )
A.加速一战的胜利进程 B.标志非洲实现民族独立
C.推动民族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16.据如表可知当时( )
共产党在亚非拉国家的成立(部分)
1918年 阿根廷 1921年 中国、南非
1919年 墨西哥 1922年 巴西
1920年 印尼、伊朗、土耳其 1925年 朝鲜
A.世界社会主义阵营正式形成 B.国际环境变化影响道路选择
C.拉开了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序幕 D.实现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6年英国政府授予“国民非洲公司”特许状,不久后改名为“皇家尼日尔公司”。政府授予特许状后,皇家尼日尔公司颁布高昂的关税和许可证条例,利用经济优势在进出口方面控制非洲市场与生产商。棕榈油是其“合法贸易”的主要产品。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蔓延,出口总量不断增加。为满足欧洲交通运输业发展对橡胶的需求,该公司建立了一个小型橡胶实验种植园鼓励种植。1890年至1892年,法国以探险尼日尔河道和商业贸易为由,派遣米松携带军事武器进入公司领域,杀害、致残并将数百名受英国保护人员卖为奴隶。而且未经公司允许,他们在公司区域建立贸易站。1892年8月,皇家尼日尔公司在英国政府支持下,以非法贸易为由驱逐了米松团队。
——摘编自项容《皇家尼日尔公司研究》
材料二 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无不感慨地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
——【英】哈罗德·麦克米伦在南非开普敦议会发表的公开演讲
材料三 在新兴民族主义诚挚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中,冲突和问题随即而来。新兴民族国家的人民渴望实现现代化,但是他们既不情愿也无法成为西方的翻版。他们寻求的是一种创造性适应变化的方式,利用传统中的文化资源,获得有助于成功开展新实践活动的力量,……简言之,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冲突带给了新兴民族主义新的任务——必须回答一个问题:“我们”是谁?而回答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崭新的现代民族文化,这个文化必须有别于西方文化。
——摘编自丁虹《民族主义与现代性:基于新兴民族国家的分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英国政府授予“皇家尼日尔公司”特许状的目的。
(2)对材料二中“变革之风已经吹遍了这个大陆”的说法举一个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并分析“变革之风”对20世纪60年代国际秩序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新兴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解决“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冲突”。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后,在欧洲人感到西方文化已经“没落”或“衰败”,整个社会笼罩于“世纪末”的悲凉气氛之中的同时,西方世界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这股思潮认为,西方文化已出现严重危机,只有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儒家文化才能解救其弊,从而使西方文化获得新生。1919年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在致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信中便指出:大战之惨祸,已明白昭示欧洲文化弊病深重,非吸取东方文化之精髓,融东西文化于一炉,不足以言自存。1919—1921年应邀来华讲说的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之问题》一书中就坦然写道:他是带着“西方文化的希望日益苍白”的“疑惑的痛苦”,同时为“寻找新的希望”,开始中国之行的。他主张中国人要向西方人学习科学,西方人更要向中国人学习其人生之道,以实现这两种文化要素的优势互补。1919年中国报刊《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认为大战的结果已证明“欧洲之文明几于完全崩坏,为黑暗与混沌之色彩所掩”,新文明的太阳开始“自朦胧之东方渐渐而升”,“创造世界新文明之重在责任”已落在了东方民族特别是中国民族的身上。一些战前对西方文化持欢迎和认同态度的中国思想家,甚至是主张“西化”的新派人物,这时也成了西方文化的批评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者。
——摘编自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西方兴起“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后西方兴起“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对当时中国思想界产生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更好地侵略印度,1813年,英印当局在印度传播基督教,以图从文化心理上铲除印度人安身立命的根基,这遭到印度教徒的激烈抵制。1818年,印度总督取消了出版预审制度,只要不对政府提出批评,可以自由办报。大量报纸的出现对传播西方思想起了重要作用。英国还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规定殖民地官员的选拔必须通过英语考试,这有助于培养具有西方思维的亲英土著人。殖民者还引进了现代的司法系统和政治体制。这一切极大地破坏了印度社会结构,推动了阶级的分化。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文化侵略印度的表现。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对印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和主流思想。结合所学,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新特点。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 言论 出处
①中国 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很好的完璧,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像这样的政府,才是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 1906年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大会上演说
②新加坡 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不了家庭、大家族、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回忆录
③埃及 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个事实,并且在制定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 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1960年访问非洲时说
——改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选必3《文化交流与传播》等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亚非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择材料中提及的其中一个国家,并围绕这主题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A C B C C C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C A C B
1.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4年(西方国家和伊拉克)。根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以“民主化”名义强制推行西方宪政模式,干预伊拉克的传统文化,进而激起一系列矛盾冲突,表明外部势力干预激化传统与现代对立及社会撕裂,A项正确;“彻底切断”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文化殖民政策只是影响了伊拉克的文化传统,排除B项;材料强调战争和外部势力干预激化传统与现代对立及社会撕裂,也即消极影响,而非文化交流方面的积极作用,排除C项;材料强调强行推广西方文化受到抵制,“西方民主制度成功化解了中东地区的宗教冲突”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表格反映的是国产电影票房贡献率逐年上升,进口电影票房贡献率逐年下降,国产电影票房绝对值增长,进口电影票房绝对值下降,说明观众对本土电影的认可度提高,选择国产电影的人更多,反映本土文化认同感增强,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电影产业与欧美的比较,无法得出电影产业逐渐反超欧美,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国产与进口电影在中国销量的比较,而非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的论述,排除B项;不能通过进口电影观影人数的下降,说明文化意识形态存在冲突,二者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的拉丁美洲。根据材料信息“拉美因一战失去市场和供应来源,开始在本国制造工业产品,工业化发展促使中等阶级壮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对拉美经济控制,推动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拉美国家通过自主工业发展减少对外依赖,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及社会阶层变化,由此反映出现代化变革的趋势,A项正确;拉美发展工业,并没有改变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模式,排除B项;拉美在战后依然为摆脱美国的控制而斗争,排除C项;一战后拉美共产党兴起,但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印度。根据材料可知,一战后,甘地通过刊登广告试图训练群众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结合所学,受一战和十月革命影响,20世纪20年代各殖民帝国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其中南亚印度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突出代表事件,所以通过广告训练群众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是试图激发广大民众的民族独立意识,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赫鲁比甘地更加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目标,实现印度完全独立不是材料所述甘地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废除殖民主义的态度,甘地做法主要目的是激发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排除B项;材料侧重说明甘地唤起民众民族意识的行为,没有描述印度文明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今中外。根据材料可知,军事战争客观上成为跨文化交流的媒介,通过征服、迁徙或思想传播,促成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B项正确;表格中列举的影响(如希腊化、技术宗教迁移、民主意识兴起等)均强调文化传播与融合的积极或复杂结果,而非单纯“破坏性”,排除A项;宗教因素在蒙古西征中有所体现,但亚历山大远征、拿破仑战争、一战的影响主要涉及政治、经济或民族因素,与宗教冲突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表格中未提及文化“彻底消亡”,反而强调文化互动(如交融、迁移、觉醒),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非洲)。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已成为非洲大陆普遍的政治文化现象。麦克米伦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这表明在当时的非洲,民族独立意识广泛觉醒,追求民族独立和解放成为普遍趋势,C项正确;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迅速发展,欧洲殖民国家的统治受到冲击,排除A项;英国等殖民国家在非洲的殖民统治是在非洲人民不断抗争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才逐渐结束的,并非英国主动放弃,排除B项;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是历史发展大势,其主要推动力量是非洲各国人民自身。他们通过不懈的斗争和努力,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外部大国的影响只是一个外部因素,并非主要推动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年后的世界。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描述的一战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破坏,人员伤亡惨重、经济发展受到巨大冲击,是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战争,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一战对欧洲价值观的改变,未涉及思想方面的论述,排除A项;一战是争夺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是一战的性质,不能全面涵盖材料内容,材料更侧重于反映一战的伤害和破坏性,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战争对科技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客观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加拿大)。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加拿大政府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并通过立法手段把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制度化,为推行和维护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提供了重要保障,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加拿大移民文化的多元化,没有体现“一体”,排除A项;多元文化政策不能促进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排除B项;材料讲的是鼓励文化多元,而不是“文化同化”,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这三个国家都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管理知识或政治体制等元素,C项正确;这些国家都在积极地发展和维护自己的文化特色,无论是发扬儒家文化精华的新加坡,还是注重传统文化的印度,亦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的埃及,都没有明显表现出文化认同的危机,排除A项;印度和埃及文化不属于移民文化,表格信息也没有体现“一体”,排除B项;二战后,这些国家已经获得了独立,摆脱了殖民统治,新兴民族国家学习西方的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初(非洲)。根据材料可知,非洲史学家无论是研究传统手工艺传承,还是本土文化复兴运动等,都与非洲社会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体现了非洲史学家高度关注非洲社会变迁,D项正确;虽然研究内容和手段可能有创新,但从研究本土文化复兴运动对社会价值观的重塑等信息来看,非洲史学家并非单纯追求学术创新,而是有着对社会发展层面的关注,排除A项;研究现代科技对非洲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本土文化复兴对当地社会价值观的重塑作用,说明他们并非专注挖掘本土文化内涵,排除B项;研究现代科技对非洲传统文化的冲击,表明史学家并没有忽视现代社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拉美地区)。据题干“马里亚特吉强调社会主义必须结合拉美现实进行创造,不能教条应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拉美社会结构与欧洲存在差异,直接移植马克思主义理论难以解决本土问题,因此强调理论必须适应地区实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必要性,D项正确;“英雄的创造”指结合实际的创新,而非依赖个人英雄主义,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无产阶级革命的紧迫性,排除B项;拉美此时已基本实现政治独立,民族独立任务并非核心,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新加坡)。根据材料“政府规定每个学校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把中文、泰米尔文、马来文作为可以任选的一种第二语言,从而给予4种语言平等的地位,兼顾到了各族的感情”并结合所学知识新加坡多元文化政策,可知,新加坡通过英语作为共同语言强化国家认同,同时保留各族母语体现文化包容,这符合“多元一体”的融合模式,C项正确;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是出于国家治理和沟通效率的考量,而非推崇英国文化,排除A项;政策兼顾各族语言情感,有利于维护稳定团结,排除B项;材料明确强调四种语言“平等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印度)。根据材料“印度国内曾有过废除英语官方地位的意见,但因为印地语接受程度不高,废除英语会导致国内无通用语”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度独立后试图通过推广印地语强化民族文化认同,但多语言、多族群的国情使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反映出印度在构建统一民族文化认同上的迫切性和困境,C项正确;虽然印度独立本身是民族意识的结果,但材料重点在于语言问题反映的文化认同矛盾,而非民族意识高涨的直接表现,排除A项;英国殖民对印度社会影响深远,但材料未提及族群结构变化,而是强调语言接受度问题,排除B项;材料核心是通用语缺失背后的文化认同问题,而非统治阶层的属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的世界。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方学者主张公平的对待世界各地区的民族,认为文明是流动的而不是西方的单向影响,所以在研究历史的时候需要新史学,新的研究角度,主要原因是二战后新兴国家的诞生,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各国文化得到了尊重和重新认识,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阵营是否发生了分化,从观点上看美英学者对其他地区文化的态度是趋于一致的,排除B项;两极格局是指美苏间的对抗,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全球文化角度,未涉及经济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期间世界。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一战前,白人是神圣的,一战期间,神圣的白人被地位低下的黑人大量杀死,由此可见白人不再是神圣的,有利于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进一步的发展,C项正确;美国的加入加速了一战的进程,排除A项;非洲的独立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民主革命”是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政治的革命,而白人殖民者代表的是殖民主义,应为民族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1925年(世界)。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一战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党在多个亚非拉国家成立,社会主义道路成为这些国家的选择,说明国际环境变化影响道路选择,B项正确;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才逐步形成,排除A项;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已经开始,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了亚非拉部分国家,无法代表全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目的:
①经济掠夺:通过特许公司垄断非洲市场(关税、许可证),控制棕榈油和橡胶等资源的出口,满足欧洲工业化需求。
②殖民扩张:以特许公司为代理人,加强对尼日尔河流域的政治控制,巩固英国殖民统治。
③排除竞争:利用特许公司驱逐法国等竞争对手(如米松团队),维护英国在该地区的霸权。
(2)具体史实: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当年有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包括尼日利亚、刚果(金)、索马里等。
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①加速殖民体系崩溃: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推动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非殖民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②冷战格局的变化:新独立的非洲国家成为美苏争霸的“中间地带”,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
③提升亚非国家国际地位:新兴国家以不结盟运动和联合国为平台,形成独立政治力量,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如何解决“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冲突”
①制度层面:通过借鉴西方民主制度(如议会制、选举制等),但结合本国传统进行改造,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
②经济层面:学习西方工业化技术和管理模式,但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如利用传统手工业优势升级产业,或结合农业传统发展特色经济)。
③文化层面:坚定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如传统节日现代化、宗教习俗去封建化),保留民族特色并适应现代生活。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知识相结合,推动创新发展。
④教育层面: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普及科学知识),同时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如增设本土语言、历史课程,改编传统故事为教材)。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19世纪的世界。目的:①根据材料“政府授予特许状后,皇家尼日尔公司颁布高昂的关税和许可证条例,利用经济优势在进出口方面控制非洲市场与生产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掠夺:通过特许公司垄断非洲市场(关税、许可证),控制棕榈油和橡胶等资源的出口,满足欧洲工业化需求。②根据材料“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蔓延,出口总量不断增加。为满足欧洲交通运输业发展对橡胶的需求,该公司建立了一个小型橡胶实验种植园鼓励种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殖民扩张:以特许公司为代理人,加强对尼日尔河流域的政治控制,巩固英国殖民统治。③根据材料“1892年8月,皇家尼日尔公司在英国政府支持下,以非法贸易为由驱逐了米松团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排除竞争:利用特许公司驱逐法国等竞争对手(如米松团队),维护英国在该地区的霸权。
(2)本题是特点、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具体史实:根据材料“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当年有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包括尼日利亚、刚果(金)、索马里等。
对国际秩序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对殖民体系、独立后对国家力量的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等角度进行论述,如:①加速殖民体系崩溃: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推动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非殖民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②冷战格局的变化:新独立的非洲国家成为美苏争霸的“中间地带”,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冲击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③提升亚非国家国际地位:新兴国家以不结盟运动和联合国为平台,形成独立政治力量,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现代世界。如何解决“现代性与传统性的冲突”:①根据材料“新兴民族国家的人民渴望实现现代化,但是他们既不情愿也无法成为西方的翻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度层面:通过借鉴西方民主制度(如议会制、选举制等),但结合本国传统进行改造,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层面:学习西方工业化技术和管理模式,但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如利用传统手工业优势升级产业,或结合农业传统发展特色经济)。③根据材料“他们寻求的是一种创造性适应变化的方式,利用传统中的文化资源,获得有助于成功开展新实践活动的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层面:坚定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如传统节日现代化、宗教习俗去封建化),保留民族特色并适应现代生活。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知识相结合,推动创新发展。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教育层面:建立现代教育体系(普及科学知识),同时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如增设本土语言、历史课程,改编传统故事为教材)。
18.(1)一战给欧洲带来沉重的灾难,使西方文化“没落论”蔓延;西方思想界反思西方文化的弊端,并寻求解决之策;西方重新审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髓,并认为是救世的良方;工业革命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2)积极影响: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使中国知识分子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一定程度纠偏新文化运动中的缺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势融合。
消极影响:导致了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不利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等。
【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一战后西方。背景:据材料“一战后,在欧洲人感到西方文化已经‘没落’或‘衰败’,整个社会笼罩于‘世纪末’的悲凉气氛之中的同时,西方世界兴起了一股‘东方文化救世论’思潮。”可知,一战给欧洲带来沉重的灾难,使西方文化“没落论”蔓延;据材料“这股思潮认为,西方文化已出现严重危机,”可知,西方思想界反思西方文化的弊端,并寻求解决之策;据材料“只有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的儒家文化才能解救其弊,从而使西方文化获得新生。”可知,西方重新审视中华文化的人文精髓,并认为是救世的良方;结合所学,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连成一个紧密的整体,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一战后中国。影响:结合所学,可从积极、消极两方面作答,积极影响:据材料“1919年中国报刊《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已落在了东方民族特别是中国民族的身上。”可知,提升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据材料“一些战前对西方文化持欢迎和认同态度的中国思想家……成了西方文化的批评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者。”可知,促使中国知识分子理性看待东西方文化,一定程度纠偏新文化运动中的缺陷;据材料“他主张中国人要向西方人学习科学,西方人更要向中国人学习其人生之道,以实现这两种文化要素的优势互补。”可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优势融合。消极影响:据材料“这时也成了西方文化的批评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者。”可知,过度排斥西方文化,导致了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不利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等。
19.(1)表现:宗教侵略;强行移植政治制度;控制思想舆论;奴化教育。影响:消极:破坏印度的社会结构,推动阶级分化;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积极:传播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推动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
(2)主要方向:从西方国家向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传播。
主流思想:民族自决和民主思想。
新特点: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新文化。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世界)。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英印当局在印度传播基督教”可得出宗教侵略;据“引进了现代的司法系统和政治体制”可知,强行移植政治制度;据“只要不对政府提出批评,可以自由办报”可知,控制思想舆论;据“在印度推行英式教育,建立文官制度,规定殖民地官员的选拔必须通过英语考试”可知,推行奴化教育。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一“极大地破坏了印度社会结构,推动了阶级的分化”可知,破坏印度的社会结构,推动阶级分化;据材料一“为了更好地侵略印度”“在印度传播基督教,以图从文化心理上铲除印度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殖民地官员的选拔必须通过英语考试”“培养具有西方思维的亲英土著人”等信息可知,英国文化侵略影响了印度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据材料一“大量报纸的出现对传播西方思想起了重要作用”等信息,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英国文化侵略的建设性作用可知,传播了西方的思想文化,推动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现代(世界)。第一小问方向和主流思想,据材料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等信息可知,一战后世界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为从西方国家向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传播,主流思想是民族自决和民主思想。第二小问新特点,据材料二“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将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新文化。
20.选择新加坡(李光耀)。形成了新加坡民族(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新加坡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背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或注重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这种现代东方文化,维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夯实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基石,也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增长。
【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首先,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亚非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选择材料中提及的其中一个国家,可选择新加坡(李光耀)。根据材料“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不了家庭、大家族、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了新加坡民族(或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其次,围绕论题进行论述,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可从材料中新加坡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对西方文化精华的吸收进行整理论述,如:新加坡有浓厚的儒家文化背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或注重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最后,回扣主题,总结提升,得出结论,这种现代东方文化,维持了良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夯实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基石,也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新加坡经济的增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