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6张PPT)香菱学诗问题一现实世界的香菱是( )诗歌世界中的香菱( )问题二:香菱的学诗体验体现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重视意象运用:诗歌常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讲究炼字艺术:诗歌语言精炼,讲究炼字。注重意境营造:诗歌要营造出整体的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诗人的情感。《说“木叶”》本文出自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庚先生所写的《唐诗综论》。林庚先生如何以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又以诗人的敏感心性对“木叶”进行精准的美学辨析呢?一叶而知秋,见微而知著林庚(1910—2006),字静希。现代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参与创办《文学月刊》。“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学林侧影》中记录:著作《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简史》,侧重楚辞与唐诗的研究。爱打篮球,从青年到不惑;转打乒乓球,打到花甲;唱歌替代体育锻炼。诗句:1、因为把寂寞交给了感情, 我已支付了最后的储蓄。2、人走路要昂着头,我生都是昂着头的。作文素材积累:燕南园的林先生,诗性与理性共存。“他气定神闲从民国走来,跨过一个喧嚣纷杂的时代。”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连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葛晓音素材聚焦[运用角度]追求极致;一切源于热爱;坚守;修心。诗人学者——肩挑的林庚他是一位诗人,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是一位学者,一位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的“九五之尊”,留给后人“太阳般明朗的形象”;他是一位导师,一位“有童心,毫不世故”的导师,始终坚守他的布衣精神,以平常心,做平常事,过平常日子。他一生布衣蔬食,淡泊无争。他以“远离功利,抗拒诱惑”自守,亦以此要求门人弟子。国内外的一切邀请,他都拒绝;一切媒体,他都回避;一切荣誉,他都不要。 从不涉足权力名利,这不是自命清高,不是不屑于谈名逐利,他是压根儿就没有这些概念。诗歌和学术,才是他一生的修行。《说木叶》是学者林庚的一篇经典文艺评论,以古典诗歌中的“木叶”意象为切入点,探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艺术。“说”就是“谈谈”的意思。“说”是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较灵活的一种文体。文学类文本:感性→联想→反思(如从红楼梦小说思考社会问题)知识性文本:提取概念→验证→实践(如用数据验证理论)文学重“感受与开放”,知识重“逻辑与准确”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说 木 叶林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来。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长剑竦云端。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心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只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会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地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萧索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之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所以“木叶”是属于风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要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到了要斩断柔情的时候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所谓:日暮风吹,叶落依枝。——《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也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木叶”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全文一共几段?找出每一段的关键句第 1 段: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第 2 段: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第 3 段: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第 4 段: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第 5 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第 6 段:“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第 7 段:“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第 1 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第 2 段:提出古诗“树”“叶”“木叶”,后来又发展为用“落木”,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第 3 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第 4 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外形)。第 5 段:提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分析“木”与“树”的暗示性,解释“木”暗示“落叶”的原因。第 6 段:比较“木叶”与“树叶”“落叶”“黄叶”“落木”的不同,说明“木”的二个艺术特征:“木”有微黄、干燥之感(色泽)。第 7 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能力提升:整体把握文本,结合论证手法及思路归纳段意说“木叶”“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发现问题)诗人们钟爱“木叶”古诗中很少用“树叶”“木叶”与“树叶”的不同(1—3)“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4—6)第一个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第二个特征:微黄、有干燥感(颜色性)小结“木叶”“树叶”的异同(7)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想象:一字千金当堂检测:完成本文的思维导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浏览第一段,找出文中作者告诉了我们有关“木叶”的什么现象?中国古代诗人钟爱“木叶”一词。任务二:探究作品意蕴数据来源:哈佛大学CBDB《全唐诗》43,000首北京大学《全宋词》21,000首日本庆应大学《汉籍全文数据库》补充条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写作背景溯源楚地巫风与祭祀传统战国时楚国保留着浓厚的巫文化传统,民间盛行祭祀山川神灵的仪式。《九歌》原为楚地祭歌,屈原进行了艺术加工。“洞庭”是楚国境内的水域,被视为神灵栖居之地,与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相关。自然崇拜与诗意表达楚地多水泽山林,秋风萧瑟、水波荡漾、落叶纷飞的景象,既是实景描写,也暗含对神灵降临的期待与怅惘。屈原的创作动机屈原创作《九歌》时,正值楚怀王统治后期。屈原被疏远流放,内心忧愤。《湘夫人》表面写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实则隐含屈原对理想君臣关系的渴望——秋风落叶的凄凉,暗喻楚国国运飘摇、人才凋零。分析“树叶”与“木叶”“落叶”“落木”的区别有哪些,完成下面表格。意象 颜色 触觉 意味树叶木叶落叶落木 微黄干燥、不湿润空阔疏朗、飘零之意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夏之交叶绿、干褐绿密密层层、浓荫饱满绵密比“木叶”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探究作品意蕴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木诗歌语言具有 。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思考总结: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我们诗歌中的什么现象?推敲诗歌用字用词,把握诗歌内涵意境。探究作品意蕴作为品牌策划人,应用文中的观点和理论阐述你的品牌为什么叫“东方树叶”而不叫“东方茶叶”。赏析诗句中“木叶”意象的作用,完成下面表格。诗句 赏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描绘了万木落叶飘飞的景象,渲染了凄美的意境。以“木叶”“江波”“秋月”“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生发出浓重秋思,气氛凄冷。研读主要意象,理解核心概念诗句 赏析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与洞庭水浩荡的波纹相似,极其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的枯叶,引发了诗中主人公对远在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比较分析下列用词意味的不同,选出最恰当的一个词,说说你的理由。“落木”本来就有“落叶”的因素,“落木”会让读者联想到“木”的微黄与干燥,这与清秋季节的特点相吻合。而“落叶”,尤其是“树叶”,则让人想到春夏季树叶的碧绿柔软;“木”给人以孤独飘零之感,“叶”则给人以绵密之感。“木”的形象就是诗人的形象,风烛残年的孤独老者飘零在无边无涯的寒风中。无边树叶 / 落叶 /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深秋的晚上,清冷的月光仿佛给层岭涂上了一层秋霜,凛冽的寒风刮过高岗,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早已被一扫而光,只有那光秃秃的树干还伫立在无边的冷月和无际的寒风中,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孤独、凄凉之感倾泻无遗。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树 / 高木。高树 / 高木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将悲风吹动树干,比喻成海水扬起波涛,只有树叶越繁茂越浓密,比喻才更贴切,其情感才越饱满厚重,其悲声才更有如此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之感。落花狼籍酒阑珊,笙歌醉梦间。(李煜)凉月送归思往事,落英飘去起新愁。(晏几道)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白居易)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辛弃疾)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春去也,飞红万点愁似海。(秦观)任务三:读懂暗示语言,拓宽文化视野诵读下列诗句,比较古诗文中落花、落英、落红等词的区别。“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个字强调了颜色,大片艳丽的红色落花,营造出一种惊心动魄的凄美之感。用“红”字借代落花, 红色夺目,盛开时绚烂,凋谢时也格外令人触目惊心。再者,如果说颜色有性别,红色恰似女性,花也多具女性特质,“落红”极易让人联想到女性美好年华的消逝,更添伤感。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修饰词则多是“飞红”“落红”“乱红”“残红”,表达了词人惜春伤春的愁绪,寄托了词人对青春易逝,好景不常在的深痛体悟。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绘春之美景抒离别之情诉相思之情诉闲愁之绪诉爱恋之情喻高洁隐士写美丽女子簪菊 贾探春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①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②,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对菊 史湘云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③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注]①长安公子:指唐代诗人杜牧,他曾写“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②三径露:带露的菊花,“三径”此处指菊。③科头:不截帽子,散着头。(2023·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联考)从以上两首诗可以看出贾探春和史湘云两人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相同点:豪爽豁达、脱俗傲世;不同点:①探春突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独立自主)的品性与高远的追求(飒爽英姿、男子气概等);②湘云还流露出知音难觅、对知音的迫求珍惜之感。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文化心理暗示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自身特点暗示字源词义场合特征颜色质感习性特点诗歌中的这些意象,无论是植物还是天象,都被诗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它们不再是简单的自然事物,而是成为了独特的文化符号,传递着诗人细腻的情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让我们在诵读诗歌时,能透过这些意象,穿越时空,与古人的心灵产生共鸣,感受诗歌永恒的魅力 。许多意象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内涵。请根据自己的积累与理解,填写常见意象的固定内涵。意象 诗句 内涵月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雁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杜鹃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思念故乡时光流逝别离的伤感书信、音讯物是人非凄凉哀伤意象 诗句 特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非高秋月。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幸不生渊底,杰出苍苍崖。 岁寒只孤秀,万木非吾侪。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坚贞不屈、自强不息质朴文静、淡雅高洁宁折不弯、正直清高凌霜傲寒、坚韧不拔清露高声、高风亮节傲霜斗雪、孤直耐寒梅兰竹菊松蝉古诗常见意象内涵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张孝祥湖海傣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阻接。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徙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阿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 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注]①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张孝祥以服侍双亲为由请辞,绝意仕进,乘舟返乡,中途在洞庭湖停留多日,作此词。②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③杜若:杜若花,一种香草。当堂检测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词人从自身写起,抒发湖海漂泊的疲倦之感,奠定了沉的感情基调,B.“徙倚”两句,写出从傍晚到月夜的时空转换,刻画了词人倚栏凝思的情状C.下片通过反问强调了对岳阳楼的赞美,词人认为世间美景,都比不上此处的景色。D/词尾句以景结情,借开满芳洲的杜若花表明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D13.杨万里曾评价张孝祥“诗酒淋漓,思飘月外”。本词与《念奴娇'·过洞庭》都提到了“月“有何不同 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3.①《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水月之澄澈表明光明磊落的胸怀。②《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借缺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为下阕抒发离忧做铺垫。谈谈看法:①.为国以礼②.其言不让③.吴楚东南坼④.乾坤日夜浮⑤.千里澄江似练请概括下面诗(词)句表现出的意境特点。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其一)》)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⑤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王维《新晴野望》)明净绚丽冷寂寥廓昂扬开阔清冷萧条生机盎然古诗常见六种意境(1)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高远、旷达洒脱。(2)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恬静优美。(3)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4)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5)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6)超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一、自然观中国: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细微意象(木叶、孤舟)投射心境,追求与自然共生。西方:人神对立,驾驭自然。宏大意象(风暴、烈焰)象征抗争,凸显个体征服命运。二、时间哲学中国:循环宇宙观,枯荣有序。孤寂意象(寒鸦、落叶)融入天道,消解个体悲愁。西方:线性进步观,破旧立新。狂暴意象(海洋、风暴)喻示变革,寄托新生的希望。三、精神内核中国:士人隐逸,哀而不伤。孤独是仕途失意后对高洁的持守(如“独钓寒江雪”)。西方:英雄反抗,崇高宣泄。孤独成为对抗权威的荣耀(如雪莱笔下的“西风”)。四、美学理想中国:含蓄节制,以淡写浓。清冷意境导向空灵超越。西方:激烈外化,以力为美。狂暴力量塑造震撼的崇高感。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意象差异根源在于文化哲学与价值取向的不同:结语:东方将孤独化为天地对话,西方将孤独铸成抗争史诗。1. 意象:落木:枯槁(无叶仅枝)、苍劲(“萧萧”拟声强化肃杀)、历史苍茫感。木叶:微黄而干燥(空阔)、轻盈疏朗(秋风中的飘落)、文人清愁。黄叶:明艳(“碧云天”反衬鲜亮)、厚重(“地”凸显堆积感)、闲适。2. 文化:自然观:中国“天人合一”思想倾向捕捉自然的微妙变化(木叶凋零喻生命轮回),西方受启蒙思想影响更强调征服自然(风暴象征人的意志)。哲学传统:道家“虚静”美学促成清冷意象偏好,西方酒神精神催生对狂暴力量的崇拜。3. 批判思辨:承认特殊性:“暗示性”依赖文化共识(如“木叶”在楚辞传统中的固定联想)。 否定绝对性:王维用“红叶”突破套路,证明诗人可赋予旧意象新暗示(“稀”字点出秋深,红色在寒意中更显孤艳)。结论:暗示性是规律而非铁律,经典性与创造性共同构成诗歌张力。赋雪吴融一夜阴风度,平明颢气交。未知融结判,唯见混茫包。路莫藏行迹,林难出树梢。气应封兽穴,险必堕禽巢。影密灯回照,声繁竹送敲。玩宜苏让点,餐称蜜匀抄。结冻防鱼跃,黏沙费马跑。炉寒资爇①荻,屋暖赖编茅。远不分山叠,低宜失地坳。阑干高百尺,新霁若为抛。[注]①爇:烧。《赋雪》一诗为雪而赋,诗歌正文无一“雪”字,却句句在写“雪”,请以“结冻防鱼跃”到“低宜失地坳”六句为例分析。①“结冻”两句表面是写冰冻的河面鱼儿无法跃起,马难以在道路上疾驰,无“雪”出现,但实际上正因为下雪天河水才容易结冰,沙雪混合道路才会泥泞湿滑。②“炉寒”两句表面是描绘人们在屋内取暖的场景,无“雪”出现,但实际上正因为户外被冰雪覆盖无法出行,而冰雪天气过于寒冷人们才会躲在屋内。③“远不”两句表面是写人无法分辨远方的群山,低洼之地不再凹陷,无“雪”出现,但实际上正因为冰雪覆盖一切,人们才无法辨别远方之景,雪太大才会填平低洼之地。引用论证大量引用诗词: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了屈原、陶渊明、谢灵运、杜甫等众多古代诗人的诗句,如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等。通过这些引用,一方面为 “木叶” 这一主题的探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展示了 “木叶” 在古代诗词中的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借助这些经典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说服力,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 “木叶” 这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的具体呈现和独特韵味。任务三:能力提升、掌握论证手法对比论证从概念上来说,“木叶” 与 “树叶” 意思相近,但在诗歌中,“木叶” 更为常见,而 “树叶” 则较为少见。作者通过对二者在诗歌中使用频率和效果的对比,指出 “木叶” 更具艺术感染力,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木叶” 还有 “叶” 字留存,让人还能联想到叶的形象,而 “落木” 则比 “木叶” 更显得空阔,它连 “叶” 这一形象也舍去了,更能体现出一种疏朗与绵密交织的艺术效果。通过这种对比,清晰地展现了不同意象之间的细微差别,使读者对 “木叶” 这一意象的独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木叶” 与 “树叶” 对比:文章将 “木叶” 与 “树叶” 进行了深入的对比。“木叶” 与 “落木” 对比:作者还将 “木叶” 与 “落木” 进行对比。举例论证以具体诗句为例:为了说明 “木叶” 的艺术特征,作者列举了大量包含 “木叶” 的诗句进行分析。如在分析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时,指出这里的 “木叶” 营造出了一种疏朗、飘零的意境;在分析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时,说明 “木叶” 与秋天的景象相融合,传达出一种萧瑟、落寞的情感。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让读者切实感受到 “木叶” 在不同诗句中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力和艺术效果,使抽象的理论分析变得具体可感。因果论证归纳论证总结 “木叶” 特点:作者通过对众多诗句中 “木叶” 意象的分析,逐步归纳出 “木叶” 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他指出 “木叶” 之所以成为诗人钟爱的意象,是因为它具有疏朗与绵密交织的艺术效果,能够引发读者关于树干、微黄、干燥、飘零等方面的联想,传达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角度出发,分析了 “木” 字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效果。探究 “木叶” 受宠原因:作者在文中深入探讨了 “木叶” 在诗歌中广泛应用的原因因为 “木” 字本身含有树干的意思,给人一种干燥、疏朗的感觉,与 “叶” 搭配,更能体现出树叶飘零的状态,所以 “木叶” 比 “树叶” 更符合诗歌的审美需求,更能传达出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这种归纳论证使文章的观点更加清晰、明确,让读者对 “木叶” 这一意象有了全面而深入的认识。。通过这种因果论证,使读者明白了 “木叶” 这一意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逻辑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