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阿房宫赋学习活动一 知人论世 文本助读作者简介妙手营造江南春——杜牧 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此称他为“杜樊川”。杜牧工诗、赋、辞,而以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他又和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其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弊;诗歌语言清丽而又清新,风格激荡雄浑而又情致婉约。作品 《樊川文集》等。作品背景借古事讽当朝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作者表面铺写阿房宫的兴废,实则用秦骄奢致亡的故事,规劝本朝当政者,以古为鉴,明兴亡大道,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相关链接阿 房 宫阿房宫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开始建造的一座宫殿,故址在今陕西西安西郊。据说,为建造这座宫殿,秦统治者曾征集劳动力70余万,开采了大批北山石料,砍伐楚、蜀的大批木材。整个宫殿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始皇因嫌都城咸阳人多,且先王留下的宫殿太狭而筹建。宫未建成,始皇崩逝,二世胡亥续建。至秦灭亡也未全部完工,故未正式命名。据说时人因其前殿所在地名阿房,故称“阿房宫”。赋赋,是古文中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体。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这里的“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就是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体物写志”是它的内容,往往于结尾部分发一点议论,以寄讽喻之意。到了唐宋,这种文体已逐渐散体化。学习活动二 精研课文 理解鉴赏阅读:解释加点的词句。统一建起通达萦绕曲折分辨不清乘辇车弹琴幽暗,深远美丽久立堆叠一朝到处都是繁华奢侈一丝一毫谷仓骄横顽固被攻破可惜灭族假使依次传递思考:回答相应的问题。1.“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开篇先用四个三字短句领起,音节紧凑,气势不凡,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的非同凡响,语言简练到不能删削分毫的程度,而笔力千钧。2.填空。(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在描写歌台上歌声温柔,一派春光融融的景象后,以“ , ”两句与之对比,写出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同的现象。 (2)杜牧《阿房宫赋》中,“ ”一句和“ ”一句运用叠词,分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 (3)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句子是:“ , 。” (4)《红楼梦》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的“ , ”。 (5)《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宫殿、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工巧致。舞殿冷袖 风雨凄凄春光融融风雨凄凄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3.在《阿房宫赋》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阿房宫的规模之大、建筑之宏伟和歌舞之盛 请简要说明。①大胆浪漫的想象,如“蜀山兀,阿房出。”②夸张,如“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③比喻,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④通感,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化听觉、视觉为触觉。⑤动态描写,如“二川溶溶,流入宫墙”,灵动别致;写歌舞,状声摹形,引人入胜。⑥排比对偶,文句音节铿锵,兼有音韵之美。4.第1段主要是介绍宫殿的雄奇宏伟,为什么还要写殿内的歌舞盛况 ①从内容上:运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怪异现象,衬托出它的宏大宽广。②从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写宫殿过渡到写宫人,衔接自然。这样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了阿房宫建筑的宏伟豪华,极言宫中生活的荒淫和奢靡。5.第2段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阿房宫中的奢靡生活 请填写图表。宫女之众珍宝之富6.第2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请简要举例说明。①比喻,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倚叠如山”“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②夸张,如“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③排比,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④互文,如“辞楼下殿”“朝歌夜弦”。⑤反衬,如“有不见者,三十六年”。7.填空。(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 , ”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排比句摆出一系列“秦爱纷奢”的罪证,其中运用对比手法突出阿房宫音乐声之繁多的两句是:“ , 。”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从“ , ”两句可以看出,阿房宫里的宫女有很多人原来在六国时身份是很高贵的。 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妃嫔媵嫱 王子皇孙(4)杜牧《阿房宫赋》中“ , , ”具体描写了秦人对珍宝的态度,反映了秦朝统治者的奢侈无度。 (5)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王宫中收藏的珍宝是其统治者经过不知多少代多少年“ ”,才能够“ ”的。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剽掠其人倚叠如山8.《阿房宫赋》第3段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其中大段的排比是围绕哪两个对立面展开的 结合课文,完成下表。秦始皇 天下人民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 ①② “南亩之农夫”的数量“架梁之椽”的数量 ③梁柱上的钉头的数量 ④瓦缝的数量 ⑤⑥ ⑦⑧ 市人之言语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人亦念其家“负栋之柱”的数量“机上之工女”的数量“在庾之粟粒”的数量“周身之帛缕”的数量“直栏横槛”的数量“九土之城郭”的数量管弦的嘈杂声音学习活动三 梳理知识 探究疑难基础梳理1.一词多义动词,统一副词,一旦形容词,专一动词,灭族名词,类形容词,一般的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的样子疑问代词,何、哪里兼词,于此动词,喜爱动词,爱护动词,吝惜、舍不得动词,通达动词,离开动词,步行动词,被攻占动词,举起动词,拿着2.古今异义(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古义: 。 今义:称有名的演员、运动员等。(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古义: 。 今义:①筹划、组织并管理;②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务。(3)可怜焦土古义: 。 今义:值得怜悯。指众星金玉珍宝等物可惜3.词类活用(1)六王毕,四海一 ( )(2)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4)燕赵之收藏 (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6)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 )( )( )数词用作动词,统一 名词用作动词,出现彩虹 名词用作动词,化为焦土 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意动用法,以……为鉴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宝鼎看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美玉看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黄金看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珍珠看作……4.特殊句式(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4)戍卒叫,函谷举 ( )(5)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 )判断句,“也”表判断 判断句,“也”表判断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使负栋之柱,于南亩之农夫多” 被动句 判断句,“也”表判断5.成语积累《阿房宫赋》中的相关成语(1)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2)付之一炬:给它一把火,指全部烧毁。也说付诸一炬。(3)蜂房水涡:蜜蜂的巢和水的漩涡。比喻宫殿楼台的布局曲折回旋,多且密。(4)算尽锱铢:极微小的数量也要算。指苛敛钱财。(5)穷奢极欲:极端奢侈,极度享受。穷,极;奢,奢侈。(6)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辞藻华丽。(7)广厦万间:有很多宽敞的屋子。形容受到保护、得到周济的人很多。(8)高堂广厦: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问题探究1.《阿房宫赋》借古讽谏时弊,为何开头要以六国覆灭起笔 提示 作者讽谏时弊,以秦王朝灭亡为借鉴;写秦朝覆灭,又以六国衰亡为铺垫。六国灭亡,是不能爱民的结果。“六国”因不爱民而“毕”;秦如吸取教训,“复爱六国之人”,那就不会迅速灭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国灭亡的老路。开头12个字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2.《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秦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骄奢淫逸。你怎么看待历史上秦的灭亡 提示 观点一:暴政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秦的残暴统治。它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导致人民敢怒不敢言,积怨太深,久而久之就一定会爆发起义。观点二:农民起义亡国。我认为秦的灭亡是缘于陈涉、吴广起义,继而崛起的项羽、刘邦等起义队伍成为灭秦的主力军,农民起义军的正义壮举最终使秦灭亡。观点三:历史的必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的必然,新的王朝取代没落的旧王朝亦是历史的必然。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在历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进步意义,但秦始皇后期一味享乐,秦二世也无心理政,百姓苦不堪言,这就注定了要有一个新的王朝壮大崛起,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前进的必然趋势。3.赋的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对于这篇赋来讲,哪部分是“铺采” 哪部分是“写志” 提示 铺采:第1段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第2段铺叙宫内的豪华奢靡。写志:第3段转发议论,指出秦亡的必然;第4段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重蹈覆辙。4.如何理解“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提示 杜牧针对唐朝国势衰微,内政腐败,外敌袭扰的形势,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外御侵略,巩固国防。然而当朝者沉溺声色,荒淫无度。“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似哀鸣的警钟,给治国者以启发和警示,在文末也有揭示并升华主旨的作用。思路整合主题归纳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A 级 必备知识基础练1234567891011121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妍:美丽B.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剽:掠劫C.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固:坚固D.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C解析 C项中“固”的意思是顽固。123456789101112132.下列两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B解析 ①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后一个为结构助词;②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12345678910111213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复道行空,不霁何虹A.朝歌夜弦,为秦宫人B.长桥卧波,未云何龙C.骊山北构而西折D.燕赵之收藏B解析 例句与B项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A项,名词作状语;C项,名词作状语;D项,动词活用作名词。12345678910111213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B.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C.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遮蔽)D.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文中指金玉珍宝等物)B解析 B项中“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12345678910111213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A.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戍卒叫,函谷举C.秦人不暇自哀D.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A解析 A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B项,被动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状语后置句。123456789101112136.下列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本义与“室”同,上古时代,就是一般住宅,无贵贱之分。但“宫”与“室”所指范围有广狭之分,“宫”指整所房子,包括院墙,“室”指房屋内部。B.赋,古代兼具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主要特点在于铺陈事物,铺叙夸张,讲究文采,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骈散结合,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作者的思想。C.四海,古人曾认为九州大地的周围全是海,因此“四海”指天下,指世界各地。D.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C解析 “指世界各地”错,应是“指全国各地”。12345678910111213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与《资治通鉴·唐纪》中马周的“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看法相似的句子是:“ , 。” (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 , ”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将掠夺而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的情形,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3)《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式渲染“秦爱纷奢”,其中把梁柱上的钉头与粮仓中的米粒进行对比,突出统治者奢靡生活的句子是:“ , 。” (4)《阿房宫赋》中的“ , ”形象地描写了阿房宫中的建筑既各依地势,又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12345678910111213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戍边的士卒呐喊,函谷关被攻破,楚兵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为一片)焦土!(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人哀叹他们;后代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更)后来的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12345678910111213B 级 能力素养提升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与人论谏书杜 牧某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 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迂险之言,近于诞妄;指射丑恶,足以激怒。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畋猎者,畋猎愈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谏任小人者,小人愈宠。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不论其他,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12345678910111213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汝好食某物,慎勿食,果更食之,必死。”乙必曰: “我食之久矣,汝为我死,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 迂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世多然也。是以因谏而生乱者,累累皆是也。12345678910111213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 ”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舆伏紫宸殿下,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耶 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今人平居无事,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 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有删改)12345678910111213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然A怒谏B而激乱C生祸D者E累累F皆是G纳谏H而悔过I行J道者K不能L百一EGK解析 画波浪线处的文字是两个对比性语句,句式相对整齐,“累累皆是”“不能百一”形成对比。两个“者”字处均需停顿。故句读为: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12345678910111213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旧时指规劝君王,使改正错误,后文的“拾遗”是唐代专门负责向皇帝进谏的谏官。B.“乘船危,就桥安”与“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就”字含义相同。C.戎,指西部的少数民族,古代人们把华夏四周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D.“尚宜旁引曲释”与“不论曲直,非秦者去”(《谏逐客书》)两句中的“曲”字含义不同。解析 A项中“旧时指规劝君王”错误,谏,旧时指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A12345678910111213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篇便想象那些进谏之人的心态,如果能被国君接受则天下太平,如果不能接受也做好了身死族灭的准备,不思考折中的方法。B.历史上进谏的人多,而纳谏的人少,原因是进谏者往往用迂腐和耸人听闻的话来指责和影射皇帝的丑行和坏事,给人以“以卑凌尊,以下干上”之感。C.作者讲述了甲、乙之间的对话,这说明进谏之言如果“迂险”往往易遭抵触。D.汉成帝从桥上渡河,是因为张猛的说法比薛广德的更容易让人接受;唐敬宗要去骊山,是因为张权舆的进谏激起了他的好奇与兴趣。解析 D项中后一分句因果关系错误,从文中来看,唐敬宗本就想要去骊山,并非张权舆的话激起唐敬宗的兴趣。D12345678910111213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每于本事之上,尤增饰之。因此常常在原事(所谏之事)的基础上,更增补修饰它。(2)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 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烈直率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吗 1234567891011121313.关于向君王进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理由有哪些 观点:进谏应该委婉,让人乐于接受。理由:①迂腐激切的进谏容易激起听者的愤怒,往往适得其反。②亲朋之间,尚应委婉,更何况上下级之间,不应冒犯,不能直谏。12345678910111213参考译文 我每每读到君王与大臣关于政治的好坏问题,谏诤兴亡方法的时候,(就)遥想那些进谏的人,对着墨舔着笔(书写谏言),就是希望君主能一下子醒悟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如果君主)不醒悟就(情愿)自己被杀,家族被灭,只有这两种(方式),不思考折中的办法。然而由于激切进谏激发政乱、发生灾祸的情况,比比皆是,接受进谏从而悔改、奉行正道的,不能达到百分之一。为什么呢 都因为进谏的话迂腐、耸人听闻,指责和影射皇帝的丑行坏事,(从而)造成这个样子。迂腐、耸人听闻的话,接近荒诞狂妄;指责和影射丑行坏事,能够激起人的愤怒。用荒诞狂妄、激怒别人的话, (让)地位卑微的人凌辱地位尊贵的人,下级冒犯上级。因此,进谏杀人的人,杀的人更多;进谏打猎的人,打猎的情况更盛;进谏大修宫室的人,宫室修得更加高大;进谏任用小人的人,小人更加得宠。看在位者的意图,(似乎)想要和进谏者一争谁对谁错,一争脾气谁大谁小,其他方面就不管了,因此常常在原事(所谏之事)的基础上,更增补修饰它。12345678910111213现今有两个人,甲对乙说:“你爱吃某种食物,注意不要吃了,当真多吃的话,一定会死。”乙一定说:“我吃它很久了,你说我死,(我)一定要加倍吃它了。”甲如果对乙说:“你喜欢吃某种食物,最好少吃,如果多吃的话肯定会生病。”乙必定因他这番话而感谢他,减少食用。为什么呢 迂腐、耸人听闻的话,就(让人)想抵触它;遵循常理的话,就必定相信它。这是人之常情,世上很多的事情大都如此啊。因此因进谏却发生政乱的情况,比比皆是啊。12345678910111213汉成帝想乘楼船通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进谏说:“应该从桥上过,陛下不答应的话,我自杀用鲜血来溅污你的车轮,陛下就不得入庙祭拜祖先。”皇上不高兴。张猛说:“我听说皇上圣明大臣就忠直,乘船危险,走桥安全,圣明君主也不该冒危险,御史大夫的话可以听取。”皇上说:“让人明白事情不应当像这样吗 ”于是从桥上走。较近的宝历年间,敬宗皇帝想要到骊山去游玩,当时进谏不让去的人最多,皇上犹豫不决,拾遗张权舆跪拜在紫宸殿下,磕头进谏说:“以前周幽王到骊山游玩,被犬戎杀害;秦始皇埋葬在骊山,国家灭亡;玄宗皇帝在骊山修建宫室,从而安禄山叛乱;先皇帝在骊山游玩,寿命不长。”皇帝说:“骊山有像(说的)这样危险吗 我应该前往一次,来验证他的话。”12345678910111213数天后,皇帝从骊山回来,告诉自己的身边亲近宠幸的人:“叩头人(张权舆)的话,哪里值得相信!”如今人们日常平安无事地生活,朋友亲人讨论规劝教诲时,还应该从侧面引导委婉解释,让人乐于抛弃他不好的方面,并且乐于发扬他好的方面。更何况在君与臣、尊与卑之间,想要通过激烈直率的谏言,(从而)希望大道施行、国家太平吗 所以,《礼》中谈到五种进谏的方式,直谏是下等。本 课 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