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 练习一、单选题1.下图所示为清朝宫廷使用的铜镀金洋楼钟,于18世纪由英国制造。钟顶矗立着一位阿拉伯人,钟上层建筑环绕一圈哥特式长窗,窗内各有一位打扮成教皇模样的僧侣,手持长杖,神态端庄。该楼钟集中反映了( )A.全球贸易的兴起 B.世界文化的多样C.多元文化的融合 D.审美观念的趋同2.16世纪以来,源自中国的茶文化在世界广泛传播。1773年爆发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奠定了美国茶文化的自由基调,美国人喜欢在家中或办公室随意泡制,后也研发出新的茶饮品种——冰茶。现今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冰茶消费国,各种口味茶饮料层出不穷。据此可知( )A.美国茶文化与英国茶文化同源异流B.中国茶文化与美国茶文化交流互鉴C.茶文化映射了世界贸易格局的改变D.科学技术深刻影响了茶文化的内涵3.17—18世纪,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这种装饰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的裙子,是当时很多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这反映出当时( )A.欧洲人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B.东西方审美观念的一致性C.中国文化成为欧洲的主流 D.商贸往来与文化传播并行4.统计显示,自2025年1月29日上映以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总票房屡破纪录。该影片不仅在国内热度爆棚,在国外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巨幕电影首席执行官里奇·盖尔方德感慨:“中国大片的规模与创新力,正在重塑全球电影市场格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新时代中国( )A.电影业借助传统文化得到新发展B.动漫产业引领国际文化发展潮流C.改革开放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D.经济发展助推文化强国目标实现5.1993年关贸总协定谈判中,美国要求欧洲国家开放市场,允许美国电影、电视、磁带、书籍等文化产品自由进入。法国坚决反对把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产品,并提出了“文化例外”的主张。据此可知( )A.美国丧失了文化的霸权地位 B.资本主义阵营已完全分裂C.法国此举意在维护文化安全 D.法国对战后国际秩序不满6.19世纪,法国的男子服饰不再色彩缤纷,去掉了以往在贵族中流行的蕾丝花边、褶边、珠宝等装饰,转而崇尚黑、白、灰三色,以象征谦虚、勤勉、中规中矩等道德观。此时纺织业与成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这一服饰风尚的流行。这一服饰风尚的变化反映了( )A.共和政体确立促使服饰观念变革 B.社会结构变化影响服饰文化风尚C.启蒙运动冲击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D.法国的小农经济使服饰趋于保守7.长期以来欧洲人热衷于来自中国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工艺,印有中国特有图案的“华托裙”成为很多欧洲贵妇喜爱的服饰。18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本土欧洲丝绸也开始绘制龙、凤、花鸟等中国传统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假冒中国原装进口。为了进行更好的仿制,欧洲丝织厂的丝绸画师们,手里都还有一本《中国图谱》作为模仿的蓝本。西方设计师们从东方的花朵、竹子、孔雀、窗子格等图案上寻找灵感,甚至因此创造出“Chinoisrie这个词,用来形容当时流行的艺术风格——“中国风”。据此可分析得出( )A.欧洲服饰风格变化蕴含文化交融B.欧洲丝绸的发展源自当时生产技术的革命性进步C.欧洲服饰已经抛弃民族特色D.“中国风”文化潮流仅限于丝绸领域8.“当今,流行音乐蓬勃发展。印度流行音乐的曲调回荡在伊斯兰世界;而受到非洲文化影响的北美爵士、蓝调、民谣、摇滚等音乐流派向东传到了欧洲,又从那里传向了更远;南美洲的民族音乐发展成熟为拉丁爵士乐;阿拉伯音乐人也用上了电子乐器,并形成了自己的嘻哈音乐流派。”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世界各地文化的选择与重构 B.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C.世界文化的显著多样性特征 D.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9.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到“官方贸易”,再到“民间贸易”,中国和拉美的器物交往持续了250年,数以万计的瓷器、漆器、金银器等中国器物被运往拉美,走进拉美的民众生活中。中国器物传入拉美( )A.推动拉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引发了拉美的商业革命C.促进了拉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D.依赖于三角贸易的繁荣10.2024年,中国一家游戏公司将中国文化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一款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背景的网络游戏,在欧美等地区广受欢迎,玩家们对游戏中展现的中国传统建筑、服饰、神话故事等元素十分着迷。这说明( )A.中国网络游戏技术引领全球 B.中国文化产业融入世界市场C.西方社会开始认同中国文化 D.中外文化交融趋势不断加速11.下表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框架内的部分谈判。这说明当时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谈判 内容日内瓦谈判(1947~1948年) 美国通过互惠原则迫使欧洲国家接受其工业品进入市场,同时保留对农业的贸易保护肯尼迪回合(1964~1967年) 美国钢铁行业通过游说政府,将倾销定义为“低于成本销售”,从而限制日本钢铁出口东京回合(1973~1979年) 美国要求其他国家承认其食品安全和环保标准,否则限制进口A.渗透着鲜明的大国强权色彩 B.蕴含强烈的冷战思维C.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 D.冲击了多边贸易体制12.学者研究发现,美国人一开始不怎么喝咖啡,而是跟随着英国习惯喝中国来的茶叶。后来因为英国征收茶税太高,而且英国东印度公司又垄断了东亚茶叶贸易。所以,独立的美国人干脆放弃了英式饮茶习惯,开始转向喝咖啡,甚至标榜“美洲人喝美洲人的饮品”。材料说明( )A.新航路开辟对日常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B.饮食习惯的改变缘于英美的文化差异C.垄断贸易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 D.意义的建构促成茶和咖啡角色的转变13.下图为1840~1910年在华英国建筑师群体数量的统计情况(单位:人/个)。这一现象( )[注:RI BA: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oyalInstituteof BritishArchitects);其他包括汉口、北京等地]A.表明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B.致使建筑行业被列强所垄断C.有效改善了民众生活条件 D.客观上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14.明清时期,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等输入美洲,欧洲人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实现了全球自由贸易 B.拓宽了殖民扩张范围C.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 D.标志着世界市场确立15.20世纪初,英帝国的饮食文化受益于其广泛的殖民地资源和新技术的发展,英国的主食供应主要依赖进口,小麦和肉类等食品并非完全依赖于本土的生产。在一些大城市中,还出现了少量的中餐厅和中东餐厅。材料主要反映了( )A.新技术发展推动了英国的殖民扩张 B.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C.英国工业时代社会奢靡风气的盛行 D.不同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16.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和联系;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想象空间。”该学者意在说明,西方国家的商品输出( )A.助推了西方文化扩展传播 B.改变了输入区的意识形态C.服务于资本主义文化扩张 D.不利于世界文化整体发展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英国传统的服饰颜色有特殊的象征含义,一般的大众不能穿紫色、深红色和蓝色的服饰。只有贵族才有能力和特权购买、穿戴丝绸、天鹅绒、貂皮等质地很好、色彩艳丽的服饰。17世纪末以来,英国扩大了亚麻布的进口,普通大众才有机会穿亚麻布。由此,大众不再总是穿一成不变的土褐色、黑色的羊毛制品。白色的衬衣、帽子、头巾和系在脖子上的小方巾成为大众的典型服饰。进口的印度印花棉布色彩绚丽,图案样式多样,有各种花、草、建筑、静物等,加之印花棉布的实用、柔软舒适和异国情调,逐渐风行英国。18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的夹克,其质地通常是由粗斜纹棉布或者厚粗棉布制成。18世纪中叶,毛绒袜子和棉袜的比例是6:1,到了18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几乎颠倒过来,围巾、马甲质地的变化也是如此。在报纸刊登的寻人启事中,只有少于5%的服饰被描述为旧的、有补丁、褪色的,大部分服饰被描述为新的、质地优良、色彩鲜艳。18世纪中叶,“相对于上个世纪,普通劳动力的价格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仅谷物的价格比从前稍稍低廉,而且其他东西的价格也大大跌落。”为了穿着更加时尚和文雅,即使是贫穷的劳动者也总是购买新的或者二手时尚服饰。笛福抱怨说,仅仅从穿着上很难分辨仆人和女士。——摘编自王洪斌《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与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英国服饰消费变迁的原因。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世纪后期,一位名叫白晋的神父,从东方带回了自己写的《康熙皇帝传》,连同东方君主赠送的瓷器、屏风、绘画等宝贝一起献给了法国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在1700年1月凡尔赛宫举行的一场“中国式”舞会上,路易十四穿着中式服装,坐着中西合璧的八抬大轿在舞会上亮相。18世纪中后期“中国风”的流行迅速达到了西方对中国审美的顶峰。……西方感兴趣的从来只是他们自己,就如同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说的那样:我喜欢的并不是中国瓷器,而是华托(洛可可主义宫廷画家)风格的、带点异域装饰图案的法国佳品。——摘编自易卫国《引领欧洲时尚的法国曾流行中国风》材料二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上到高官下至下级官吏,几乎人人都戴着帽子,穿着西式大衣。而富裕的商人们及其他社会名流也受政治家的影响十分崇尚西服,每当外出之时必定一身西式的装扮。这些西服做工讲究,融入日本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特征,板型更合适东方人瘦削的体形;黄遵宪《日本国志》认为,这样极端的服饰西化,虽然也消耗了日本大量的布料,但因大量进口西服的原材料羊毛,可能会导致日本传统纺织产业的衰退。——摘编自江丹《中日服饰交流:从时尚到历史》(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日本在服饰文化变迁方面的共同之处。(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风”在18世纪法国得以盛行的原因。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世纪后期,一位名叫白晋的神父,从东方带回了自己写的《康熙皇帝传》,连同东方君主赠送的瓷器、屏风、绘画等宝贝一起献给了法国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在1700年1月凡尔赛宫举行的一场“中国式”舞会上,路易十四穿着中式服装,坐着中西合璧的八抬大轿在舞会上亮相。18世纪中后期“中国风”的流行迅速达到了西方对中国审美的顶峰。……西方感兴趣的从来只是他们自己,就如同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说的那样:我喜欢的并不是中国瓷器,而是华托(洛可可主义宫廷画家)风格的、带点异域装饰图案的法国佳品。——摘编自易卫国《引领欧洲时尚的法国曾流行中国风》材料二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上到高官下至下级官吏,几乎人人都戴着帽子,穿着西式大衣。而富裕的商人们及其他社会名流也受政治家的影响十分崇尚西服,每当外出之时必定一身西式的装扮。这些西服做工讲究,融入日本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特征,板型更合适东方人瘦削的体形;黄遵宪《日本国志》认为,这样极端的服饰西化,虽然也消耗了日本大量的布料,但因大量进口西服的原材料羊毛,可能会导致日本传统纺织产业的衰退。——摘编自江丹《中日服饰交流:从时尚到历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风”在18世纪法国得以盛行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法国、日本在服饰文化变迁方面的共同之处。20.【社会生活变迁】材料 19世纪中期伦敦的“咖啡馆文化”呈现两极分化:威斯敏斯特区的“白厅咖啡馆”“仅允许议员、贵族”等精英入场,提供威尼斯水晶杯盛装的昂贵咖啡(一杯售价1先令,相当于普通工人日薪1/6);而东伦敦的“罗素咖啡馆”则主打“平民主导”,用陶罐盛装廉价咖啡(0.1先令一杯),成为宪章运动工人集会场所。1971年霍华德·舒尔茨创立“星巴克”,通过“第三空间”概念将咖啡馆重塑为中等收入者的社交场域,以“多数人承担得起的奢侈品”为定位(人均消费2-3美元),此后迅速发展为全球知名连锁品牌。而2020年纽约“蓝瓶咖啡馆”推出限量款“翡翠拿铁”,单价27美元,需提前两周预订,被《纽约客》杂志称为“咖啡界的爱马仕”。——摘自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以“咖啡馆文化的发展趋势”为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D A C B A A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D C D A1.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英国制造”“阿拉伯人”“哥特式长窗”“教皇模样的僧侣”可知,铜镀金洋楼钟体现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元素的融合,C项正确;全球贸易兴起是15世纪的新航路开辟,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世界文化的交融,而不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排除B项;清朝宫廷使用的物品具有外来文化元素,不能据此说明审美观念的趋同,排除D项。故选C项。2.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中国茶文化广泛传播,波士顿倾茶事件涉及茶叶贸易,反映了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贸易冲突,同时美国成为最大冰茶消费国,茶饮料多样化,反映了全球贸易中市场需求对文化形态的塑造作用,因此茶文化映射了世界贸易格局的改变,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英国茶文化,也未对美国与英国茶文化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二者同源异流,排除A项;材料仅强调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美国的本土化创新,未提及双向互动,排除B项;冰茶和茶饮料的创新更多源于文化适应与市场需求,材料未明确科技的主导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8世纪的欧洲与中国。根据材料“17—18世纪,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可知,欧洲人通过购买中国的纺织品接触到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等文化元素,说明当时的商贸往来促进了文化传播,体现了商贸往来与文化传播并行,D项正确;材料仅表明欧洲人对中国纺织品和工艺的喜爱,不能直接得出欧洲人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A项;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带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的服饰,不能说明东西方审美观念完全一致,只能说明中国的一些审美元素得到欧洲部分人群的欣赏,排除B项;欧洲人对中国文化元素有兴趣,但不能就此说明中国文化成为欧洲的主流,当时欧洲的主流文化仍然是本土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哪吒闹海为蓝本进行创作,借助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现代电影技术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体现了电影业借助传统文化得到新发展,A项正确;仅仅一部动画电影取得成功,不足以说明中国动漫产业引领了国际文化发展潮流,说法夸张,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电影业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没有直接体现改革开放与人民生活丰富多彩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表达《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上映的原因,得不出经济发展与实现文化强国目标之间的具体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背景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美国要求欧洲国家开放市场”“文化产品自由进入”“法国坚决反对把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产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反对把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产品,是为了应对美国文化的冲击,目的在于维护自身文化安全,C项正确;只有法国一国尝试维护文化主权,不足以说明美国已丧失了文化霸权地位,排除A项;“西方阵营已完全分裂”的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国希望保护民族文化,并未强调法国对战后世界秩序不满,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法国)。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法国服饰风尚转向黑白灰,象征谦虚勤勉等道德观,并伴随纺织业与成衣业发展而流行,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结构变化,中产阶级崛起成为社会主流,其价值观强调实用、节俭,与贵族者华风格形成对比;纺织业技术进步和成衣制造业普及使大众化服饰成为可能,反映新兴中产阶级的文化需求,B项正确:共和政体在法国多次反复,材料未明确服饰变化与政体直接关联,且19世纪中后期才稳定,排除A项;启蒙运动虽冲击等级观念,但服饰变化主要源于工业革命后经济与社会结构变迁,而非思想运动直接作用,排除C项;小农经济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瓦解,纺织业发展属于工业化成果,与保守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的欧洲。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题干明确提到欧洲设计师模仿中国图案龙、凤、花鸟等,并形成“中国风”(Chinoiserie)艺术风格,体现了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中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欧洲丝绸发展源自对中国丝绸技术的模仿,而非生产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了欧洲人热衷中国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工艺但未表明欧洲服饰已经抛弃民族特色,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仅是以“中国风”在丝绸领域的表现为切入点,但不能表明“中国风”文化潮流仅限于丝绸领域,此时中国的茶文化也影响了欧洲,排除D项。故选A项。8.A【详解】根据题干中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材料“印度流行音乐的曲调回荡在伊斯兰世界”“受到非洲文化影响的北美……音乐流派向东传到了欧洲”“南美洲的民族音乐发展成熟为拉丁爵士乐”“阿拉伯音乐人也用上了电子乐器,并形成了自己的嘻哈音乐流派”可知,世界各地的音乐相互交流、融合,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吸收其他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进行了选择与重构,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不同地区流行音乐的交流与融合,未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仅仅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不只是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还有不同地区本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印度流行音乐在伊斯兰世界传播等,该项表述片面,排除D项。故选A项。9.C【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拉丁美洲。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器物传入拉美,给拉美带来了独特的东方文化元素。瓷器、漆器、金银器等不仅是实用的物品,还承载着中国的艺术风格、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丰富了拉美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拉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C项正确;拉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主要是其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欧洲殖民统治、本地经济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与中国器物的传入关联不大,排除A项;商业革命主要是指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领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如贸易中心转移、商业规模扩大等。选项夸大了中国器物传入拉美的影响,排除B项;中国器物传入拉美主要依赖的是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而不是三角贸易。三角贸易主要是欧洲、非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涉及奴隶贸易等,与中国器物传入拉美的贸易路线和模式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一家游戏公司将中国文化传统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的网络游戏在欧美等地区广受欢迎,这说明中国文化产业已经成功融入世界市场,B项正确;材料仅表明中国网络游戏在欧美受欢迎,并未提及中国网络游戏技术引领全球,排除A项;“开始认同”说法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中外文化交融更强调双向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凭借自身实力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框架内,为维护本国利益,将自身意志强加于他国,渗透着鲜明的大国强权色彩,A项正确;冷战思维主要强调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对抗,表格中的谈判内容主要围绕贸易规则和贸易保护,未体现冷战思维,排除B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一个多边贸易协定,旨在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而非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排除C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本身就是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谈判是在其框架内进行的,目的是协调贸易关系,并非冲击多边贸易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12.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美国独立之前跟随着英国的习惯喝茶叶,独立之后转向喝美洲人的饮品——咖啡,这说明茶叶和咖啡被赋予了政治文化意义,D项正确;材料说明意义的建构促成茶和咖啡角色的转变,材料的主旨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美国饮食习惯的改变受政治、经济变动的影响,B项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波士顿倾茶事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排除C项。故选D项。13.D【详解】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通过观察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建筑师纷纷来到香港、上海等大城市,将西方近代设计理念、建筑技术和建筑规范等带到中国,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D项正确;英国建筑师以个人身份到中国城市发展,没有直接带来投资和战争,不能说明列强侵略方式发生了转变,排除A项;只有英国一国建筑师的到来,不能致使建筑行业被列强垄断,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英国建筑师提供了救助和帮扶等信息,不能有效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条件,排除C项。故选D项。14.C【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后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产品向世界各地输出,并引发了各地生活的变化,表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各大洲之间的物种、物品交流频繁,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生活,C项正确;全球自由贸易尚未实现,至今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殖民扩张,涉及的是世界范围内商品的流动,排除B项;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英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英国因殖民扩张,主食供应依赖进口,并且大城市出现中餐厅和中东餐厅,这体现了不同饮食文化在英国交流融合的特征,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英帝国因殖民扩张和新技术发展对其饮食文化的影响,而不是新技术发展推动英国殖民扩张,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及英国主食供应依赖进口以及大城市出现少量中餐厅和中东餐厅,并没有直接体现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英国存在社会奢靡风气的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1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识、声音、图像和联系;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想象空间”可知,该学者的观点认为,西方商品蕴含了相应的文化属性,其销路的扩大也意味着西方文化影响力的扩大,A项正确;B项夸大了商品输出的影响,排除;商品输出不属于文化扩张,排除C项;商品输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利于世界文化整体的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17.(1)变化:服饰消费等级界限逐步消失,趋于平民化、大众化;服饰的面料增多,棉制品尤其受到欢迎;消费的服饰种类增多;服饰颜色日益鲜艳;服饰消费求新、求质。(2)原因: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新的服装面料具有优势;工业革命的启动,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价格下降;劳动力价格抬升,食物价格下降,平民消费能力增强;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启蒙运动的深化,思想日益解放。【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变化:根据材料“英国传统的服饰颜色有特殊的象征含义,一般的大众不能穿紫色、深红色和蓝色的服饰。只有贵族才有能力和特权购买”“白色的衬衣、帽子、头巾和系在脖子上的小方巾成为大众的典型服饰”可得出,服饰消费等级界限逐步消失,趋于平民化、大众化;“由此,大众不再总是穿一成不变的土褐色、黑色的羊毛制品”“进口的印度印花棉布色彩绚丽”可得出,服饰颜色日益鲜艳;“18世纪下半叶开始出现的夹克”可得出,消费的服饰种类增多;“普通大众才有机会穿亚麻布”“18世纪中叶,毛绒袜子和棉袜的比例是6:1,到了18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几乎颠倒过来,围巾、马甲质地的变化也是如此”可得出,服饰的面料增多,棉制品尤其受到欢迎;“只有少于5%的服饰被描述为旧的、有补丁、褪色的,大部分服饰被描述为新的、质地优良、色彩鲜艳”“使是贫穷的劳动者也总是购买新的或者二手时尚服饰”可得出,消费求新、求质。(2)本题是原因题。时空是18世纪的英国。原因:根据材料“17世纪末以来,英国扩大了亚麻布的进口,普通大众才有机会穿亚麻布”“即使是贫穷的劳动者也总是购买新的或者二手时尚服饰”可得出,商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进口的印度印花棉布色彩绚丽,图案样式多样,有各种花、草、建筑、静物等,加之印花棉布的实用、柔软舒适和异国情调,逐渐风行英国”可得出,新的服装面料具有优势;“18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几乎颠倒过来”并联系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的启动,本土棉纺织业的发展,价格下降;“相对于上个世纪,普通劳动力的价格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不仅谷物的价格比从前稍稍低廉,而且其他东西的价格也大大跌落”可得出,劳动力价格抬升,食物价格下降,平民消费能力增强;服饰消费等级界限逐步消失,趋于平民化、大众化,联系所学,这是因为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社会日趋民主化;服饰颜色日益鲜艳,服饰消费求新、求质,联系所学,18世纪启蒙运动的深化,思想日益解放。18.(1)共同之处:①对外国文化借鉴与包容:法国借鉴并采用了中式服饰;日本推广西服,中国服。②凸现本土化、民族化::法日两国服饰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土知识、信念、艺术和习俗等特征。③在文化交流中注重创新:法国的“中国风”是“带点异域装饰图案的法国佳品”;日式西装则“更合适东方人瘦削的体形”。④渐进式发展:法国和日本服饰文化的变迁伴随对外交往,贸易的发展面发展。(4点)(2)原因:①法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②启蒙运动的影响;③法国王室与贵族的推动。(3点)【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近代欧洲与亚洲(日本)。据材料一“路易十四穿着中式服装,坐着中西合璧的八抬大轿在舞会上亮相”可得出对外国文化借鉴与包容;“我喜欢的并不是中国瓷器,而是华托风格的、带点异域装饰图案的法国佳品”可得出凸现本土化、民族化;在文化交流中注重创新。据材料二“日本上到高官下至下级官吏,几乎人人都戴着帽子,穿着西式大衣”可得出对外国文化借鉴与包容;“这些西服做工讲究,融入日本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特征,板型更合适东方人瘦削的体形”可得出在文化交流中注重创新;“极端的服饰西化,虽然也消耗了日本大量的布料,但因大量进口西服的原材料羊毛,可能会导致日本传统纺织产业的衰退”可得出渐进式发展。(2)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18世纪的法国。据材料一“路易十四穿着中式服装,坐着中西合璧的八抬大轿在舞会上亮相”可得出法国王室与贵族的推动;“西方感兴趣的从来只是他们自己......带点异域装饰图案的法国佳品”可得出法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启蒙运动的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思想家们对东方文化表现出浓厚兴趣,推动了“中国风”的流行;法国王室对东方文化的推崇也促进了“中国风”的盛行。19.(1)原因:法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王室与贵族的推动。(三点)(2)共同之处:①对外国文化借鉴与包容;法国借鉴并采用了中式服饰,日本推广西服,中国服。②凸现本土化、民族化:法日两国服饰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土知识、信念、艺术和习俗等特征。③在文化交流中注重创新:法国的“中国风”是“带点异域装饰图案的法国佳品”。日式西装则“更合适东方人瘦削的体形”。④渐进式发展:法国和日本服饰文化的变迁伴随对外交往,贸易的发展面发展。(三点)【详解】(1)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18世纪法国。原因:据材料“18世纪中后期‘中国风’的流行迅速达到了西方对中国审美的顶峰”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而启蒙思想借助中国文化,宣传自己思想,推动了中国风在法国的盛行,这适应了当时法国社会和经济转型的需要。所以,可以从法国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王室与贵族的推动等角度进行分析。(2)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近代法国和日本。共同之处:据材料“路易十四穿着中式服装,坐着中西合璧的八抬大轿在舞会上亮相”“日本上到高官下至下级官吏,几乎人人都戴着帽子,穿着西式大衣”可知,两个国家对外国文化借鉴与包容:法国借鉴并采用了中式服饰,日本推广西服,中国服;据材料“我喜欢的并不是中国瓷器,而是华托(洛可可主义宫廷画家)风格的、带点异域装饰图案的法国佳品”“这些西服做工讲究,融入日本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特征,板型更合适东方人瘦削的体形”可知,两个国家都凸现本土化、民族化:法日两国服饰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本土知识、信念、艺术和习俗等特征;据材料“华托(洛可可主义宫廷画家)风格的、带点异域装饰图案的法国佳品”“这些西服做工讲究,融入日本信念、道德、艺术和习俗特征”可知,两个国家在文化交流中注重创新:法国的“中国风”是“带点异域装饰图案的法国佳品”。日式西装则“更合适东方人瘦削的体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国家的服饰文化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渐进式发展,如法国和日本服饰文化的变迁伴随对外交往,贸易的发展面发展。20.示例:观点一:咖啡馆文化发展呈现平民化趋势论证:19世纪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崛起,罗素咖啡馆以0.1先令/杯的廉价咖啡和平民化空间,成为宪章运动的集会场所。这一现象打破了传统精英对公共空间的垄断,反映了工人阶级通过消费实践争取社会话语权的诉求。宪章运动(1836-1848)作为英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工人运动,其依托咖啡馆等公共空间组织活动,体现了社会生活从贵族特权向大众参与的转变。20世纪消费民主化与中产阶级壮大,星巴克将咖啡消费从阶级符号转化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日常社交需求(人均消费2-3美元)。这一模式契合了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建设、教育普及和消费信贷发展所催生的中产阶级扩张。连锁咖啡品牌的大众化,使咖啡馆从精英专属转向平民化社交场域。总之,随着生产技术革新、生产、消费的全球化,咖啡成本大大降低,政治上的民主化也推动了咖啡的普及,咖啡由精英专属消费品成为大众消费品。观点二:咖啡馆文化发展呈现精英化趋势论证:19世纪工业革命促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迅速积累起巨额财富,新兴资产阶级通过物质符号巩固身份地位,白厅咖啡馆通过奢华容器和准入限制,构建了贵族与资产阶级的社交壁垒,以彰显经济与文化资本的精英地位。2020年蓝瓶咖啡馆推出27美元的“翡翠拿铁”,以限量销售、奢侈品营销重塑咖啡的符号价值。这种策略继承了19世纪精英消费的逻辑,通过稀缺性和高昂价格将消费与身份绑定,精英阶层借此维持文化权威。总之,通过打造“高端”品牌将咖啡消费包装为品味与身份的文化象征,这种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尤为显著,高价咖啡馆成为全球精英的社交标志,强化了城市空间的阶层分化。其他观点如:咖啡馆文化发展呈现两极分化或者中间阶层化;咖啡馆文化随时代变迁而变化等言之有理,同等给分。【详解】本题是评论解说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威斯敏斯特区的‘白厅咖啡馆’‘仅允许议员、贵族’等精英入场”“以‘多数人承担得起的奢侈品’为定位(人均消费2-3美元),此后迅速发展为全球知名连锁品牌”可知,咖啡馆文化发展日益平民化,因此可以拟定论点为咖啡馆文化发展呈现平民化趋势,关于阐释可从工业革命对社会阶级结构变动的影响、罗素咖啡馆对廉价咖啡和平民化空间的影响、宪章运动对贵族特权的冲击、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对咖啡平民化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咖啡日益平民化这一主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又如根据材料“威斯敏斯特区的‘白厅咖啡馆’‘仅允许议员、贵族’等精英入场”“而2020年纽约“蓝瓶咖啡馆”推出限量款‘翡翠拿铁’,单价27美元,需提前两周预订”可知,咖啡馆文化发展呈现精英化趋势,关于阐释可从工业革命对资产阶级发展的影响、咖啡馆文化对精英人士身份的定位、精英阶层借此维持文化权威及强化城市空间的阶层分化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咖啡文化的精英化趋势的主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