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蜀相——杜甫卧龙真蜀相,诗中圣哲随学习目标1.诵读本诗,体会作者诗作风格。2.理解本诗含义,感悟作者情感。3.赏析作者写作手法,注意重点字词的使用。杜甫经历:759年,杜甫举家由同谷(今甘肃省成县)入川,年底抵达成都。760年春,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结束流离数年的生活。761年末,严武为成都尹兼御史中丞,给予杜甫帮助。762年盛夏,严武应召入朝,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叛变,杜甫流亡到梓州、阆州。764年春,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在三月回到成都。765年初夏,严武离世,五月,杜甫在无奈中与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安史之乱时间:755-763杜甫诗歌的风格多种多样,最具有特征性的,也是杜甫自己提出并为历来评论家所公认的,是“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了解诸葛亮《蜀相》后世评价:仇兆鳌《杜诗详注》:“‘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古诗词鉴赏方法:1.看背景——结合注释把握诗歌主要内容2.看关键词语——标题、结尾诗句、诗眼3.看体裁4.看技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虚实相生)5.看意象6.答题要点:先观点后理由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咏史怀古诗鉴赏三步曲1、弄清史实:写了什么人和事?2、体悟主旨: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与事?3、分析技巧: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主旨?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杜甫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使他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而诸葛亮为蜀国开创基业,挽救时局,无论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还是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都使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这段时间,杜甫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著名的一首。写作背景:《蜀相》蜀相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小组合作探究:1.研读首联思考:题为“蜀相”,为何却从“丞相祠堂讲起”?“寻”字表明了什么?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2.研读颔联,《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3.颈联概括性地历数了诸葛亮的哪些生平事迹?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5.对比思考:杜甫为什么要写诸葛亮?(从时代、理想、才情、付出、结果等角度分析)6.杜甫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凭吊诸葛亮吗?首联1.题为“蜀相”,为何却从“丞相祠堂讲起”?“寻”字表明了什么?2.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抓意象)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写祠堂是为了写人,一个“寻”字表现了诗人向往已久,急于前往拜访祠堂的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无限钦慕之情。“柏森森”抓住了武侯祠外景色的主要特点,,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渲染出一种肃穆的气氛;同时,高大茂密的柏树也是丞相祠的标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这两句直承“蜀相"诗题,入题十分自然。柏树的象征意味:高大、正直、坚贞颔联《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抓诗眼——(炼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炼字诗歌鉴赏方法:释义、描述、手法、意境、情感。颔联①“自”是“兀自”、“徒自”的意思,“空”是“空有”的意思,这两个字是全诗的诗眼。②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做伴的草木禽鸟也不解人事,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③融情于景,以乐景衬哀情,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成都武侯祠颈联颈联概括性地历数了诸葛亮的哪些生平事迹?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尾联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尾联这里的英雄指的是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之人,为国为民而赴汤蹈火之人,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之人。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壮志未酬,鬓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未能出将入相。如陆游,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只能“塞上长城空自许”,因此必然会“泣泪沾襟”。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描写阴森的柏树,营造凄清氛围,表达对祠堂没落的遗憾无奈。用“自”“空”展现春色无边却无人欣赏,以乐景衬哀情,暗示自身壮志难酬。借用诸葛亮与刘备双向奔赴的佳话,暗含自己无人赏识。借诸葛亮出师未捷,表达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对比思考:杜甫为什么要写诸葛亮?诸葛亮 杜甫时代理想才情付出结果对比思考:杜甫为什么要写诸葛亮?诸葛亮 杜甫时代理想才情付出结果三国鼎立、动乱不休安史之乱,民不聊生匡扶汉室、一统天下致君尧舜上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颠沛流离,矢志不渝出师未捷身先死艰难苦恨繁霜鬓思考:杜甫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凭吊诸葛亮吗?诗人以古人自比,以诸葛自况。该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同时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小结: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既表现了对偶像诸葛亮的敬仰、赞美,也表现了对其功业未就的痛惜之心,并在对比中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与报国无门的惆怅。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简答题。咏怀古迹(其五)① 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本诗和《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虽情感相似但写法各异,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①本诗以议论评价为主。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进;诗中除了"遗像"是直咏古迹外,可以说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②《蜀相》以写景抒情为主。前两联凭吊丞相祠堂,从写景中感怀现实,暗含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两联咏叹丞相才德,在追忆中缅怀先贤,蕴含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期盼与憧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