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他是一员武将,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收复失地;他是一名词人,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是收复失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看看他是怎样抒发他那满腔的爱国情的!词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大多是从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间歌曲。大约到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把这一文体引入了文坛。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因此,后人便把词看作是宋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与唐代诗歌并列,而有了所谓“唐诗、宋词”的说法。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南渡以后,由于时代巨变,悲壮慷慨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蔚然成风,辛弃疾更成为创作豪放词的一代巨擘。解题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京口”是今天江苏镇江,“北固亭”是京口名楼,登楼可望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只是当时的长江以北已被金国占领。怀古:怀,感怀;古,指能触动情怀的古迹或古人古事。作者简介辛弃疾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靖康之难尚未雪耻宋宁宗开禧元年辛弃疾时年六十六岁起用为浙东安抚史朝廷开始北伐工作,但是做法激进有很大风险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辛弃疾上表朝廷,朝廷却不闻不顾宋宁宗 赵扩写作背景词牌名地点题材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这首诗是在镇江任知府时作,此时他已66岁。当时韩侂胄为巩固自己的地位,草率北伐,不听辛弃疾的建议,于是他满怀悲愤地写下了这首诗。朗读正音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否 读出感情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解释字义,疏通本词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金戈铁马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可堪回首寻常巷陌普通寻找英雄的流风余韵兵强马壮轻率、草率、仓促行事落得不堪 哪堪解释词意江山千古依旧,割据的英雄孙仲谋,却已无处寻觅。无论繁华的舞榭歌台,还是英雄的流风余韵,总被无情风雨吹打而去。那斜阳中望见的草树,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们说寄奴曾经居住。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多么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我战斗在硝烟弥漫的扬州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的行宫下,神鸦叫声应和着喧闹的社鼓。有谁会来寻问,廉颇将军年纪已老,他的身体是否强健如故?赏析探究——上阕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思考诗人登高远眺看到了什么景,想到了什么人?用典,刘禹锡《乌衣巷》:乌衣巷口夕阳斜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用典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二是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 典用典作用答题步骤与提示: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其次对诗词中用典的地方进行具体分析。第三是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分析诗人用典的作用。用典解题思路:1.了解原来典故中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必须了解典故原意内容,因为它和诗歌中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2.明确诗人对所引用的典故的态度。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是正引还是化引等。明确这些,答题才有方向。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3.体会诗人用典的用典意图,也就是说诗人用典是针对现实而来的,目的是借典抒怀。用 典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称人称字,以示尊敬。孙权,三国时吴国的皇帝,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后迁建康),占据江东。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遂使天下鼎足三分,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保卫了国家。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但终为吴侯。孙仲谋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讽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在这大好河山上,自古以来多少代兴,多少代亡,现在国势又日益衰微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痛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表达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刘裕出生时家境贫苦,小名“寄奴”。刘裕出身于“寻常巷陌”,以京口为基地,曾两次统帅晋师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取代了东晋政权寄 奴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此句中哪些词用得比较传神 为什么 “金戈铁马”,可见是精锐之师;“吞”字足见北伐如虎之气势,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的雄姿:横戈跃马,驰骋沙场,何其壮哉!辛弃疾仰慕刘裕能够兴师北伐,收复失地。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孙权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原,何等豪迈气概。刘裕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以上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是什么样的呢?思考其典故内涵。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不思复国还乡,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上阙总结用典仰慕英雄讽刺当局历史人物化用诗意刘裕孙权刘禹锡《乌衣巷》词的上阕主要是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爱国情怀。赏析探究——下阕找出词中用典处,并思考其作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刘义隆拓跋焘廉颇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 嘉南朝宋文帝年号。刘义隆虽为刘裕之子,却无乃父雄风,他曾三次北伐,而无一成功。尤其是元嘉二十七(450年)的最后一次北伐,刚愎自用的他,草率出师,结果以惨败告终。“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句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 “仓皇”,还有运用反语“赢得”表达诗人对元嘉草率出兵,导致北伐失败的批判态度。刘义隆辛弃疾为何要列举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当时独揽军政大权的外戚韩胄欲借金国势渐衰之机兴师北伐,建“盖世之功”,巩固个人地位,便起用了闲居多年,已66岁的辛弃疾。辛弃疾认为当时南宋还未具备战胜金兵的条件,然而韩胄之流不顾辛弃疾的劝告,次年率军出兵,大败被诛。历史证明,辛弃疾是何等的深谋远虑!联系写作背景:——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佛 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祠”是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失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tāo)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而不知道它曾经是北魏皇帝的行宫。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跋焘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烽火扬州路”是追忆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的景象,惨不忍睹。“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这表明了南宋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已经模糊。两种场面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他对国运的担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收复失地,百姓会忘记自己是宋朝子民。怀古转而伤今,叹朝廷无能从“可堪回首”中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可堪回首”一语干钧,包含无尽悲痛以及对南宋统治者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不满。长江北岸瓜步山下,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庙前迎神赛会,鸦飞鼓响,香火缭绕,热闹非凡。面对此景,诗人无比痛心。承上启下,转入现实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 颇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遭陷害,逃到魏国。后来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是否还能为赵国出力。廉颇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诗人用了廉颇的典故,有何用意 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示年事虽高,尚有余勇,能为国效力,其耿耿忠心,日月可鉴。可惜他空怀壮志,长期被弃置不用。壮志未已,盼统治者重用人才下阙总结用典壮志难酬爱国情怀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词的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悲愤情感。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起兵北伐,建立政权一饭斗米,以示勇武置镇京口,雄踞一方率兵追击,建立行宫草率出师,仓皇而逃同情、悲叹耻辱、悲哀不屑、讽刺仰慕、向往景仰、惋惜望为政者用人才叹英雄后继无人表建功立业雄心劝为政者勿草率谏为国者勿忘耻古人古事情感用意分析典故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总结主旨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信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艺术手法壹贰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手法:1.大量用典,借古讽今2.叙事、抒情、写景融为一体风格:豪放悲壮、慷慨愤世写作特色叶嘉莹先生说: “我认为辛弃疾是比苏东坡更了不起的一个词人,因为辛弃疾这个人不只是文学、诗词(很厉害),而且还是一个有豪情壮志的英雄豪杰。”王国维《人间词话》这样评价, “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穿越历史的长河,古往今来,还有哪些人也为我们树起了这样的精神丰碑?岳飞文天祥鲁迅钟南山感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