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5张PPT)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而此文为什么又被称为“文中上品”呢?它为什么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作为文学作品的《兰亭集序》的魅力所在。1.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语、句式等知识。2.学习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了解散文记游说理的基本特征及记游、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3.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学习目标第一课时第壹章知人论世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自幼跟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之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作者介绍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即羲之也,遂以女妻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 的41人中,12人各赋诗二首。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王羲之将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的由来位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南部,春秋时越王勾践植兰于此,汉代时建有驿亭,因而得名,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虽然不大,却为中外游人所瞩目。中国书法圣地——绍兴兰亭中国书法圣地——绍兴兰亭兰亭布局,以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中国书法圣地《兰亭集序》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文体知识一种文体,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前言、引言之类的小篇幅文章。大致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赠序书序指亲友间,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时相赠的文章,如: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主要说明作品书籍的创作意图,编写体例等。如:《呐喊自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文体知识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的缘由,成书经过,成书意义。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不同之处。文体知识——序分类:自己所作自序他序请他人写的,介绍著作+评价的内容书序,为书做的序言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五代史伶官传序》《孔雀东南飞》前的小序《送东阳马生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两晋时期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社会现实,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道家哲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背景介绍第贰章研读文本品读第一、二自然段,作者叙述了兰亭宴集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目的:活动:感慨:天气: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一觞一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时节难得聚地清雅欢欣之事名士相聚环境优美活动有趣气候宜人悦目赏心乐作者叙述了兰亭宴集的哪些情况?第一段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课堂小结请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乐痛悲(1-2)点叙宴集盛况(乐)(3)抒发人生感慨(痛)(4)交代作序目的(悲)王羲之 乐因何而生?痛因何而来?悲缘何而发?思考1:作者为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乐 因何而生)乐因何而生时间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美景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人贤事件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事雅小组探讨:作者极言其“痛”,那么,“痛” 的根源是什么?(乐 因何而生)(3分钟探讨)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生死难测之痛往事不再之痛人生短暂之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作者因何而痛?痛惜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静躁向内,深入内心世界,不务实际,聚众谈玄向外,寄情山水声色,不受世俗礼法约束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魏晋风流: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人生无常,欢乐短暂。魏晋士人的生死观成因1、两晋时期社会极剧动荡2、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天下名士,少有全者”3、天下名士,为了避祸保身,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消极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考3:最后一段由痛而悲,那么王羲之是悲还是不悲?(悲缘何而发)王羲之否定:一死生,齐彭殇。作者为何而悲 如果说之前的“痛”还是一种对时间易逝的痛惜之情的话,那么现在的“悲”则是一种扼腕长叹。悲叹生命的有限和时间的无情;悲叹当时在士大夫阶层盛行的虚无主义思想;悲叹后人见今人之悲时的悲叹,引发深远的千古同悲。作者的思绪从有限转入无限,跨越时空,境界廓大。也更显出王羲之的良苦用心,以及对生死的深刻思考。王羲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悲缘何而发(今之视昔)今(我)(后之视今)昔人----兴感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后人---有感悲千古同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 史铁生论生死: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王羲之:死生亦大矣 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怎样度过短暂的人生?永恒的人生应留下些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藏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小结:作业: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结合高中女生自杀小视频,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死生”的认识。链接高考题型(翻译)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5分)(我)每次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总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悲伤,在心里却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采分点:览,未尝,嗟悼,状后句式)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觉听觉的欢娱,实在是很快乐呀(采分点:所以、游、骋、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5分)链接高考题型(翻译)文章通过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抒写了乐生痛死这一人类所共有的感情,彻底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表达了一种积极处事的人生态度。主旨归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