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井冈翠竹》教学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井冈翠竹》教学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共55张PPT)
语文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阅读
第18课 井冈翠竹
袁 鹰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地方熠熠生辉,那就是井冈山。它是革命的摇篮,见证了无数热血与奇迹。今天,让我们走进袁鹰笔下的《井冈翠竹》 ,看看那漫山遍野的竹子,如何在枪林弹雨中与革命先辈并肩,又如何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记忆 。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体会竹子象征意义。
2.梳理文章结构,概括内容,品味文章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习运用多种写作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3.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体会井冈山精神,激发对革命先辈的崇敬。
01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袁鹰(1924—2023),原名田锺洛,江苏淮安人,作家。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其散文题材广泛,饱含诗意,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人事景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搏。代表作有散文集《风帆》《袁鹰散文六十篇》等,还有儿童散文集《春雨》、传记文学《长夜行人 —— 于伶传》等。
写作背景
1959年至1961年间,我国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井冈山上的民众不怕辛苦,顽强拼搏,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开发和建设这片土地。
本文写于1960年。那一年,袁鹰和《人民日报》文艺部的同事从茨坪出发,穿过密密层层的毛竹林,重走红军路,试图探寻历史的足迹。回来后,他写了一组散文合并为《井冈山记》,发表于《人民文学》上,后于1963年收录进袁鹰散文集《风帆》中。《井冈翠竹》是其中的第三部分,原题作《青山翠竹》。
预习检查
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深坳( ) 梭镖( )砍伐( ) 摇撼( ) 殷切( ) 功勋( ) 大厦( ) 赣江( )
茨坪( ) 迢迢( ) 干劲( ) 狼嗥( )重重叠叠( ) 魂飞魄散( ) 绞尽脑汁( )
幽谷荒滩( ) 郁郁苍苍( ) 悬岩绝壁
ào
suō biāo

hàn
yīn
xūn
yù cānɡ
dié

jiǎo
tān
gàn

tiáo
jìn
háo
shà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预习检查
多音字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 )重担
( )扁担

( )重重叠叠
( )重要

( )魂飞魄散
( )散文
chónɡ
sàn
zhònɡ
sǎn
dàn
dān

( )殷切
( )殷红

yīn
yān
预习检查
形近字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xiāo)硝盐
(xiāo)销毁
(shāo)捎带
(zhàng)帐篷
(zhàng)账本
(ào)山坳
(niù)执拗
(dǒu)陡峭
(tú)徒劳









预习检查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请解释下列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深坳:
梭镖:
砍伐:
摇撼:
殷切:
功勋:
郁郁苍苍:
重重叠叠:
很深的山沟、峡谷。
一种形似梭子的长柄武器。
用锯、斧等把树木锯断或砍倒。
摇动(树木、建筑物等)。
深厚而急切。
重大的贡献,特殊的功劳。
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
预习检查
任务一:基础闯关·识记字词和文常
请解释下列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亭亭玉立:
魂飞魄散:
鬼哭狼嗥:
意气风发:
坚贞不屈:
血雨腥风:
绞尽脑汁:
漫天风雪:
形容非常惊恐。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
坚定而有气节,绝不屈服。
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形容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心机。
满天都是风雪,形容风雪很大。
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整体感知
任务二:朗读课文·探“翠竹”之文脉
快速阅读,感知课文内容,选择语句填写下面表格。
段落 内容
描写翠竹 远看:
近看:
回忆翠竹 革命战争时期:为革命建立功勋
赞美翠竹 线索句:
中心句:
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
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大厦继续献出一切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①-④段
⑤- 段
第 段
整体感知
任务二:朗读课文·探“翠竹”之文脉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结构图简要梳理文章的脉络,说说课文围绕“井冈翠竹”写了哪些内容。
描绘井冈山毛竹的风采,点明它是革命的竹子(第1-4段)
叙写井冈山毛竹的贡献和
精神(第5-12段)
革命战争时期
(第5-9段)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10-12段)
赞颂井冈山的竹子,赞颂革命
气节和革命精神(第13段)
整体感知
任务二:朗读课文·探“翠竹”之文脉
文章脉络:由眼前的翠竹,到回顾革命战争年代“人”与“竹”之间息息相关的战斗生活,再到记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者们开山辟路,把竹子运出大山的艰苦历程,最后点题,赞颂井冈翠竹和井冈山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结构图简要梳理文章的脉络,说说课文围绕“井冈翠竹”写了哪些内容。
合作探究
任务三:由物及人·析“人物”之精神
井冈人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请同学们速读5-9段,梳理围绕竹子写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哪些事。
段 事
5
6
7
8
9
用竹子当生活用具和武器
用竹子当硝盐罐
用竹子做扁担
红军离开井冈后,井冈翠竹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贞的性格
顽强的毛竹年年生长,等待亲人的到来
小结:井冈翠竹与红军将士、乡亲们的革命战斗生活密不可分。
合作探究
任务三:由物及人·析“人物”之精神
文中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既然翠竹象征着革命精神,那井冈山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呢?请结合下列句子分享交流。
井 冈 精 神(革命战争年代)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 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 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 这两只小小的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
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百姓的无私奉献、对革命坚定支持
红军的积极乐观
合作探究
任务三:由物及人·析“人物”之精神
文中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既然翠竹象征着革命精神,那井冈山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呢?请结合下列句子分享交流。
井 冈 精 神(革命战争年代)
井冈山军民坚贞不屈、顽强抗争
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老一辈革命家的以身作则、艰苦奋斗
合作探究
任务三:由物及人·析“人物”之精神
文中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既然翠竹象征着革命精神,那井冈山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呢?请结合下列句子分享交流。
井 冈 精 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建设者们的乐观积极、自力更生
井冈山的人民无私奉献、胸怀大局
“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他们上得山来,头一件事就是来到竹林里,依靠这青青毛竹盖房落脚。他们踩着当年老红军的脚印,攀山过岭,用竹简盛水蒸饭。
合作探究
任务三:由物及人·析“人物”之精神
文中说“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既然翠竹象征着革命精神,那井冈山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呢?请结合下列句子分享交流。
井 冈 精 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冒着大风雪,二百多青年男女来到离茨坪六十多里的深山,要在那周围二十多里没有人烟的林海深处完成砍伐三十万根毛竹的任务。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
建设者们的不畏艰险、迎难而上
合作探究
任务三:由物及人·析“人物”之精神
从这些与竹子有关的事情中,可以读出人物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和品格 用“我从 读出了 (人物)的 (精神风貌和品格)”的句式表达。
示例1:我从“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第5段)”读出了井冈山战士的英勇无畏和革命豪情。
示例2:我从“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第6段)”读出了红军战士的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
示例3:我从“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吗?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根写着“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扁担(第7段)”读出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朴素的作风。
合作探究
任务三:由物及人·析“人物”之精神
5-9段写革命战争年代毛竹的贡献,只是在写毛竹吗?
不只是在写毛竹。明为写竹,实则写人,毛竹是井冈山人民的象征。
明写竹子当生活用具和武器,实际上是暗赞井冈山人在战斗中取得胜利;明写竹子当硝盐罐,实际上是暗赞井冈山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明写竹子做扁担,实际上是暗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创造的伟大革命业绩。借竹器实物,引起对当年革命战斗生活的回忆,从而赞颂经历了当年战斗生活的人。
写红军离开井冈山北上抗日之后,“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表现了毛竹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写敌人杀人放火,也烧了毛竹,但是毛竹在血雨腥风里不向敌人低头弯腰,突出了毛竹的坚贞;
写“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显示了毛竹的顽强和无限生机。
这一层次里,依然是明为写竹,实则写人,毛竹是井冈山人民的象征。
合作探究
任务三:由物及人·析“人物”之精神
自读第10-12段,参照上面的学习方法,梳理文章围绕竹子写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哪些人和事,分析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品格。
人和事:井冈山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修建竹道,把井冈山的竹子运下山。
人物精神风貌和品格(示例):我从“为了搭起滑道,他们翻越了多少陡峭的悬岩绝壁;为了找寻水路,他们踏遍了多少曲折的幽谷荒滩”读出了井冈山建设者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和品格。
合作探究
任务三:由物及人·析“人物”之精神
井冈精神
(革命战争年代)
积极乐观、艰苦奋斗
坚韧顽强、生生不息
坚贞不屈
井冈精神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不畏困难、迎难而上
艰苦奋斗、干劲十足
无私奉献
课堂小结
02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任务四:读文品竹·识“翠竹”形神之美
勾画文中描写井冈山竹子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分析其特点。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第2段)
——井冈翠竹苍翠、茂密、挺拔。
合作探究
任务四:读文品竹·识“翠竹”形神之美
勾画文中描写井冈山竹子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分析其特点。
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第8段)
——井冈翠竹生命力顽强。
合作探究
任务四:读文品竹·识“翠竹”形神之美
勾画文中描写井冈山竹子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分析其特点。
一阵风过,毛竹呼啦啦地响,好像也在焦急地叫喊:“快些送我们下山去吧,莫要让我们等老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多么需要我们啊!”(第10段)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第12段)
——井冈翠竹争先恐后、势不可挡。
合作探究
任务四:读文品竹·识“翠竹”形神之美
井冈翠竹和井冈山人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
井冈翠竹和井冈山人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无私奉献、积极向上,都为人民和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井冈翠竹就是井冈山人和亿万中国人民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的象征。
合作探究
任务四:读文品竹·识“翠竹”形神之美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句话起到一线串珠、贯通全文的作用。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本文是始终围绕“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这个中心组织材料的。
第一部分通过描绘井冈翠竹的茂密壮美、生机勃勃,引出井冈山人的这句评价,点明中心;
接着第二部分写各个时期井冈翠竹的贡献,也是为表现这一中心服务的;
最后第三部分又以“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作结,再一次突出了这个中心。
合作探究
任务四:读文品竹·识“翠竹”形神之美
13段“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和第3段“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两处表述有什么异同 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最后一段“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与前文的“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形成呼应。
不同之处在于:前文是引用井冈山人向别人介绍井冈山竹子的自豪话语,点出井冈山竹子的革命精神;
最后一段中,“竹子”变为“翠竹”,增加了语气词“啊”和第二人称代词“你”,不再是一种介绍式的话语,而是饱含深情的呼告、赞叹,是建立在对于井冈翠竹不同时代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贡献加以充分揭示的基础上的,情感得到升华,更为坚定、强烈。
合作探究
任务四:读文品竹·识“翠竹”形神之美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感受作者对井冈山人和亿万中国人民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的深情赞美。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合作探究
任务四:读文品竹·识“翠竹”形神之美
在当今社会,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合作探究
任务五:赏析词句·品“翠竹”语言之妙
文章语言很有特点,富于艺术感染力。读一读下面的语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毛委员下山去了,红军北上抗日去了,井冈山的毛竹,同井冈山人一样坚贞不屈。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运用排比、拟人、反复、引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血雨腥风战争年代井冈山的毛竹与人民的坚贞不屈,表达了作者对毛竹及井冈山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任务五:赏析词句·品“翠竹”语言之妙
文章语言很有特点,富于艺术感染力。读一读下面的语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
②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是压不倒、烧不光的。毛竹年年绿,为的是等待亲人,等待当年用竹筒盛水蒸饭、用竹钉竹枪打敌人的红军,等待自己的英雄子弟。朝也等,暮也等,等了漫长的二十年。二十年过去了,毛竹依旧是那么青翠,那么稠密,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运用排比、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由对敌人到对亲人,情感上逐渐升华,体现了毛竹及井冈山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毛竹及井冈山人民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合作探究
任务五:赏析词句·品“翠竹”语言之妙
文章语言很有特点,富于艺术感染力。读一读下面的语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
③漫天风雪,封住山,阻住路,却摇撼不了人们的意志,扑灭不了人们心头的熊熊烈火。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杜鹃花开满山头的时节,英雄们终于唱着凯歌,欢送着亲手砍下的那三十万根毛竹,让它们沿着满山旋绕的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运用排比、拟人、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描摹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渲染了井冈山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
合作探究
任务五:赏析词句·品“翠竹”语言之妙
文章语言很有特点,富于艺术感染力。读一读下面的语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
④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在殷切地等待着你们!快快地去吧,带去井冈山人的心愿,带去井冈山人的干劲,也带去井冈山人的风格吧!
运用反问、排比、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和第二人称的呼告、一系列准确的动词,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井冈山毛竹走出深山、支援全国建设的情景,渲染出火热的干劲和殷切的希望,表达了作者的兴奋和激动之情。整句散句结合,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又表达自由灵活。
合作探究
任务六:对比联读·悟“托物言志”之法
文章以竹喻人,以竹颂人,借助翠竹赞颂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冈山的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的,进一步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
作者由眼前的井冈山毛竹实景联想到井冈山人民,从毛竹实际的贡献联想到毛竹精神,内部既包含了时间顺序,即从井冈翠竹当年的业绩写到今日所建立的功勋;又包含了空间顺序,从摹写井冈山的毛竹到展望下山后走向全国的毛竹,象征着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必将代代相传,传遍全国。在每一处描写的内部,都先从竹写起,进而以竹喻人,以丰富的联想、诚挚的感情,赋予毛竹深邃的象征意义,最终达到竹就是人、人就是竹的浑然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合作探究
任务六:对比联读·悟“托物言志”之法
《爱莲说》和本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试比较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加深对“托物言志”写法的理解。
相同之处在于:两篇作品都是借写某一具体事物,表达作者的某种情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周敦颐的《爱莲说》借写莲花,表达作者对不随流俗、特立独行的君子品格的赞美与追求;袁鹰的《井冈翠竹》借写竹子,表达对井冈山人和亿万中国人民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的歌颂与赞美。
不同之处在于:《爱莲说》侧重写莲花的外形,突出其外在之美,而其内在之美则要靠读者的心领神会;《井冈翠竹》不仅写了竹子本身的外在之美,还围绕竹子写了诸多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内容更丰富,物与人之间的内在相似点更突出,主旨更鲜明。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井冈罩竹的无限赞美和敬佩之情,歌颂了以井冈山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课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茨坪(cí)   殷红(yīn)  坚韧(rèn)     模样(mú)
B.功勋(xūn) 围剿(jiǎo) 血雨腥风(xīnɡ) 楠竹(nán)
C.稠密(zhōu) 梭镖(biāo) 裸露(lù) 崛起(jué)
D.绷直(bēnɡ) 派遣(qiǎn) 摇撼(hàn) 呜咽(yàn)
【解析】:A. “殷”读作“yān”;C.“稠”读作“chóu”;D.“咽”读作“yè”。
B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帐蓬 陡峭 青篁 坚韧不拔  蜜蜜麻麻 亭亭玉立  
B.封锁 缴获 竣峭 重重叠叠 血雨星风 意气风发
C.壁垒 烽火 殷切 野火烧不尽 绞尽脑汁 不屈不挠
D.峭璧 梭镖 气概 鬼哭狼嗥 朝思幕想 修直挺拔
【解析】:A 选项 “帐蓬” 应为 “帐篷”,“蜜蜜麻麻” 应为 “密密麻麻”;B 选项 “竣峭” 应为 “峻峭”“血雨星风” 应为 “血雨腥风”;D 选项 “峭璧” 应为 “峭壁”“朝思幕想” 应为 “朝思暮想”。
C
课堂检测
3、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幽谷荒滩上,给这片荒凉之地增添了几分温暖和神秘感。
B.设计师们为了设计出美观实用的新产品,经常需要绞尽脑汁,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
C.做了错事之后,他吓得魂飞魄散,生怕被人发现遭受批评,内心充满了愧疚和不安。
D.打开笔记本,发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笔记,见证了他这段时间的努力奋进。
【解析】:魂飞魄散: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非常惊恐。大词小用,语意过重。
C
课堂检测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讲述了井冈翠竹的生长环境和经济价值,以此表达对自然作物的赞美。
B.井冈翠竹在革命斗争时期被用作多种生活用具和武器,体现了革命者的智慧与创造力。
C.文章通过排比句式,强化了井冈翠竹在革命中的多重作用,彰显了其重要地位。
D.文章句式灵活多变,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间杂使用,情感丰富饱满。
A
【解析】:文章虽然提到了井冈翠竹的生长环境和经济价值,但“以此表达对自然作物的赞美”并不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文章的核心是通过翠竹来赞美革命精神,而非单纯赞美自然。
课堂检测
【解析】:此句强调竹子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它象征革命精神,经历并见证了革命的各个阶段 。
5、下列对文中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竹子生长在革命圣地井冈山
B. 竹子被红军大量使用,参与了革命斗争
C. 竹子象征着革命精神,见证了革命历史
D. 井冈山的竹子比其他地方的竹子更有意义
C
板书设计
18 井冈翠竹
井冈
翠竹
翠竹的
神采
苍翠、茂密、挺拔
生命力顽强
争先恐后、势不可挡
翠竹的
贡献
革命战
争年代
抗敌的武器
生活的用具
担起了中国人民的未来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无私奉献
建设国家
托物言志
革命气节
革命精神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一、阅读课文,用结构图简要梳理文章的脉络,说说课文围绕“井冈翠竹”写了哪些内容。
描绘井冈山毛竹的风采,点明它是革命的竹子(第1-4段)
叙写井冈山毛竹的贡献和
精神(第5-12段)
革命战争时期
(第5-9段)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第10-12段)
赞颂井冈山的竹子,赞颂革命
气节和革命精神(第13段)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二、文章以竹喻人,以竹颂人,借助翠竹赞颂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把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冈山的人、历史、现实巧妙地联系起来的,进一步理解“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
作者由眼前的井冈山毛竹实景联想到井冈山人民,从毛竹实际的贡献联想到毛竹精神,内部既包含了时间顺序,即从井冈翠竹当年的业绩写到今日所建立的功勋;又包含了空间顺序,从摹写井冈山的毛竹到展望下山后走向全国的毛竹,象征着不畏艰难的革命精神必将代代相传,传遍全国。在每一处描写的内部,都先从竹写起,进而以竹喻人,以丰富的联想、诚挚的感情,赋予毛竹深邃的象征意义,最终达到竹就是人、人就是竹的浑然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三、文章语言很有特点,富于艺术感染力。读一读下面的语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仿照示例作一些评析。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三、文章语言很有特点,富于艺术感染力。读一读下面的语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仿照示例作一些评析。
——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借实物咏怀,而是展开联想,把革命事业比作“重担”,并抓住“挑”这个动词,由近及远、由实到虚,把“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与“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联系起来,把井冈山与北京城联系起来,这就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这“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不仅仅是指实物本身,还富有更深广的含义,使井冈翠竹的艺术形象更加高大,深化了中心思想。
(1)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把这一副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城。(第7段)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三、文章语言很有特点,富于艺术感染力。读一读下面的语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仿照示例作一些评析。
——四个“一天比一天”,极力渲染出在艰苦环境下,人们干劲饱满地奋斗建设,创造出辉煌业绩的场景。反复的词语、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层层推进了文章的情感。
(2)风雪一天比一天大,人们的干劲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为竹滑道修的架在两座高山之间的竹桥,也在一天比一天往上长。(第11段)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三、文章语言很有特点,富于艺术感染力。读一读下面的语句,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情感的抒发等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并仿照示例作一些评析。
——这句话中使用了许多表示动作的词语。“穿云钻雾,呼啸而来”,这里的动词有形有声,既描绘了滑道高耸人云的画面,又表现了毛竹下滑速度之快、声势之大。后面“滑”“转”“流”“挤”“走”五个动词、准确、形象、生动,并用拟人手法把竹子和人融为一体,使句子带有强烈的感彩把井冈山人急于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的革命热情表现得酣畅淋漓。大量四字词语的使用,也使语言铿锵有力,富于动感和节奏感。
(3)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第12段)
课后思考·探究·积累
四、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有关于井冈山的诗词作品。课外阅读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朱德《井冈山(六首)》,陈毅《红四军军次葛坳突围赴东固口占》等,加深自己对井冈山革命传统的认识。
(重在阅读,认识言之成理即可。)如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是记录井冈山战斗的史诗华章。词的上阕主要描写了保卫战中敌我双方态势,战火纷飞,敌强我弱,井冈山军民临危不惧,从容应敌;下阕则指明了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客观上严密牢固的工事,也有团结英勇的人民。整首作品笔力遒劲,风格庄重雄浑,侧面体现了井冈山在中国革命斗争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