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古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认识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和变迁的影响及其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1.能够史论结合,说出经济全球化推动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并由此认识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2.能够结合史料,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分析难民产生的原因,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客观地认识难民问题,了解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工作上的努力,体会人文主义精神。3.能够史论结合,从文化的角度概括美国、新加坡移民社会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学习目标】移民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活动的总称。移民不一定伴有国籍转变;包括短期人口迁徙和国籍转变等。难民是现代社会移民中的一个独特群体。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从土耳其穿过爱琴海偷渡希腊的难民2021年韩国奥运冠军林孝俊加入中国国籍数学天才 许晨阳移民美国【概念阐释】移民难民阶 段 人口迁移的特征 文化交融的表现古代游牧民族迁移近代殖民扩张现代社会移民以游牧民族迁徙为主,迁移后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新的人种和民族形成古代早期的区域文化伴随着殖民活动,主要从亚、非、欧迁入美洲和大洋洲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文化经济活动移民难民复习导入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信息、人员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概念: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科技全球化内容: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根据材料,分析“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开始于二战后”的原因有哪些?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加强材料1 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此阶段,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地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便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材料2 战后的国际分工比过去更有“世界性”。它……既包括发达国家,又包括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战前在世界经济中还存在一些“孤岛”,那么,战后,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已程度不等地卷入到了国际分工的世界体系中来。——陈德照《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加强波音飞机的零部件来自不同的国家跨国公司在生产、服务贸易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跨国公司推动的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是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背景:(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过程:根据地图与教材P43第一段,梳理劳动力全球流动的方向,完成表格。阶段 流出地 流入地二战后20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 90年代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西欧大洋洲北美拉丁美洲东南亚北非南欧中东日本东欧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二)劳动力流动的方向材料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国际人口迁移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国际人口流向是,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如英国向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地迁移人口;从较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迁移。新型的国际人口迁移则发生巨大变化,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亚非拉发展中地区向欧美等发达地区迁移。 ——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阶段 流出地 流入地二战后20世纪七八十年代20世纪 90年代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亚洲、非洲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东欧西欧、北美趋势一:由“从宗主国(发达国家)向殖民地(发展中国家)迁移”转变为由“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向发达国家(或地区)流动”。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西欧国家谋求共同体,经济实力增强;大洋洲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东产油工业发展迅速;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困难,西欧、北美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二战以来劳动力全球流动的具体方向、原因、归纳其趋势?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阶段 流动表现20世纪50-70年代 (劳工迁移)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知识精英”迁移)制造业、公共服务业(体力劳动)贸易、金融、信息技术等行业(智力劳动)由“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由向“第一二产业”流动为主转向“第三产业”流动为主;趋势二、三:特朗普欲将这个准则改为:57%的人依靠技能即技术移民;33%的人依靠家庭成员即亲属移民;10%的人是人道主义者或寻求庇护者。美国现有的移民准则是:12%的人是以技能为基础获取合法身份;66%的人依靠家庭成员获得身份;22%的人是人道主义者或寻求庇护者。(三)劳劳动力市场结构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国际移民所呈现出的特点(1)规模:人口迁移数量不断增多,占世界总人口数量低。(2)方向:分布不平衡,主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迁徙。(3)趋势:从体力劳动向知识精英转变(4)人口结构:发达国家人口上升,发展中国家下降。材料: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期间年增长率达1.9%。不过到1990年,国际迁移人口也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3%。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这一比例在大洋洲为18%,西亚为11%,北美为8.6%,欧洲传统的市场经济国家占6%以上。国际迁移为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1995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了下降了3个百分点。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新西兰为净迁入地区,而非洲、亚洲、拉美为净迁出地区。——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思考点:现代世界人口迁徙的影响(四)现代世界人口迁徙的影响材料:硅谷最成功的就是技术移民的政策,硅谷大概将近37%实际上是外籍人士,非美国国籍,但是这里面外籍人士,中国人大概占三分之一,印度人大概占三分之一。——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杨跃承美国三家科技巨头员工的种族分布(1)积极影响①为迁入国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其经济的发展,促进人口增长和就业;②国际移民参与所在国的政治生活,进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③加强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2)消极影响①迁出国(发展中):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流失,进而可能会影响迁出国的经济发展。②迁入国(发达):增加公共设施负担和管理难度。国际人口流动是一把双刃剑,给迁出国与迁入国带来双重影响。▲难民赴欧危险路“死亡货车”:2019年10月23日凌晨,英国埃塞克斯郡一个工业园一辆货车的冷冻货柜内惊现39具尸体;2019年11月7日,越南确认英国“死亡货车”39名遇难者全为越南公民。◎叙利亚3岁男童偷渡溺亡◎目前1600万多人已逃离乌克兰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一)难民困境二、难民的困境与救助1.定义:指一群由于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各种原因被迫离开原籍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2.难民来源地:(1)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2)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在上海的犹太难民目前1600万多人已逃离乌克兰(一)难民困境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二)难民救助1.原因: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2.目的:保护难民的基本人权。3.方式:“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1950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1966年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2000.12两个公约是国际社会救助难民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1)成立机构(2)立法(3)设立纪念日思考:根据材料,难民问题有被完美解决吗?4.难民问题的现状和影响(1)现状: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的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任重道远。(2)影响:难民给流入国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 社会、安全问题;影响到当事国之间的关系和有关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 稳定;在世界局势中增添了动乱因素,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思考】难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用哪些途径?减少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性援助机构建立制度保障加强国际合作帮助难民重建家国回归本国有条件国家合理接受安置难民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二)难民救助知识拓展:对犹太难民的救助2001年1月23日,以色列政府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举行隆重仪式,授予何凤山“国际义人”荣誉称号。何凤山的儿子和女儿代父亲接受了荣誉证书和证章。多元文化并存、相互交融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这些移民社会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1、移民社会:2、移民文化:3、移民社会的特征: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移民社会的居民由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组成。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世界各地移民来到北美,共同建设美利坚合众国。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4、移民社会的典型国家:美国和新加坡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一)多元文化形成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二)代表国家反种族歧视的游行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有人说,美国是个民族“大拼盘”。从文化认同的视角谈谈你的看法。①美国文化既有不同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也有各种文化交融后形成的体现现代美国特性的一体性。②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是美利坚民族的核心价值和民族凝聚性。①美国族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会导致“一体性”下降,缺乏民族凝聚力。②多元性的弊端更加凸显,会对美国的文化认同构成挑战。大熔炉大拼盘尊重差异 求同存异合作探究六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二)代表国家2.新加坡: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1)文化形成背景:①地理: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②经济:马六甲海运繁忙,新加坡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③政治:1965年新加坡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④人口:华裔移民为主,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和还有印度裔移民。任务7: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形成的背景是什么?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二)代表国家2.新加坡: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2)文化特征: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独特文化景观。①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新加坡在语言教育上坚持“英语+母语”的双语教学,即在学校教育中,英语作为主要的教学媒介用语,承担大部分科目的教学,而母语作为各族学生的必修“母语”课程和文化德育课程语言。……它打破了单一族群教育体制,少年儿童从小懂得接受多元化的社会和制度;它从根本上保证了各族学生能够享有同等教育资源,同时能够学习他们的母语和文化,让“多元”文化的“各元”不至于失根。……新加坡式英语……让多元的新加坡人找到了共同体的感觉。——赵泽琳《“多元”族群与“一体”公民——新加坡多元族群治理与公民意识塑造》②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东林寺(佛教)马里安曼兴都庙(印度教)詹美回教堂(伊斯兰教)在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三种宗教相处和谐,安然无虞。在整个新加坡,华裔、马来裔、印度裔和其他较小的族裔,既互相砥砺与坚守,又互相渗透和影响,最后互不干涉,互相体谅,求同存异,万邦协和。任务8:新加坡文化具有什么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节日名称 所属族群新年 全民春节 华人耶稣受难日 基督徒/欧亚人劳动节 全民卫塞节 佛教徒开斋节 马来—穆斯林国庆日 全民哈芝节 马来—穆斯林屠妖节 印度族圣诞节 基督徒/欧亚人材料:“不论你是华人或印度人,马来人或欧亚裔人,只要你身在新加坡,你的前途就取决于新加坡的繁荣,而非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的繁荣。”“为避免改变我国社会的本质,我们只引进能够融入新加坡社会,又能做出贡献的人。” “即使是50年后的今天,维护社区凝聚力仍是重要的任务。我们需继续维持目前的种族及宗教和谐,并且让新公民融入新加坡社会。”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②重视公民身份认同;①尊重文化差异;③强调社会责任;④发挥基层作用;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二)代表国家新加坡的移民文化为何实现了高度和谐?多样种族族裔人的新加坡合作探究七现代移民和多元文化现代移民多元文化劳动力的大规模全球流动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难民困境难民救助移民社会与移民文化代表国家:美国、新加坡被动移民:难民主动移民:劳动力经济移民政治移民文化交融文化认同【课堂小结】1.(2023·辽宁高考·16)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A【真题试做】2.(2024·湖北高考·10)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计划在城市建立身份证制度,因客观条件及种种原因而没有实施。1983年5月,公安部党组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得到批准。1985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该条例的施行反映( )A.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 B.体制改革助推基层自治C.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D.人口流动推进政策调整D1.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移民和国籍法》,规定在科学和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移民和美国急需的熟练与非熟练劳工享有优先权。移民入境后从事美国人不能或不愿从事的职业,且从事的职业不会引起已经从事此种职业的美国人的失业或工资水平的下降。此规定( )A.有利于战后美国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B.取消了移民政策的种族歧视限制C.适应了美国解决“滞胀”问题的需要 D.体现了美国移民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东地区的石油生产国吸引了大量的非洲劳动力;日本等亚洲工业国家也吸引了很多亚非移民。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移民潮 B.国际劳务市场的形成和发展C.交通发达为移民奠定基础 D.教育水平提高推动人才流动DA【课堂演练】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担忧“欧拉伯”(欧洲和阿拉伯)的出现,开始思考“Who are we”的问题,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反映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A.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 B.南北方民族交融的发展C.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D.弱势群体边缘化的加速4.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的资料显示,1990年后全球移民工人共有1.75亿,其中5 600万在欧洲;又据联合国人口司推断,2005年初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达1.85亿至1.92亿之间,其中欧洲是最主要移民接收地之一。国际移民多数前往欧洲的根源是( )A.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B.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瓦解C.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加速 D.欧盟各国人口政策的吸引C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