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12天)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12天)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12天)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上阳村的一颗圆柏,树龄约2015年,是浙江省现存第一古树,种植于西汉末期。该物种属于(  )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2.无障碍坡道为行走不便者提供了出行便利。为保障使用者安全,其坡度及坡面设计需符合一定规范。据此回答下面小题。部分无障碍坡道覆盖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大理石表面的“防滑纹理”(如图)可由试剂腐蚀制得。下列试剂可行的是(  )
A.氢氧化钙 B.氢氧化钠 C.稀盐酸 D.氯化钠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则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B.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则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C.氢氧化钠可与盐酸反应,则能用氢氧化钠治疗胃酸过多
D.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4.2025哈尔滨亚冬会冰壶比赛中,一名队员在水平冰面上将底面平滑的冰壶推出并滑行到目标位置(如图),下列关于冰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冰壶离手后减速滑行时推力等于阻力
B.冰壶底面磨得平滑是为了减小滑行时的摩擦力
C.冰壶离开运动员的手后能继续前进是因为冰壶具有惯性
D.冰壶静止在冰面上时所受的重力与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5.如图,小科在荡秋千,从左侧最高点A静止向右运动,经过最低点O摆动到右侧最高点D,再摆回到左侧最高点C(图中未画出),图中B与D等高。则(  )
A.点C与点B重合
B.B从A到O,减小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C.AD之间的高度差等于DC之间的高度差
D.从A﹣D过程中,若在P点没坐稳,最可能沿着方向3掉落
6.如图是人体内部分物质的排泄途径概念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经①排出体外的物质中含有尿素
B.②指肾脏,它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C.④指膀胱,尿液储存到一定量产生尿意
D.⑤指输尿管,将尿液排出体外
7.某科学小组在开展“制作质量测量工具”项目化活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台秤。当托盘没有放物体时,滑片恰好在滑动变阻器的最上端。在保证电路安全的情况下,该台秤(  )
A.称台上没有放物体时,电流表没有示数
B.测量的物体质量越大,电流表示数越大
C.测量的物体质量越大,电压表示数越大
D.用来反映物体质量大小的电表是电流表
8.将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D.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9.在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关系”时,需要控制流经两只电阻上的电流相等,并通过玻璃管中煤油高度的变化来间接比较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已知RA>RB,玻璃管中煤油初始高度一致,其主要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则关于该实验的分析和预测不正确的是(  )
A.转换法是该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之一
B.应将A、B两只电阻并联起来以控制电压相等
C.A玻璃管中的液面高度高于B玻璃管
D.本实验还需要控制煤油质量、玻璃管口径等一致
10.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像来表示科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食物中的淀粉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过程
B.乙图表示人体呼吸时肺内气压的变化过程,ab段表示呼气过程
C.若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一般情况下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
D.丁图中a点和c点分别表示植物开始光合作用和停止光合作用的时间点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2023年4月20日(农历三月初一)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当天月相如图甲中的     (填字母),这一天地球公转的位置最接近图乙中的     (填序号)。
12.某地发现多例登革热病例,该病毒主要借助伊蚊作为传播媒介。为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社会各界采取了多项防控措施。
(1)当人体首次感染登革热病毒时,免疫系统会立即启动    (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进行初步防御。
(2)为了有效切断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途径,人们采取了清理积水、消灭蚊虫等措施,这属于传染病预防中的    (选填“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人群”)。
(3)为预防登革热,人们常借助含有避蚊胺(化学式为C12H17NO)成分的驱蚊液驱赶蚊虫,避蚊胺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填最简比)。
13.最近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制备,过程如下:
(1)二硫化钼(MoS2)中硫元素化合价为﹣2价,则钼元素化合价为    。
(2)步骤2中金属粉末变成液态金属的物态变化过程叫作    。
(3)步骤3中用二硫化钼挤压液态金属,是通过    的方法来增大压强。
14.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系统既有分工又协调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心脏与器官X的关系示意图;
材料2:人的神经系统中,由神经中枢发出,分布到心脏的A神经和B神经可支配心脏的活动。心脏的反应取决于A神经和B神经兴奋的强度大小;紧张时,A神经兴奋占优势,心跳加速,血压增高;安静时,B神经兴奋占优势,心跳放缓,血压降低。
(1)若血液由③流出,首先进入     (填写血管名称);流经X后,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则X代表的器官是     。
(2)若X代表的器官是小肠,葡萄糖被其吸收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流入心脏,最先进入心脏的部位是     (选填图中序号)。
(3)若使用某药物阻断A神经传导,再刺激B神经使其兴奋,则血压会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5.湿法炼锌过程中会产生铜镉渣,主要成分为金属锌、铜和镉(Cd)以及硫酸锌。为了回收铜镉渣中的铜和镉,对其处理如下:
(1)操作1和操作2是相同操作,为     。
(2)溶液1的溶质除了硫酸镉(CdSO4)之外,还有     。
(3)上述处理方法的设计是基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三种金属按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     。
16.小科在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制取CO2及其性质研究的实验。已知:CO2与饱和NaHCO3溶液不发生反应。
(1)仪器a的名称是     ,装置B的作用是     。
(2)实验过程中,小科观察到三朵紫色石蕊纸花均变红,该实验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是     ,为使实验成功,需做出的改进是     。
17.小科对一包固体粉末中的成分进行鉴别,粉末中可能含有CaCO3、NaCl、Na2CO3、K2SO4、KOH、C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实验操作步骤及现象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仅由步骤Ⅰ可知,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2)步骤Ⅱ中分离出B和C的操作称为     。
(3)结论: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
18.如图甲所示为某智能镜子,其主要部件是:平面镜中内嵌一块带摄像头的显示屏和检测用户是否靠近镜子的传感器和智能模块等。
(1)根据显示屏上提供的选项,用户通过分析并作出判断的神经结构属于反射弧中的     。
(2)人脸通过摄像头可成像在感光组件上,其原理如图乙所示,则该像的特点有     。
(3)当用户靠近镜子时,传感器开关S1闭合,内部灯泡L工作。图像识别系统被唤醒后S2闭合,智能模块启动,用户开始体验智能化生活。下列电路设计符合该智能镜子要求的     。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9.某实验小组为测定食盐样品(含氯化钙杂质)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将80克食盐样品平均分成4份,分别加入4个烧杯中,各加入80克水溶解后,向每组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相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生成的沉淀质量。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组数 一 二 三 四
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克 10 20 30 40
产生的沉淀质量/克 0.8 1.6 2.0 2.0
(1)由表格数据可知,实验中氯化钙被完全反应的组有    。
(2)计算该食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3)计算第三组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20.图甲是黄铜材质的翻板自封防臭地漏(黄铜的主要成分为铜、锌),其工作原理如图乙所示。利用水对底盖的压力来控制开合,有水时,自动开盖,迅速排水。无水时自动闭合,防臭防虫。
(1)黄铜是铜锌合金,有较强的耐腐蚀性,耐腐蚀性属于    性质。
(2)为了探究制作地漏所用黄铜的等级,某兴趣小组取制作地漏的黄铜废料进行了实验检测:取样品20g,逐滴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当加入稀硫酸的质量为98g时,不再有气体产生。通过计算并结合下表判断制作地漏的黄铜属于哪种等级?
黄铜等级 低黄铜 中黄铜 高黄铜
铜的质量分数 60%~80% 80%~90% 高于90%
(3)图丙为地漏翻板结构的示意图,整个翻板结构(包括配重和底盖)的总质量为10g,整个翻板结构的重力作用线通过A点,水对底盖压力的作用点可以等效在底盖C点,其中OD长度为1cm,OA长度为0.5cm。请计算底盖向下张开时,水对底盖的压力至少为多少牛?
2025中考科学三轮冲刺每日一练(第12天)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B A D D C C B C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植物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解答】解:圆柏属于裸子植物,具有根、茎、叶,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属于裸子植物,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分析】根据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结合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与氢氧化钙反应,故选项错误。
B、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选项错误。
C、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故选项正确。
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难溶于水,不能与氯化钠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分析】A、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B、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
C、根据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活泼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但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也可能是碳酸盐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B、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碱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则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的溶液一定显碱性,故选项推理正确。
C、氢氧化钠可与盐酸反应,但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氢氧化钠治疗胃酸过多,故选项推理错误。
D、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B。
4.【分析】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平衡力时,将保持平衡状态,即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减小摩擦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分离;变滑动为滚动。
对惯性现象的分析,关键是明确所涉及到的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怎样的改或将要发生怎样的改变,在“改变”与“不变”中进行分析。
平衡力:如果一个物体在几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力就是平衡力.平衡力包括二力平衡和多力平衡,其中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状态。
【解答】解:A、冰壶离手后,不再受到推力作用,只受到阻力作用,所以冰壶离手后减速滑行时,不存在推力等于阻力的情况,故A错误。
B、冰壶底面磨得平滑,是通过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滑行时的摩擦力,使冰壶能滑行得更远,故B正确。
C、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冰壶离开运动员的手后能继续前进是因为冰壶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故C正确。
D、冰壶静止在冰面上时,处于平衡状态,所受的重力与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故D正确。
故选:A。
5.【分析】小科在荡秋千过程中,要克服阻力做功,因此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据此对各选项分析。
【解答】解:A.在运动过程中,秋千要克服阻力做功,因此机械能不断减小,由于B点在D点后,因此B点的重力势能只能肯定小于D点的重力势能,则二者不重合,故A错误;
B.B从A到O,减小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内能,故B错误;
C.由于AD之间运动的距离长,因此机械能的损失更多,AD之间的高度差大于DC之间的高度差,故C错误;
D.从A﹣D过程中,若在P点没坐稳,由于小科做斜抛运动,因此在最高点时动能不为零,所以他到达的最高点肯定低于A点,最可能沿着方向3掉落,故D正确;
故选:D。
6.【分析】人体将代谢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排泄有三种途径。一、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二、水、无机盐、尿素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三、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解答】解:A、①指皮肤中的汗腺,汗液中含有尿素。A正确;
B、②指肾脏,它是形成尿液的器官。B正确;
C、④指膀胱,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C正确;
D、⑤指尿道,将尿液排出体外。D错误。
故选:D。
7.【分析】由图可知,电阻R0、R串联,由于电压表的阻值很大,在电路中相当于开路,所以滑片P上下移动过程中,电路中的总电阻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化;
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上端至滑片P之间电阻两端的电压;由图可知,物体的质量越大,弹簧越短,滑动变阻器上端至滑片P之间电阻越大,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滑动变阻器上端至滑片P之间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化情况,据此分析。
【解答】解:AB、由图可知,电阻R0、R串联,由于电压表的阻值很大,在电路中相当于开路,所以滑片P上下移动过程中,电路中的总电阻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由于电源电压不变,所以电路中的电流不变,故AB错误;
CD、由图可知,电压表测量滑动变阻器上端至滑片P之间电阻两端的电压,物体的质量越大,弹簧越短,滑动变阻器上端至滑片P之间电阻越大,由于电路中的电流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滑动变阻器上端至滑片P之间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因此用来反映物体质量大小的电表是电压表,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8.【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图中0P段表示的是氢氧化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PQ段表示的是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过程;Q点时,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钡和氯化钠;N点时,盐酸过量,因此溶液的pH值小于7。
【解答】解:
A、N点时,盐酸过量,因此溶液的pH值小于7,故错;
B、Q点时,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钡和氯化钠,故错;
C、0P表示的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故对;
D、PQ段表示的是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过程,故错。
故选:C。
9.【分析】A、本实验通过玻璃管中煤油高度的变化来间接比较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应用了转换法;
B、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关系”时,控制电流与通电时间一定,改变电阻;
C、根据Q=I2Rt分析;
D、本实验还需要控制煤油质量、玻璃管口径等一致。
【解答】解:A、本实验通过玻璃管中煤油高度的变化来间接比较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应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
B、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关系”时,应将A、B两只电阻串联起来以控制电流相等,故B错误;
C、已知RA>RB,玻璃管中煤油初始高度一致,根据Q=I2Rt可知,A玻璃管中的产生的热量多,故A玻璃管中的液面高度高于B玻璃管,故C正确;
D、本实验还需要控制煤油质量、玻璃管口径等一致,才能通过玻璃管中煤油高度的变化来间接比较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故D正确。
故选:B。
10.【分析】(1)从口腔开始,口腔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转化成麦芽糖,胃中的胃液初步消化蛋白质,小肠中有肠液、胰液、胆汁,最终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淀粉被分解成葡萄糖,脂肪只有在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才能被消化,脂肪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3)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4)呼气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吸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
【解答】解:A、脂肪只有在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才能被消化。因此甲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过程,A错误。
B、乙图是人体呼吸时肺内气压的变化过程,ab段前半段低于大气压是吸气;后半段高于大气压表示呼气,B错误。
C、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所以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C正确。
D、丁图中a点和c点分别表示植物开始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的时间点,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分析】农历初一左右形成的月相为新月,之后形成的是峨眉月,初七或初八形成的是上弦月,之后形成凸月,农历十五或十六形成的是满月,之后形成的是凸月,农历二十二或二十三形成的是下弦月,之后形成的是残月。在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左右一般为二至,上下为二分。根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确定二至,再根据公转的方向确定二分。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根据材料,此时是农历三月初一,形成的月相是新月;甲图中A是新月,B是上弦月,C是满月,D是下弦月,A正确。乙图中③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为二分二至日中的6月22日前后的夏至;①位置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为二分二至日中的12月22日前后的冬至;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图中地球公转方向是逆时针,④为9月23日前后的秋分,②为3月21日前后的春分,该日是4月20日,这一天地球公转的位置最接近图乙中的②位置。
故答案为:A;②。
12.【分析】(1)根据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分析解答。
(2)根据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分析解答。
(3)根据避蚊胺的化学式计算。
【解答】解:(1)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当人体首次感染登革热病毒时,免疫系统立即启动的是生来就有的防御机制,所以是“非特异性”免疫进行初步防御。
(2)控制传染源是对传染源采取的措施,如隔离患者等;切断传播途径是针对传播途径采取的措施,如消毒、搞好卫生等;保护易感人群是对易感人群采取的措施,如接种疫苗等。清理积水、消灭蚊虫等措施是针对登革热病毒借助伊蚊传播这一传播途径进行的,所以属于“切断传播途径”。(3)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避蚊胺(化学式为C12H17NO)中碳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6 = 144:16 = 9:1。
故答案为:
(1)非特异;
(2)切断传播途径;
(3)9:1。
13.【分析】(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
(2)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金属粉末吸收热量,原子的热运动加剧,克服了原子间的结合力,从而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3)根据压强进行分析。
【解答】解:(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MoS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钼元素(Mo)的化合价为+4价;
(2)步骤 2 中金属粉末变成液态金属的物态变化过程叫作熔化。熔化是指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金属粉末吸收热量,原子的热运动加剧,克服了原子间的结合力,从而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3)步骤 3 中用二硫化钼挤压液态金属,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
故答案为:(1)+4;
(2)熔化;
(3)减小受力面积。
14.【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题图中:①右心房、②左心房、③右心室、④左心室。
【解答】解:(1)肺循环的路线:肺循环的路线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肺循环的起点是右心室。若血液由③右心室流出,首先进入肺动脉,然后氧气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与血红蛋白结合,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动脉血由肺静脉运回左心房,而后随血液循环运往全身。故X代表的器官是肺。
(2)葡萄糖进入小肠经下腔静脉→①右心房→③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②左心房→④左心室→主动脉,最后到达脑组织。若X代表的器官是小肠,葡萄糖被其吸收进入血液,经血液循环流入心脏,最先进入心脏的部位是①右心房。
(3)A神经和B神经上都没有神经节,因此都属于反射弧结构中的传出神经。紧张时,A传出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强,加快血液由④左心室流出,首先进入主动脉。使用某药物阻断A神经传导,再刺激B神经使其兴奋,则血压降低。
故答案为:
(1)肺动脉;肺。
(2)①。
(3)降低。
15.【分析】(1)根据操作1和操作2都能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来分析;
(2)根据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镉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镉和氢气,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并且稀硫酸过量来分析。
(3)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和酸反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来分析。
【解答】解:(1)操作1和操作2都能将固体和液体分离,操作名称为过滤。
(2)铜镉渣中含有铜、镉、锌和硫酸锌,加入过量的稀硫酸、过滤,得到铜和溶液1,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镉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镉和氢气,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并且稀硫酸过量,则溶液1的溶质除了硫酸镉(CdSO4)之外,还有硫酸锌、硫酸。
(3)上述处理方法的设计是基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流程图可知,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锌和镉能和稀硫酸反应,并且锌能置换出镉,所以三种金属按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锌>镉>铜。
故答案为:
(1)过滤;
(2)硫酸锌、硫酸;
(3)锌>镉>铜。
16.【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进行分析;根据盐酸有挥发性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1)、仪器①的名称是分液漏斗。装置B中盛放的是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溶液反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可能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能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酸氢钠不发生反应,所以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除去CO2中混有的HCl;故答案为:分液漏斗;除去CO2中混有的HCl;
(2)实验目的是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预期只有接触到二氧化碳的湿润的石蕊纸花变红,而观察到三朵紫色石蕊纸花均变红,原因是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水蒸气,且没有对进入C装置的二氧化碳进行干燥,这样水蒸气会随二氧化碳一起进入C装置,使干燥的石蕊纸花也变红,干扰了实验。为使实验成功,需做出的改进是在装置B和C之间添加一个盛有浓硫酸的干燥装置,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二氧化碳,除去其中的水蒸气。故答案为:缺少干燥二氧化碳的步骤;在装置B后放置气体干燥装置。
17.【分析】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钠和氯化钙不能共存,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碳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取样品,溶于足量水,得到无色溶液,所以一定不含碳酸钙,加入氯化钡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加硫酸会生成无色气体,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一定不含氯化钙,无色溶液C中通入二氧化碳会生成白色沉淀,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钾,题中的现象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硫酸钾、氯化钠;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碳酸钙难溶于水,仅由步骤Ⅰ可知,固体粉末中不可能含有的物质是CaCO3;
(2)步骤Ⅱ中分离出B(固体)和C(液体)的操作称为过滤;
(3)结论: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KOH。
故答案为:
(1)CaCO3;
(2)过滤;
(3)Na2CO3、KOH。
18.【分析】(1)反射弧的结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人脸通过摄像头在光屏上呈现,利用的是照相机原理,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根据题意分析两个开关的连接方式、灯泡与智能模块的连接方式。
【解答】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用户通过分析并作出判断的神经结构属于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
(2)人脸通过摄像头可成像在感光组件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根据题意可知,当用户靠近镜子时,传感器开关S1闭合,内部灯泡L工作,图像识别系统被唤醒后S2闭合,智能模块启动,这说明智能模块与灯泡互不影响,是并联的,且开关S1在干路中控制整个电路,S2控制智能模块;
故选:B。
故答案为:(1)神经中枢;(2)倒立、缩小的实像;(3)B。
三.解答题(共2小题)
19.【分析】(1)由表格数据可知,每消耗10g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0.8g;
(2)根据沉淀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氯化钙的质量,进一步计算该食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每消耗10g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0.8g,当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达到30g时,产生的沉淀质量为2.0g,说明此时氯化钙已经被完全反应。因此,实验中氯化钙被完全反应的组有第三组和第四组。
(2)设设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CaCl2+Na2CO3═CaCO3↓+2NaCl
111 100 117
x 2.0g y
x=2.22g
y=2.34g
该食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8.9%
答:该食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88.9%。
(3)将80克食盐样品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质量为20g,第三组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5.7%。
答:第三组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5.7%。
故答案为:(1)三、四;
(2)97.2%;
(3)15.7%。
20.【分析】(1)根据合金的化学性质来分析;
(2)根据锌与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中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列式计算出合金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据此得出结论;
(3)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列式计算。
【解答】解:(1)黄铜是铜锌合金,有较强的耐腐蚀性,耐腐蚀性属于化学性质;
(2)设20克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硫酸溶质的质量=98g×10%=9.8g;
H2SO4+Zn=ZnSO4+H2↑
98 65
9.8g x
,x=6.5g;
铜的质量分数,所以制作地漏的黄铜属于低黄铜;
(3)m=10g=0.01kg,F2=G=mg=0.01kg×10N/kg=0.1N;根据F1L1=F2L2可知,F1×LOD=F2×LOA,F1×1cm=0.1N×0.5cm,解得F1=0.05N。
答:水对底盖的压力至少为0.05牛;
故答案为:
(1)化学;
(2)低黄铜;
(3)0.05N。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