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章节考点+真题全梳理一、文学常识1.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1933 年创作此书时已双目失明、全身瘫痪)。2.体裁:自传体小说,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原型。3.书名象征:“钢铁” 喻指革命意志,通过 “烈火淬炼” 象征主人公在斗争中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4.历史背景:涵盖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至经济恢复时期的苏联社会画卷。二、核心人物与主题人物 性格与作用 对应章节保尔 柯察金 为理想献身的精神、钢铁意志、顽强奋斗。从童工成长为革命战士,体现无产阶级英雄的典型形象。 全书核心朱赫来 保尔的革命引路人,传授阶级斗争理论,代表布尔什维克的坚定信念。 第二章、第五章、第十章冬妮娅 保尔的初恋,善良但具小资产阶级情调,因价值观分歧与保尔分手。 第三章、第九章丽达 保尔的战友与导师,理性的革命者,展现革命与个人情感的冲突。 第七章、第十章达雅 保尔的妻子,在其瘫痪后给予支持,象征平凡人的坚守与奉献。 第二部第八、九章主题:革命理想: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解放事业的结合。生命意义:通过保尔的独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强调为理想奋斗的价值。阶级斗争:揭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矛盾与革命精神。三、章节考点梳理第一部(1-9 章)第一章:失学与底层挣扎核心事件:保尔因在神父复活节面团撒烟灰被开除,进入车站食堂做童工。考点:保尔早期对剥削阶级的憎恶、阿尔焦姆(哥哥)的工人阶级形象。名言:“我永远不欺负弱者,也不害怕强者。”真题:保尔因何被学校开除?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矛盾?答案:保尔因在神父复活节面团中撒烟灰被开除。这一事件揭示了沙皇统治下宗教权威对底层少年的压迫,以及阶级对立(保尔作为童工与神父代表的特权阶层的冲突)。第二章:革命启蒙核心事件:沙皇被推翻,朱赫来向保尔传播革命思想,保尔藏枪躲避德军搜查。考点:朱赫来的作用、保尔对革命的初步认识。历史背景:十月革命初期的社会动荡。真题:朱赫来对保尔的成长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试结合情节分析。答案:朱赫来向保尔传授拳击技巧和阶级斗争理论(如“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永远势不两立”),并引导他参与藏枪等革命行动,为保尔的革命意识奠定基础。第三章:冬妮娅的邂逅核心事件:保尔与冬妮娅在湖边相遇,阿尔焦姆参与工人罢工。考点:冬妮娅的阶级局限性、保尔对平等关系的追求。象征:冬妮娅的蓝裙子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真题:保尔与冬妮娅的初次相遇中,“蓝裙子” 这一细节有何象征意义?答案:冬妮娅的蓝裙子象征她与保尔的阶级差异(贵族少女与童工的对立),也暗示两人未来因价值观分歧而分离的命运。第四章:混乱与暴行核心事件:戈卢勃与帕夫柳克的冲突引发反犹暴行,谢廖沙参与抵抗。考点:战争对平民的摧残、革命青年的觉醒。对比:保尔与冬妮娅对暴行的不同态度。真题:谢廖沙参与抵抗反犹暴行的情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答案:通过谢廖沙的觉醒,展现战争对青年的摧残与革命意识的萌芽,批判暴力统治,呼吁人性觉醒。第五章:营救朱赫来核心事件:保尔救朱赫来被捕,狱中坚贞不屈。考点:保尔的英勇行为、朱赫来的革命影响力。细节:保尔谎称“我家住了两个哥萨克” 机智应对审讯。真题:保尔被捕后谎称“我家住了两个哥萨克”,这一细节如何体现他的性格?答案:体现保尔机智、沉着的斗争策略,以及对革命同志的保护意识,展现其从冲动少年向成熟战士的转变。第六章:出狱与迷茫核心事件:保尔被误放,投靠冬妮娅后选择离开。考点:保尔的革命责任感、冬妮娅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转折:两人关系因阶级立场分化。真题:保尔为何选择离开冬妮娅?这一选择对他的革命道路有何影响?答案:保尔意识到冬妮娅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与革命理想的冲突(如冬妮娅的朋友嘲笑保尔的工人身份),这一决裂促使他彻底投身革命。第七章:苏维埃政权建立核心事件:谢廖沙参军,保尔加入骑兵队,丽达成为保尔的政治导师。考点:共青团的作用、保尔对革命纪律的遵守。对比:谢廖沙与保尔的不同成长路径。真题:共青团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谢廖沙的经历说明。答案:共青团是革命青年的组织核心。谢廖沙从普通学生成长为团区委书记,体现共青团在动员青年、巩固政权中的作用。第八章:战场考验核心事件:保尔在战斗中头部重伤,右眼失明。考点:保尔的四次死里逃生(此处为第一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细节:保尔昏迷时的幻觉(如“章鱼吸血”)象征战争创伤。真题:保尔在战斗中头部重伤,“章鱼吸血” 的幻觉有何隐喻?答案:章鱼象征战争的残酷与创伤,吸血场景暗示保尔对死亡的恐惧与挣扎,最终战胜恐惧体现其钢铁意志。第九章:伤病与抉择核心事件:保尔与冬妮娅因价值观分歧分手,转入肃反工作。考点:保尔的健康恶化、革命高于个人情感的主题。名言:“我们永远不应该让个人的不幸压倒集体的利益。”真题:保尔与冬妮娅的最终决裂,反映了小说的哪一核心主题?答案:阶级立场与革命理想高于个人情感的主题。冬妮娅的虚荣(如穿着皮大衣参加共青团会议)与保尔的集体主义形成鲜明对比。第二部(10-18 章)第十章:筑路工程核心事件:保尔参与修筑铁路,克服严寒、饥饿与土匪袭击。考点:筑路的象征意义(“钢铁炼成” 的过程)、朱赫来的视察与名言。细节:保尔与冬妮娅的最后一次见面,冬妮娅的虚荣与保尔的失望。真题:筑路过程中,保尔与冬妮娅的重逢有何戏剧张力?答案:冬妮娅以贵妇形象出现,保尔则衣衫褴褛仍坚持劳动。两人的对话(“我永远不跟你这种小市民握手”)凸显阶级鸿沟,成为革命高于个人情感的经典场景。第十一章:钢铁意志核心事件:保尔患伤寒仍坚持工作,被送回家乡疗养。考点:保尔的坚韧、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对比:部分工人的消极态度与保尔的无私奉献。真题:保尔患伤寒仍坚持工作,这一情节如何深化“钢铁炼成” 的主题?答案:保尔在严寒、饥饿中拒绝休息,甚至昏迷后仍要求返回工地,象征革命者在极端环境中淬炼意志的过程。第十二章:养伤与反思核心事件:保尔探望阿尔焦姆,悼念牺牲战友,恢复团籍。考点:保尔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革命信念的巩固。象征:烈士墓前的独白成为全书精神内核。真题:保尔在烈士墓前的独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为何成为全书精神内核?答案:这段独白将个人生命意义与革命事业结合,强调为理想奉献的价值观,体现作者对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第十三章:政治工作核心事件:保尔担任边境政治工作,平息村民械斗。考点:保尔的领导能力、革命纪律的重要性。细节:保尔戒烟戒酒,体现自我约束。真题:保尔平息村民械斗的情节,体现了他怎样的领导能力?答案:保尔通过理性说服(如“我们是为了共同利益而斗争”)而非暴力镇压解决矛盾,展现其政治成熟与群众工作智慧。第十四章:党内斗争核心事件:保尔批判杜巴瓦的托派言论,列宁逝世引发入党热潮。考点:苏联党内路线斗争、保尔的政治立场。历史背景:列宁逝世对苏联的影响。真题:保尔批判杜巴瓦的托派言论,反映了苏联哪一历史时期的党内矛盾?答案:20 世纪 20 年代苏联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路线的争论,保尔支持斯大林的工业化路线,反对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第十五章:瘫痪与失明核心事件:保尔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尝试自杀后决心写作。考点:保尔的精神危机与重生、“钢铁意志” 的升华。名言:“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真题:保尔自杀未遂的情节是否削弱了英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未削弱。保尔的心理挣扎(“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反而展现其人性弱点,最终战胜自杀念头更凸显其坚韧,符合 “英雄也是人” 的现实主义刻画。第十六章:文学重生核心事件:保尔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书稿丢失后重新开始。考点:保尔的坚韧、文学创作的象征意义。细节:加莉亚协助保尔写作,体现革命同志的支持。真题:书稿丢失后,保尔为何能重新开始创作?这一情节有何象征意义?答案:保尔的动力源于革命信念(“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书稿丢失象征命运的再一次考验,重新创作则喻示精神重生。第十七章:爱情与家庭核心事件:保尔与达雅结婚,鼓励她投身革命。考点:达雅的成长、保尔对平凡人的尊重。对比:达雅与冬妮娅的不同形象。真题:达雅与冬妮娅的形象对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女性观?答案:达雅从家庭主妇成长为革命者,象征平凡女性的觉醒;冬妮娅则代表资产阶级女性的局限,反映作者对“革命伴侣” 的理想期待。第十八章:新的战斗核心事件:保尔的小说出版,重返革命队伍。考点:保尔的精神遗产、全书的励志主题。象征:“铁环已被砸碎” 喻指保尔战胜命运。真题:小说结尾“铁环已被砸碎” 有何深刻含义?答案:“铁环” 象征疾病与命运的束缚,保尔通过文学创作重返革命战场,标志其精神上的彻底胜利,呼应 “钢铁炼成” 的主题。四、高频考点总结1.人物分析:保尔的四次死里逃生(战场受伤、伤寒、右眼失明、瘫痪)。朱赫来的革命启蒙作用。冬妮娅与保尔的情感线及阶级矛盾。真题:保尔的四次死里逃生经历分别是什么?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的性格?答案:①腿部中弹 + 伤寒(战场)、②头部重伤(骑兵战斗)、③肃反工作病倒、④伤寒 + 肺炎(筑路)。每次经历都强化了他对生命的珍视与革命意志。2.主题深化:筑路章节的“钢铁炼成” 象征。保尔的生命意义独白(第二部第十二章)。革命理想与个人牺牲的辩证关系。真题“钢铁” 在小说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既指保尔的意志,也喻革命事业的淬炼过程,还暗示苏联工业化的时代主题。3.历史与文学手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风貌。自传体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环境描写(如暴风雪、筑路工地)的烘托作用。真题:小说如何反映苏联从十月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答案:通过保尔的成长,串联起一战、国内战争、新经济政策等历史阶段,展现苏联社会的巨大变革。4.名言警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五、应试技巧1.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如保尔的坚韧可联系筑路、写作等事件。2.关注象征与对比:冬妮娅的蓝裙子、筑路的艰难环境等。3.积累名言:用于议论文或人物评价题。4.注意版本差异:部分译本章节划分不同,但核心考点一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