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周王策命周王室主要大臣的佐官,或策命公侯伯的左右大臣的行为,屡见于西周金文之中。周代文献亦记载:虽然受命者仅为某一侯伯的辅佐之臣,或某一要臣的左右助手,但因经过周天子的策命,其地位是比较重要的。这反映出西周A.国家集权得以强化 B.贵族政治特权受限制C.官僚体系逐渐完善 D.国家管控能力的提升2.东汉初年,光武帝提出推荐官员要“多以功举”,汉章帝也要求“乡举里选,必累功劳”。汉章帝批评察举所举之人“非能显”,要求被举之人必须“以能显”,以“授之政事”。这反映出东汉初期A.君主专制权力的扩大 B.选官标准日趋务实C.社会阶层流动的困境 D.士族垄断人才选拔3.南朝时期,《清商乐》盛行,成为南方音乐的主流。《清商乐》是北方旧曲传入江南后,与江南吴音相结合,经“吴人传授讹变”发展起来的,后被朝廷视为“华夏正声”。朝廷下令“可以此为本,微更损益,去其哀怨,考而补之。以新定律吕,更造乐器”。《清商乐》的发展反映出A.士族主导审美趋向 B.北方正统地位提升C.南朝构建文化正统 D.大一统的政治趋向4.北宋初年,针对江南一些地区,如荆湖、广南等地佃户“非时不得起移”,须佃主给予“凭由”方许离开,佃户多被佃主抑勒不放等情况,北宋朝廷认为佃主这些行为不合时宜,应予取缔。这可用来说明宋代A.社会流动性有所增强 B.不抑兼并政策发生调整C.佃农政治地位的上升 D.租佃走向了商业化经营5.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家傅山主张在作文和作画时要有“纯任天机”的真情,“凡字画诗文,皆天机浩气所发”。画家石涛认为人应该本真地活着,人的生存不应因时空久远而被限制,他在绘画上特别强调“自我立”“从于心”“我之为我”。这反映出当时A.文人个性意识增强 B.经世致用思想的兴起C.审美趣味日渐多元 D.市民文化影响艺术创作6.1910年,第一次法官选任考试前夕,面对各省报名人数不多的现实,清政府法部只好对应试资格进行调整:不仅同意贵州提出的允许留日速成学生和法政学堂二年制学生参考的请求,并将这一放宽行为推及全国,还允许审判研究所学员参加考试。这表明当时A.考试制度存在缺陷 B.政治变革推动司法改革C.司法改革面临困境 D.留学生成为司法界主力7.1923年,北洋政府农工商部颁布了《暂行工厂通则》,以此对开设工厂的条件、资本、组织、安全卫生以及工人的最低年龄、工作时间等作了明确要求。1925年,农工商部重拟《工会条例草案》,以法律形式赋予工会合法地位。这一现象源于当时A.工人阶级政治成熟 B.近代工业得到发展C.民主政治不断发展 D.政府回应社会诉求8.1948年8月,中共中央给东北局指示:资本主义的管理制度,不仅有适应高度剥削需要的一个方面,还有适应高度技术需要的一个方面,中国是缺乏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工厂、企业知识的,因此“必须向资本家和旧职员学习”。上述指示旨在A.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削弱资产阶级影响C.提高工人管理城市能力 D.实现顺利接管城市9.1958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聘请了在北京参加全国农具展览会的31位“土专家”为特约研究员。这批受聘的“土专家”都是农具改革运动中涌现出的发明创造者,经他们发明或创造性地改良的农具一共有好几十件,这些农具在展览会上受到普遍的赞扬。这体现出当时A.经济建设注重独立自主 B.国家与民间互动的科技模式C.知识分子服务农业发展 D.“大跃进”运动干扰科学研究10.表1所示为1978-2000年我国农产品收购不同价格形式占比变化。据表可知,这一时期表1价格形式 1978年 1991年 1992年 1999年 2000年政府定价 92.2% 22.2% 12.5% 9.1% 4.7%政府指导价 2.2% 20.0% 5.7% 7.1% 2.8%市场调节价 5.6% 57.8% 81.8% 83.8% 92.5%A.农村经济活力增强 B.政府宏观调控削弱C.农产品的供应充足 D.城乡经济差距扩大11.阿兹特克文明的一大特征是众神并存。各氏族、各部落、各行各业均有自己崇拜的神。然而,随着“阿兹特克帝国”的建立和发展,众神的位置也开始发生变化,神与神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层次。一些神的地位高出了其他诸神,如泰兹卡特里波卡成了众神之神。这可以用来说明阿兹特克文明A.深受外来文明影响 B.具有多元文化特征C.政治权力逐渐集中 D.缺乏系统宗教思想12.从12世纪起,法国城市的市长往往由国王任命亲信担任。路易七世通过城市同地方领主作斗争,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城市发展的措施,并给予城市宪章。腓力普四世还在城市中规范一系列度量衡,并涉入行会、司法、金融等各个领域。这体现了法国A.教会政治干预能力减弱 B.中央集权进程的特征C.绝对君主制得到了发展 D.城市摆脱了封建束缚13.17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厚今薄古的观念很快传到法国,引起了法国学界对于尊崇古典文学还是赞颂今日文学的古今之争。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家抵制古典主义,普遍强调民族风格与思想创新。法国思想界的这些做法A.推动民族主义的产生B.表明人文主义的退步C.反映了理性主义萌发D.体现了历史进步观念1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起后,印度中央省的殖民当局声称,反对不合作运动的律师们遭到不合作者的诽谤,在群众中的影响丧失殆尽,又称现在的运动是由不负责的、没有地位的一伙鼓动者领导的,他们用攻击政府的办法吸引群众。这表明印度不合作运动A.导致革命阵营力量分化 B.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C.动摇了殖民统治的根基 D.促进了各阶层的合作15.图1所示为1941年12月美国报刊上刊登的漫画,这可以用来说明A.美国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B.美国国内反战情绪日益高涨C.绥靖政策导致战争的扩大D.美国试图主导战后国际秩序16.图2所示为1980-1996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对外投资占全球投资比重的变化。这表明这一时期的世界A.发达国家投资优势减弱 B.发展中国家经济不稳定C.国际投资呈现两极分化 D.南北差距仍然十分显著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秦汉时期,南方地区普遍处于“火耕水耨”的状态,但江西至迟在中唐已普遍使用牛耕。唐朝时期,江西已设置秧田,由直接播种转为育秧移栽。元和初年,江西观察使韦丹曾因江、饶等四州早损,于是修造陂堰,大力劝种麦粟。南唐时期,长期为官江西的李中作《村行》诗云:“极目青青垅麦齐,野塘波阔下凫鹥。阳乌景暖林桑密,独立闲听戴胜啼。”此诗描写的是阳春三月景色,正是冬麦生长茂盛时节。乾符二年(875年),唐僖宗称江西等地,米极多,稻米成熟期,米价极低。-摘编自钟起煌主编《江西通史 隋唐五代卷》材料二隋唐时期,华北与江淮以南不少地区“商贾并凑”,往来贩运。唐代时,“自扬、益、湘南至交、广、闽中,公私运漕,商旅舳舻相继”。张九龄在《登郡城南楼》中称豫章“邑人半舻舰”。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舟船之盛,尽于江西。”司马迁时代的“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局面,在江西地区已被打破,千里贩运粮食之事在这一地区时有所见。-摘编自杨雪云等《唐代江西粮食生产与贸易述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至五代时期江西农业发展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至五代时期江西粮食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49年10月,新中国一成立,就建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下设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管理局和国际新闻局等。截至1966年初,新华社国外分社已发展到51个,初步形成了国际报道网络。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支持下,隶属于外文局的中国唯一一份新闻周刊《北京周报》在北京创刊,致力于向国外及时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情况。当时印度、印尼等第三世界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室都订阅了《北京周报》,将其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摘编自陈雪飞《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程与特点》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对外宣传增加了中国中央电视台英文、国际等频道,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以白皮书的形式向世界表明中国在国际形势,周边国家热点和焦点问题,国内人权、国防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至今,中国已经开设120余所孔子学院、分布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孔子学院成为各国学习汉语、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场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宗旨是“理解、沟通、欢聚、合作”,明确体现了公共外交的精神。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2个国家和组织的参与,是世界各国登陆中国的港湾和中国向世界说明自己的窗口。-摘编自宋宝雯《当代中国公共外交的亮点与难点》(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外交的发展。(4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共外交相比,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共外交的变化并分析历史意义。(10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从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休达开始,西班牙、葡萄牙先后强行占领休达、桑给巴尔、菲斯、摩加迪沙和丹吉尔等沿海城市。1878年柏林会议后,西方国家沿主要交通路线、工矿地区又建立大批城市,如达累斯萨拉姆、约翰内斯堡等。这些城市多为非洲国家首都、商业、工矿中心。1856年非洲2万人口以上城市9座,6万人口以上城市3座。19世纪末的热带非洲,5万人口以上城市10座。1920-1950年非洲城市人口由1000万人增长至3100万人,占总人口百分比由7%上升为14%,增加7个百分点,而同期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提高9个百分点。-摘编自李晶等《非洲城市化探析》材料二非洲独立后,非洲国家全力以赴推行工业化战略,力图以工业化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使得该时期城市人口增长率一直居世界前列,2005-2010年,非洲城市化年均增长率达3.31%,同期西非和中非地区高达4.03%。非洲经济发展趋势与高速增长城市化率形成反差:非洲国家除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较快外,70年代后国家经济出现停滞甚至衰退迹象;热带非洲1970-1980年工业增长率为3.8%,1980-1993年竟降至0.6%,非洲多国贫困化趋势加剧。-摘编自车效梅等《非洲城市化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非洲城市化的发展态势。(6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非洲独立后的城市化。(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面临西方潮流冲击,中国很多读书人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他们眼光向外,透过东瀛(日本)而面向西方。这样一种从纵向到横向的眼光转移,是一个至少以千年为计的根本性大变,且仍在进行之中。表2从旧中国到新中国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在其中亦在其外的世界 中国人认知中的“世界”,常常体现出歧异倾向:在严格的界定里,中国当然是世界的一部分;然而在很多时候,人们所说的“世界”,却未必包括中国中国走向什么世界 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起,包括毛泽东、张申府、周恩来等早期中共党人在内的一些中国读书人,不约而同地得出中国问题应寻求一种新的世界的解决方案的观点-摘编自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近代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与世界”自拟标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标题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高三历史试卷参考答案1—5 DBCAA 6—10 CBDBA 11—16 CBDBAD17.(1)原因:铁犁牛耕的推广;耕作技术提高;稻麦轮作制的发展;水利设施的建设;北民南迁,补充了劳动力;官方政策的支持;作物品种多样化;江西自然条件与开发。(6分,答出三点即可)(2)表现:粮食价格便宜;贸易规模扩大;贸易网络形成;突破地域限制;商品经济特征明显。(4分,答出四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江西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如造船业、运输业的繁荣;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缓解了区域间的供需矛盾。(4分,答出两点即可)18.(1)发展:建立了对外宣传机构;形成了国际报道网络;创办了国际性新闻媒体。(4分,答出两点即可)(2)变化:媒介多元化;传播内容全面、日益系统化;传播范围全球化;从单向宣传转向交流互动。(4分,答出两点即可)历史意义:有效提升了中国国际话语权,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为改革开放和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支持;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促进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丰富了中国外交的方式和内涵,形成了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相互补充的新格局。(6分,答出三点即可)19.(1)发展态势:城市数量增长;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分布呈殖民地化特征;发展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分,答出三点即可)(2)积极影响:推动一批工业化城市兴起;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改变了殖民时期以贸易、行政为主的城市功能。(4分,答出两点即可)局限性:城市化与经济发展脱节;城市贫困问题严重。(2分,答出一点即可)20.示例标题: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探索独立发展道路的努力。(2分)阐述: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潮流的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在不断思考国家的未来,尤其是如何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被动地卷入以西方列强为中心的世界体系。然而,直到甲午战争的惨败,清政府才真正意识到,依赖旧有的天朝体系已无法立足,必须主动向外寻求新的发展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和革命派提出不同的方案,康有为等人主张通过君主立宪实现富国强兵,而孙中山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中国迈出了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弱势地位。进入20世纪20年代,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开始思考“世界的解决方案”,他们认为,单纯依靠西方的政治制度无法真正实现民族独立与复兴,必须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这一思想最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在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重新成为国际体系中的重要力量。(8分)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经历了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国最终选择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不再仅仅跟随西方模式,而是努力在世界舞台上建立属于自己的国际地位。(2分)(“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