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线索1:中国的民族关系朝代 措施秦朝 ①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 ②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西汉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东汉 光武帝时,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东汉时,派班超经营西域魏晋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元朝 新疆: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西藏:在西藏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 (西南)西藏: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51年设置噶厦;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西北)新疆: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民族关系的特点:有战有和,和为主流线索2:中国的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时期 具体事例西汉 开辟陆上 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加强,形成了“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广大地区)→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开辟海上 丝绸之路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唐朝 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回国之后,进行了大化改新鉴真东渡 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古印度)求取佛经,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宋朝 对外 贸易发达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元朝 马可· 波罗来华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来华,依据他口述而形成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之一明朝 郑和 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寇清朝 郑成功 收复台湾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闭关锁国 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阻碍了中外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开始时间 事件 史实1840年 鸦片战争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56年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年 甲午中 日战争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19年 巴黎和会 外交失败,英、法、美等国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1945年 雅尔塔会议 美、苏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以租用旅顺港等为条件换取出兵对日作战(三)中国现代对外交往时间 史实 影响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初期 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20世纪 50年代 1953年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 万隆会议 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世纪 70年代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1972年 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改革开放以后 全方位多边外交 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理念;2017年,该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线索1:中国的民族关系朝代 措施秦朝 ①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 ②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西汉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东汉 光武帝时,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东汉时,派班超经营西域魏晋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元朝 新疆: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 西藏:在西藏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清朝 (西南)西藏: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51年设置噶厦;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 (西北)新疆: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民族关系的特点:有战有和,和为主流线索2:中国的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时期 具体事例西汉 开辟陆上 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加强,形成了“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广大地区)→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开辟海上 丝绸之路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唐朝 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回国之后,进行了大化改新鉴真东渡 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古印度)求取佛经,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宋朝 对外 贸易发达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元朝 马可· 波罗来华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来华,依据他口述而形成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之一明朝 郑和 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寇清朝 郑成功 收复台湾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闭关锁国 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阻碍了中外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开始时间 事件 史实1840年 鸦片战争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56年 第二次 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894年 甲午中 日战争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 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19年 巴黎和会 外交失败,英、法、美等国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1945年 雅尔塔会议 美、苏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以租用旅顺港等为条件换取出兵对日作战(三)中国现代对外交往时间 史实 影响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初期 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20世纪 50年代 1953年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 万隆会议 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0世纪 70年代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1972年 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改革开放以后 全方位多边外交 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理念;2017年,该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专题突破素养卷(三) 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时间:40分钟 分值:4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5分)1.(2024·长春中考)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与其“统一”直接相关的是( )A.西夏建立 B.辽宋议和C.金军南下 D.元灭南宋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D项正确。]2.(2024·江西中考)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同时兼管地方,设置三路宣慰司,管理军务、民事或兼管军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 )A.新疆 B.西藏C.云南 D.台湾B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中央设宣政院,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B项正确。]3.(2024·泰安期末)《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道:“中国汉代,一支从(①)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最后到达(②),完成了‘凿空之旅’。”请你补充①和②的内容( )A.洛阳 欧洲B.长安 欧洲C.长安 非洲D.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派遣张骞从长安出发,探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其打通了内地与西域乃至地中海的联系,历史上称为“凿空”。因此“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最后到达欧洲,完成了‘凿空之旅’”,B项正确。]4.(2024·肥城模拟)经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这表明( )A.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B.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C.中文国际地位受到挑战D.英语语言传播促进教育发展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根据题干“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可知,这种丝绸贸易促进了英国词语发展,表明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故选A项。]5.(2024·高密模拟)下面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A.政治制度完备 B.中外文化交流C.诗歌创作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B [根据题干可知,两件唐代文物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共同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政治制度完备、诗歌创作繁荣、民族关系和睦,排除A、C、D三项。]6.(2024·广东中考)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B [明朝以万里海疆为对象绘制了大量的海防图,这表明当时海防意识增强,B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造船技术、海外贸易,排除A、C两项;材料未体现远洋航行开启,排除D项。]7.(2024·德州二模)郑和下西洋既没有殖民开拓,也未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它毫无疑问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并非近代的先声或是资本主义的序曲。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有利于中外友好往来B.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D.推动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A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对外交流,没有殖民掠夺和扩张,A项正确。]8.(2024·枣庄二模)乾隆帝认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也“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因此,清朝(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大兴文字狱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A [根据材料“浙民习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A项正确。]9.(2024·宁阳三模)万事皆有因,我们学习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因”一般指背景、目的等。对下列历史事件“因”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秦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B 王安石 变法 北宋中期危机重重,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C 瓦子勾栏 宋代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需要D 闭关锁国 清朝国力强盛,自给自足,无须中外交流,禁绝海外贸易D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D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的原因是秦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北宋中期危机重重,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瓦子勾栏出现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需要,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0.(2024·东营二模)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交系。这段话体现了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和平共处友好往来 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C.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D.搁置争议求同存异B [根据题干“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交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项正确;和平共处、团结合作等属于外交原则,排除A、C两项;“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的,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1.(2024·临沂二模)1954年,尼赫鲁评价某项外交原则时说:“这些原则不但对我们两国适用,而且对其他国家也适用。假如这些原则在更广的范围得到承认,那么,对战争的恐惧就会消失,国际合作精神就会得到发扬。”这一原则( )A.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给世界带来了永久的和平C.最早由印度和缅甸提出D.在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会议上提出A [根据材料“1954年,尼赫鲁评价某项外交原则时说:‘这些原则不但对我们两国适用,而且对其他国家也适用。假如这些原则在更广的范围得到承认,那么,对战争的恐惧就会消失,国际合作精神就会得到发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赫鲁指的是1953年底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约强权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但“永久”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由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是“求同存异”方针,排除D项。]12.(2024·济宁一模)1965年联合国通过的宣言中指出:“任何国家不得使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措施威胁他国,以使其屈服;不得组织协助、制造、资助、煽动或纵容他国内部颠覆政府的活动;不得参与另一国的内乱。”这一宣言符合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C.互不干涉内政D.平等互利C [根据题干“任何国家不得使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措施威胁他国,以使其屈服;不得组织协助、制造、资助、煽动或纵容他国内部颠覆政府的活动;不得参与另一国的内乱”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对别国进行干涉,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的内政与外交事务,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他国接受别国的意志、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符合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不干涉内政,C项正确。]13.(2024·扬州中考)1971年10月,有新闻媒介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该评论意在赞扬中国( )A.支援朝鲜军民抗击侵略B.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C.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D.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 年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D项正确;支援朝鲜军民抗击侵略是在1950—1953年,排除A项;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是在1955年,排除B项;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14.下面是1949—200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图。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剧增。与此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中日建交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A [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剧增,这是因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封锁和孤立,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A项正确。]15.(2024·临沂二模)2024年1月1日,中美迎来建交45周年纪念日。在中美关系处于新的十字路口之际,重温中美建交的历史时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扶持C.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D.中美两国建交改变了国际格局C [根据材料“重温中美建交的历史时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可知,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而非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扶持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美两国建交改变了国际格局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6题7分,第17题10分,第18题8分,共2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僧人,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 这一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期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2分)(2)根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对外交往的史事,并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并说明该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3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即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僧人,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可知,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双向交流;等等。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答案] (1)历史人物:张骞。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史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双向交流;等等。(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原因: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17.(2024·泰安期末)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的信函(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分别代表了哪两种文明交流的方式?任选一例写出其影响。(4分)(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3分)(4)结合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说一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分)[答案] (1)历史事件:图一:鉴真东渡。图二:玄奘西行。(2)方式:和平友好;反抗外来侵略。影响:选择和平友好的交流方式。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政策:闭关锁国。消极影响: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而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4)启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应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我国目前的对外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言之有理即可)18.(2024·聊城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中国近代屈辱外交的史实。写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4分)(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取得的哪项成就?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和所学知识可以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图一“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依据图二“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所以乔冠华开怀大笑。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以及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等。[答案] (1)史实: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屈辱求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入北京,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北京条约》;1894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中国山东主权被列强强行交给日本。(举出两例即可)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图一: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图二:恢复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主要原因:正确的外交政策;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等等。(答出两点、意思相符即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3张PPT)专题三 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专题知识框架线索1:中国的民族关系专题线索梳理朝代 措施秦朝 ①开凿灵渠,沟通湘江和漓江②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西汉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朝代 措施东汉 光武帝时,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东汉时,派班超经营西域魏晋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元朝 新疆: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西藏:在西藏设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朝代 措施清朝 (西南)西藏: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1751年设置噶厦;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西北)新疆: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民族关系的特点:有战有和,和为主流线索2:中国的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时期 具体事例西汉 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加强,形成了“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广大地区)→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时期 具体事例西汉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唐朝 遣唐使 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回国之后,进行了大化改新鉴真东渡 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高僧玄奘前往天竺(古印度)求取佛经,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时期 具体事例宋朝 对外贸易发达 海外贸易超过前代,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元朝 马可·波罗来华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时代来华,依据他口述而形成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中国的富庶和先进,是新航路开辟的因素之一时期 具体事例明朝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倭寇时期 具体事例清朝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台湾回到祖国怀抱闭关锁国 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阻碍了中外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开始时间 事件 史实1840年 鸦片战争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开始时间 事件 史实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开始时间 事件 史实1919年 巴黎和会 外交失败,英、法、美等国无视中国主权,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1945年 雅尔塔会议 美、苏要求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苏联以租用旅顺港等为条件换取出兵对日作战(三)中国现代对外交往时间 史实 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与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20世纪50年代 1953年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 万隆会议 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时间 史实 影响20世纪70年代 1971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1972年 尼克松访华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2001年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时间 史实 影响改革开放以后 全方位多边外交 改革开放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理念;2017年,该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5分)1.(2024·长春中考)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与其“统一”直接相关的是( )A.西夏建立 B.辽宋议和C.金军南下 D.元灭南宋√专题突破素养卷(三) 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D项正确。]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2.(2024·江西中考)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同时兼管地方,设置三路宣慰司,管理军务、民事或兼管军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 )A.新疆 B.西藏C.云南 D.台湾√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中央设宣政院,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B项正确。]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3.(2024·泰安期末)《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道:“中国汉代,一支从(①)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最后到达(②),完成了‘凿空之旅’。”请你补充①和②的内容( )A.洛阳 欧洲B.长安 欧洲C.长安 非洲D.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派遣张骞从长安出发,探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其打通了内地与西域乃至地中海的联系,历史上称为“凿空”。因此“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最后到达欧洲,完成了‘凿空之旅’”,B项正确。]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4.(2024·肥城模拟)经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这表明( )A.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B.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C.中文国际地位受到挑战D.英语语言传播促进教育发展√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根据题干“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可知,这种丝绸贸易促进了英国词语发展,表明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故选A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5.(2024·高密模拟)下面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A.政治制度完备 B.中外文化交流C.诗歌创作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根据题干可知,两件唐代文物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共同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政治制度完备、诗歌创作繁荣、民族关系和睦,排除A、C、D三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6.(2024·广东中考)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B [明朝以万里海疆为对象绘制了大量的海防图,这表明当时海防意识增强,B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造船技术、海外贸易,排除A、C两项;材料未体现远洋航行开启,排除D项。]7.(2024·德州二模)郑和下西洋既没有殖民开拓,也未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它毫无疑问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并非近代的先声或是资本主义的序曲。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有利于中外友好往来B.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D.推动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对外交流,没有殖民掠夺和扩张,A项正确。]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8.(2024·枣庄二模)乾隆帝认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也“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因此,清朝(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大兴文字狱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A [根据材料“浙民习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A项正确。]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9.(2024·宁阳三模)万事皆有因,我们学习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因”一般指背景、目的等。对下列历史事件“因”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秦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B 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危机重重,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C 瓦子勾栏 宋代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需要D 闭关锁国 清朝国力强盛,自给自足,无须中外交流,禁绝海外贸易√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D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的原因是秦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北宋中期危机重重,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瓦子勾栏出现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需要,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0.(2024·东营二模)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交系。这段话体现了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和平共处友好往来 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C.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D.搁置争议求同存异√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B [根据题干“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交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项正确;和平共处、团结合作等属于外交原则,排除A、C两项;“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的,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1.(2024·临沂二模)1954年,尼赫鲁评价某项外交原则时说:“这些原则不但对我们两国适用,而且对其他国家也适用。假如这些原则在更广的范围得到承认,那么,对战争的恐惧就会消失,国际合作精神就会得到发扬。”这一原则( )A.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给世界带来了永久的和平C.最早由印度和缅甸提出D.在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会议上提出√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根据材料“1954年,尼赫鲁评价某项外交原则时说:‘这些原则不但对我们两国适用,而且对其他国家也适用。假如这些原则在更广的范围得到承认,那么,对战争的恐惧就会消失,国际合作精神就会得到发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赫鲁指的是1953年底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约强权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但“永久”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由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是“求同存异”方针,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2.(2024·济宁一模)1965年联合国通过的宣言中指出:“任何国家不得使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措施威胁他国,以使其屈服;不得组织协助、制造、资助、煽动或纵容他国内部颠覆政府的活动;不得参与另一国的内乱。”这一宣言符合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C.互不干涉内政D.平等互利√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根据题干“任何国家不得使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措施威胁他国,以使其屈服;不得组织协助、制造、资助、煽动或纵容他国内部颠覆政府的活动;不得参与另一国的内乱”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对别国进行干涉,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的内政与外交事务,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他国接受别国的意志、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符合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不干涉内政,C项正确。]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3.(2024·扬州中考)1971年10月,有新闻媒介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该评论意在赞扬中国( )A.支援朝鲜军民抗击侵略B.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C.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D.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 年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D项正确;支援朝鲜军民抗击侵略是在1950—1953年,排除A项;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是在1955年,排除B项;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4.下面是1949—200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图。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剧增。与此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中日建交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A [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剧增,这是因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封锁和孤立,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A项正确。]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5.(2024·临沂二模)2024年1月1日,中美迎来建交45周年纪念日。在中美关系处于新的十字路口之际,重温中美建交的历史时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扶持C.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D.中美两国建交改变了国际格局√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C [根据材料“重温中美建交的历史时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可知,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而非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扶持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美两国建交改变了国际格局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二、非选择题(第16题7分,第17题10分,第18题8分,共2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材料二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僧人,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材料三 这一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期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2分)(2)根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对外交往的史事,并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并说明该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3分)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即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僧人,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可知,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双向交流;等等。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答案] (1)历史人物:张骞。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史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双向交流;等等。(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原因: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7.(2024·泰安期末)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的信函(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分别代表了哪两种文明交流的方式?任选一例写出其影响。(4分)(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3分)(4)结合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说一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分)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答案] (1)历史事件:图一:鉴真东渡。图二:玄奘西行。(2)方式:和平友好;反抗外来侵略。影响:选择和平友好的交流方式。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3)政策:闭关锁国。消极影响: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而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4)启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应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我国目前的对外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言之有理即可)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8.(2024·聊城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二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中国近代屈辱外交的史实。写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4分)(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取得的哪项成就?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和所学知识可以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图一“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依据图二“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所以乔冠华开怀大笑。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以及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等。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答案] (1)史实: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屈辱求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入北京,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北京条约》;1894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中国山东主权被列强强行交给日本。(举出两例即可)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2)图一: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图二:恢复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主要原因:正确的外交政策;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等等。(答出两点、意思相符即可)题号135246879101112131415161718专题突破素养卷(三) 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时间:40分钟 分值:4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15分)1.(2024·长春中考)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与其“统一”直接相关的是( )A.西夏建立 B.辽宋议和C.金军南下 D.元灭南宋2.(2024·江西中考)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同时兼管地方,设置三路宣慰司,管理军务、民事或兼管军民。宣政院兼管的地方是( )A.新疆 B.西藏C.云南 D.台湾3.(2024·泰安期末)《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道:“中国汉代,一支从(①)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最后到达(②),完成了‘凿空之旅’。”请你补充①和②的内容( )A.洛阳 欧洲B.长安 欧洲C.长安 非洲D.刘家港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4.(2024·肥城模拟)经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在此基础上,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这表明( )A.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B.文明交流互鉴推动社会进步C.中文国际地位受到挑战D.英语语言传播促进教育发展5.(2024·高密模拟)下面两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当时( )A.政治制度完备 B.中外文化交流C.诗歌创作繁荣 D.民族关系和睦6.(2024·广东中考)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A.造船技术发达 B.海防意识增强C.海外贸易兴盛 D.远洋航行开启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造船技术、海外贸易,排除A、C两项;材料未体现远洋航行开启,排除D项。]7.(2024·德州二模)郑和下西洋既没有殖民开拓,也未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它毫无疑问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并非近代的先声或是资本主义的序曲。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有利于中外友好往来B.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D.推动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8.(2024·枣庄二模)乾隆帝认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所以一再严申“华夷之别甚严”,也“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因此,清朝(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大兴文字狱C.实行八股取士 D.设立军机处9.(2024·宁阳三模)万事皆有因,我们学习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因”一般指背景、目的等。对下列历史事件“因”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秦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B 王安石 变法 北宋中期危机重重,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C 瓦子勾栏 宋代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需要D 闭关锁国 清朝国力强盛,自给自足,无须中外交流,禁绝海外贸易10.(2024·东营二模)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交系。这段话体现了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和平共处友好往来 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C.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D.搁置争议求同存异11.(2024·临沂二模)1954年,尼赫鲁评价某项外交原则时说:“这些原则不但对我们两国适用,而且对其他国家也适用。假如这些原则在更广的范围得到承认,那么,对战争的恐惧就会消失,国际合作精神就会得到发扬。”这一原则( )A.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给世界带来了永久的和平C.最早由印度和缅甸提出D.在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参加的亚非会议上提出12.(2024·济宁一模)1965年联合国通过的宣言中指出:“任何国家不得使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措施威胁他国,以使其屈服;不得组织协助、制造、资助、煽动或纵容他国内部颠覆政府的活动;不得参与另一国的内乱。”这一宣言符合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B.互不侵犯C.互不干涉内政D.平等互利13.(2024·扬州中考)1971年10月,有新闻媒介评论道:“中国是在自己不在场的情况下,受到联大三分之二以上国家的祝福,使联合国发生根本变化。”该评论意在赞扬中国( )A.支援朝鲜军民抗击侵略B.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C.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D.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4.下面是1949—200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统计图。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剧增。与此有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中日建交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15.(2024·临沂二模)2024年1月1日,中美迎来建交45周年纪念日。在中美关系处于新的十字路口之际,重温中美建交的历史时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扶持C.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D.中美两国建交改变了国际格局二、非选择题(第16题7分,第17题10分,第18题8分,共2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通过这条道路,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僧人,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三 这一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西汉时期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根据材料一指出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2分)(2)根据材料二,写出唐朝对外交往的史事,并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并说明该政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3分)17.(2024·泰安期末)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 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的信函(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2)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的史实分别代表了哪两种文明交流的方式?任选一例写出其影响。(4分)(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实行的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3分)(4)结合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说一说给我们带来的启示。(1分)18.(2024·聊城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成立大会上,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中国近代屈辱外交的史实。写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4分)(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取得的哪项成就?取得这些外交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突破素养卷(三)1.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D项正确。]2.B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中央设宣政院,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B项正确。]3.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派遣张骞从长安出发,探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其打通了内地与西域乃至地中海的联系,历史上称为“凿空”。因此“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最后到达欧洲,完成了‘凿空之旅’”,B项正确。]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根据题干“中国的丝绸传到了英国,同时也使英语中增加了silk一词”“通过派生、转化等方式,英语中又产生了silky、silkiness、silked、silken等词”可知,这种丝绸贸易促进了英国词语发展,表明贸易交往促进文化发展,故选A项。]5.B [根据题干可知,两件唐代文物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共同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政治制度完备、诗歌创作繁荣、民族关系和睦,排除A、C、D三项。]6.B [明朝以万里海疆为对象绘制了大量的海防图,这表明当时海防意识增强,B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造船技术、海外贸易,排除A、C两项;材料未体现远洋航行开启,排除D项。]7.A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对外交流,没有殖民掠夺和扩张,A项正确。]8.A [根据材料“浙民习俗易嚣,洋商杂处,必致滋事”“华夷之别甚严”“从不许外籍人等稍有越境掺杂”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A项正确。]9.D [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D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的原因是秦国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是北宋中期危机重重,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瓦子勾栏出现的原因是宋代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生活丰富,社会需要,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0.B [根据题干“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交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项正确;和平共处、团结合作等属于外交原则,排除A、C两项;“求同存异”是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的,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1.A [根据材料“1954年,尼赫鲁评价某项外交原则时说:‘这些原则不但对我们两国适用,而且对其他国家也适用。假如这些原则在更广的范围得到承认,那么,对战争的恐惧就会消失,国际合作精神就会得到发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尼赫鲁指的是1953年底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约强权政治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但“永久”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早是由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是“求同存异”方针,排除D项。]12.C [根据题干“任何国家不得使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措施威胁他国,以使其屈服;不得组织协助、制造、资助、煽动或纵容他国内部颠覆政府的活动;不得参与另一国的内乱”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间接对别国进行干涉,不得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的内政与外交事务,不得以任何手段强迫他国接受别国的意志、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符合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不干涉内政,C项正确。]1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 年10 月,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D项正确;支援朝鲜军民抗击侵略是在1950—1953年,排除A项;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是在1955年,排除B项;形成了全方位外交布局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14.A [1972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剧增,这是因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封锁和孤立,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A项正确。]15.C [根据材料“重温中美建交的历史时刻,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实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可知,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而非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A项;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美国的扶持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美两国建交改变了国际格局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并为丝绸之路开通作出重要贡献。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即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僧人,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可知,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双向交流;等等。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政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答案:(1)历史人物:张骞。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史事: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双向交流;等等。(3)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原因: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17.(1)历史事件:图一:鉴真东渡。图二:玄奘西行。(2)方式:和平友好;反抗外来侵略。影响:选择和平友好的交流方式。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3)政策:闭关锁国。消极影响: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是,当时的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时期,而清廷仍然故步自封,闭关自守,导致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4)启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应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我国目前的对外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言之有理即可)18.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和所学知识可以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翻开了外交事业的新篇章”和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图一“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依据图二“乔冠华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开怀大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所以乔冠华开怀大笑。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以及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等。答案:(1)史实: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屈辱求和,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攻入北京,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北京条约》;1894年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中国山东主权被列强强行交给日本。(举出两例即可)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图一: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图二:恢复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主要原因:正确的外交政策;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等等。(答出两点、意思相符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突破素养卷3答案.docx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突破三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docx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突破三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学案.docx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突破三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课件.ppt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突破素养卷(三)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