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任务一 夏商周时期的制度[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名称?建立者是谁?起止时间?都城?意义?2.夏朝政治制度(王位传承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3.西周开创了什么制度?分封的对象、诸侯的权力和义务是什么?分封制起了怎样的作用?史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礼记·礼运》史料二 史料三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摘编自范文澜等《中国通史》史料四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1)史料一中的“天下为家”的局面从何时开始的?标志着哪一制度开始确立?(2)史料二体现的这一制度名称是什么?实施的目的是什么?写出实行这一制度的对象和依据。(3)根据史料三、四,概括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提示] (1)时间:夏朝。制度:世袭制。(2)名称: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对象:宗亲和功臣等。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3)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制度创新;都城选址要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军事、政治与国家战略等因素;要通过组织联盟来扩大自身的力量;要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任务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的秦国国君?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作用?2.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史料一 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在七雄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入秦、秦国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势力。——《战国七雄》史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被破坏,新制度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1)史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奠定基础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表现及根源。[答案] (1)时期:战国时期。关键因素:商鞅变法。(2)表现:社会制度新旧交替;新的阶级力量壮大;生产工具的革新(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根源: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春秋时期战争性质是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战争性质是兼并战争,主要目的是实现统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善于改革创新。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1.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战争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所处时期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目的 争夺霸主地位 富国强兵,统一全国战争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 时间长,规模大称霸方式 强国通过召集诸侯会盟确定霸主地位 强国兼并弱国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经济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竞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思想 学术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民族关系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单元分层训练(一)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说明: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38分)1.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A [根据题干“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和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A项正确。]2.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授予宗亲和功臣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A [根据材料“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授予宗亲和功臣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这一政策被称为分封制,A项正确;郡县制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是根据血缘关系,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行省制度始创于元朝,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3.某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法的意义,D项正确。]4.(2024·泰山区期末)下面是小明同学学习的部分历史笔记,请你帮他补全笔记中横线部分的内容(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C.富国强兵在战争中取胜D.政治思想秩序重新确立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兼并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各国进行变法,学术思想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项正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不是经济方面,排除B项;富国强兵在战争中取胜不是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排除C项;政治思想秩序重新确立不是经济方面,排除D项。]5.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B [根据题干“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选B项。]6.2024年4月4日,都江堰放水节在四川成都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溢洪道举行。本次活动以“水润天府·万千气象”为主题,上千名观礼嘉宾着秦朝服饰,学习秦朝礼仪,沉浸式体验智慧的治水文化。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 )A.李冰 B.嬴政C.商鞅 D.汉武帝A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A项正确;嬴政,即秦始皇,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排除B项;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主持了变法,排除C项;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排除D项。]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中“为政以德”的提出者是( )A.老子 B.孔子C.韩非 D.荀子B [根据材料“为政以德”“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故选B项。]8.(2024·泰山区期末)对如图所示工程描述恰当的诗句是( )A.都江三月堰初开,雪浪云涛滚滚来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C.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D.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A [依据图片“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岷江”“外江”“内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枢纽组成,A项正确;B项描述的是秦朝为抵御匈奴修建的长城,排除;C项描述的是刘邦推翻暴秦统治,建立西汉,排除;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排除D项。]9.(2024·泰安期末)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A [根据材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知,这强调的是礼的重要性,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A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10.“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段话主要蕴含了( )A.赏罚分明的理念 B.无为而治的观念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变革进取的精神D [材料意思是说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体现了积极变革进取的精神,故选D项。]11.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如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C [根据题干“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C项正确;“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和“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两项。]12.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A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原本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的秦、楚等国,到战国时并列为中原诸侯,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说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一转变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A项正确;“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13.商周时期,农具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的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这描述的是( )A.原始农耕的产生 B.生产工具的改进C.土地制度的变迁 D.耕作方式的变革B [从木制或骨制的耒耜到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这体现了生产工具的改进,B项正确;原始农耕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的变迁,排除C项;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方式由石器锄耕变为铁犁牛耕,由集体劳作变为个体农耕,材料不是强调耕作方式的变革,排除D项。]14.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 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 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 [根据题干可知,魏国:李悝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吴起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因此,表中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正确;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说法错误,排除C项。]15.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这些措施有利于( )A.促进经济发展 B.增强军队战斗力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旧贵族特权A [根据题干“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A项正确;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这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属于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与提高行政效率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商鞅变法在政治上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而不是强化旧贵族特权,且材料属于经济措施,与强化旧贵族特权不符,排除D项。]16.有学者认为“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学术思想蓬勃兴起C.奖励军功普遍实施 D.官学兴起开启民智B [根据材料“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B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排除A项;商鞅变法采取奖励军功的措施,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各个学派的兴起,并未说明官学的影响,排除D项。]17.(2024·泰山区二模)下面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下列选项与这位思想家有关的是(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C.兼爱非攻 D.因势而变B [根据题干信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孔子的主张。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在道德规范方面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等,排除C项;因势而变属于兵家的思想主张,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18.(2024·泰安三模)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继承者和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治国思想,下列属于孟子治国思想的是( )A.以德治国 B.以法治国C.无为而治 D.仁政治国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仁政治国,D项正确;以德治国是孔子的思想,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排除C项。]19.(2024·肥城一模)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B.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C.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D.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是对百家争鸣影响的阐述,符合历史解释的概念,D项正确。]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记载:“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翻译:家书到了后请都要回复,回信时要告诉我,官府颁发的授爵通知到没到家?)——摘编自陈松长《现存最早的家书之一——睡虎地4号墓木牍》(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4分)(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3)材料三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1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铁犁”“牛尊”可知,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因此,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第(3)问,根据材料三“睡虎地秦简记载:‘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翻译:家书到了后请都要回复,回信时要告诉我,官府颁发的授爵通知到没到家?)”可知,秦简记载了奖励军功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证了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答案] (1)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2)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3)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1.(2021·泰安中考)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A.禹传子,家天下 B.西周分封制C.秦始皇统一六国 D.东汉光武中兴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选A项。]22.(2024·河南中考)《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据此推测,右图玉钺在当时可能是( )A.最高祭祀权的代表 B.高级生产工具C.军事统帅权的象征 D.诸侯国的徽标C [根据材料“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可知,这个玉钺是与战争有关的,所以可能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C项正确;材料中的玉钺不涉及祭祀,排除A项;玉钺很贵重,是身份的象征,不是生产工具,排除B项;玉钺不是诸侯国的徽标,排除D项。]23.(2024·泰安中考)《春秋左传注疏》记载:“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 D.皇帝制度B [根据材料中“封立亲戚为诸侯……屏蔽周室”可知,这指的是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这一政策被称为分封制,故选B项。]24.(2022·泰安中考)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C [根据题干关键词“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使用的是青铜器,排除A项;分封制的实施是西周时期,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25.(2024·眉山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 000万亩。——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4分)(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4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可知,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的优秀品质;等等。第(2)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如千年都江堰,综合性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答案] (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的优秀品质;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性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言之有理即可)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2张PPT)第一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与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2)政治:夏朝开创世袭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在各国纷纷改革与变法,确立封建制度。(3)军事:社会动荡导致了大量战争,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愈演愈烈,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4)民族关系:通过争霸和兼并战争,实现了区域性统一,客观上使华夏族与其他民族频繁接触,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5)思想文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任务一 夏商周时期的制度[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名称?建立者是谁?起止时间?都城?意义?2.夏朝政治制度(王位传承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3.西周开创了什么制度?分封的对象、诸侯的权力和义务是什么?分封制起了怎样的作用?史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礼记·礼运》史料二 史料三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摘编自范文澜等《中国通史》史料四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1)史料一中的“天下为家”的局面从何时开始的?标志着哪一制度开始确立?(2)史料二体现的这一制度名称是什么?实施的目的是什么?写出实行这一制度的对象和依据。(3)根据史料三、四,概括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提示] (1)时间:夏朝。制度:世袭制。(2)名称:分封制。目的: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对象:宗亲和功臣等。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3)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家国情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制度创新;都城选址要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军事、政治与国家战略等因素;要通过组织联盟来扩大自身的力量;要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任务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的秦国国君?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作用? 2.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史料一 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在七雄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入秦、秦国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势力。——《战国七雄》史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被破坏,新制度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1)史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奠定基础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表现及根源。[答案] (1)时期:战国时期。关键因素:商鞅变法。(2)表现:社会制度新旧交替;新的阶级力量壮大;生产工具的革新(铁器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根源: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唯物史观春秋时期战争性质是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战争性质是兼并战争,主要目的是实现统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善于改革创新。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整合归纳 专题串讲1.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战争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所处时期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目的 争夺霸主地位 富国强兵,统一全国战争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 时间长,规模大称霸方式 强国通过召集诸侯会盟确定霸主地位 强国兼并弱国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经济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竞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思想 学术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民族关系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1.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单元分层训练(一)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A [根据题干“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和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A项正确。]2.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授予宗亲和功臣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C.刺史制度 D.行省制度√A [根据材料“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授予宗亲和功臣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室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这一政策被称为分封制,A项正确;郡县制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是根据血缘关系,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行省制度始创于元朝,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3.某学者认为:“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法的(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意义√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握了社会的主要财富,登上历史舞台;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该材料描述了商鞅变法的意义,D项正确。]4.(2024·泰山区期末)下面是小明同学学习的部分历史笔记,请你帮他补全笔记中横线部分的内容( ) A.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C.富国强兵在战争中取胜D.政治思想秩序重新确立√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兼并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各国进行变法,学术思想活跃,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A项正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不是经济方面,排除B项;富国强兵在战争中取胜不是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排除C项;政治思想秩序重新确立不是经济方面,排除D项。]5.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四号秦墓中出土了两件木牍。木牍是战国晚期参加伐楚的秦军士兵黑夫兄弟写给长兄的家书。在家书里,他们特地询问,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是否收到,相关待遇是否落实。这封家书佐证了商鞅变法( )A.建立县制 B.奖励军功C.鼓励耕织 D.废除特权√B [根据题干“因杀敌立功而晋升爵位的立功文书”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故选B项。]6.2024年4月4日,都江堰放水节在四川成都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溢洪道举行。本次活动以“水润天府·万千气象”为主题,上千名观礼嘉宾着秦朝服饰,学习秦朝礼仪,沉浸式体验智慧的治水文化。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 )A.李冰 B.嬴政C.商鞅 D.汉武帝√A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A项正确;嬴政,即秦始皇,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排除B项;战国时期的商鞅,在秦国主持了变法,排除C项;汉武帝巩固了大一统王朝,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排除D项。]7.“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中“为政以德”的提出者是( )A.老子 B.孔子C.韩非 D.荀子√B [根据材料“为政以德”“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故选B项。]8.(2024·泰山区期末)对如图所示工程描述恰当的诗句是( )√A.都江三月堰初开,雪浪云涛滚滚来B.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C.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D.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A [依据图片“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岷江”“外江”“内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是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枢纽组成,A项正确;B项描述的是秦朝为抵御匈奴修建的长城,排除;C项描述的是刘邦推翻暴秦统治,建立西汉,排除;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排除D项。]9.(2024·泰安期末)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有一学派认为:“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该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A [根据材料“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可知,这强调的是礼的重要性,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主张,A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10.“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段话主要蕴含了( )A.赏罚分明的理念 B.无为而治的观念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变革进取的精神√D [材料意思是说圣人只要能够使国家强盛,就不必沿用旧的成法;只要能够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体现了积极变革进取的精神,故选D项。]11.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如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C [根据题干“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C项正确;“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和“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两项。]12.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A [根据材料“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原本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的秦、楚等国,到战国时并列为中原诸侯,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说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一转变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A项正确;“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13.商周时期,农具普遍使用木制或骨制的耒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普遍推广,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平整、除草松土、收割等主要生产环节的要求。这描述的是( )A.原始农耕的产生 B.生产工具的改进C.土地制度的变迁 D.耕作方式的变革√B [从木制或骨制的耒耜到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这体现了生产工具的改进,B项正确;原始农耕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制度的变迁,排除C项;从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方式由石器锄耕变为铁犁牛耕,由集体劳作变为个体农耕,材料不是强调耕作方式的变革,排除D项。]14.下表为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的变法。表中措施( )诸侯国 名称 部分措施魏国 李悝变法 “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 吴起变法 “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 商鞅变法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A.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B.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C.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 [根据题干可知,魏国:李悝变法“食有劳而禄有功”,根据功劳和能力选官;楚国:吴起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逐步废除旧贵族世官特权;秦国:商鞅变法“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没有军功,不能享受公族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因此,表中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D项正确;维护了周朝分封制度与题意不符,题干反映的是各诸侯国的变法措施,分封制逐渐瓦解,排除A项;代表了农民阶级利益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瓦解了封建社会秩序说法错误,排除C项。]15.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这些措施有利于( )A.促进经济发展 B.增强军队战斗力C.提高行政效率 D.强化旧贵族特权√A [根据题干“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A项正确;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增强了军队战斗力,这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属于商鞅变法的经济措施,与提高行政效率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商鞅变法在政治上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而不是强化旧贵族特权,且材料属于经济措施,与强化旧贵族特权不符,排除D项。]16.有学者认为“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学术思想蓬勃兴起C.奖励军功普遍实施 D.官学兴起开启民智√B [根据材料“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B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排除A项;商鞅变法采取奖励军功的措施,提高了秦国的战斗力,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各个学派的兴起,并未说明官学的影响,排除D项。]17.(2024·泰山区二模)下面示意图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张。下列选项与这位思想家有关的是(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C.兼爱非攻 D.因势而变B [根据题干信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孔子的主张。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在国家治理方面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在道德规范方面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项正确;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无为而治,排除A项;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等,排除C项;因势而变属于兵家的思想主张,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D项。]18.(2024·泰安三模)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继承者和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治国思想,下列属于孟子治国思想的是( )A.以德治国 B.以法治国C.无为而治 D.仁政治国√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仁政治国,D项正确;以德治国是孔子的思想,排除A项;以法治国是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思想,排除B项;无为而治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排除C项。]19.(2024·肥城一模)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下面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还制定了历法B.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C.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D.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是对百家争鸣影响的阐述,符合历史解释的概念,D项正确。]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材料三 睡虎地秦简记载:“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翻译:家书到了后请都要回复,回信时要告诉我,官府颁发的授爵通知到没到家?)——摘编自陈松长《现存最早的家书之一——睡虎地4号墓木牍》(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4分)(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3)材料三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措施?(1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铁犁”“牛尊”可知,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因此,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第(3)问,根据材料三“睡虎地秦简记载:‘书到皆为报,报必言相家爵来未来……’(翻译:家书到了后请都要回复,回信时要告诉我,官府颁发的授爵通知到没到家?)”可知,秦简记载了奖励军功的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证了商鞅变法的措施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答案] (1)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使用。(2)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3)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1.(2021·泰安中考)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A.禹传子,家天下 B.西周分封制C.秦始皇统一六国 D.东汉光武中兴√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故选A项。]22.(2024·河南中考)《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据此推测,右图玉钺在当时可能是( )A.最高祭祀权的代表B.高级生产工具C.军事统帅权的象征D.诸侯国的徽标√C [根据材料“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可知,这个玉钺是与战争有关的,所以可能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C项正确;材料中的玉钺不涉及祭祀,排除A项;玉钺很贵重,是身份的象征,不是生产工具,排除B项;玉钺不是诸侯国的徽标,排除D项。]23.(2024·泰安中考)《春秋左传注疏》记载:“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 D.皇帝制度√B [根据材料中“封立亲戚为诸侯……屏蔽周室”可知,这指的是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这一政策被称为分封制,故选B项。]24.(2022·泰安中考)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农业继续发展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A.夏商周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C [根据题干关键词“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C项正确;夏商周时期使用的是青铜器,排除A项;分封制的实施是西周时期,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中国,确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25.(2024·眉山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 000万亩。——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4分)(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4分)[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可知,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的优秀品质;等等。第(2)问,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如千年都江堰,综合性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答案] (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的优秀品质;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性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言之有理即可)任务一 夏商周时期的制度[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名称?建立者是谁?起止时间?都城?意义?2.夏朝政治制度(王位传承制度)的变化及其影响?3.西周开创了什么制度?分封的对象、诸侯的权力和义务是什么?分封制起了怎样的作用?史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礼记·礼运》史料二 史料三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侮慢王朝,等于不贡。”——摘编自范文澜等《中国通史》史料四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史记·周本纪》(1)史料一中的“天下为家”的局面从何时开始的?标志着哪一制度开始确立?(2)史料二体现的这一制度名称是什么?实施的目的是什么?写出实行这一制度的对象和依据。(3)根据史料三、四,概括诸侯对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制度创新;都城选址要考虑自然地理环境、军事、政治与国家战略等因素;要通过组织联盟来扩大自身的力量;要实现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任务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背熟《必背知识》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商鞅变法开始的时间?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的秦国国君?商鞅变法的背景、目的、内容、作用?2.春秋战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史料一 大兼并的残酷现实导致了诸侯国之间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格局……在七雄中,秦国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实力,直到商鞅入秦、秦国变法后……秦国最终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和势力。——《战国七雄》史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被破坏,新制度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1)史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为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奠定基础的关键因素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主要表现及根源。春秋时期战争性质是诸侯争霸,战国时期战争性质是兼并战争,主要目的是实现统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善于改革创新。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关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1.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的战争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所处时期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目的 争夺霸主地位 富国强兵,统一全国战争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 时间长,规模大称霸方式 强国通过召集诸侯会盟确定霸主地位 强国兼并弱国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经济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推动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政治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各国竞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思想 学术繁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民族关系 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频繁交往,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考历史复习基础专项第一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docx 中考历史复习基础专项第一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学案.docx 中考历史复习基础专项第一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