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分层训练(二)1.A [根据材料“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兼并六国,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创制了皇帝制度,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巩固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唐太宗是唐朝时期有为的帝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排除C项;宋太祖是北宋王朝的建立者,排除D项。]2.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统一文字,小篆成为官方文字;统一货币,秦圆形方孔钱(秦半两)成为统一流通的货币,这些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有利于巩固统一,C项正确;秦已经统一全国,不存在列国纷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排除B项;材料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并非改革变法,排除D项。]3.C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的瓦当具有纹饰繁多,构思奇巧,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和书法于一身的特点,说明其艺术价值较高,故选C项。]4.C [根据材料“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可知,这反映的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休养生息政策不是为了抑制诸侯国势力,排除A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初年,而材料提到的时间是西汉初年,排除D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使得汉朝国力得以恢复,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稳固,故选C项。]5.A [根据题干“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统治,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最终解决了这一威胁中央的王国问题,A项正确;八王之乱实际上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与汉武帝无关,排除B项;兴办太学是为了进一步推行儒学,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与解决诸侯王势力问题无关,排除C项;设置通判是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措施,与汉武帝无关,排除D项。]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太学里,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故选C项。]7.C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西晋的建立者是司马炎,C项正确;曹操生活于东汉末年,他曾统一黄河流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司马懿是曹魏大臣,他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排除B项;苻坚是前秦皇帝,他采取措施使前秦逐渐强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8.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157年到280年,经历了汉末的军阀割据混战以及三国动荡,导致人口大量减少,A项正确;北方人口南迁,不是这一时期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北方自然条件恶劣不是人口减少的原因,排除C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9.C [根据题干信息“《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材料中的根本目的是保证皇帝的政令能准确地上传下达和畅通无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C项正确;“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不符合秦朝史实,排除B项;“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排除D项。]10.D [秦朝焚书坑儒,思想文化没有发展到高峰,排除A项;秦朝统一,结束了长期混战局面,但材料并未涉及,排除B项;统一文字和文书不能促进财政的改善,排除C项;秦朝统一后,秦简中统一文字和文书的有关内容,有利于政令的畅通和推行,D项正确。]11.B [根据题干信息“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乱的局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秦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2.B [根据材料“汉初,驷马安车几乎没有,但经60余年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汉经济的发展。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国力达到鼎盛,B项正确;秦朝时期统一车轨,排除A项;反击匈奴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无关,排除C项;北宋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13.B [根据题干可知,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说明张骞通西域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不能体现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C两项;“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比张骞通西域早,排除D项。]14.C [根据题干可知,该画像砖内容说明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提高了生产效率,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现象不能说明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排除A项;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说法错误,排除B项;题干现象不能说明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排除D项。]15.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为曹魏取代,后形成魏、蜀、吴三国并立之局面。再后来司马氏建晋代魏,攻灭蜀、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故空格处应该填的朝代名称是西晋,B项正确。]16.B [根据题干信息“三世纪末四世纪初,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世纪末四世纪初”正处于西晋统治时期,当时发生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中原地区社会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造成大批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南下,B项正确;公元220年(3世纪初)东汉政权灭亡,与题干“三世纪末四世纪初”不符,排除A项;中原人民大批南下,主要原因是北方地区战乱不断,“南朝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排除D项。]17.解析:第(1)问,时期及理由:图一:周朝,图中有“周”等信息;图二:战国时期,图中有“韩、赵、魏”等信息;图三:秦朝,图中有“秦、咸阳、郡”等信息;图四:西汉,图中有“长安、西域”等信息。第(2)问,变化:根据图三、四和所学知识可知,疆域面积增大,原因是增加了西域。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第(3)问,图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秦始皇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图四:西汉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第(4)问,趋势: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出由分裂走向统一。答案:(1)图四:西汉。理由:图中显示西汉的都城是长安以及西域等信息。(2)变化:增加西域。措施:设置西域都护府。意义: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3)图三: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图四: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4)趋势:由分裂走向统一。18.B [“秦俑故乡”是指秦的都城咸阳,“丝路源头”是指丝绸之路的出发点西汉都城长安,都是现在的西安市,B项正确。]19.B [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食物匮乏,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B项正确;风调雨顺,丰衣足食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情况,排除C项;连年灾荒,起义不断是东汉末年的状况,排除D项。]20.C [根据材料中“‘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陶俑,还有陶器、铁器小件”可知,汉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浮华,C项正确。]21.B [根据题干“汉武帝”“政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B项正确;秦始皇时期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思想措施,排除C项;统一铸造五铢钱是经济措施,排除D项。]22.C [根据题干“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可知,地方封国实力较大在管辖范围和管辖人口上已经超过中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了中央集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权力,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C项正确;从战国后期开始,郡县制一直存在,不存在恢复的问题,排除A项;休养生息政策是汉初推行的经济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制度,排除D项。]23.A [秦朝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使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宋朝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明朝设立三司,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清朝恢复设置行省,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因此A项正确。]24.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可知,这一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第(2)问,根据材料二“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可知,“罢侯”指的是废除分封制,“置守”指的是实行郡县制。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制立法”的影响是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罢侯”:废除分封制。“置守”:实行郡县制。(3)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单元分层训练(二)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与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说明: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38分)1.(2024·宁阳二模)陕西咸阳某遗址出土了一个秤砣,上嵌诏版文字(如图),文中所指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C.唐太宗 D.宋太祖2.(2024·泰山区期末)如图所示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列国纷争 B.诸子百家C.巩固统一 D.改革变法3.早在西周就已出现的瓦当,到西汉时一改原来的简单、朴素,变得纹饰繁多,构思奇巧,集绘画、浮雕、工艺美术和书法于一身。材料强调了西汉瓦当( )A.建筑用途广泛 B.史料价值突出C.艺术价值较高 D.材料来源丰富4.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这些举措( )A.体现了抑制诸侯王的意图B.贯彻了儒家仁政思想C.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稳固D.促成了“光武中兴”5.(2024·泰山区一模)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有的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甚至举兵叛乱。汉武帝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推恩令” B.平定八王之乱C.兴办太学 D.设置通判6.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7.(2024·泰安期末)史学界认为,中国古代史上,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结束三国分裂、实现短暂统一的人物是( )A.曹操 B.司马懿C.司马炎 D.苻坚8.(2024·泰山区期末)《晋书·地理志》记载:“至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9.(2024·肥城二模)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A.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B.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C.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D.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10.里耶秦简绝大多数写于秦统一以后,其中8—461号木方记载了秦统一文字形体和统一官府文书,法律文本的格式、程序、文体、称谓等内容。“8—461号木方”记载内容中的“统一”( )A.推动思想文化发展到高峰B.结束了长期以来争战混乱的局面C.促使国家财政有很大改善D.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11.(2024·泰山区一模)《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中这些措施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A.结束了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B.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C.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D.开创了国家地方行政的模式12.(2024·东平二模)驷马安车是秦汉时期卿、侯、王等高官才可以乘坐的车。华盖饰顶,由四匹同色马驾,属王侯及卿专供乘坐。汉初,驷马安车几乎没有,但经60余年后,驷马安车遍布街巷。这一变化得益于西汉初年实施了( )A.统一车轨 B.休养生息C.反击匈奴 D.重文轻武13.张骞首次出使西域时,听说了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情况,再次出使西域时,他派副使访问了安息,随后,安息使节来到汉朝,并将鸵鸟蛋等礼物送给汉武帝。这说明张骞通西域( )A.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B.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相互了解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14.如图所示为我国古代劳动者利用杠杆原理进行谷物加工的场景:左边的人扶在栏杆一头,借用身体下压的力量,启动杆头,达到舂米的效果。据此可知( )A.四川地区经济较发达B.劳动者精通力学理论C.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活动D.政府组织大规模集体劳动15.(2024·新泰三模)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某学生绘制了如下政权更迭图,图中“?”处的朝代是( )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元朝16.三世纪末四世纪初,出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这主要是因为( )A.东汉的朝政腐败造成社会动荡B.大批中原人民为逃避战乱南下C.南朝时期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17.(2024·泰安期末)观察并识读中国古代各时期的疆域图,从历史地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读下列历史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8分)材料 下面是古代四个历史时期的形势图。图一图二图三图四(1)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是四个朝代的形势图信息,任意选取一幅图片判断其对应的历史时期并说明理由。(2分)(2)对比图三、图四,版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指出图四王朝管理A地区采取的措施及意义。(3分)(3)图三、图四两个王朝是如何抗击匈奴的?(2分)(4)指出以上材料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1分)18.(2023·泰安中考)中国—中亚峰会于2023年5月18日至19日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西安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城市底蕴。下列选项能够体现西安这一特点的是( )A.六朝古都,金陵丰韵B.秦俑故乡,丝路源头C.繁华汴河,万国咸通D.千古宋城,梦回临安19.(2024·临沂中考)《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食物匮乏,人口锐减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20.(2024·泰安中考)《史记》记载,汉文帝要求“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汉文帝霸陵中,出土的文物大部分都是陶俑,还有陶器、铁器小件。这表明了( )A.考古发现否定了文献的真实性B.《史记》所有记载都真实可信C.汉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浮华D.汉文帝把冶铁经营权收归中央21.(2024·烟台中考)汉武帝即位后,随着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国策由“无为”转为“有为”。下列能体现其政治“有为”的是( )A.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施了“推恩令”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统一铸造五铢钱22.(2024·济宁中考)下图所示为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的力量对比,为解决该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恢复郡县制 B.实行休养生息C.颁行“推恩令” D.设立三省六部23.(2024·泰安中考)下表是我国古代部分朝代采取的政治措施,这些措施反映了( )朝代 秦朝 西汉 宋朝 明朝 清朝政治措施 郡县制 颁布“推恩令” 设置通判 设三司 恢复设置行省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加强监察制度C.加强皇帝对中央机构的管理D.推进民族交融24.(2020·聊城中考)阅读以下有关秦始皇的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司马迁《史记》材料二 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陈寿《三国志》材料三 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张居正《杂著》(1)材料一是关于皇帝制度的描述。依据该材料概述这一制度的特点。(2分)(2)材料二中“罢侯”“置守”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创制立法”的影响。(2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考历史复习单元分层训练(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与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docx 单元分层训练2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