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单元分层训练(四)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历史复习单元分层训练(四)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含解析

资源简介

单元分层训练(四)
1.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其钱谷”对应的是集中地方财权。经济上,宋太祖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故选C项。]
2.A [根据题干“唐、宋两朝时期,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导致‘宁为百夫长’到‘惟有读书高’”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采取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A项正确。]
3.A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由小明同学的读书笔记可以判断出他学习的朝代是宋朝,A项正确;“交子”出现于宋朝,不是宋朝后面的元朝和明朝,排除B、C两项;清朝设立“广州十三行”管理海外贸易,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和所学知识可知,价低体重的铁钱给贸易造成了极大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故选B项。]
5.C [根据材料“两宋市舶司收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是宋朝为管理海外贸易而设立的,因此图示反映的是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纸币的大量发行与市舶司收入无关,排除B项;商标广告的出现说的是宋代商业的发展,与市舶司收入无关,排除D项。]
6.B [根据“两宋时期赋税比较表”可知,南宋时,南方赋税远远高于北方,说明当时经济重心南移,B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北方经济开始走向没落”说法不准确,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不代表北方经济的没落,排除C项;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但题干反映的是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
7.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率部多次征讨,逐一打败了草原上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故选B项。]
8.D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D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秦朝建立郡县制,排除B项;隋唐时期创立并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排除C项。]
9.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朝廷还在当地设置地方机构,任命官员征收赋税,屯驻军队,实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B项正确;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谊,排除A项;明朝时期设置锦衣卫,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0.B [根据题干“孔庙”“太庙”“社稷坛”等信息可知,这些都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象征,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借助儒学来维护其统治地位,B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坊和市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元朝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并非城市布局规划,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中“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等内容可知,元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这得益于元朝统一后的人口流动,B项正确。]
12.D [根据题干“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他一生力主抗金,“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出自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D项正确;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但他主要生活在北宋时期,其词作没有明显的抗金内容,排除A项;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排除B项;白居易是唐朝诗人,排除C项。]
13.A [根据材料“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写了北宋都城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北宋都城东京是当时著名的商业中心,《清明上河图》代表了宋代社会风俗画的最高成就,“正店”是当时的灯箱广告,反映了当时丰富多彩的市民物质和文化生活,A项正确。]
14.C [根据材料“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得出宋朝有社会福利制度,根据材料“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得出宋朝社会管理得到重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南移,排除A项;“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5.B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先进的生产经验,江南地区本来就具备优越的自然环境,江南经济开始得到开发,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B项正确。]
16.B [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加强了边疆管理,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元朝完成了全国统一,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元朝进行了赋税改革,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元朝推行了行省制度,排除D项。]
17.C [根据题图可知,①处是我国西藏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C项正确;西域是新疆地区,排除A项;伊犁将军管辖的是新疆地区,排除B项;西汉时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排除D项。]
18.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战国时期,造船技术有较大进步。船的种类很多,有运输船、战船等。如图是战国铜壶壶身刻有的水陆攻战图案。从图中看出,那时的人们已用长桨划船”可知,战国时期,造船技术有较大进步;船的种类很多;战国时人们已用长桨划船;等等。第(2)问,根据材料二“该船船体剖面呈V字形,航行速度快,抗风浪能力强。一位西方学者写到,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指南针、船尾舵等导航和造船技术,哥伦布不可能远航到美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造船、航海技术世界领先,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发达;中国的造船、指南针和航海技术的外传,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的发展。第(3)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造船业发展经历了从领先到落后再到振兴的过程。
答案:(1)战国时期,造船技术有较大进步;船的种类很多;战国时人们已用长桨划船;等等。
(2)宋元时期造船、航海技术世界领先,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发达;中国的造船、指南针和航海技术的外传,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的发展。
(3)中国造船业发展经历了从领先到落后再到振兴的过程。
19.B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意思是好男儿不当兵,好铁不做针,反映了北宋时人们重文轻武,不以从军为荣的时代特点;“苏湖熟,天下足”说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重要的粮仓,这也说明了宋朝时,南方农业发展,经济重心实现南移,B项正确。]
20.D [根据材料中“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指的是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故选D项。]
21.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宋太祖为了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因此根据“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C项符合题意。]
22.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天宝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北方大量民众被迫南迁,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发展,到北宋时期南方的人口超过了北方,D项正确。]
23.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宋代以前,统治者们都是把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市’和作为居民区的‘坊’阻挡开来的……宋代不仅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更和现代一样开设了早市和夜市……”可知,材料一的内容是宋代商业繁荣,打破时空界限,出现早市和夜市;根据材料二“唐时全国人口在10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13个,而北宋10万户以上的城市约有40多个,到宋徽宗年间则上升到50多个”可知,材料二的内容是北宋城市增多;根据材料三“宋代城市也逐渐演变为政治、经济并重的城市”可知,材料三的内容是宋代城市功能为政治、经济并重;根据材料四“瓦舍的出现更是佐证了宋代市民丰富多样的生活”可知,材料四的内容是宋代市民丰富多样的生活。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推动;城市人口的增加;国家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繁荣。
答案:(1)内容:材料一的内容是宋代商业繁荣,打破时空界限,出现早市和夜市;材料二的内容是北宋城市增多;材料三的内容是宋代城市功能为政治、经济并重;材料四的内容是宋代市民丰富多样的生活。
(2)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推动;城市人口的增加;国家抑商政策的松动;商品经济繁荣。单元分层训练(四)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说明: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38分)
1.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为此采取的举措中与“制其钱谷”相符的是(  )
A.设置枢密院      B.设立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设立市舶司
2.(2024·泰安期末)下图反映了唐、宋两朝时期,人们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导致“宁为百夫长”到“惟有读书高”的原因是(  )
A.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3.(2024·岱岳区一模)写学习笔记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下面是小明学习某朝代经济发展史时写的笔记,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
①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②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③朝廷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据南宋人李攸《宋朝事实》记载:“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街市买卖……难以携持。”价低体重的铁钱给贸易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  )
A.铜钱 B.交子
C.飞钱 D.银钱
5.下面柱状图说明两宋时期(  )
A.宰相权力的削弱 B.纸币的大量发行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商标广告的出现
6.(2024·宁阳期中)下面是两宋时期赋税比较表。通过对比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很清晰地知道两宋时期的经济现象是(  )
朝代 项目 南方 北方 南北比例
北宋 (1045年) 赋税(贯) 35 811 000 45 095 000 约44∶56
南宋 (1196年) 赋税(贯) 60 000 000 14 319 000 约81∶19
A.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
B.经济重心南移
C.北方经济开始走向没落
D.经济发达,商业繁荣
7.铁木真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他的历史功绩是(  )
A.创制契丹文字 B.统一蒙古草原
C.建立女真政权 D.设立行省制度
8.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为了有效管辖如此广阔的疆域,元朝创立了(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
9.(2024·新泰期中)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其中,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哪一项能够成为元朝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有力佐证(  )
A.文成公主塑像 B.宣政院印
C.锦衣卫印 D.达赖金印
10.(2024·肥城期中)下面是元大都平面图,图中有“孔庙”“太庙”“社稷坛”等。这反映了元朝统治者(  )
A.采用中央集权制度 B.借助儒学维护统治
C.打破坊和市的界线 D.注重城市布局规划
11.(2024·泰安期末)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这表明(  )
A.元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B.人口流动促进民族进一步交融
C.元朝统一后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D.国家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2.(2024·肥城期中)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  )
A.苏轼 B.李清照
C.白居易 D.辛弃疾
13.(2024·泰山区一模)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
B.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
C.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
D.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
14.(2024·宁阳二模)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政策,设立了专门的社会福利机构,救济的对象包括孤寡老人、贫困人口等诸多无法自立的群体。专业的消防队伍、巡夜队伍也在京城建立(见下图)。由此可见,宋朝(  )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15.(2024·东平一模)
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总数及所占比例对照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据上表可知(  )
A.南方的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经济重心南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C.北方的人口增长率比南方高
D.人口迁移促使新的民族回族形成
16.元朝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澎湖“隶泉州晋江县,至元(忽必烈年号)年间立巡检司”,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每年征收盐税中统钞十锭二十五两。元朝此举(  )
A.完成了全国统一 B.加强了边疆管理
C.进行了赋税改革 D.推行了行省制度
17.(2024·泰安三模)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中国历代王朝都注重对图中①地的管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在古时曾被称为西域
B.清朝在该地设立伊犁将军
C.该地最早隶属于中央政权是在元朝时期
D.西汉时曾在该地设立西域都护进行管辖
18.【船舶与中国制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造船技术有较大进步。船的种类很多,有运输船、战船等。如图是战国铜壶壶身刻有的水陆攻战图案。从图中看出,那时的人们已用长桨划船。
——摘编自杨槱《帆船史》
材料二 宋元时期,中国商船遍布东南亚和印度洋各港口。1974年,泉州出土了一艘宋代海船。据考证,该船船体剖面呈V字形,航行速度快,抗风浪能力强。一位西方学者写到,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指南针、船尾舵等导航和造船技术,哥伦布不可能远航到美洲。
——摘编自何国卫《中国木帆船》
材料三 1982—2020年中国造船业成就一览表
年份 成就
1982年 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2009年 船舶制造业跃居世界第一
2020年 出口船舶订单量占国际市场份额40%以上
(1)根据材料一,写出从中获取的战国时期关于船舶的历史信息。(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造船、航海技术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造船业发展的特点。(2分)
19.(2024·滨州中考)谚语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据以下谚语判断,该朝代是(  )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苏湖熟,天下足。
A.唐 B.宋
C.元 D.明
20.(2023·泰安中考)《宋史·文苑传》序言中说:“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材料反映出宋朝治国政策是(  )
A.轻徭薄赋 B.以德化民
C.八股取士 D.重文轻武
21.(2020·泰安中考)“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22.(2022·泰安中考)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占到54.5%;《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与唐代天宝年间相比,北宋初期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增长幅度较大。这一变化可以推断(  )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出现
C.北宋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
D.北民南迁进一步促进了南方发展
23.(2023·聊城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在宋代以前,统治者们都是把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市”和作为居民区的“坊”阻挡开来的……宋代不仅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更和现代一样开设了早市和夜市……
材料二 唐时全国人口在10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13个,而北宋10万户以上的城市约有40多个,到宋徽宗年间则上升到50多个。
材料三 宋以前的城市功能主要是作为行政中心,在宋时的城市由于坊市制度的打破,并且“交子”也逐步推广,商业大都市不断增加……宋代城市也逐渐演变为政治、经济并重的城市。
材料四 瓦舍的出现更是佐证了宋代市民丰富多样的生活,瓦舍是一个民间艺术演出场所,也就是普通老百姓娱乐的归处,在宋以前,这样的娱乐活动在普通老百姓面前是显得如此的奢侈……
——均摘自田利兰《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
(1)分别概括以上四则材料的内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因。(4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