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A(以偏概全,强加因果。)B(A“就能够避免AI的重构模拟”错误,依据为材料一第二段“当然,你的作品发表后也会很快进入数据库,赋予了AI对此类作品重构模拟的可能”。C“说明工程师的工作不具备不可替代性”错误。材料一第二段“原创的本质是发现和发明,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一个工程师,无法替代成百上千个作家”强调的是作家的原创的独特性和唯一性的特点,每一个作家的原创是不可替代的,成百上千个作家的原创不是一个工程师能够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创造的出来的,并非说明工程师的工作不具备不可替代性。D“不具备现实意义”,错误。材料二“AI技术虽然无法完全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但是这种‘百无顾忌’有可能会摩擦出新的火花。这种碰撞打破了传统文艺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很有可能绽放出新的美学呈现。”)3. C(“传统创作模式定被淘汰”太绝对,并且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的观点是:“站在人机文明的分水岭回望当下,文艺的使命不是与AI技术竞速搏斗,而应当成为科学技术洪流中永放光芒的灯塔,推动人类走向更丰润的精神高地。”)4. (4分)①相同点(2分):AI对文艺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它无法取代人类的原创。因为人类具有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精神世界。②不同点(2分):材料一表达了在与高科技的博弈中,作家是少数能够凭借原创性而不被AI取代的职业的观点。(1分)材料二表达了文艺的使命不是与AI技术竞速搏斗,而应当成为科学技术洪流中永放光芒的灯塔,推动人类走向更丰润的精神高地的观点,和AI技术能够助力文艺创作的观点。(1分) (不同点中,材料一答对给1分;材料二分两点,任答一点给1分)5.(6分)不同意。①AI写作的质量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使用者语言水平的高下。AI是在人类“投喂”的基础上生成作品的。人机交互的深度和训练的强度,决定着创作的品质。(2分)②人类创作的长处是无中生有,这种原创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想象和风格,它所呈现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2分)③人类在创作中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以AI的出现不能抹杀人与人之间语言水平的差距,想要更好地运用AI呈现人类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思想,我们必须具备更高的语言水平,更要努力学好语文。(2分)C (“早已泯灭”说法不准确,庖丁解牛是出于对技艺的热爱与自豪,并非泯灭了良知。)C (不是“正面表现”,是侧面烘托。)(4分)自信从容→震惊困惑→委屈孤独→挣扎解脱(①自信与从容:庖丁解牛前还悠闲地喝茶、磨刀,表现出一种对技艺的自信和对生活的享受。②震惊与困惑:当牛突然说出“刽子手”时,这让他感到震惊和困惑。③委屈与孤独:牛死后,庖丁感到很委屈,认为自己被误解,同时也感到孤独,因为他觉得世间没有人能理解他的技艺和内心。④纠结、挣扎与解脱:他怀念曾经作为牧童的日子,但又无法回到过去,在“镜中人”的挑衅下,庖丁内心的挣扎达到顶点。他最终选择自杀,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解脱自己,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艺术家”身份。1点1分,共4分。)(6分)①人物形象的复杂化:庄子寓言中的庖丁是一个技艺高超的行业翘楚形象,而在这篇小说中,庖丁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和内心挣扎。他既有对技艺的执着对完美的追求,又有对道德的困惑对人性的反思,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复杂。②情节的奇幻与离奇:小说中加入了牛会说话、庖丁与镜中人对话、庖丁的自杀和牛群的后悔等奇幻情节,使故事更具戏剧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为探讨人性和道德问题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③主题的深化与拓展:庄子寓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掌握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篇小说不仅保留了对技艺的描写,还引入了道德和人性的思考,探讨了“艺术家”与“刽子手”的矛盾,以及技艺背后的人性困境。④语言与叙事风格的创新:小说在语言和叙事上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风格,既有古朴典雅的描写,又有现代文的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和现代感。(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分析1分。任答3点给6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CEG11. B (《促织》“遽扑之”中“遽”意为“急忙、匆忙”。A.“终苟免而不怀仁”中“怀”意为“怀念”。D.《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适”意为“享有”。)12. D (“根本原因”错误。根据材料二,近代君王治国不如古代帝王的原因还有“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并且两个原因没有主次之分。13.(8分)(1)由此说来,仁义道德、善辩机智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方法。(所以,用来……的方法;持国,保全国家。每词1分,整体大意2分)(2)难以违背一个官员的私情,(可以)立刻成为万民的大害。(小情,私情;顿,立刻。每词1分,整体大意2分)14.(5分)①治理国家,制定措施应当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能盲目守旧。②官员应该秉持公正,杜绝私利干扰决策。③关注民生,以百姓为重。④重视文教与人才,重用有学问和识政体的人才来治国。(答出①给2分,答出②③④任意两点给3分。)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周文王地处丰、镐一带,方圆不过百里,他施行仁义的政策感化了西戎。进而统治了天下。徐偃王统治着汉水东面的地方,方圆有五百里,他也施行仁义的政策,有三十六个国家向他割地朝贡。楚文王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伐徐灭了徐国。所以周文王施行仁义得了天下,而徐偃王施行仁义却亡了国;这证明仁义只适用于古代而不适用于今天。所以说;时代不同了,政事就会随之不同。在舜当政的时候,苗族不驯服,禹主张用武力去讨伐,舜说:“不行。我们推行德教还不够深就动用武力,不合乎道理。”于是便用三年时间加强德教,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苗族终于归服了。到了共工打仗的时候,武器短的会被敌人击中,销甲不坚固的便会伤及身体;这表明拿着盾牌和大斧跳舞的德政方法只能用于古代而不能用于当今。所以说:情况变了,措施也要跟着改变。上古时候人们在道德上竞争高下,中古时候人们在智谋上角逐优劣,当今社会人们在力量上较量输赢。齐国准备进攻鲁国,鲁国派子贡去说服齐人。齐人说:“你的话说得不是不巧妙,然而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说的这套空话。”于是出兵攻打鲁国,把齐国的国界推进到距鲁国都城只有十里远的地方。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亡了国,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失了地。由此说来,仁义道德、善辩机智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方法(正道)。如果当初抛弃徐偃王的仁义,不用子贡的巧辩,而是依靠徐、鲁两国的实力,去抵抗有万辆兵车的强敌,那么齐、楚的野心也就不会在这两个国家里得逞了。古今社会风俗不同,新旧政治措施也不一样。如果想用宽大和缓的政策去治理剧变时代的民众,就好比没有缰绳和鞭子却要去驾驭烈马一样,这就会产生不明智的祸害。现在,儒家和墨家都称颂先王,说他们博爱天下一切人,就如同父母爱子女一样。用什么证明先王如此呢?他们说:“司寇执行刑法的时候,君主为此停止奏乐;听到罪犯被处决的报告后,君主难过得流下眼泪。”这就是他们所赞美的先王。如果认为君臣关系能像父子关系一样,天下必能治理得好,由此推论开去,就不会存在父子之间发生纠纷的事了。从人类本性上说,没有什么感情能超过父母疼爱子女的,然而大家都一样疼爱子女,家庭却未必就和睦。君主即使深爱臣民,何以见得天下就不会发生动乱呢?何况先王的爱民不会超过父母爱子女,子女不一定不背弃父母,那么民众何以就能靠仁爱治理好呢?再说按照法令执行刑法,而君主为之流泪;这不过是用来表现仁爱罢了,却并非用来治理国家的。流泪而不想用刑,这是君主的仁爱;然而不得不用刑,这是国家的法令。先王首先要执行法令,并不会因为同情而废去刑法,那么不能用仁爱来治理国家的道理也就明白无疑了。材料二:贞观元年,唐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人的意见,常有不同,有认同的也有反对的,推究原因(追根溯源)都是为了公事。但有的人对自己护短,不愿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人家有所批评,就在心里暗自怨恨。有的人为了暂且避开私人之间的嫌隙,互相顾惜面子,明知不符合政事的要求,却仍然随即施行。难以违背一个官员的私情,可以立刻成为万民的大害。这的确是亡国之政,你们这些官员特别需要注意防范。隋朝时候内外大小百官,办理政事犹豫不决、没有主见,而酿成祸乱,人们多不能仔细想想其中的道理。当时那些人都以为灾祸不会落到自己身上,当面顺从,背后乱说,总认为没有什么。到后来大乱一起,家和国统统丢失,即使有脱身的人,虽没有遭到刑戮,也是吃尽苦头仅免一死,还会受到世人的舆论谴责。你们身为大臣特别应该灭除私情,秉公办事,坚守正道,凡事互相启发帮助,不要上下一个腔调。”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说:“近代帝王和大臣治理国家,多半不如古代,不知是什么原因?”王珪回答:“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大都崇尚清净无为,以百姓为中心。然而近代的君王却是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任用的大臣,也不再是饱学经史的儒雅之士。汉代的宰相,没有谁不精通一种经书的,朝廷上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都引经据典,参照经书来决断,于是,人人懂得礼教,国家太平安定。近代却重视武功,轻视儒术,或施用刑律来治理国家,从而导致儒术受到破坏,古代淳朴的民风也荡然无存。”太宗听后认为他说的对。从此以后,官员中凡是精通儒学,又懂得治国之道的,大都得以提拔,并委以重任。15. B (颔联没有运用象征手法,是直接描写出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16.(6分)①通过“野田荒冢”和“满眼蓬蒿”,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慨叹。②借介子推典故,赞扬不慕荣利的高洁情操。③尾联表明无论贤愚最终都归于尘土,体现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或万物齐一的道家思想)。④雷雨催生万物与荒冢埋葬生命,展现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若合理可酌情给分。)17.(6分)(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2)且放白鹿青崖间 侣鱼虾而友麋鹿(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其他诗词符合叠词描绘自然景色也可给分。)(2分)A不可或缺 B息息相关(A处,传统手工业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对文化发展与传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空缺处可填“十分重要”意思的成语,如“不可或缺”“举足轻重”等;B处,上文中提及传统手工业受消费的刺激,可见传统手工业与社会发展与主要矛盾联系紧密,空缺处可填“联系紧密”意思的成语,如“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等。每空1分,共2分,其他成语符合语境亦可给分。)(3分)“融和”改为“融合”;“底韵”改为“底蕴”;“滨临”改为“濒临”;“锲合”改为“契合”。(改对一处1分,任答三点得3分)(4分)②去掉“旨在”或“为了” ③把“在一定程度上”放在“缓解”前(②处句子,“旨在”即目的在于,与“为了”表意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③处句子,“在一定程度上”在句子中作状语,应放置在动词“缓解”前。每处2分,共4分。)21. (4分)甲:传统手工艺实现了现代复兴乙:设计师与工匠的合作是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关键(甲处,后文提及“这一复兴”可见甲处应补充传统手工艺实现了现代复兴相关内容;乙处,根据前两个自然段可知段首应补充影响传统手工艺发展的因素,根据后文中“他们”“工匠和设计师”可知此处因素为工匠与设计师的合作,可见乙处应补充工匠与设计师的合作对传统手工艺发展的重要作用相关内容。每处2分,甲处需提及“传统手工艺”“复兴”关键词,乙处需提及“设计师与工匠的合作”且句式与二三自然段段首句子相似。每处2分,共4分。)(5分)因为有了政府政策的强大支持、当代社会消费的隐形刺激、工匠和设计师的紧密合作,所以传统手工艺得以焕发生机,重新融入现代生活。(原因概括全面准确3分,符合因果关系的要求2分。字数不符合要求扣1分)23.(60分)【审题指导】这是一道二元思辨类材料作文。语文教材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人文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生活?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自律与自由”的关系,并进一步思考如何健康生活、自我培养和保持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发挥了语文学科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成长,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作用。“自律”通常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自由”通常被理解为无拘无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二者看似对立,实则自律可能是实现更高层次自由的途径。材料“我因为自律,所以可以自由地奔跑”中,二者关系明确,学生可以提炼出“因为自律所以自由”“自律才能自由”或者“越自律越自由”等观点。“结合现实生活”旨在让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去探讨这个话题,甚至自我反思,应该如何更好地生活:管住嘴,迈开腿,锻炼身体控制体重,需要自律;放下手机,戒掉拖延症,需要自律;高质量完成学习计划,需要自律;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需要自律......当你真正能够做到自律,你才能自由地拥有健康的身体、饱满的精神、高效的执行力,成为那个想要成为的自己,能更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要想生活更精彩,更自由,就必须更自律。自由不是一味地放纵自我。在放纵中,你觉得你是自由的,其实你已成为自己的欲望的奴隶。相反,只有真正自律的人,才能更自由地去实现自己所想。当下自律,才能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成就未来更好的自我。自律的人,总是能严格地要求自己,朝着自己想要的目标奋斗,才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才能得到更多的自由。而不自律的人往往缺乏毅力和坚持,最终在遗憾和懊悔中放弃和失败,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正所谓,越自律,越自由。【参考立意及评分细则】一、准确理解“自律”与“自由”的内涵,能结合现实生活论证清楚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且对如何健康生活、自我培养和保持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中“自律与自由”的关系论述透彻,内容充实,思想深刻,体现思辨,逻辑清晰,语言优美。(56—60分)二、准确理解“自律”与“自由”的内涵,能结合现实生活论证清楚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体现对如何健康生活、自我培养和保持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中“自律与自由”的关系的思考,内容充实,思想深刻,体现思辨,逻辑清晰,语言优美。(51—55分)三、准确理解“自律”与“自由”的内涵,能结合现实生活论证清楚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内容较充实,思想较深刻,体现思辨,逻辑较清晰,语言流畅。(45—50分)四、较准确理解“自律”与“自由”的内涵,基本上能结合现实生活论证清楚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内容较充实,思想较深刻,逻辑较清晰,语言较流畅。(40—44分)五、不能准确理解“自律”与“自由”的内涵,不能结合现实生活论证清楚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或未结合现实生活来论证,内容不充实,思想不深刻,逻辑不清晰,语言不流畅。(36—39分)六、只写到了“自律”或“自由”。(20-35分)七、抛开材料另起炉灶,没有写到“自律与自由”。(不得超过20分)【评分标准】一、作文评价整体要求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思想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切合题意,符合试题的材料、情境与任务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思考具有独立性;表达准确流畅,合理运用词语、句式、修辞等。2025届高考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答案(共6页)第2页二、作文等级评分标准项目 一等(20-16) 二等(15-11) 三等(10-6) 四等(5-0)基础等级 内容2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中心突出 中心明确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发展等级 特征20分 深刻 较深刻 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丰富 较丰富 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有文采 较有文采 略有文采 个别语句较精彩有创意 较有创意 略有创意 个别地方有新意三、评分说明: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选择角度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涉及的范围。选择角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的属于“符合题意”。与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依据“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①深刻:A.透过现象看本质;B.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C.观点具有启发性。②丰富:A.材料丰富;B.论据充足;C.形象丰满;D.意境深远。③有文采:A.用词贴切;B.句式灵活;C.善于运用修辞手法;D.文句有表现力。④有创意:A.见解新颖;B.材料新鲜;C.构思新巧;D.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E.有个性特征。(3)套作或文体不明确的,适当扣分:抄袭的,“基础等级”在第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抄袭作文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整体构思、主要情节,或者主要观点、论证模式、重要论据、70%以上的文字雷同,则视为抄袭。抄袭作文最多只能给10分。抄袭试卷上阅读题材料的作文,扣除抄袭部分字数后再进行评价。(4)关于未完卷作文①缺题目扣2分。②字数达到600以上而不足800字的,按正常卷评分,每少50字扣1分,扣完4分为止。字数在200—600之间的,内容项和表达项原则上不得超过三等上,发展项不给分。不足600字的,得分不超过20分。不足400字的,得分不超过10分。不足200字的,得分不超过5分。(5)关于三、四等内容的作文①内容项三等的作文,表达项判分无限定,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顶多相邻项给分,不可跨类给分。内容四等的表达项不超过二等中。②与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沾边的套作在三等及以下评分。(6)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2025届高考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25年4月23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 分注意事项: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无论你是否承认,对于文学创作来说,真的是未来已来。毫无疑问,AI(人工智能)这个令人惊讶的智能工具对千百年来固有的写作模式造成碾压之势,有的作家出现恐慌不难理解。我用DeepSeek尝试过文学评论的写作,当“投喂”到位,现有模型输出的文本质量足以令人惊讶。但是,AI毕竟是在“投喂”基础上通过计算、训练生出的答案,“投喂”是前提,也是基础,也就是说你输入的数据,决定了AI输出的结果。人机交互的深度和训练的强度,决定着内容创作的品质。我觉得AI对文学创作来说如同碾磨,它把谷物碾磨成可以食用的精粮。显而易见的是,不论精粮以何种形状、味道呈现,前提要有谷物,离开谷物,机器只能空转。AI只能在已有的区块链中对数据进行搜索、重构和模拟,它不会无中生有,而作家则不同,作家的长处恰恰是无中生有。面对无法抗拒、无处逃避的高科技碾压,作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类型化、同质化、概念化的创作套路肯定不能再用,因为AI完全可以取代那些无效的重复劳动。作家唯一的办法是在原创上下功夫,在创作中加大“提纯”力度。所谓“提纯”,就是滤掉AI能够合成的桥段和语言,在“这一个”上做足做透文章。当然,你的作品发表后也会很快进入数据库,赋予了AI对此类作品重构模拟的可能,但毕竟你已经领先了AI一个身位,作家创作的价值已经得到体现。提升文化原创力,推出更多精品力作,这是文学应对一切不确定因素的法宝。无论AI怎么发展,它靠的是计算,这就是很多科学家所认同的“计算决定未来”。事实上作家创作从来不靠计算,靠的是独特的感受,是合乎逻辑的想象和具有自我风格辨识度的表达。AI也可以生出感受,但那是在别人感受心得上的撷取;AI也有想象,但它的想象总是似曾相识;AI也会有表达风格,但那是学院派论文式的统一样貌。原创的本质是发现和发明,它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决定了它的不可替代性。一个工程师,无法替代成百上千个作家。从这个视角看,在与高科技的博弈中,作家是少数能大口呼吸的胜出者。(摘自滕贞甫《做大口呼吸的胜出者》)材料二:当DeepSeek在短时间内完成一首诗的创作,当Midjourney用参数矩阵编制视觉盛宴,文艺创作将不再是亭台楼阁里的春华秋实。AI技术虽然无法完全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但是这种“百无顾忌”有可能会摩擦出新的火花。这种碰撞打破了传统文艺工作者的思维模式,很有可能绽放出新的美学呈现。纵观人类历史,每次裂变都会孕育新的机会,敏锐的艺术家应该具备这些感知时代变革的能力,大胆学习研究新生事物,让传统艺术创作插上新的时代翅膀。AI技术将会开创人机合作的美学新大陆。19世纪照相技术的诞生迫使绘画走出写实的牢笼,催生了印象派的光影革命。今日AI技术更具颠覆性,它不仅能模仿现有风格,更能生成人类想象之外的视觉形态和听觉体验。AI帮助艺术家打开想象空间,呈现更加瑰丽而多彩的世界。人类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即使有了AI技术的加持,这种追求也不会有本质改变。就像敦煌壁画历经千年岁月依然震撼人心,正是因为那些斑驳色彩中凝结着无数前辈画工对信仰的虔诚。这种生命体验,始终是文艺不被技术奴役的精神原乡。站在人机文明的分水岭审视当下,文艺的使命不是与AI技术竞速搏斗,而应当成为科学技术洪流中永放光芒的灯塔,推动人类走向更丰润的精神高地。(摘自谷好好《文艺的使命不是与技术竞速搏斗》)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因为DeepSeek能够写出高质量的文学评论,所以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未来已来。B. 当人类的“投喂”到位时,AI也可以“写出”令人惊叹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C. 作家创作靠的是独特的感受,是合乎逻辑的想象和具有自我风格辨识度的表达。D. 即使有了AI技术的加持,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也不会有本质改变。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只要作家擅长“无中生有”,在原创上下足功夫,就能够避免AI的重构模拟。B. AI的文学创作是通过人机交互的计算和训练生成的答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原创。C. 一个工程师,无法替代成百上千个作家,说明工程师的工作不具备不可替代性。D. AI的“创造力”受限于既往训练数据的关联性,难以突破既有范式,不具备现实意义。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AI汇聚着、学习着既往的经验和技能,这对艺术家来说提出了更高的创作新基准。AI可模仿《千里江山图》的笔触,却无法重现王希孟作画时“江山入梦”的生命体验。由多模态AI“执笔”的创作越来越多,创作周期大大缩短,传统创作模式定被淘汰。在AI赋能下,创作不再局限于技术门槛,而是更多地倚重创作者的思想本身。概括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异同。(4分)在AI技术的加持下,“文章千古事”不再需要殚精竭虑,“七步成诗”“一字之师”的隐喻逐渐被技术革命瓦解。有人说,AI的出现抹杀了人与人之间语言水平的差距,我们不再需要努力学习语文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由。(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庖丁解牛胡炎有人请庖丁解牛。其时庖丁刚刚睡醒,正在细细梳发。近午的日光斜照窗棂,在墙壁上投下朦胧的光影。庖丁也站在光影里,形销骨立。他听到了来人的声音,不急,衣冠整齐后,这才打了个哈欠,缓步出门。上午睡觉,是庖丁的习惯。来人奉上酬银。庖丁瞟一眼,银面肃然。酬银自是不菲,这是庖丁的身价。“有劳了!”来人赔笑,拱手。“申时到。”庖丁说。来人点头,告辞。“好草好料,别委屈了牛。”庖丁唤住他,叮嘱。来人诺诺。庖丁坐在院中石桌旁。①石桌一尘不染,光华如砥。石桌的上方,是一棵老杏树,疏枝繁叶,有鸟雀啄着青杏,自在鸣啭。庖丁沏了菊花茶,轻啜慢品。清苦中的淡香,入喉便浸淫了灵魂。再吃几块茶点,便做午餐了。庖丁只吃素食,从不食肉。然后,磨刀。磨得很细、很轻。磨刀声如风行水上,有绵长的乐感。用抹布擦拭干净,刀映着日光,有如明镜。庖丁在刀背上看自己的脸,眉似弯弓,目如悬月。庖丁微微笑了笑,又以食指试刀刃,似触未触间,一粒血珠饱满如豆。庖丁把食指含在嘴里,吮了。牛很壮硕,毛色黄亮。庖丁端详一阵,甚是满意。院中早拥了一众看客,引颈翘足,观赏庖丁的绝技。庖丁仍不急,柔柔地抚摸牛脊。良久,再抚牛的面颊。庖丁的手柔若无骨,分明不是拿刀的手。牛一动不动,眼神迷离。庖丁退后一步,对牛说:“我们开始吧。”牛眨了下眼睛,有泪花闪动。“不怕。”庖丁笑笑,取出刀来。众看客屏息敛声,四下静得落发可闻。刀抖碎了日光,走进牛的肌肤。绵延时,宛似游龙;迅疾时,寒光四溅,波月飞花。酉时,刀入鞘内,庖丁背着手,看眼前的牛。牛依旧站立着,尚有鼻息。“刽子手!”牛哞叫了一声,说。庖丁一愣,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听到牛说人话。②日已偏西,夕阳里有血光。牛被血光涂染,徒增了几分悲壮。“你说什么?”“刽子手!”庖丁说:“不,我是艺术家。”牛拼尽了最后一丝气力:“刽子手从不说自己是刽子手。”话落,身体分作两半,轰然倒地。暮色黏稠,庖丁在暝晦的路上独行。外物皆似隐去,唯余那头会说话的牛。庖丁看到自己的刀在牛身上开花。美,美极了!打他将解牛技艺练到炉火纯青时,这花已开了二十余年。可是,牛说他是刽子手。庖丁忽而泪湿双目,世间,终是知音难觅。月色清寒,浴着落泪的庖丁。庖丁感到很委屈,也很孤独。牛说:“上山吧。”“为何?”“你曾是我们的朋友。”③山道崎岖,草莽在月色中匍匐。有虫鸣和溪涧之声传来,辽远空明。满天繁星童谣般闪烁。草香雾气一样缭绕,让庖丁有些恍惚。庖丁看到一个少年,剔着瓦块头,骑在牛背上,口含柳叶,吹着清亮的柳笛。山雀在柳笛中舞蹈,甚而有胆大者,落在他的肩上,与他戏耍。庖丁恍然想起,自己曾是个牧童。影影绰绰,果然有一群牛。这些牛中,有他牧养过的,也有它们的亲人、子孙和朋友。庖丁心头一热,加快了脚步。近了,群牛化作一团乱影,消逝无踪。庖丁怅然四望,心底忽而生出一股苍凉。月光漫泄、收拢,在他眼前站成了一面银镜。镜中人气质卓然,向他微笑。“以解牛之技而冠天下者,非庖丁莫属。”镜中人说。庖丁拱手一揖:“谬赞了。”镜中人庄重了神色,道:“既可解牛,则人宜可解,不错吧?”庖丁震了一下,无话。“这般沉默,是不能,还是不敢?”镜中人冷笑,兀自脱了衣服,亮出清朗的肌体。庖丁也冷笑了。抽出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着镜中人,若笔走龙蛇,舞得潇洒自如,舞得狂放无羁。不消半个时辰,庖丁收手,掷刀于地上,发出叮当脆音。“你是个真正的艺术家。”镜中人说。须臾,头颅坠落,全身作千百碎块落入草丛,噗噗有声。是夜,牛哞雄浑,响彻夜空。男牛、女牛、大牛、小牛,用哞唱庆贺一个仇人的死亡。然而不久,它们便后悔了。它们迎来了笨拙的屠夫,那些屠刀不仅拙劣,而且足够凶狠。活着的牛们,开始深深地怀念庖丁,怀念那些死在庖丁手里的牛——那样幸福而优雅的死亡,已成这世间的绝唱。不过,也有人说,庖丁没死,午夜时分,他在月色里磨刀。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小说想象力丰富,情节离奇动人。牛突然说的一句“刽子手!”使得小说陡生波澜,故事由此逐渐走向高潮。B. 文中两处加点的“艺术家”,情感由浅入深,体现了庖丁对于牛眼里的“刽子手”到底是不是“艺术家”的思考和判断。C.庖丁看到一个骑在牛背上的“少年”,那个“少年”也许是曾经与牛亲密无间的自己。“少年”唤起了他早已泯灭的良知。D.本文的结尾“庖丁没死”,“他在月色里磨刀”,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让读者自己去猜测和想象,使故事更具吸引力。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小说开头运用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如“细细梳发”“不急”“缓步”“形销骨立”等,表现出人物的从容自信、气质脱俗。B. 小说①处的景物清幽静谧,②处景物增添了几分苍凉,③处景物空灵辽远,景物的变化令人感觉到故事气氛的变化。C. 小说善用对比,如庖丁自杀后,牛开始“用哞唱庆贺”,不久“便后悔了”,这里用牛前后态度的不同,正面表现庖丁技艺非凡。D. 小说语言颇具特色,如“银面肃然”“引颈翘足”“拱手一揖”“暮色黏稠”等,古朴典雅、凝练传神,极具表现力,令人回味。8. 请梳理文中庖丁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9. 有评论认为这篇小说“将庄子的寓言故事《庖丁解牛》巧妙改写,进行了重新解读,让人耳目一新”,请简要概括并分析“新”在哪些方面。(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战,铁铦矩者及乎敌,铠甲不坚者伤乎体。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异则备变。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齐人曰:“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以为界。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循徐、鲁之力使敌万乘,则齐、荆之欲不得行于二国矣。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乱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节选自韩非子《五蠹》)材料二:贞观元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卿辈特须在意防也。隋日内外庶官,政以依违,而致祸乱,人多不能深思此理。当时皆谓祸不及身,面从背言,不以为患。后至大乱一起,家国俱丧,虽有脱身之人,纵不遭刑戮,皆辛苦仅免,甚为时论所贬黜。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二年,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曰:“近代君臣治国,多劣于前古,何也?”对曰:“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净,以百姓之心为心。近代则唯损百姓以适其欲,所任用大臣,复非经术之士。汉家宰相,无不精通一经,朝廷若有疑事,皆引经决定,由是人识礼教,治致太平。近代重武轻儒,或参以法律,儒行既亏,淳风大坏。”太宗深然其言。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人之情性A莫先B于父母C皆见爱D而未必治也E虽厚F爱矣G奚遽H不乱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怀,安抚、感化。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终苟免而不怀仁”的“怀”意义不同。B. 遽,遂、就。与《促织》中“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的“遽”意义相同。C. 本,推究原因。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抑本其成败之迹”中的“本”意义相同。D. 适,满足。与《赤壁赋》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中的“适”意义不同。1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韩非子通过对比文王与徐偃王,子贡与齐人的事例,论证了“世异则事异”的观点。B. 韩非子不赞成儒、墨称颂先王兼爱天下的做法,认为君王爱民如子未必能治理好国家。C. 唐太宗指出隋朝的大小官员处理政事时多因私废公,提醒大臣们尤其要注意防范。D. 王珪认为近代君王不能做到以百姓为重,这是他们治国不如古代帝王的根本原因。13. 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2)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14. 从治国理念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出发,谈谈这两则材料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启示。(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①,士甘焚死不公侯②。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③。注释:①《孟子》中的一则寓言。齐国有一人,每天外出向扫墓者乞讨祭祀后留下的酒饭,回家后却向妻妾夸耀是别人请自己吃饭。②士,指春秋时的介子推。③丘,指坟墓。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以乐景衬哀情,与“野田荒冢只生愁”形成反差,突出清明的特殊氛围。B.颔联“雷惊天地”“雨足郊原”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温柔,象征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发。C.颈联运用典故,分别以“乞祭余”和“焚死不公侯”表现人性的卑劣与士人的高洁。D. 本诗由对比的景到对比的人生,感悟生死,在看似消极的结论中满含无限愤懑之情。16.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哪些情感态度和人生感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好的音乐即使已经演奏结束,仍能让听众沉浸其中,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即从侧面展现音乐魅力。(2)“鹿”幽居山林,恬淡安静,文人也常借其表达隐逸与超脱等情怀,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与苏轼《赤壁赋》中的“ ”。(3)诗词中常使用叠词,将自然景色描绘得形象生动,例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小题共5题,18分)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激发文化活力、传承文化精髓发挥着 A 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各方力量的推动,(甲)。这一复兴不仅体现在手工艺本身的技艺传承和创新,更体现在其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这一复兴趋势可归因于多方面的因素。①首先,政策支持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外部动力。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和扶持政策,旨在为了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③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主导的保护虽然能够缓解传统手工艺在一定程度上的生存压力,但无法更深层次地激发传统手工艺的活力。④因此,还需要探索“造血式”的保护方式,通过发挥传统手工艺的自身魅力,抓住当下消费特点,将其融入到大众的日常消费实践中。其次,消费的刺激成为传统手工艺发展的隐形推手。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不仅映射出整个时代和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密切关注,更与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 。在后工业时代,传统手工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转向催生了新的消费实践。传统手工艺以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审美价值,在当代文化消费市场上备受青睐,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手工艺爱好者加入到这一领域中,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乙)。他们共同探索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和之道,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韵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作品。引入工匠和设计师的合作机制,能够使得滨临失传的工艺技法得以传承,能展现新的设计元素,还能让其与现代人的消费风格、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更加锲合。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19. 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个字。(4分)22. 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不超过65字。(5分)四、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因为自律,所以可以自由地奔跑。——白岩松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5届高考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试卷(共8页)第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docx 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语文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