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黄鄂鄂”2025年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届高考模拟考试
高三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2025年4月24日上午 试卷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上海市“以物为中心”的居住区模式向“以人为本”的社区生活圈模式(半径约1.2KM)转变,致力于智慧城市、全龄友好,提升城市竞争力,顺应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趋势。新加坡也有类似的覆盖范围更广的“二十分钟市镇”模式(半径约4.8KM)。图1是上海市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图1
1.上海市“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发展模式与传统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更关注空间尺度的精准划分 B.更注重人口密度的均衡分布
C.更强调时间尺度的核心作用 D.更依赖交通网络的覆盖程度
2.上海市在规划 “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时,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与儿童游乐场集中布局于社区中心附近。这种布局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地形平坦度 B.人口年龄结构 C.土地租金成本 D.区域经济水平
3.上海市的“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模式与新加坡的“二十分钟市镇”模式在空间范围上存在差异,其根本原因是(  )
A.城市文化认同差异 B.主导交通方式选择不同
C.人口密度分布不均 D.政策法规限制强度差异
临颍县作为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粮食年产量约70万吨,年加工量300万吨。上世纪90年代临颍县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之后,又抓住国有企业改制和建设产业集聚区的机遇,吸引20多家闽籍大型休闲食品企业抱团进驻,坚持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同构、农食融合。推动“食药同源”、预制菜、健康营养食品等新赛道,迅速发展的休闲食品产业让临颍县成为“中国休闲食品之都”。图2是临颍县位置及主要交通线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图2
4.临颍县休闲食品产业集聚度高的核心优势是(  )
A.本地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B.地处平原,本县粮食原料充足
C.产业协作紧密,配套完善 D.航空运输发达,利于产品出口
5.临颍县从“粮食加工县”向“休闲食品之都”转型的关键举措是(  )
A.扩大耕地面积,提升粮食总产 B.承接闽商产业转移,引进知名品牌
C.降低劳动力成本,压缩生产开支 D.限制传统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
6.临颍休闲食品产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主要表现为(  )
①促进邻县粮食种植结构单一化 ②推动包装、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
③导致周边县市劳动力流入临颍 ④加剧黄淮平原水资源短缺问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淮河流域某区域历史上水环境复杂,洪涝灾害频发。传统乡村聚落的水环境适应性选址与布局特征透露着先民的生态智慧。乡村聚落的选址按距离水域的远近划分为亲水型(H≤100m)、近水型(100<H≤500 m)和远水型(H>500m)三类。曾经塆、冲、洼、河、围等“涉水”地名占当地乡村地名总数的40%。“冲”类聚落多呈阶梯状布局利于雨水排出,分散组团利于雨洪灾害发生时分散风险。图3是淮河流域某区域河湖库塘水域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图3
7.该区域传统乡村聚落近水型选址占比最高,其主要原因是
A.完全规避雨洪风险,确保安全 B.兼顾取水便利与雨洪缓冲需求
C.主要用传统风水观念指导选址 D.依赖发达水利工程技术支撑
8.下图中依次符合蓄排一体和“聚落—河塘—农田”多级防御系统的聚落组合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9.“冲”类聚落出现频率最低的县级行政区是
A.a B.b C.c D.d
在贵州省松桃县磐石镇酉水流域,存在一套特殊的红白互层岩溶地貌景观,凹凸有序:凸层以红色泥质灰岩为主、凹层以白色灰岩为主。岩层颜色的差异与其不同化学元素的含量有关。研究人员发现凹层灰岩(组分主要为碳酸盐)力学强度和抗风化能力高于凸层泥质灰岩(岩石组份为泥质包裹的碳酸盐混合物)。曾经覆盖在岩层上方的土层是形成红色岩溶景观独特形态的重要条件。图4是红白互层岩溶地貌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0~12题。
图4
10.与凹层灰岩比较,从岩层特点和形成环境看,凸层的泥质灰岩
①富含钙元素 ②富含铁元素 ③浅海静水环境 ④扰动浑水环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 红色岩溶景观凹凸有序特征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A.风化作用差异 B.风力侵蚀差异 C.溶蚀作用差异 D.构造抬升差异
12.最上层的覆盖土层对红色岩溶景观形成的意义是
①阻挡地表风化 ②提供高浓度CO ③保持侵蚀性孔隙水 ④加快侵蚀与搬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冷池是指冷空气从山地较高处向下流动,在地势低洼的山谷汇集的冷空气池。浙江杭州西湖龙井产区丘陵与山谷相间,易形成冷池现象,造成明显经济损失。科技人员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更加精准为茶农提供因冷池导致霜冻害发生的监测预警服务。图5为西湖龙井产区梅灵山谷及周边地区景观图。据此完成13~15题。
图5
13.西湖龙井产区冷池最易发生和维持的天气多是
A.阴雨寡照天气 B.强风沙尘天气 C.晴天和多云天气 D.持续性降雪天气
14. 基于RS和GIS识别与分析西湖龙井产区的冷池易发区时,优先选用的主要判别指标是
A.海拔、植被覆盖度、日照时长 B.坡度、地表封闭程度、地表凹凸程度
C.土壤类型、年降水量、风向频率 D.山谷宽度、河流密度、年平均气温
15. 西湖龙井产区冷池易发区域内的典型冷池发生对春茶生产的主要影响是
A.提高茶叶光合作用效率 B.背阴洼地霜冻发生频率更高
C.茶树萌芽期有显著提前 D.增加病虫害发生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种植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优质稻米产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水稻种植面积为31万亩。随着灌区的开发建设,水稻种植区域逐步由南向北延伸,在地势低洼、湖泊湿地密布、土壤盐碱突出的灌区北部最为集中。种植规模最大的2012年达到127万亩,之后按“以水定产”原则快速压缩,到2022年仅剩44万亩。近年来,宁夏水稻种植发生革命性改变,由传统的水田育秧苗插秧种植改为旱直播种植(无水耕整地,将稻种直接播入稻田),直播面积和综合生产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是全国首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省区。图6是宁夏地形和主要水稻分布区示意图。
图6
(1)说明宁夏引黄灌区生产的水稻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5分)
(2)分析在宁夏引黄灌区机械旱直播种植水稻的优越性。(6分)
(3)分析未来在宁夏引黄灌区适度扩大水稻种植规模的生态环境效益。(6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滇池流域城市发展受地形限制显著,建设用地出现“向湖”、“爬坡”扩张的现象。城市建设用地平均海拔从2000年的1910m上升至2020年的1924m,各海拔区间的建设用地面积均呈增加态势。滇池流域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诸要素影响显著。图7是滇池流域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阶段示意图。
图7
(1)从水土资源利用角度,说明滇池流域“向湖主导型” 扩张模式带来的国家安全风险。(4分)
(2)分析“爬坡主导型”区县建设用地扩张对当地地形地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8分)
(3)请以“山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为滇池流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更新发展提出建议。(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勒拿河位于53°~73°N、105°~130°E,发源于西伯利亚中南部山脉,北流汇入北冰洋,流域面积 2.49×106km2。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较高,约93%的面积分布有多年冻土。流域内仅有一座大型水库,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小。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近80年来流域内的气候和径流变化明显:平均每10年间,气温上升0.18℃,降水量增加4.7mm,径流增加399m3·s-1。各个季节的径流均呈增加趋势,且年内春季,夏秋季和冬季三个时段特点各异。图8:勒拿河各月气温、降水与径流量示意图,图9:勒拿河月平均径流变化趋势示意图。
图8 图9
(1)据图简析近80年来一年中春季,夏秋季和冬季三个时段勒拿河径流增加的不同原因。(6分)
(2)分析春季径流增加对勒拿河下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6分)
(3)针对勒拿河下游地区潜在的春季洪水风险,说明应对的措施。(8分)
2025届高考模拟考试 高三地理试卷(共8页)第1页2025届高考模拟考试高三地理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代城市规划以时间可达性为核心,突破传统物理空间限制。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核心特征是以时间(步行15分钟)而非关注传统城市发展的空间范围(如半径1公里)或人口规模(如5~10万人)为主导 。选项A和B是传统规划的关注重点,D选项虽涉及交通,但非核心理念差异。所以C选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本导向的城市功能布局。社区设施的集约化布局需优先匹配服务对象特征。老年人和儿童拥有更多富裕时间,出行总时长短,单次出行时长短,对设施可达性、便利性的要求高,对菜场、社区食堂、医养服务的需求较高。老年人和儿童活动范围较小,集中布局可提升服务效率,体现“全龄友好”理念。A选项和C选项属于次要区位因素,D选项与设施的普惠性矛盾。所以B选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活动范围的影响。上海市以步行主导(半径约1.2km),新加坡则综合步行、骑行和公共交通(可达4.8km,范围更广),中外案例对比分析,交通方式差异导致时间对应的城市空间尺度变化 。A选项和D选项未直接关联空间尺度逻辑,C选项人口密度可能影响设施密度,但非范围差异主因。所以B选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产业集聚与区位选择。尽管临颍是粮食主产区,但其年加工量(300万吨)远超本地产量(约70万吨),需依赖周边粮食调入, 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产品出口主要依赖铁路和公路运输,而非航空。临颍县形成了从原料种植、加工、包装到物流的完整产业链,企业协作效率高。C选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区域发展与产业转型。临颍耕地面积稳定,转型核心并非扩大种植,而是深加工,A选项错误。产业发展,经济水平提高,要增加劳动力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C选项错误。临颍通过承接福建食品产业转移(如盼盼、亲亲等企业入驻),形成品牌集群效应。B选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产业布局与区域影响。临颍推广订单农业,引导周边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和临颍休闲食品工业原料所必须的农产品,促进种植结构优化,①错误。④中“黄淮海平原水资源短缺”不属于休闲食品产业的带动作用,④错误。临颍食品产业发展规模大,企业多,用工需求大,导致周边县市部分劳动力流入临颍,③正确。临颍的食品产业带动当地及周边粮食生产,加工,包装、彩印、物流等配套产业的发展,②正确。所以B选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河流水网对传统乡村聚落区位选择的影响。完全规避雨洪风险需更远距离,A选项错误;传统风水观念只是科学权衡选址的一种不完全的指导,C选项片面;D选项与历史背景不符。近水型选址在100~500米范围内既能保证取水便利性,又通过距离缓冲降低雨洪风险,体现“趋利避害”的生态智慧,B选项正确。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乡村聚落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是“冲”,指山区中由河流或者汇水路径冲刷形成的小块平地;④是“河”,指较大的自然河流流经的陆地;①是“塆”,是山区中两面或三面靠山,一面开阔,枕山面水的小块平地, 塆类聚落利用地形汇集雨水,通过街巷疏导和水塘截留,蓄排一体;④是“围”,指在自然村落四周人工挖沟或者水塘将村落环绕起来用以防御的聚落类型。故A选项正确。
9.答案:D 解析:冲类聚落地名主要沿淮河南岸支流上游一线分布, 在地形选择上,该类聚落在地形选择上倾向于地势较高的位置,并巧妙地避开山谷地带汇水路径,利用自然地形作为防洪的屏障。图中四个县级行政区中,d地势最低,出现“冲”类聚落的频率最低。故D选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岩性与沉积环境。与凹层灰岩比较,凸层泥质灰岩钙元素含量更低,岩石显现红色的元素主要是 Fe元素,并以赤铁矿的形式进入沉积岩,成为颜色的主要来源。在沉积环境中,静水环境形成纯碳酸盐岩,而流水扰动静水环境且带来泥质往往形成泥质灰岩。泥质灰岩形成过程中受控于流水动力的大小及物源物质的远近,这种由沉积相控制的灰岩—泥质灰岩互层结构是本区域成景的重要要素。故D选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貌动力机制。灰岩(凹层)碳酸盐含量高,溶蚀速度快;泥质灰岩(凸层)因泥质阻隔溶蚀速度慢。这是差异溶蚀作用的结果。故C选项正确。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貌形成的外部条件影响。覆盖土层的功能包括阻挡地表风化:保护母岩免受物理剥蚀,维持差异溶蚀基础。提供高浓度CO :土壤微生物代谢产生CO ,形成酸性地下水促进溶蚀。保持侵蚀性孔隙水,土体保水性延长溶蚀作用时间。覆盖土层减缓了地表侵蚀而不是加快侵蚀与搬运,④错误。故A选项正确。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冷池形成机制。冷池形成的关键在于夜间强烈的地面辐射冷却,促使冷空气沿坡下沉至低洼处聚集。阴雨寡照天气由于云量较多,白天太阳辐射减弱,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也受到抑制,不利于强烈冷池的发展。A选项错误。强风沙尘天气与持续性降雪天气与冷池发生没有明显关联,B选项和D选项错误。晴天因无云层覆盖,辐射冷却最显著,利于冷池形成。多云天气较高的湿度减少了白天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夜间保温作用增强,降低昼夜温差,延缓地表温度回升,增强了大气稳定度,抑制了垂直对流的发展,延长了冷池维持时间。故C选项正确。
1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是地形在冷池形成中的作用。坡度直接影响冷空气的流动与堆积。较小的坡度会减缓冷空气的下沉速度,使其更易在低洼区域滞留,从而形成冷池。相对高度百分率反映了地形的封闭性。相对高度越低(如山谷、盆地),冷空气越易在夜间因辐射冷却形成低温区,且地形屏障(如山脊)会阻碍冷空气向外扩散,增强冷池的持续性。地表凹凸程度中的凹形地形(谷地、盆地)增强冷空气的聚集效应,凸形地形(山脊)促进冷空气的扩散。凹形地形通过阻挡冷空气的水平运动,延长其滞留时间,从而增加逆温频率和冷池强度。故B选项正确。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气象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知识点。典型冷池发生因冷空气滞留和辐射降温,易形成低温霜冻,加剧霜冻发生概率和持续时间,减少产量,还破坏茶叶内含物质平衡,影响风味。但光照条件变化不大,茶叶光合作用效率无明显变化,A选项错误。低温霜冻会导致茶树萌芽期推迟(延后),萌芽期缩短,故C选项错误。低温会杀死害虫和虫卵,使病虫害减少,故D选项错误。山谷低洼处夜间冷空气堆积形成“冷湖”,比山坡中部气温低2~3℃,霜冻持续时间长9小时,背阴洼地与向阳坡地的温差可达4~5℃,导致山谷低洼处局部霜冻发生频率更高。故B选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1)地势平坦开阔;土层深厚;便于灌溉与排水,旱涝无虞;气候干燥,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病虫害轻,污染源少。(每个要点1分,答出其中的5个要点,给5分)
(2)节约水资源,提高肥、水、农药的使用效率;(一次性完成播种、压种、埋土、施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需求,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过程智能化、精准化、机械化,有利于规模化种植和稳产、高产。(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的3个要点,给6分)
(3)通过水稻田灌溉,淋洗土壤表层盐分和碱分,缓解当地的土壤盐碱化;灌溉过程中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维持和增加湿地面积,调节小气候;活跃水体循环,加快水资源更新速度,提升水体自我净化能力,净化水质。(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的3个要点,给6分)
17.(1)①环湖开发挤占湿地和农田,威胁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2分)②向湖扩张加剧滇池水体污染,破坏湖泊自净能力,增加环境安全风险。(2分)
(2)①加剧地形破碎化,水土流失风险增加(2分);②高坡度开发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2分)。③破坏原生植被,降低生物多样性(2分);④坡地开发使入湖污染物增加,水质下降(2分)。
(3)①划定高坡度禁止建设区,保护陡坡生态(划定城市增长边界)(2分);②推动“紧凑城市”模式,优先利用存量土地(存量用地更新,减少对坝区耕地的侵占)(2分);③建立“环滇池生态绿环”(加强生态廊道建设)(保留生态涵养空间),统筹开发与保护(2分)。
18.(1)春季:气温升高,积雪加速消融和春季降水的补给;(2分)夏、秋季:降水的贡献;(2分)冬季:气温升高导致冻土退化(活动层厚度增加),更多冻结水进入径流,致使径流增加。(2分)
(2)可能导致下游地区洪水频率和强度上升,(洪水风险增加);加大水流速度,加剧河道侵蚀;下游湿地面积扩大,提高土壤湿度;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水资源供应增加,向北冰洋输送淡水增加。(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的3个要点,给6分)
(3)实时监测春季气温、积雪消融情况和径流变化,建立和完善洪水预警系统;加固河岸疏浚河道,加强管理;优化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洪水高风险区大规模建设开发;修建水库或蓄洪区,调节春季径流,减少洪水峰值流量;制定应急预案,进行社区应急演练;保护和恢复湿地,发挥蓄水和缓冲功能;加强国际合作与数据共享,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洪水风险。(每个要点2分,答出其中的4个要点,给8分)
2025届高考模拟考试 高三地理试卷(共4页)第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