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7张PPT)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四)√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pàn),容不得闭塞(sè)。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B.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huǎng hǔ),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C.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xiān)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lì)石堆上竖起三脚架。D.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lòu)琢(zhuó)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D [A项,“羁绊”的“绊”应读“bàn”;B项,“恍惚”的“惚”应读“hū”;C项,“鲜有人迹”的“鲜”应读“xiǎn”。]√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缔固。C.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桨以迎将军者乎?D.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D [A项,“翻来复去”的“复”应为“覆”;B项,“根深缔固”的“缔”应为“蒂”;C项,“箪食壶桨”的“桨”应为“浆”。]3.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环境已经间不容发。B.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与世隔绝,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C.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D.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雍容华贵,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C [A项有误,间不容发:相隔得非常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根据情势十分危急的语境,应用“刻不容缓”。B项有误,与世隔绝:指与文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句中表示此处少有人来,应该为“人迹罕至”。D项有误,雍容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句子表述的对象是风景,应该为“富丽堂皇”。]√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次研学活动不仅让我明白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道理,而且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B.只要充分保护私权,才能全面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切身利益。C.将绿色经济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决策,体现了中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担当。D.随着博物馆越建越多,展览内容越来越丰富,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C [A项,语序不当,应将“让我明白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道理”和“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位置互换;B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可将“只要”改为“只有”;D项有误,“当务之急”的意思是当前任务中最急迫的事,与句子里的“目前”意思重复,应去掉“目前的”。]√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B.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C.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D.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A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B项,有误,句中引号部分内容为不独立引用,“重大贡献的人”后面的句号应在引号的外面;C项,有误,“种田”“种菜”“喂猪”“养蚕”为句中的一般性停顿,中间的四个顿号应改为逗号;D项,有误,约数中间不可用顿号,“十五、六”中的顿号应删去。]√6.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送东阳马生序》都体现了“信”这一品质在个人立身处世方面的重要性。B.成语“舍生取义”“门庭若市”“一鼓作气”分别出自《孟子》《左传》《战国策》。C.演讲稿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风格,或庄重严肃,或轻松活泼,要尽量避免使用听众不熟悉的文言、方言或生僻词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D.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有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B [B项,“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齐策》:“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7.下列对文章写法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运用近义词、反义词使感彩强烈。如第一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使语言富于变化,表达了演讲者对特务暴行的憎恨。B.运用感叹句、反问句、递进句减弱了感情的表达效果。如第四段“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连用反问句和感叹句,尽管指出了特务们的可耻下场,但表达憎恨的感情有所减弱。C.在演讲中不断变化人称,有力地配合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对敌人正面指斥用“你”“你们”,显出演讲者毫无畏惧,直接向敌人挑战,向敌人发起进攻。鼓动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演讲者与群众亲密的、战友般的感情。D.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感彩。如第一段“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B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B项有误,连用反问句和感叹句,表达憎恨的感情不但不会减弱,反而更加强烈。]8.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意思是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一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坚决,爱憎分明,充满激情。C.这篇讲演词之所以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是因为作者“捶击桌子”和听众“热烈的鼓掌”。D.这篇讲演词语言口语化,短句较多,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C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C项有误,这篇讲演词之所以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是因为作者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黑暗”指反动统治者,“光明”指人民解放。B.坚信人民群众一定会胜利,敌人一定会失败。C.李公朴的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下场。D.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作垂死挣扎以及斗争更加残酷。√C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C项有误,李公朴的牺牲换来了更多人民的觉醒,革命尚未胜利,我们更需努力,相信革命必胜。]10.下列不属于本文口语特色的一项是( )A.语气铿锵,气势磅礴B.语调顿挫,回旋有余C.语意深邃,发人深省D.语势紧逼,层层递进√C [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色。C项有误,既是口语,语言更应该浅显易懂,所以“语言深邃”理解有误。]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11.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恨之入骨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悉以咨之 已而之细柳军D.每与臣论此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项,遗憾/痛恨;B项,挑选;C项,代指他们/到,往;D项,和/参与,句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12.下列各句中加点(红色)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光先帝遗德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B.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一狼洞其中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例句中的“光”为使动用法,使……发扬光大。A项,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使动用法,使……痛苦;C项,名词作动词,挖洞;D项,意动用法,认为……美。]13.下列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例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A.皇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B.皇帝和丞相本来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的标准,不应在宫中或朝廷中而不同。C.皇宫中和官府中的官吏,本来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都应因在宫中或朝廷中而不同。D.宫廷中的内侍和朝廷中的人都不一样,官位升降、对于好坏善恶的奖惩应该有所不同。√A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体,整体;陟,提拔、晋升;臧否,赞扬和批评;异同,这里指不同。]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B.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C.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D.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C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C项有误,结合“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等句可知,选项说法错误。]四、(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里的山与水,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充分表现出诗人内心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A [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赏析。A项,有误,“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和“长江中下游”分析错误。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写出了诗人由川入楚,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B.颔联描写,诗人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C.颈联运用了衬托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般的云彩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D.尾联抒情,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D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第Ⅱ卷(表述题 共102分)五、(17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7分)①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②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乐府民歌《木兰诗》)③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白露未晞关山度若飞折戟沉沙铁未销④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⑤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⑥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⑦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会挽雕弓如满月匹夫不可夺志也燕然未勒归无计险躁则不能治性18.观察下图漫画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1)请用简洁的语言,根据画面的构成,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由图可知,漫画由一棵树、小学生和两把水壶构成。小学生右手举着一把水壶,正在为树浇水,水壶上写着“热爱劳动”四个字。小学生头顶后侧另有一把水壶,正在为小学生头顶的幼苗浇水,水壶上写着“劳动教育”四个字。[答案] (示例)漫画中一个小学生正在为树浇水,水壶上写着“热爱劳动”。另一把水壶正在为小学生头顶的幼苗浇水,水壶上写着“劳动教育”。(2)请简要概括这幅漫画所蕴含的劳动教育的意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漫画寓意。这幅漫画告诉我们,学校通过劳动教育,让劳动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让他们热爱劳动,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成长,并创造出劳动成果。[答案] (示例)通过学校劳动教育,学生培养了热爱劳动的观念,并创造出累累硕果。19.劳动节到来之际,同学们给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献上朗诵词,下面这段话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请仿照画线句,补充相关内容,使之构成排比。(4分)你们辛苦工作,默默奉献,给大家带来温暖、安宁和美丽。食堂师傅,你们起早贪黑,是美味三餐的创造者;保安叔叔,你们兢兢业业,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洁阿姨,你们任劳任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节到来之际,请收下我们最真挚的祝福,你们辛苦了!劳动节快乐![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解答此题,要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例句是“你们……,是……”的形式,仿写的句子要和例句保持一致,符合人物的职业特点。[答案] (示例)①是平安校园的守护者 ②是整洁校园的美容师六、(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张养浩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②也。”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③,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注】 ①平章:官职名。②掾(yuàn):属官,副职,助手。③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的规定。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到 官 四 月 未 尝 家 居 止 宿 公 署 终 日 无 少 怠。[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句子结构:“到官四月”意思是到任四个月;“未尝家居”表明张养浩不曾回家居住;“止宿公署”意为一直住在官府;“终日无少怠”表明整天没有稍许的懈怠。根据以上分析,故断句为: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答案]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21.解释文中加点(红色)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遇人有遗币于途者 遗:______________(2)四顾壁立 顾:______________(3)大奇之 奇:______________(4)互相戒曰 戒: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遇到一个人在路上丢失了钱。遗,丢失。(2)句意:环顾四周,只看到四面墙壁。顾,看、望。(3)句意:对他非常惊奇。奇,对……感到惊奇。(4)句意:相互告诫说。戒,同“诫”,劝诫。丢失看、望对……感到惊奇同“诫”,劝诫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1)中重点词:既,已经;加,施加、给予;刑,刑罚;犹,还、仍然;目,看待、看作;自新,改过自新。句意: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2)中重点词:既,在……之后;闻,听到;命,任命、命令;即,立即、就;散,分散、分发;与,给予。句意: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答案] (1)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2)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23.文中的张养浩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分条概括。(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拾金不昧;热爱读书,勤奋好学;为政清廉;爱民如子,为官有方;疾恶如仇,不畏强权。[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分析。根据第一段“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可知,张养浩小时候就有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可知,张养浩热爱读书,勤奋好学。根据第二段“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可知,他的家里十分清贫,体现了为政清廉的品质。根据第三段“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可知,张养浩体谅百姓,认为他们因生活所迫才为盗,体现了他爱民如子,为官有方;“有李虎者……民甚快之”可知,他敢于惩治残暴的李虎及其党羽,体现了他疾恶如仇,不畏强权的品质。【参考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曾经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离开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于是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望,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等到他成为堂邑县尹,张养浩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出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于是操劳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七、(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李海燕①一场大雨把我家的麦子地泡了三分之二。母亲站在地头发出狼一样的嚎啕,之后在泥泞的路上朝着家的方向狂奔。②母亲扑进屋子里,直接扑向坐在里间屋的父亲。母亲抡起拳头一下一下砸在父亲身上。母亲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那几页稿纸,三下两下撕个粉碎,然后,甩在父亲的脸上。③父亲愣在那儿。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是惭愧,还是悲伤。④夜很艰难地覆盖了白天。家里一片静寂。父亲在里间屋一直没有出来。没睡着的时候,我曾听到他的几声压抑着的咳嗽。母亲和衣躺在炕上,脸冲着炕墙,无声地抽泣。⑤第二天早晨,我醒了。母亲不在屋子里。父亲手里拎着一只皮箱,站在地中间。那是只陈旧的箱子,之前与一些杂物并排放在橱柜上面。父亲看着我,似乎有话说,但终于只是跟我挥了一下手,便走出门去。⑥我爬起来,趴在窗户那儿看父亲。父亲摇摇晃晃地穿过门前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走向那条河。⑦那天的阳光很灿烂,岸边出现一片黄灿灿的花儿。我断定那是油菜花。父亲站在油菜花里似乎还回了一下头,风一吹,就不见了。⑧后来我坚信父亲是在那片油菜花里走掉的。那年我六岁,或者五岁。⑨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此变得强硬了起来,不再抱怨什么,把家把麦子照顾得很好,麦子再没被雨水泡过。家里没有了那个不务正业的男人(母亲如是说),一下子安静下来,这让我觉得父亲走了未必是件坏事。⑩开始,我还能清楚地记得父亲的样子,尤其记得父亲临走之前站在地中间看着我欲说还休的样子,还有他在那片油菜花里消失的样子。我时常站在里间屋的门口,好像父亲还坐在那儿,手里拿着一支笔,笔尖含在嘴里,不停地转动,抬头看见我,温柔地一笑。 上学后,我的各科功课都不错,尤其作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每次得到奖励,母亲会变得温和。那时候我才觉得母亲也是个女人,有灿烂的笑容,有温柔的目光,有女人遇见喜事时所呈现出来的柔软。 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倾向文科,作文写得尤其好。语文老师很喜欢我,时常把我带到他的宿舍,给我看他那些文学藏书。在那些书籍里,我喜欢上了一本诗集。诗人有个很特别的笔名——第叁条岸。 诗集的扉页上,印着诗人的一张黑白照。那是个看不出实际年龄的男人,头发和胡子长而凌乱,唯有那双眼睛深邃明亮。他是谁,怎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再仔细看,又是陌生的。 语文老师把那本诗集送给了我。 我开始阅读那本诗集。诗人有很多首诗是描写麦子的,他说,他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的麦子,月亮是麦子的家,嫦娥是麦娘,玉兔是麦童……我为诗人那独特的语言所倾倒所疯狂。不知为何,父亲出走时的情形,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读诗的时候,但我似乎忘了那个拎着皮箱,消失在油菜花里的男人是我的父亲,我痴迷的只是他那种奇妙的诗意的消失方式。 升入高三时,我的学习成绩(除了语文)下滑得厉害,班主任找上门来。母亲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吼出一句,报应!然后撕碎了我书包里的所有的诗稿。 班主任老师走了以后,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一些,她说,你要么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光宗耀祖,要么跟我下地侍弄麦子,没有第三条路可走。那个夜晚,天空看不到星星,无边的漆黑的天幕,如同被浓墨涂抹。 我的脑海里奔跑着凌乱的碎片:拎着皮箱的男人,泡烂的麦子地,亮晶晶的河水,黄灿灿的油菜花…… 我一次次地想到消失,像那个男人一样,在一片油菜花里消失,然后也去天上种我的麦子。那天我没去上学,母亲说教了半天,见毫无作用,气呼呼地去了麦子地。外面的阳光金灿灿的。我又看到了岸边那片油菜花。我的思维里跳出那个拎着皮箱的男人,他越过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然后消失在油菜花里。我望着橱柜,原来放皮箱的位置依然空着。 我一下子确定,那个反复出现在我记忆里的、在油菜花里消失的男人,就是我的父亲。我变得很激动,端详着诗集上的诗人照片,我发现我有一双和他一样的眼睛,深邃而明亮。原来他就是我的父亲。 我背着那本诗集,穿过那片麦子地,来到河边。河床并不宽,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阳光跳跃,麦子一片金黄。我恍然,那天我看见的是阳光里的麦子,而不是油菜花。 望不到尽头的河水,泛着碎银子一样的光。我想,父亲大抵是顺着这条河走的。如果我顺着这条河走,也许有一天,我会与父亲相遇。我试探着走进河水里,水温微凉,深至我的膝盖。 突然,我看到了母亲,她站在此岸的麦子地里,嘴张得很大,我听不到她的声音,却分明听到她在嘶喊。我不甘心这样妥协上岸,把脸扭向彼岸。不可思议的是,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模一样的母亲。我吓得如梦初醒,浑身颤抖着爬出那条河。 五年后,我在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继续读研。那年我出了第一本诗集,名叫《长在地上的麦子》。(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减)24.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第②段“母亲扑进屋子里……甩在父亲的脸上”,第 段“母亲脸色铁青……然后撕碎了我书包里的所有的诗稿”可看出母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根据第⑨段“在我的记忆里……麦子再没被雨水泡过”可见其坚强;她独自担起家里的重担,可见其有责任感;她一个人把家和麦子照顾得很好,可见其勤劳能干: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个坚强、有责任感、勤劳能干的人。根据第 段“每次得到奖励……有女人遇见喜事时所呈现出来的柔软”,可看出她是一个温柔的人。[答案] ①母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看到麦子地被泡后,扑进屋子与父亲吵闹(或:班主任因“我”成绩下滑找上门来时,母亲撕碎了“我”书包里的诗稿)。②母亲是个坚强、有责任感、勤劳能干的人。在父亲离家后,不再抱怨,可见其坚强;她独自担起家里的重担,可见其有责任感;她一个人把家和麦子照顾得很好,可见其勤劳能干。③母亲也有温柔的一面。当“我”写作受到奖励时,她脸上有灿烂的笑容、温柔的目光。25.结合上下文,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1)父亲看着我,似乎有话说,但终于只是跟我挥了一下手,便走出门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那个夜晚,天空看不到星星,无边的漆黑的天幕,如同被浓墨涂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句中的“看着我”“挥了一下手”“走出门”是描写父亲离家那一刻的情景,“看”“挥”“走”这几个动词把父亲离家的不舍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结合第③段“父亲愣在那儿。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是惭愧,还是悲伤”,第④段“父亲在里间屋一直没有出来……无声地抽泣”,表达了父亲喜爱文学却顾不上家务而不得不离家缓解窘境的无奈以及对“我”的不舍之情。(2)通过句中的“无边的漆黑的天幕”可知,这是描写夜晚漆黑一片的景象,这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结合第 段“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倾向文科,作文写得尤其好”,第 段“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一些……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可知,“我”非常喜欢写作,但是却被迫放弃写诗,“如同被浓墨涂抹”,这是通过环境的渲染,烘托了“我”被母亲要求放弃写诗的悲伤难过。[答案] (1)运用动作描写,“看”“挥”“走”等字写出了父亲离家那一刻的情景,表达父亲对“我”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家的无奈。(2)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夜晚的黑暗,渲染悲凉气氛,烘托“我”被母亲要求放弃写诗的悲伤难过。26.文章以《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根据第 段“我背着那本诗集……而不是油菜花”,第 段“望不到尽头的河水……水温微凉,深至我的膝盖”可知,标题“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交代内容,暗示主旨,此岸的麦子喻指现实,彼岸的麦子喻指理想。彼岸的麦子由“油菜花”变成麦子,表明原来虚幻遥远的理想,通过努力终究会实现。根据第①段、第 段、第 段可知,标题“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中的“麦子”贯穿全文,使文章环节更加紧凑,两岸的“麦子”在文中交替出现,线索清晰,交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根据第 段可知,文末多次出现“麦子”,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不禁思考两岸“麦子”的深层含义。[答案] ①交代内容,暗示主旨,此岸的麦子喻指现实,彼岸的麦子喻指理想。彼岸的麦子由“油菜花”变成麦子,表明原来虚幻遥远的理想,通过努力终究会实现。②“麦子”贯穿全文,使文章叙事紧凑,两岸的“麦子”在文中交替出现,线索清晰。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麦子”重复出现,引发人们对两岸“麦子”深层含义的思考。27.为何“我”将第一本诗集取名为“长在地上的麦子”?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 段、 段、 段内容可知,“麦子”表明诗集的写作题材是关于“我”童年的记忆和现实人生的体验。“麦子”寄托着“我”对世俗的诗意与理想的追求。结合 段、 段内容可知,“长在地上”与前文提到的诗歌中的麦子“长在天上”相照应,体现了诗集对“我”的深远影响。“长在地上”表明“我”听取了母亲的教导,走上一条不同于父亲的人生与诗歌之路。[答案] ①“麦子”表明诗集的写作题材是关于“我”童年的记忆和现实人生的体验。②“麦子”寄托着“我”对世俗的诗意与理想的追求。③“长在地上”与前文提到的诗歌中的麦子“长在天上”相照应,体现了诗集对“我”的深远影响。④“长在地上”表明“我”听取了母亲的教导,走上一条不同于父亲的人生与诗歌之路。八、写作(50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50分)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强调慎重开始,突出的是“慎重选择”的意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突出的是要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表现了牛顿谦虚的美德。根据分析,可任选其一作为切入点进行写作。如以罗丹的话作为切入点,我们可以赞美一种具体的美,如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等;还可以探讨美的普遍性和价值,强调美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反思现代审美观念,提出自己对美的独到见解;讲述一个与美相关的故事,表达自己对美的深刻感悟等。写作本文,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美的内涵,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同时,可以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在结构安排上,可以先从自己对美的理解入手,引出文章的主题;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对美的不同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全文,强调美的普遍性和价值,或者提出自己对美的独特见解。【佳作展示】美,就在我身边我的世界里充满了美。它们是多姿的音符、是五彩的颜料,把我的世界装点得有声有色、五彩绚丽。早上起床,昏昏欲睡的我看见了放在桌上的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不由得精神百倍;冬天,我搓着冻僵的双手,妈妈递来一双雪白色的、毛茸茸的手套,带上它,顿时感受到了阵阵暖意。这一切都让我感到:美就在我身边。亲情之美,如白色般纯洁。那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同学撑起蓝色的伞陪我回家,我没淋到一滴雨,而她却湿了一半。我丢了钱包,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身后传来同学的脚步声,同学送来了捡到的蓝色钱包。那蓝色竟如此绚丽!这一切让我体会到:美就在我身边。友情之美,如蓝色般清澈。走在街上,看见“红领巾”搀扶一位盲人过马路,我敬佩地望着在鱼贯人群中慢慢行走的那一高一矮的身影;在幼儿园门口,看见几个穿红校服的女同学在耐心地哄一个哭泣的小男孩儿,我内心不由发出赞叹……这一切都让我感到:美就在我身边。心灵之美,如红色般灿烂夺目。美就在我身边,当朋友为我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当我为躺在病床的老爷爷弹奏一段优美的旋律;当同学们为孤独的老人唱起了一首又一首欢快的歌曲。我感受到了美所谱成的《春之声》奏鸣曲。美就在我身边,当与以前的“仇人”冰释前嫌;当张开双臂迎接远方归来的亲人;当和知心朋友坐在一起听音乐;当为同学送上衷心的祝福。我感受到了,美奏出的快乐乐章。美就在我身边,当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看到初升的太阳,听到鸟儿的歌唱,又燃起了生活的勇气;当失聪的孩子费尽力气喊出了“妈妈”,又燃起了对爱的歌颂;当遭遇挫折的人,看到了在蓝天上翱翔的雄鹰,又燃起了对理想的追求。我感受到了美唱出的欢快乐章。美就在我身边,不是吗?【点评】 本文以身边的美为主题,通过多个生活场景展现了亲情、友情和心灵之美,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文章结构清晰,每段都以“美就在我身边”作为总结,强调了美的无处不在。同时,通过色彩描绘不同类型的美,富有创意。整篇文章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读者发现身边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四)(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pàn),容不得闭塞(sè)。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B.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huǎng hǔ),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C.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xiān)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lì)石堆上竖起三脚架。D.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lòu)琢(zhuó)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D [A项,“羁绊”的“绊”应读“bàn”;B项,“恍惚”的“惚”应读“hū”;C项,“鲜有人迹”的“鲜”应读“xiǎn”。]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缔固。C.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桨以迎将军者乎?D.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D [A项,“翻来复去”的“复”应为“覆”;B项,“根深缔固”的“缔”应为“蒂”;C项,“箪食壶桨”的“桨”应为“浆”。]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环境已经间不容发。B.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与世隔绝,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C.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D.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雍容华贵,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C [A项有误,间不容发:相隔得非常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根据情势十分危急的语境,应用“刻不容缓”。B项有误,与世隔绝:指与文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句中表示此处少有人来,应该为“人迹罕至”。D项有误,雍容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句子表述的对象是风景,应该为“富丽堂皇”。]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次研学活动不仅让我明白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道理,而且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B.只要充分保护私权,才能全面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切身利益。C.将绿色经济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决策,体现了中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担当。D.随着博物馆越建越多,展览内容越来越丰富,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C [A项,语序不当,应将“让我明白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道理”和“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位置互换;B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可将“只要”改为“只有”;D项有误,“当务之急”的意思是当前任务中最急迫的事,与句子里的“目前”意思重复,应去掉“目前的”。]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B.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C.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D.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A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B项,有误,句中引号部分内容为不独立引用,“重大贡献的人”后面的句号应在引号的外面;C项,有误,“种田”“种菜”“喂猪”“养蚕”为句中的一般性停顿,中间的四个顿号应改为逗号;D项,有误,约数中间不可用顿号,“十五、六”中的顿号应删去。]6.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送东阳马生序》都体现了“信”这一品质在个人立身处世方面的重要性。B.成语“舍生取义”“门庭若市”“一鼓作气”分别出自《孟子》《左传》《战国策》。C.演讲稿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风格,或庄重严肃,或轻松活泼,要尽量避免使用听众不熟悉的文言、方言或生僻词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D.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有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B [B项,“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齐策》:“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7.下列对文章写法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运用近义词、反义词使感彩强烈。如第一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使语言富于变化,表达了演讲者对特务暴行的憎恨。B.运用感叹句、反问句、递进句减弱了感情的表达效果。如第四段“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连用反问句和感叹句,尽管指出了特务们的可耻下场,但表达憎恨的感情有所减弱。C.在演讲中不断变化人称,有力地配合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对敌人正面指斥用“你”“你们”,显出演讲者毫无畏惧,直接向敌人挑战,向敌人发起进攻。鼓动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演讲者与群众亲密的、战友般的感情。D.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感彩。如第一段“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B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B项有误,连用反问句和感叹句,表达憎恨的感情不但不会减弱,反而更加强烈。]8.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意思是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一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坚决,爱憎分明,充满激情。C.这篇讲演词之所以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是因为作者“捶击桌子”和听众“热烈的鼓掌”。D.这篇讲演词语言口语化,短句较多,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C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C项有误,这篇讲演词之所以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是因为作者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黑暗”指反动统治者,“光明”指人民解放。B.坚信人民群众一定会胜利,敌人一定会失败。C.李公朴的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下场。D.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作垂死挣扎以及斗争更加残酷。C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C项有误,李公朴的牺牲换来了更多人民的觉醒,革命尚未胜利,我们更需努力,相信革命必胜。]10.下列不属于本文口语特色的一项是( )A.语气铿锵,气势磅礴B.语调顿挫,回旋有余C.语意深邃,发人深省D.语势紧逼,层层递进C [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色。C项有误,既是口语,语言更应该浅显易懂,所以“语言深邃”理解有误。]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恨之入骨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悉以咨之 已而之细柳军D.每与臣论此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项,遗憾/痛恨;B项,挑选;C项,代指他们/到,往;D项,和/参与,句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光先帝遗德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B.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一狼洞其中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B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例句中的“光”为使动用法,使……发扬光大。A项,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使动用法,使……痛苦;C项,名词作动词,挖洞;D项,意动用法,认为……美。]13.下列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例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A.皇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B.皇帝和丞相本来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的标准,不应在宫中或朝廷中而不同。C.皇宫中和官府中的官吏,本来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都应因在宫中或朝廷中而不同。D.宫廷中的内侍和朝廷中的人都不一样,官位升降、对于好坏善恶的奖惩应该有所不同。A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体,整体;陟,提拔、晋升;臧否,赞扬和批评;异同,这里指不同。]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B.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C.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D.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C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C项有误,结合“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等句可知,选项说法错误。]四、(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里的山与水,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充分表现出诗人内心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A [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赏析。A项,有误,“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和“长江中下游”分析错误。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写出了诗人由川入楚,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B.颔联描写,诗人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C.颈联运用了衬托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般的云彩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D.尾联抒情,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D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第Ⅱ卷(表述题 共102分)五、(17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7分)①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②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乐府民歌《木兰诗》)③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④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⑤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⑥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⑦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答案] ①白露未晞 ②关山度若飞 ③折戟沉沙铁未销 ④会挽雕弓如满月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 ⑥燕然未勒归无计 ⑦险躁则不能治性18.观察下图漫画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1)请用简洁的语言,根据画面的构成,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由图可知,漫画由一棵树、小学生和两把水壶构成。小学生右手举着一把水壶,正在为树浇水,水壶上写着“热爱劳动”四个字。小学生头顶后侧另有一把水壶,正在为小学生头顶的幼苗浇水,水壶上写着“劳动教育”四个字。[答案] (示例)漫画中一个小学生正在为树浇水,水壶上写着“热爱劳动”。另一把水壶正在为小学生头顶的幼苗浇水,水壶上写着“劳动教育”。(2)请简要概括这幅漫画所蕴含的劳动教育的意义。(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漫画寓意。这幅漫画告诉我们,学校通过劳动教育,让劳动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让他们热爱劳动,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成长,并创造出劳动成果。[答案] (示例)通过学校劳动教育,学生培养了热爱劳动的观念,并创造出累累硕果。19.劳动节到来之际,同学们给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献上朗诵词,下面这段话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请仿照画线句,补充相关内容,使之构成排比。(4分)你们辛苦工作,默默奉献,给大家带来温暖、安宁和美丽。食堂师傅,你们起早贪黑,是美味三餐的创造者;保安叔叔,你们兢兢业业,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洁阿姨,你们任劳任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节到来之际,请收下我们最真挚的祝福,你们辛苦了!劳动节快乐![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解答此题,要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例句是“你们……,是……”的形式,仿写的句子要和例句保持一致,符合人物的职业特点。[答案] (示例)①是平安校园的守护者 ②是整洁校园的美容师六、(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张养浩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②也。”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③,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注】 ①平章:官职名。②掾(yuàn):属官,副职,助手。③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的规定。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到 官 四 月 未 尝 家 居 止 宿 公 署 终 日 无 少 怠。[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句子结构:“到官四月”意思是到任四个月;“未尝家居”表明张养浩不曾回家居住;“止宿公署”意为一直住在官府;“终日无少怠”表明整天没有稍许的懈怠。根据以上分析,故断句为: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答案] 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2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遇人有遗币于途者 遗:______________(2)四顾壁立 顾:______________(3)大奇之 奇:______________(4)互相戒曰 戒: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遇到一个人在路上丢失了钱。遗,丢失。(2)句意:环顾四周,只看到四面墙壁。顾,看、望。(3)句意:对他非常惊奇。奇,对……感到惊奇。(4)句意:相互告诫说。戒,同“诫”,劝诫。[答案] (1)丢失。(2)看、望。(3)对……感到惊奇。(4)同“诫”,劝诫。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4分) (2)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1)中重点词:既,已经;加,施加、给予;刑,刑罚;犹,还、仍然;目,看待、看作;自新,改过自新。句意: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2)中重点词:既,在……之后;闻,听到;命,任命、命令;即,立即、就;散,分散、分发;与,给予。句意: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答案] (1)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2)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23.文中的张养浩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分条概括。(4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分析。根据第一段“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可知,张养浩小时候就有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可知,张养浩热爱读书,勤奋好学。根据第二段“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可知,他的家里十分清贫,体现了为政清廉的品质。根据第三段“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可知,张养浩体谅百姓,认为他们因生活所迫才为盗,体现了他爱民如子,为官有方;“有李虎者……民甚快之”可知,他敢于惩治残暴的李虎及其党羽,体现了他疾恶如仇,不畏强权的品质。[答案] 张养浩拾金不昧;热爱读书,勤奋好学;为政清廉;爱民如子,为官有方;疾恶如仇,不畏强权。【参考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曾经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离开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于是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望,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等到他成为堂邑县尹,张养浩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出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于是操劳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七、(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李海燕①一场大雨把我家的麦子地泡了三分之二。母亲站在地头发出狼一样的嚎啕,之后在泥泞的路上朝着家的方向狂奔。②母亲扑进屋子里,直接扑向坐在里间屋的父亲。母亲抡起拳头一下一下砸在父亲身上。母亲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那几页稿纸,三下两下撕个粉碎,然后,甩在父亲的脸上。③父亲愣在那儿。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是惭愧,还是悲伤。④夜很艰难地覆盖了白天。家里一片静寂。父亲在里间屋一直没有出来。没睡着的时候,我曾听到他的几声压抑着的咳嗽。母亲和衣躺在炕上,脸冲着炕墙,无声地抽泣。⑤第二天早晨,我醒了。母亲不在屋子里。父亲手里拎着一只皮箱,站在地中间。那是只陈旧的箱子,之前与一些杂物并排放在橱柜上面。父亲看着我,似乎有话说,但终于只是跟我挥了一下手,便走出门去。⑥我爬起来,趴在窗户那儿看父亲。父亲摇摇晃晃地穿过门前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走向那条河。⑦那天的阳光很灿烂,岸边出现一片黄灿灿的花儿。我断定那是油菜花。父亲站在油菜花里似乎还回了一下头,风一吹,就不见了。⑧后来我坚信父亲是在那片油菜花里走掉的。那年我六岁,或者五岁。⑨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此变得强硬了起来,不再抱怨什么,把家把麦子照顾得很好,麦子再没被雨水泡过。家里没有了那个不务正业的男人(母亲如是说),一下子安静下来,这让我觉得父亲走了未必是件坏事。⑩开始,我还能清楚地记得父亲的样子,尤其记得父亲临走之前站在地中间看着我欲说还休的样子,还有他在那片油菜花里消失的样子。我时常站在里间屋的门口,好像父亲还坐在那儿,手里拿着一支笔,笔尖含在嘴里,不停地转动,抬头看见我,温柔地一笑。 上学后,我的各科功课都不错,尤其作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每次得到奖励,母亲会变得温和。那时候我才觉得母亲也是个女人,有灿烂的笑容,有温柔的目光,有女人遇见喜事时所呈现出来的柔软。 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倾向文科,作文写得尤其好。语文老师很喜欢我,时常把我带到他的宿舍,给我看他那些文学藏书。在那些书籍里,我喜欢上了一本诗集。诗人有个很特别的笔名——第叁条岸。 诗集的扉页上,印着诗人的一张黑白照。那是个看不出实际年龄的男人,头发和胡子长而凌乱,唯有那双眼睛深邃明亮。他是谁,怎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再仔细看,又是陌生的。 语文老师把那本诗集送给了我。 我开始阅读那本诗集。诗人有很多首诗是描写麦子的,他说,他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的麦子,月亮是麦子的家,嫦娥是麦娘,玉兔是麦童……我为诗人那独特的语言所倾倒所疯狂。不知为何,父亲出走时的情形,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读诗的时候,但我似乎忘了那个拎着皮箱,消失在油菜花里的男人是我的父亲,我痴迷的只是他那种奇妙的诗意的消失方式。 升入高三时,我的学习成绩(除了语文)下滑得厉害,班主任找上门来。母亲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吼出一句,报应!然后撕碎了我书包里的所有的诗稿。 班主任老师走了以后,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一些,她说,你要么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光宗耀祖,要么跟我下地侍弄麦子,没有第三条路可走。那个夜晚,天空看不到星星,无边的漆黑的天幕,如同被浓墨涂抹。 我的脑海里奔跑着凌乱的碎片:拎着皮箱的男人,泡烂的麦子地,亮晶晶的河水,黄灿灿的油菜花…… 我一次次地想到消失,像那个男人一样,在一片油菜花里消失,然后也去天上种我的麦子。那天我没去上学,母亲说教了半天,见毫无作用,气呼呼地去了麦子地。外面的阳光金灿灿的。我又看到了岸边那片油菜花。我的思维里跳出那个拎着皮箱的男人,他越过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然后消失在油菜花里。我望着橱柜,原来放皮箱的位置依然空着。 我一下子确定,那个反复出现在我记忆里的、在油菜花里消失的男人,就是我的父亲。我变得很激动,端详着诗集上的诗人照片,我发现我有一双和他一样的眼睛,深邃而明亮。原来他就是我的父亲。 我背着那本诗集,穿过那片麦子地,来到河边。河床并不宽,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阳光跳跃,麦子一片金黄。我恍然,那天我看见的是阳光里的麦子,而不是油菜花。 望不到尽头的河水,泛着碎银子一样的光。我想,父亲大抵是顺着这条河走的。如果我顺着这条河走,也许有一天,我会与父亲相遇。我试探着走进河水里,水温微凉,深至我的膝盖。 突然,我看到了母亲,她站在此岸的麦子地里,嘴张得很大,我听不到她的声音,却分明听到她在嘶喊。我不甘心这样妥协上岸,把脸扭向彼岸。不可思议的是,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模一样的母亲。我吓得如梦初醒,浑身颤抖着爬出那条河。 五年后,我在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继续读研。那年我出了第一本诗集,名叫《长在地上的麦子》。(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减)24.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第②段“母亲扑进屋子里……甩在父亲的脸上”,第 段“母亲脸色铁青……然后撕碎了我书包里的所有的诗稿”可看出母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根据第⑨段“在我的记忆里……麦子再没被雨水泡过”可见其坚强;她独自担起家里的重担,可见其有责任感;她一个人把家和麦子照顾得很好,可见其勤劳能干: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个坚强、有责任感、勤劳能干的人。根据第 段“每次得到奖励……有女人遇见喜事时所呈现出来的柔软”,可看出她是一个温柔的人。[答案] ①母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看到麦子地被泡后,扑进屋子与父亲吵闹(或:班主任因“我”成绩下滑找上门来时,母亲撕碎了“我”书包里的诗稿)。②母亲是个坚强、有责任感、勤劳能干的人。在父亲离家后,不再抱怨,可见其坚强;她独自担起家里的重担,可见其有责任感;她一个人把家和麦子照顾得很好,可见其勤劳能干。③母亲也有温柔的一面。当“我”写作受到奖励时,她脸上有灿烂的笑容、温柔的目光。25.结合上下文,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1)父亲看着我,似乎有话说,但终于只是跟我挥了一下手,便走出门去。 (2)那个夜晚,天空看不到星星,无边的漆黑的天幕,如同被浓墨涂抹。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句中的“看着我”“挥了一下手”“走出门”是描写父亲离家那一刻的情景,“看”“挥”“走”这几个动词把父亲离家的不舍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结合第③段“父亲愣在那儿。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是惭愧,还是悲伤”,第④段“父亲在里间屋一直没有出来……无声地抽泣”,表达了父亲喜爱文学却顾不上家务而不得不离家缓解窘境的无奈以及对“我”的不舍之情。(2)通过句中的“无边的漆黑的天幕”可知,这是描写夜晚漆黑一片的景象,这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结合第 段“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倾向文科,作文写得尤其好”,第 段“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一些……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可知,“我”非常喜欢写作,但是却被迫放弃写诗,“如同被浓墨涂抹”,这是通过环境的渲染,烘托了“我”被母亲要求放弃写诗的悲伤难过。[答案] (1)运用动作描写,“看”“挥”“走”等字写出了父亲离家那一刻的情景,表达父亲对“我”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家的无奈。(2)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夜晚的黑暗,渲染悲凉气氛,烘托“我”被母亲要求放弃写诗的悲伤难过。26.文章以《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根据第 段“我背着那本诗集……而不是油菜花”,第 段“望不到尽头的河水……水温微凉,深至我的膝盖”可知,标题“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交代内容,暗示主旨,此岸的麦子喻指现实,彼岸的麦子喻指理想。彼岸的麦子由“油菜花”变成麦子,表明原来虚幻遥远的理想,通过努力终究会实现。根据第①段、第 段、第 段可知,标题“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中的“麦子”贯穿全文,使文章环节更加紧凑,两岸的“麦子”在文中交替出现,线索清晰,交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根据第 段可知,文末多次出现“麦子”,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不禁思考两岸“麦子”的深层含义。[答案] ①交代内容,暗示主旨,此岸的麦子喻指现实,彼岸的麦子喻指理想。彼岸的麦子由“油菜花”变成麦子,表明原来虚幻遥远的理想,通过努力终究会实现。②“麦子”贯穿全文,使文章叙事紧凑,两岸的“麦子”在文中交替出现,线索清晰。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麦子”重复出现,引发人们对两岸“麦子”深层含义的思考。27.为何“我”将第一本诗集取名为“长在地上的麦子”?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 段、 段、 段内容可知,“麦子”表明诗集的写作题材是关于“我”童年的记忆和现实人生的体验。“麦子”寄托着“我”对世俗的诗意与理想的追求。结合 段、 段内容可知,“长在地上”与前文提到的诗歌中的麦子“长在天上”相照应,体现了诗集对“我”的深远影响。“长在地上”表明“我”听取了母亲的教导,走上一条不同于父亲的人生与诗歌之路。[答案] ①“麦子”表明诗集的写作题材是关于“我”童年的记忆和现实人生的体验。②“麦子”寄托着“我”对世俗的诗意与理想的追求。③“长在地上”与前文提到的诗歌中的麦子“长在天上”相照应,体现了诗集对“我”的深远影响。④“长在地上”表明“我”听取了母亲的教导,走上一条不同于父亲的人生与诗歌之路。八、写作(50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50分)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强调慎重开始,突出的是“慎重选择”的意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突出的是要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表现了牛顿谦虚的美德。根据分析,可任选其一作为切入点进行写作。如以罗丹的话作为切入点,我们可以赞美一种具体的美,如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等;还可以探讨美的普遍性和价值,强调美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反思现代审美观念,提出自己对美的独到见解;讲述一个与美相关的故事,表达自己对美的深刻感悟等。写作本文,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美的内涵,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同时,可以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在结构安排上,可以先从自己对美的理解入手,引出文章的主题;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对美的不同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全文,强调美的普遍性和价值,或者提出自己对美的独特见解。【佳作展示】美,就在我身边我的世界里充满了美。它们是多姿的音符、是五彩的颜料,把我的世界装点得有声有色、五彩绚丽。早上起床,昏昏欲睡的我看见了放在桌上的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不由得精神百倍;冬天,我搓着冻僵的双手,妈妈递来一双雪白色的、毛茸茸的手套,带上它,顿时感受到了阵阵暖意。这一切都让我感到:美就在我身边。亲情之美,如白色般纯洁。那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同学撑起蓝色的伞陪我回家,我没淋到一滴雨,而她却湿了一半。我丢了钱包,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身后传来同学的脚步声,同学送来了捡到的蓝色钱包。那蓝色竟如此绚丽!这一切让我体会到:美就在我身边。友情之美,如蓝色般清澈。走在街上,看见“红领巾”搀扶一位盲人过马路,我敬佩地望着在鱼贯人群中慢慢行走的那一高一矮的身影;在幼儿园门口,看见几个穿红校服的女同学在耐心地哄一个哭泣的小男孩儿,我内心不由发出赞叹……这一切都让我感到:美就在我身边。心灵之美,如红色般灿烂夺目。美就在我身边,当朋友为我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当我为躺在病床的老爷爷弹奏一段优美的旋律;当同学们为孤独的老人唱起了一首又一首欢快的歌曲。我感受到了美所谱成的《春之声》奏鸣曲。美就在我身边,当与以前的“仇人”冰释前嫌;当张开双臂迎接远方归来的亲人;当和知心朋友坐在一起听音乐;当为同学送上衷心的祝福。我感受到了,美奏出的快乐乐章。美就在我身边,当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看到初升的太阳,听到鸟儿的歌唱,又燃起了生活的勇气;当失聪的孩子费尽力气喊出了“妈妈”,又燃起了对爱的歌颂;当遭遇挫折的人,看到了在蓝天上翱翔的雄鹰,又燃起了对理想的追求。我感受到了美唱出的欢快乐章。美就在我身边,不是吗?【点评】 本文以身边的美为主题,通过多个生活场景展现了亲情、友情和心灵之美,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文章结构清晰,每段都以“美就在我身边”作为总结,强调了美的无处不在。同时,通过色彩描绘不同类型的美,富有创意。整篇文章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读者发现身边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四)1.D [A项,“羁绊”的“绊”应读“bàn”;B项,“恍惚”的“惚”应读“hū”;C项,“鲜有人迹”的“鲜”应读“xiǎn”。]2.D [A项,“翻来复去”的“复”应为“覆”;B项,“根深缔固”的“缔”应为“蒂”;C项,“箪食壶桨”的“桨”应为“浆”。]3.C [A项有误,间不容发:相隔得非常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根据情势十分危急的语境,应用“刻不容缓”。B项有误,与世隔绝:指与文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句中表示此处少有人来,应该为“人迹罕至”。D项有误,雍容华贵:形容态度文雅从容,庄重大方。句子表述的对象是风景,应该为“富丽堂皇”。]4.C [A项,语序不当,应将“让我明白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道理”和“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位置互换;B项,关联词搭配不当,可将“只要”改为“只有”;D项有误,“当务之急”的意思是当前任务中最急迫的事,与句子里的“目前”意思重复,应去掉“目前的”。]5.A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B项,有误,句中引号部分内容为不独立引用,“重大贡献的人”后面的句号应在引号的外面;C项,有误,“种田”“种菜”“喂猪”“养蚕”为句中的一般性停顿,中间的四个顿号应改为逗号;D项,有误,约数中间不可用顿号,“十五、六”中的顿号应删去。]6.B [B项,“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齐策》:“群臣进谏,门庭若市。”“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B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B项有误,连用反问句和感叹句,表达憎恨的感情不但不会减弱,反而更加强烈。]8.C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C项有误,这篇讲演词之所以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是因为作者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9.C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C项有误,李公朴的牺牲换来了更多人民的觉醒,革命尚未胜利,我们更需努力,相信革命必胜。]10.C [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色。C项有误,既是口语,语言更应该浅显易懂,所以“语言深邃”理解有误。]11.B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项,遗憾/痛恨;B项,挑选;C项,代指他们/到,往;D项,和/参与,句中有“欣赏”“领悟”的意思。]12.B [本题考查词类活用。例句中的“光”为使动用法,使……发扬光大。A项,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使动用法,使……痛苦;C项,名词作动词,挖洞;D项,意动用法,认为……美。]13.A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句中重点词: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体,整体;陟,提拔、晋升;臧否,赞扬和批评;异同,这里指不同。]14.C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C项有误,结合“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等句可知,选项说法错误。]15.A [本题考查对古诗的赏析。A项,有误,“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和“长江中下游”分析错误。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16.D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17.①白露未晞 ②关山度若飞 ③折戟沉沙铁未销 ④会挽雕弓如满月 ⑤匹夫不可夺志也 ⑥燕然未勒归无计 ⑦险躁则不能治性18.(1)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由图可知,漫画由一棵树、小学生和两把水壶构成。小学生右手举着一把水壶,正在为树浇水,水壶上写着“热爱劳动”四个字。小学生头顶后侧另有一把水壶,正在为小学生头顶的幼苗浇水,水壶上写着“劳动教育”四个字。答案:(示例)漫画中一个小学生正在为树浇水,水壶上写着“热爱劳动”。另一把水壶正在为小学生头顶的幼苗浇水,水壶上写着“劳动教育”。(2)解析:本题考查漫画寓意。这幅漫画告诉我们,学校通过劳动教育,让劳动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让他们热爱劳动,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成长,并创造出劳动成果。答案:(示例)通过学校劳动教育,学生培养了热爱劳动的观念,并创造出累累硕果。19.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解答此题,要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例句是“你们……,是……”的形式,仿写的句子要和例句保持一致,符合人物的职业特点。答案:(示例)①是平安校园的守护者 ②是整洁校园的美容师20.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句子结构:“到官四月”意思是到任四个月;“未尝家居”表明张养浩不曾回家居住;“止宿公署”意为一直住在官府;“终日无少怠”表明整天没有稍许的懈怠。根据以上分析,故断句为: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答案: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21.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遇到一个人在路上丢失了钱。遗,丢失。(2)句意:环顾四周,只看到四面墙壁。顾,看、望。(3)句意:对他非常惊奇。奇,对……感到惊奇。(4)句意:相互告诫说。戒,同“诫”,劝诫。答案:(1)丢失。(2)看、望。(3)对……感到惊奇。(4)同“诫”,劝诫。22.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1)中重点词:既,已经;加,施加、给予;刑,刑罚;犹,还、仍然;目,看待、看作;自新,改过自新。句意: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2)中重点词:既,在……之后;闻,听到;命,任命、命令;即,立即、就;散,分散、分发;与,给予。句意: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答案:(1)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2)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23.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概括分析。根据第一段“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可知,张养浩小时候就有拾金不昧的高尚品质;“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可知,张养浩热爱读书,勤奋好学。根据第二段“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可知,他的家里十分清贫,体现了为政清廉的品质。根据第三段“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可知,张养浩体谅百姓,认为他们因生活所迫才为盗,体现了他爱民如子,为官有方;“有李虎者……民甚快之”可知,他敢于惩治残暴的李虎及其党羽,体现了他疾恶如仇,不畏强权的品质。答案:张养浩拾金不昧;热爱读书,勤奋好学;为政清廉;爱民如子,为官有方;疾恶如仇,不畏强权。【参考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曾经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钱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离开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父母担心他过于用功而制止他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山东按察使焦遂听说这个情况,就推荐张养浩做东平县学正。(后来)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于是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望,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等到他成为堂邑县尹,张养浩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既然已经依法处分过他们了,现在仍旧把他们看成强盗,这是断绝他们悔过自新的道路啊。”强盗们感动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诫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将家中财产分给村中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西出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于是操劳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24.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根据第②段“母亲扑进屋子里……甩在父亲的脸上”,第 段“母亲脸色铁青……然后撕碎了我书包里的所有的诗稿”可看出母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根据第⑨段“在我的记忆里……麦子再没被雨水泡过”可见其坚强;她独自担起家里的重担,可见其有责任感;她一个人把家和麦子照顾得很好,可见其勤劳能干:由此可看出母亲是个坚强、有责任感、勤劳能干的人。根据第 段“每次得到奖励……有女人遇见喜事时所呈现出来的柔软”,可看出她是一个温柔的人。答案:①母亲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看到麦子地被泡后,扑进屋子与父亲吵闹(或:班主任因“我”成绩下滑找上门来时,母亲撕碎了“我”书包里的诗稿)。②母亲是个坚强、有责任感、勤劳能干的人。在父亲离家后,不再抱怨,可见其坚强;她独自担起家里的重担,可见其有责任感;她一个人把家和麦子照顾得很好,可见其勤劳能干。③母亲也有温柔的一面。当“我”写作受到奖励时,她脸上有灿烂的笑容、温柔的目光。25.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1)句中的“看着我”“挥了一下手”“走出门”是描写父亲离家那一刻的情景,“看”“挥”“走”这几个动词把父亲离家的不舍和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结合第③段“父亲愣在那儿。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是惭愧,还是悲伤”,第④段“父亲在里间屋一直没有出来……无声地抽泣”,表达了父亲喜爱文学却顾不上家务而不得不离家缓解窘境的无奈以及对“我”的不舍之情。(2)通过句中的“无边的漆黑的天幕”可知,这是描写夜晚漆黑一片的景象,这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结合第 段“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倾向文科,作文写得尤其好”,第 段“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一些……没有第三条路可走”可知,“我”非常喜欢写作,但是却被迫放弃写诗,“如同被浓墨涂抹”,这是通过环境的渲染,烘托了“我”被母亲要求放弃写诗的悲伤难过。答案:(1)运用动作描写,“看”“挥”“走”等字写出了父亲离家那一刻的情景,表达父亲对“我”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家的无奈。(2)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夜晚的黑暗,渲染悲凉气氛,烘托“我”被母亲要求放弃写诗的悲伤难过。26.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根据第 段“我背着那本诗集……而不是油菜花”,第 段“望不到尽头的河水……水温微凉,深至我的膝盖”可知,标题“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交代内容,暗示主旨,此岸的麦子喻指现实,彼岸的麦子喻指理想。彼岸的麦子由“油菜花”变成麦子,表明原来虚幻遥远的理想,通过努力终究会实现。根据第①段、第 段、第 段可知,标题“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中的“麦子”贯穿全文,使文章环节更加紧凑,两岸的“麦子”在文中交替出现,线索清晰,交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根据第 段可知,文末多次出现“麦子”,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不禁思考两岸“麦子”的深层含义。答案:①交代内容,暗示主旨,此岸的麦子喻指现实,彼岸的麦子喻指理想。彼岸的麦子由“油菜花”变成麦子,表明原来虚幻遥远的理想,通过努力终究会实现。②“麦子”贯穿全文,使文章叙事紧凑,两岸的“麦子”在文中交替出现,线索清晰。③激发读者阅读兴趣,“麦子”重复出现,引发人们对两岸“麦子”深层含义的思考。27.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 段、 段、 段内容可知,“麦子”表明诗集的写作题材是关于“我”童年的记忆和现实人生的体验。“麦子”寄托着“我”对世俗的诗意与理想的追求。结合 段、 段内容可知,“长在地上”与前文提到的诗歌中的麦子“长在天上”相照应,体现了诗集对“我”的深远影响。“长在地上”表明“我”听取了母亲的教导,走上一条不同于父亲的人生与诗歌之路。答案:①“麦子”表明诗集的写作题材是关于“我”童年的记忆和现实人生的体验。②“麦子”寄托着“我”对世俗的诗意与理想的追求。③“长在地上”与前文提到的诗歌中的麦子“长在天上”相照应,体现了诗集对“我”的深远影响。④“长在地上”表明“我”听取了母亲的教导,走上一条不同于父亲的人生与诗歌之路。28.【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强调慎重开始,突出的是“慎重选择”的意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突出的是要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表现了牛顿谦虚的美德。根据分析,可任选其一作为切入点进行写作。如以罗丹的话作为切入点,我们可以赞美一种具体的美,如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等;还可以探讨美的普遍性和价值,强调美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反思现代审美观念,提出自己对美的独到见解;讲述一个与美相关的故事,表达自己对美的深刻感悟等。写作本文,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美的内涵,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同时,可以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在结构安排上,可以先从自己对美的理解入手,引出文章的主题;然后结合具体例子,对美的不同方面进行阐述;最后总结全文,强调美的普遍性和价值,或者提出自己对美的独特见解。【佳作展示】美,就在我身边我的世界里充满了美。它们是多姿的音符、是五彩的颜料,把我的世界装点得有声有色、五彩绚丽。早上起床,昏昏欲睡的我看见了放在桌上的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不由得精神百倍;冬天,我搓着冻僵的双手,妈妈递来一双雪白色的、毛茸茸的手套,带上它,顿时感受到了阵阵暖意。这一切都让我感到:美就在我身边。亲情之美,如白色般纯洁。那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同学撑起蓝色的伞陪我回家,我没淋到一滴雨,而她却湿了一半。我丢了钱包,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身后传来同学的脚步声,同学送来了捡到的蓝色钱包。那蓝色竟如此绚丽!这一切让我体会到:美就在我身边。友情之美,如蓝色般清澈。走在街上,看见“红领巾”搀扶一位盲人过马路,我敬佩地望着在鱼贯人群中慢慢行走的那一高一矮的身影;在幼儿园门口,看见几个穿红校服的女同学在耐心地哄一个哭泣的小男孩儿,我内心不由发出赞叹……这一切都让我感到:美就在我身边。心灵之美,如红色般灿烂夺目。美就在我身边,当朋友为我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当我为躺在病床的老爷爷弹奏一段优美的旋律;当同学们为孤独的老人唱起了一首又一首欢快的歌曲。我感受到了美所谱成的《春之声》奏鸣曲。美就在我身边,当与以前的“仇人”冰释前嫌;当张开双臂迎接远方归来的亲人;当和知心朋友坐在一起听音乐;当为同学送上衷心的祝福。我感受到了,美奏出的快乐乐章。美就在我身边,当一个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看到初升的太阳,听到鸟儿的歌唱,又燃起了生活的勇气;当失聪的孩子费尽力气喊出了“妈妈”,又燃起了对爱的歌颂;当遭遇挫折的人,看到了在蓝天上翱翔的雄鹰,又燃起了对理想的追求。我感受到了美唱出的欢快乐章。美就在我身边,不是吗?【点评】 本文以身边的美为主题,通过多个生活场景展现了亲情、友情和心灵之美,语言流畅,情感真挚。文章结构清晰,每段都以“美就在我身边”作为总结,强调了美的无处不在。同时,通过色彩描绘不同类型的美,富有创意。整篇文章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读者发现身边的美,感受生活的美好。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四)(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pàn),容不得闭塞(sè)。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B.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huǎng hǔ),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一动也不动,甚至无法思考怎样下去,安全地回家。C.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xiān)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lì)石堆上竖起三脚架。D.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lòu)琢(zhuó)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复去地睡不了觉。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缔固。C.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桨以迎将军者乎?D.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环境已经间不容发。B.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与世隔绝,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C.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D.我们看颐和园风景,则是雍容华贵,给人金碧辉煌的印象。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次研学活动不仅让我明白了每一种生命都值得尊重的道理,而且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了解了植物的多样性。B.只要充分保护私权,才能全面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切身利益。C.将绿色经济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的决策,体现了中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担当。D.随着博物馆越建越多,展览内容越来越丰富,最大限度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就成了目前的当务之急。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B.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C.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D.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6.下列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陈太丘与友期行》《送东阳马生序》都体现了“信”这一品质在个人立身处世方面的重要性。B.成语“舍生取义”“门庭若市”“一鼓作气”分别出自《孟子》《左传》《战国策》。C.演讲稿的语言可以有不同的风格,或庄重严肃,或轻松活泼,要尽量避免使用听众不熟悉的文言、方言或生僻词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D.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有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7.下列对文章写法特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运用近义词、反义词使感彩强烈。如第一段中用“打”“杀”“暗杀”等近义词,揭露了敌人的暴行,使语言富于变化,表达了演讲者对特务暴行的憎恨。B.运用感叹句、反问句、递进句减弱了感情的表达效果。如第四段“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连用反问句和感叹句,尽管指出了特务们的可耻下场,但表达憎恨的感情有所减弱。C.在演讲中不断变化人称,有力地配合演讲者思想感情的表达。对敌人正面指斥用“你”“你们”,显出演讲者毫无畏惧,直接向敌人挑战,向敌人发起进攻。鼓动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表现出演讲者与群众亲密的、战友般的感情。D.运用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来表达感彩。如第一段“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8.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一句意思是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斗争。表达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一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坚决,爱憎分明,充满激情。C.这篇讲演词之所以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是因为作者“捶击桌子”和听众“热烈的鼓掌”。D.这篇讲演词语言口语化,短句较多,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黑暗”指反动统治者,“光明”指人民解放。B.坚信人民群众一定会胜利,敌人一定会失败。C.李公朴的牺牲换来了革命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下场。D.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反动派作垂死挣扎以及斗争更加残酷。10.下列不属于本文口语特色的一项是( )A.语气铿锵,气势磅礴B.语调顿挫,回旋有余C.语意深邃,发人深省D.语势紧逼,层层递进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恨之入骨B.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C.悉以咨之 已而之细柳军D.每与臣论此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光先帝遗德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B.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C.一狼洞其中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13.下列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例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A.皇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B.皇帝和丞相本来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的标准,不应在宫中或朝廷中而不同。C.皇宫中和官府中的官吏,本来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都应因在宫中或朝廷中而不同。D.宫廷中的内侍和朝廷中的人都不一样,官位升降、对于好坏善恶的奖惩应该有所不同。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颇具政治远见,向后主刘禅指出了当前天下三分的形势,并分析了蜀国面临的不利处境和有利条件。B.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分别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和亲贤远佞,其中最核心的是亲贤远佞。C.诸葛亮指出如果他远离国都,“忠谏之路”会被堵塞,内外也会“异法”,结果必然导致国内政局的混乱。D.诸葛亮提到了很多忠臣良将,认为他们都具有优良的品格,是先帝所器重的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信任他们。四、(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5~16题。渡荆门送别李 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5.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里的山与水,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B.“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充分表现出诗人内心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写出了诗人由川入楚,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B.颔联描写,诗人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C.颈联运用了衬托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般的云彩衬托江岸的辽阔和天空的高远。D.尾联抒情,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水,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第Ⅱ卷(表述题 共102分)五、(17分)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7分)①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②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乐府民歌《木兰诗》)③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④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⑤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罕》)⑥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⑦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18.观察下图漫画材料,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1)请用简洁的语言,根据画面的构成,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4分) (2)请简要概括这幅漫画所蕴含的劳动教育的意义。(2分) 19.劳动节到来之际,同学们给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献上朗诵词,下面这段话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请仿照画线句,补充相关内容,使之构成排比。(4分)你们辛苦工作,默默奉献,给大家带来温暖、安宁和美丽。食堂师傅,你们起早贪黑,是美味三餐的创造者;保安叔叔,你们兢兢业业,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洁阿姨,你们任劳任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劳动节到来之际,请收下我们最真挚的祝福,你们辛苦了!劳动节快乐!六、(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张养浩传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①不忽木,大奇之,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②也。”及为堂邑县尹,罢旧盗之朔望参者③,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注】 ①平章:官职名。②掾(yuàn):属官,副职,助手。③罢旧盗之朔望参者:废除了有盗窃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的规定。2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3分)到 官 四 月 未 尝 家 居 止 宿 公 署 终 日 无 少 怠。2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遇人有遗币于途者 遗:______________(2)四顾壁立 顾:______________(3)大奇之 奇:______________(4)互相戒曰 戒:______________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4分) (2)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4分) 23.文中的张养浩有哪些宝贵的品质?请分条概括。(4分) 七、(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7题。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李海燕①一场大雨把我家的麦子地泡了三分之二。母亲站在地头发出狼一样的嚎啕,之后在泥泞的路上朝着家的方向狂奔。②母亲扑进屋子里,直接扑向坐在里间屋的父亲。母亲抡起拳头一下一下砸在父亲身上。母亲似乎还不解恨,抓起那几页稿纸,三下两下撕个粉碎,然后,甩在父亲的脸上。③父亲愣在那儿。脸上的表情说不出是惭愧,还是悲伤。④夜很艰难地覆盖了白天。家里一片静寂。父亲在里间屋一直没有出来。没睡着的时候,我曾听到他的几声压抑着的咳嗽。母亲和衣躺在炕上,脸冲着炕墙,无声地抽泣。⑤第二天早晨,我醒了。母亲不在屋子里。父亲手里拎着一只皮箱,站在地中间。那是只陈旧的箱子,之前与一些杂物并排放在橱柜上面。父亲看着我,似乎有话说,但终于只是跟我挥了一下手,便走出门去。⑥我爬起来,趴在窗户那儿看父亲。父亲摇摇晃晃地穿过门前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走向那条河。⑦那天的阳光很灿烂,岸边出现一片黄灿灿的花儿。我断定那是油菜花。父亲站在油菜花里似乎还回了一下头,风一吹,就不见了。⑧后来我坚信父亲是在那片油菜花里走掉的。那年我六岁,或者五岁。⑨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此变得强硬了起来,不再抱怨什么,把家把麦子照顾得很好,麦子再没被雨水泡过。家里没有了那个不务正业的男人(母亲如是说),一下子安静下来,这让我觉得父亲走了未必是件坏事。⑩开始,我还能清楚地记得父亲的样子,尤其记得父亲临走之前站在地中间看着我欲说还休的样子,还有他在那片油菜花里消失的样子。我时常站在里间屋的门口,好像父亲还坐在那儿,手里拿着一支笔,笔尖含在嘴里,不停地转动,抬头看见我,温柔地一笑。 上学后,我的各科功课都不错,尤其作文,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每次得到奖励,母亲会变得温和。那时候我才觉得母亲也是个女人,有灿烂的笑容,有温柔的目光,有女人遇见喜事时所呈现出来的柔软。 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倾向文科,作文写得尤其好。语文老师很喜欢我,时常把我带到他的宿舍,给我看他那些文学藏书。在那些书籍里,我喜欢上了一本诗集。诗人有个很特别的笔名——第叁条岸。 诗集的扉页上,印着诗人的一张黑白照。那是个看不出实际年龄的男人,头发和胡子长而凌乱,唯有那双眼睛深邃明亮。他是谁,怎么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再仔细看,又是陌生的。 语文老师把那本诗集送给了我。 我开始阅读那本诗集。诗人有很多首诗是描写麦子的,他说,他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的麦子,月亮是麦子的家,嫦娥是麦娘,玉兔是麦童……我为诗人那独特的语言所倾倒所疯狂。不知为何,父亲出走时的情形,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我读诗的时候,但我似乎忘了那个拎着皮箱,消失在油菜花里的男人是我的父亲,我痴迷的只是他那种奇妙的诗意的消失方式。 升入高三时,我的学习成绩(除了语文)下滑得厉害,班主任找上门来。母亲脸色铁青,嘴唇哆嗦着吼出一句,报应!然后撕碎了我书包里的所有的诗稿。 班主任老师走了以后,母亲的态度缓和了一些,她说,你要么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光宗耀祖,要么跟我下地侍弄麦子,没有第三条路可走。那个夜晚,天空看不到星星,无边的漆黑的天幕,如同被浓墨涂抹。 我的脑海里奔跑着凌乱的碎片:拎着皮箱的男人,泡烂的麦子地,亮晶晶的河水,黄灿灿的油菜花…… 我一次次地想到消失,像那个男人一样,在一片油菜花里消失,然后也去天上种我的麦子。那天我没去上学,母亲说教了半天,见毫无作用,气呼呼地去了麦子地。外面的阳光金灿灿的。我又看到了岸边那片油菜花。我的思维里跳出那个拎着皮箱的男人,他越过那片被雨水泡烂的麦子地,然后消失在油菜花里。我望着橱柜,原来放皮箱的位置依然空着。 我一下子确定,那个反复出现在我记忆里的、在油菜花里消失的男人,就是我的父亲。我变得很激动,端详着诗集上的诗人照片,我发现我有一双和他一样的眼睛,深邃而明亮。原来他就是我的父亲。 我背着那本诗集,穿过那片麦子地,来到河边。河床并不宽,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阳光跳跃,麦子一片金黄。我恍然,那天我看见的是阳光里的麦子,而不是油菜花。 望不到尽头的河水,泛着碎银子一样的光。我想,父亲大抵是顺着这条河走的。如果我顺着这条河走,也许有一天,我会与父亲相遇。我试探着走进河水里,水温微凉,深至我的膝盖。 突然,我看到了母亲,她站在此岸的麦子地里,嘴张得很大,我听不到她的声音,却分明听到她在嘶喊。我不甘心这样妥协上岸,把脸扭向彼岸。不可思议的是,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模一样的母亲。我吓得如梦初醒,浑身颤抖着爬出那条河。 五年后,我在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继续读研。那年我出了第一本诗集,名叫《长在地上的麦子》。(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减)24.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25.结合上下文,从描写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1)父亲看着我,似乎有话说,但终于只是跟我挥了一下手,便走出门去。 (2)那个夜晚,天空看不到星星,无边的漆黑的天幕,如同被浓墨涂抹。 26.文章以《此岸是麦子,彼岸也是麦子》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27.为何“我”将第一本诗集取名为“长在地上的麦子”?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 八、写作(50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50分)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如果说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牛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代替。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年山东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四)(教师用).docx 2025年山东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四).docx 2025年山东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四)课件.ppt 2025年山东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4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