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202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202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2025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A卷(共100分)一、基础知识(共12分)
1.(3分)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黄晕(yùn) 追溯(sù) 锐不可当(dāng)
B.愧怍(zuò) 娴熟(xián) 怏怏不乐(yàng)
C.簇新(zhú) 宽宥(yòu) 正襟危坐(jīn)
D.舵手(duò) 荣膺(yīng) 吹毛求疵(cī)
2.(3分)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溶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B.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慢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C.要论中国人,须不被擦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去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D.写景时,大手笔只选择两三件事轻描淡写一下,完全境遇便呈露眼前,栩栩如生。
3.(3分)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一场暴雨不期而至,音乐节上的歌声戛然而止,但紧接着,工作人员架起雨棚,灯光师调亮灯光,乐手即兴弹唱……这场盛会不但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坏天气打断,反而成为一段让大家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的温情记忆。
A.不期而至 B.戛然而止 C.突如其来 D.天伦之乐
4.(3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成都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发布,为成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落地注入强大的动力。
B.近期,成都交警开展了专项整治“飙车炸街”行为的活动,避免交通违规事件不再发生。
C.春节前,成都市美术馆举办了黄永玉画展,他的画既有孩童的天真,也有思想家的深刻。
D.通过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形成涵盖无人机等产业的产业链。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5.(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知其旨也 味美
B.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披”,穿
C.腰白玉之环 腰间
D.缀公卿之后 紧跟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 缊袍敝衣处其间
B.教然后知困 烨然若神人
C.足肤皲裂而不知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D.岂他人之过哉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对下列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
A.(我)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四海之内也恭敬地称说我的姓名。
B.(我)白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接受详尽地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
C.(我)白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接受详尽地询问,四海之内也恭敬地称说我的姓名。
D.(我)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四海之内也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
(4)下列对两文共同之处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谈论学习之道
B.运用对比说理
C.强调实践反思
D.都有对偶句式
三、默写(共6分)
6.(6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
②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③何处望神州,    。(辛弃疾《南乡子 京口北固亭有怀》)
(2)请在岑参的《逢入京使》和刘禹锡的《秋词》中任选一首,先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7.(10分)现代文阅读。
甲文:聊聊我们的“年”
①2024年12月4日,春节申遗成功,这意味着作为中华文明核心文化符号的春节正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其影响和意义令全世界瞩目。
②春节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丰收祭祀。人们在岁末年初祭祀诸神,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农事的重视。秦汉以后,春节意义升华,有了正日新年拜贺之俗。到了唐代,春节成为法定假日,节日期间,宫廷举行庄重肃穆的庆典,民间则是宴饮欢庆,阖家团圆。宋元明清时期,春节成为官民同庆的第一大节。
③源于上古岁首祭神祭祖的春节,与农耕文明息息相关,在历代演变中,形成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岁时体系。春节期间的许多习俗蕴藏着文化的密码:家家贴红春联,最初是周朝人用桃木驱邪,后来演变成写满祝福的书法艺术;年夜饭必有整条鱼(象征年年有余)和饺子(形似元宝),是用美味传递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围坐守岁,是血缘亲情的温暖表达;磕头拜年,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春节,已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④春节像同心圆,曾让所有中国人共享“过大年”的归属感,相信随着申遗成功,它将成为更多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
乙文:_____
①2024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列入非遗名录,欣喜和自豪之余,我们更要深思: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传统文化如何展现其新的魅力。
②近些年,过春节的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据统计,迄今为止,已有近20个国家把农历新年定为法定节假日,130多个国家都举行过春节庆祝活动。波兰华沙剧院里,二胡与钢琴合奏《春节序曲》;纽约时代广场的电子屏上,剪纸生肖在霓虹灯下栩栩如生……不同国籍的人都在感受中国年的喜庆气氛。包饺子、贴“福”字,不同肤色的人们都在春节文化中读懂“团圆”的东方哲学。
③今年春节,《清明上河图》通过全息投影在春晚舞台上徐徐展开;《诗词元宇宙》让观众与苏轼共赏除夕明月;故宫“数字宫灯”还原了古代灯会盛景;中学生用编程设计电子鞭炮;留学生在元宇宙逛春节庙会……我们看到的春节,是可以穿上科技新衣的活态文明,而不是收藏在博物馆的标本。
④任何一种文化,只有与周围世界与时代生活产生化学反应,才能永远朝气蓬勃,我们相信:中华文明必将在人类文明的天空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1)春节申遗成功有哪几点理由?请依据两文简要概括。
(2)甲乙两文都提到春节申遗成功,但作用各不相同,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说明。
(3)以下选项,哪一个最适合作为乙文的标题?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春节“破圈”说
B.春节“出海”说
C.春节“美颜”说
五、作文(共60分)
8.(60分)作文。
“辩”是辩解、辩论,意味着沟通、交流、表达……“辨”是分辨,意味着观察、分析、思考……请围绕“辩”和“辨”,任选一个字,或者两个字都选,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B卷(共50分)一、古诗鉴赏(共4分)
9.(4分)古诗鉴赏。
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清代)
千家笑语漏①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___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注释:①漏:古代计时器。
(1)除了是一个孤独的思乡游子,诗中之人还是一个     的人和一个     的人。
(2)以下选项,哪一个填入诗中空白划线处最恰当?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小
B.市
C.古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10.(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眉州远景楼记
苏轼
①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他郡之所莫及也。
②吾州郡县胥史皆挟经持笔,而大家显人,优劣推次以通经学古,非此,虽贵且富,不通婚姻。其民奉太守县令,如古君臣,既去,其贤者,则记录其行事以为口实,至四五十年不忘;苟不以其道,民则秉法以讥之。家藏律令,虽薄刑小罪,终身有不敢犯者。
③岁二月,农事始作。四月初吉,耘者毕出。数十百人为伍,鼓以致众。择其徒为众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罚。量田计功,终事而会之。七月既望,则取罚金与偿众之钱,买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乐饮食,岁以为常。吾州风俗盖如此。
④今太守黎侯,简而文,刚而仁,明而不苟。既满将代,众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夺其请。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无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远景楼,日与宾客僚吏游处其上。吾州之人未尝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为记。嗟夫,州人之所以乐斯楼之成而欲记焉者,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今吾州近古之俗,独能累世而不迁,可不录乎!
(选自《中国古代名家诗文集》,有删改)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盖他郡之所莫及也 比得上
B.为众所畏信者 信服
C.鼓以致众 鼓动
D.独能累世而不迁 变更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苟不以其道,民则秉法以讥之。
②岂非上有易事之长,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
(3)文章题目为“眉州远景楼记”,但文中对远景楼的描述极少,作者这样行文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11.(2分)有人说:“苦难可以让人走向毁灭,也可以让人走向新生。”以下三组选项中哪一组不能与此观点相匹配?请选择并结合作品内容简述理由。
A.鲍廷玺——匡超人
B.罗切斯特妻子伯莎梅森——简 爱
C.保尔的朋友杜巴瓦——保尔
12.(2分)《西游记》中有不少妖怪都有憨厚无心机的一面,以下选项中哪一个情节体现了该妖怪的这一特点?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白骨精
B.“孙悟空斗法金银角”——银角大王
C.“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牛魔王
13.(18分)现代文阅读。
白雪红灯的年
迟子建
①除夕的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声扰醒。撩开窗帘,见霞光已经把兴安岭的一道道雪线映红了。看来老天也知道过年了,特意让霞光化作春联,贴在山间。想必老天贴的春联,是用云彩做的砚台,用银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笔管,所以这不凡的春联看上去明丽脱俗,充满了朝气。
②吃过早饭,我也给家门贴上春联和福字。那幅烫金的大红春联,看上去就像两行飞向天空的金丝雀,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
③我喜欢大自然的红色,如朝霞晚霞,玫瑰百合。可对针织品的红色,我热爱不起来。前年春节回家,妈妈给我的卧室挂上了一幅红地黄花的新窗帘,我感觉窗前就像飘着两朵乌云,说不出的压抑。二十五岁前,我还穿过几件红衣,戴过红帽子。可是近二十年来,红色的衣服在我的衣橱中几乎绝迹了。
④一次,我的一个朋友说多穿暖色调的服装可以让人的心情愉悦,于是我尝试着改变颜色,将眼界放在水粉和橘黄上。可对于红色,我还是有些犹疑和畏惧。今年元旦过后,我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枣红色的羊绒开衫。它软软的、茸茸的,看上去懒洋洋的,很有点邻家女孩的味道,让人觉得亲切。它的红是收敛的红,红得有分寸,有气质,不张扬,不造作。我动心了。但因为它是红色的,还是心存着警惕,从它身边走开。
⑤回家后,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那件红衫,它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于是,隔了几天,把它买回,即刻穿在身上。站在镜子面前,觉得自己身披霞光,便没舍得脱下,一路穿进年关。如今,它陪伴着我,给家门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又在阳台结了霜雪的窗前,挂上了大红的灯笼。
⑥我穿过城东到城西的弟弟家。塔河是个小城,腊月时,人们都在忙年,采买物品,街上是热闹的。到了除夕,年是瓜熟蒂落了,街市中就少见行人车辆了。我沿着街边的雪路,慢慢地走,呼吸着清冷而新鲜的空气。不管什么季节,兴安岭的天空都是蓝的。这种透明的无瑕的蓝,对于久居都市、为烟尘所困扰的我来说,就是福音。阳光把雪地照得焕发出橘黄的光芒,街灯下面,是一串串红灯笼。白雪红灯,格外分明。
⑦我在除夕街头,碰见的第一个人,有些痴傻。他逍遥地走在杨树下,兴冲冲的,衣衫褴褛,敞着怀,没戴棉帽和手套,自得其乐地打着口哨。我看了他一眼,又一眼,等于领受了新年的“憨福”。接下来遇见的,是一个骑着自行车哼着歌的中年男人,他的车后坐上吊着两个油渍渍的桶,看来是去饭店收泔水的。他的眉毛溽着霜雪,想必在寒风中奔波了很久了。
⑧除了理发店,大多的店铺都关了。小孩子在街角放着鞭炮,好像在空中甩着鞭子,一声声地吆喝着年。年是什么?是打着滚下坡的山羊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它们将从山上的雪松下滚过,全身挂满雪松的苍绿和春的气息。
⑨弟弟家已经把年夜饭准备好了。他们家的阳台,也挂起了红灯笼。天色渐晚,寒意愈深,红灯笼亮了起来。站在阳台向下一望,见那满街的红灯笼,就像老天垂下来的一只只红碗!它们盛着星光和爆竹幽微的香气,为人间祈福。这座白雪覆盖着的小城,因为有了这些红灯笼,暖意融融。在没有鸟语花香的春节里,红灯笼就是在北风和飞雪中灿然绽放的报春花啊!
⑩我恍然明白,人们之所以穿上红衣,是想用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啊。看来夜有多黑,就有多么光明的心;世界有多寒冷,就有多么如火的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红色作为使者,北方的年,又怎能有春的气象呢!
(1)作者对红色服饰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转变?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2)第⑦段叙述自己在街头碰到两个人,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3)文中第⑨段两处划线比喻句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文章以“霞光映雪线”开篇,以“红灯笼亮起”收尾,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赏析。
四、语言运用(共12分)
14.(12分)“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春 诗]下面根据表格内容所得出的有关“春诗”的四条结论,其中有两条结论有误,请找出并修改,注意语言简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春鸟 莺啼燕飞 迎新之喜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春木 万紫千红 争春惜时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花 落花纷纷 国运盛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草 绿草葱郁 国破之伤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风 春风传声 乡音诉愁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春社 箫鼓欢奏 乡人祈年
结论:①选材尤好初春胜景
②意象多是自然景物
③多维描绘意境画面
④抒怀围绕国家命运
修改:    。
(2)[春 节]请补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注意语言的准确和连贯。
    ?一个“分”字已经言明其意——剖春季为二,划昼夜等长。     :东风解冻,时雨润物;燕剪轻裁柳色新,莺梭巧织花衣艳……春分的韵味还藏在农耕的文明里:“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老农扶犁唤醒沉睡的土地,麦苗拔节轻吟丰收的歌谣。当然,    !春分的韵味更藏在那些传承千年的节气仪式里:测日影、立鸡蛋、赠春牛,天地之道与活动兴味熔铸成春天的雅趣。道家以平衡为至境,春分恰似天地间一个奇妙的支点,承载着和谐共生的哲思。一言以概之,“春分”就是一幅韵味丰厚的画,是一幅由     共同织就的节气长卷。
(3)[春 联]民俗寄情,南北形式各异。请仿照示例,结合春节文化,任选一组习俗,为其拟写“南北春节习俗”的春联。要求:紧扣习俗与春节文化,注意表意明确、表达生动简洁。
①北方“吃饺子”与南方“包汤圆”
②北方“贴窗花”与南方“摆福橘”
③北方“扭秧歌”与南方“舞龙狮”
示例1:
习俗:北方“祭灶神”与南方“迎财神”
春联:灶火旺,燃尽旧岁愁;财帛聚,迎来新岁丰。
示例2:
习俗:北方“蒸花馍”与南方“做年糕”
春联:面塑百态迎祥至,年糕千层步步高。
选择     ;春联:    。
参考答案
1.C
2.D
3.D
4.C
5.(1)C
(2)D
(3)D
(4)C
6.(1)①思而不学则殆
②采菊东篱下
③满眼风光北固楼
(2)示例一:《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示例二:《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7.(1)①有悠久的历史;②有丰厚的文化内涵;③有国际影响力;④是一种活态文明。
(2)甲文指出春节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引出下文对春节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的介绍;乙文引出议论话题:传统文化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如何展现新魅力。
(3)A“破圈”既指如今春节打破了地域的限定,具有国际影响力,又指它突破了过节形式的限定,融入了科技元素。
8.略
9.(1)忧国忧民(或敏感深沉);孤独超然(或哲思深沉)
(2)B;理由:诗人身处市镇中的桥上,周围是欢笑的人群,却独自凝望星辰,通过“市桥’的热闹反衬其孤独,与“人不识”的超然形象相契合。
10.(1)C
(2)①如果不用正道来引导百姓,那么(官吏)就会秉持法令来使他们陷入困苦。
②难道不是由于上有容易相处的长官,下有容易治理的民众这样美好的风俗吗?
(3)示例:《眉州远景楼记》楼名为“远景”,作者写这篇记,并不是为描绘远景楼的风光,而是着眼于故乡的现状和远景,记叙故乡优良的民风民俗和官吏工作作风,表达了苏轼对官民和谐、政通人和的社会理想的向往。
11.示例:A
理由:鲍廷玺与匡超人的命运变化并非直接由同一苦难事件导致。鲍廷玺的坚守与匡超人的堕落分别源于生活贫困与科举制度的腐蚀,两者苦难性质不同,无法体现“同一苦难导致不同结果”的对比关系。而B、C选项中的人物均因同一事件(罗切斯特的婚姻/革命理想)走向毁灭与新生,符合题干观点。
12.示例:选B。银角大王在与孙悟空斗法时,多次因轻信对方伪装(如假扮道童)而失败,其行为虽有计谋,但部分举动显得鲁莽简单,符合“憨厚无心机”的特点。
13.(1)早期:二十五岁前,作者对红色服饰并不排斥,还穿过几件红衣,戴过红帽子。中期:近二十年来,作者对针织品的红色热爱不起来,觉得红色的窗帘像乌云,感觉压抑,红色衣服在衣橱中几乎绝迹,对红色服饰心存犹疑和畏惧。近期:今年元旦过后,作者看到一件枣红色羊绒开衫,因它收敛、有分寸、不张扬的红而心动,最终买下并穿着它进入年关,开始接受红色服饰。文章结尾“我恍然明白,人们之所以穿上红衣,是想用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啊”,表现出作者理解了人们通过红色服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的情感,认识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丰富文章内容:描述了除夕街头碰见的痴傻之人和收泔水的中年男人,展现了小城除夕街头不同人物的生活状态,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样。烘托节日氛围:痴傻之人逍遥自得,中年男人哼着歌,他们在除夕街头的状态,烘托出小城除夕宁静、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体现生活气息:这两个人都是生活在底层的普通人,他们的出现让读者感受到小城生活的真实气息,展现了平凡人在年关的生活场景,突出了年关对不同人的意义,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对普通人的关注。
(3)相同点:生动形象:两处比喻都将红灯笼比作其他事物,把红灯笼“亮起来”的状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感受,让读者更能感受到红灯笼在夜晚的明亮和美丽。烘托氛围:都起到了烘托节日氛围的作用,通过将红灯笼比作“红碗”和“报春花”,渲染出小城春节的喜庆、温暖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小城春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不同点:侧重点不同:把红灯笼比作“老天垂下来的一只只红碗”,侧重从形状上进行描绘,并且“盛着星光和爆竹幽微的香气,为人间祈福”,赋予红灯笼一种神秘的祈福意味,让读者感受到红灯笼所承载的美好寓意;而把红灯笼比作“在北风和飞雪中灿然绽放的报春花”,则侧重突出红灯笼在寒冷环境中所带来的生机与希望,像报春花一样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强调了红灯笼给寒冷的小城带来了春的气息和暖意。
(4)结构上首尾呼应:开篇的“霞光映雪线”与结尾的“红灯笼亮起”相互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线索作用:“霞光”和“红灯笼”都具有红色元素,它们贯穿全文,成为行文的线索,串联起作者在年关的所见所闻所感,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层次更加分明。内容上 营造氛围:开篇“霞光映雪线”描绘出一幅明丽脱俗、充满朝气的画面,为全文营造出一种喜庆、祥和的氛围,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结尾“红灯笼亮起”,再次强调了红色在年关的重要性,红灯笼在白雪覆盖的小城亮起,暖意融融,与开篇的霞光相呼应,进一步渲染了春节的喜庆氛围,突出了年的味道。象征意义:“霞光”和“红灯笼”都象征着光明、温暖和希望。开篇的霞光预示着新的一天、新的一年的开始,充满希望;结尾的红灯笼在寒夜中亮起,照亮了小城,驱散了寒冷和黑暗,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深化主题:从开篇的霞光到结尾的红灯笼,作者通过对这两种红色事物的描写,将对年的感受与对生活的感悟相结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即红色代表着人们对光明、温暖和美好的追求,即使在寒冷的北方,也能凭借着这份对红色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让年充满春的气象,让生活充满希望。
14.(1)①原结论“选材尤好初春胜景”应改为“选材涉及春时不同阶段”。④原结论“抒怀围绕国家命运”应改为“抒怀涵盖家国与个人情感”。
(2)示例:春分的含义是什么;春分的韵味藏在自然的馈赠里;春分的韵味还藏在古老的哲思中;自然风物、农耕文明、节气仪式和哲学思想
(3)示例:选择①;春联:饺子香,包住旧年福;汤圆圆,团来新岁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