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课件70张+学案)-中考地理复习考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课件70张+学案)-中考地理复习考点梳理

资源简介

(共70张PPT)
第十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判断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判断。
(1)自然资源概念: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  )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较多。 (  )
(3)水和水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  )
(4)煤炭、铁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  )

×
×

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024·肥城期末)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读我国风能储量及风电场分布图,完成1~2题。
1.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  )
A.西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内陆地区 D.沿海地区
2.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意义有(  )
①全面取代煤炭 ②保护生态环境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D 2.D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丰富,D正确;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内陆地区几乎没有风电场分布,排除A、B、C。故选D。第2题,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改善大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②④正确;目前化石能源依然是主要的能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并不能全面取代煤炭,①错误;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并不能降低生产成本,③错误。故选D。]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023·泰山区期末)“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四大工程。据此完成3~4题。
3.四大工程中的“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煤炭和天然气 B.水资源和电力
C.煤炭和水资源 D.天然气和电力

4.四大工程表明我国资源(  )
A.总量丰富
B.人均不足
C.地区分布不均
D.种类齐全

3.A 4.C [第3题,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水、太阳能、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四大工程中的“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的是煤炭和天然气,A正确;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电力不属于自然资源,B、C、D错误。故选A。第4题,“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都是针对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而提出的对策,所以说,四大工程表明我国资源地区分布不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判断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判断。
(1)我国土地资源优势:土地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 (  )
(2)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充足。 (  )
任务二 土地资源

×
(3)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属于难以利用的土地。 (  )
(4)我国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  )


2.填图
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上写出字母A、B、C、D所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名称。
旱地
水田
林地
草地
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分布
(2024·肥城期末)耕地的数量、质量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支撑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下图为某年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优势度(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产区雨热同期,以种植冬小麦为主
B.乙产区地形平坦,以种植水稻为主
C.丙产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少
D.耕地优势度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2.丁产区中,珠江三角洲耕地优势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快,城镇和工业用地多
B.平原面积狭小,地表沟壑纵横、崎岖不平
C.耕作不合理,耕地质量下降较快
D.位于南部沿海,台风灾害多发

1.C 2.A [第1题,甲产区位于东北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以种植春小麦为主,A错误;乙产区为华北平原,位于北方地区,地形平坦,以种植冬小麦为主,B错误;丙产区为四川盆地,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少,C正确;读图可知,耕地优势度南低北高,东高西低,D错误。故选C。第2题,珠江三角洲耕地优势度低,即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小,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经济较发达,城镇化程度高,城镇和工业用地多,A正确;平原面积狭小、耕作不合理,耕地质量下降较快、位于南部沿海,台风灾害多发,会导致耕地优势度低,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故选A。]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024·泰山区期末)粮食问题涉及国家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读图,完成3~5题。
3.在农用地总量减少的状况下,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主要原因是
(  )
A.科技兴农,提高了粮食产量
B.人口增长,粮食需求量增加
C.围湖造田,增加了耕地面积
D.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增加

4.下列关于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比乙的热量条件更优越
B.甲以水田为主,乙以旱地为主
C.甲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D.丙比乙日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

5.为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要求 ②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藏粮于技 ③合理用地,实行土地休耕,提高土地生产力 ④大力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A 4.D 5.A [第3题,我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现代化农机装备力度,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和全方位标准化作业,确保粮食总产量连续增产,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4题,甲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位置高,与乙地相比较,热量条件不足,A错误;甲地位于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乙地位于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B、C错误;丙地位于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D正确。故选D。第5题,为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要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要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合理用地,实行土地休耕,提高土地生产力;不应该大力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这样会破坏生态环境,①②③正确。故选A。]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盐碱地里稻花香
海水稻的研发与试验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难以利用的盐碱地的利用率,扩大了我国耕地面积,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填表
完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表格内容。
任务三 水资源
分布 分布特点 解决措施 实例
空间
分布 大致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南丰北缺,特别是_____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严重 __________ 南水北调
时间
分布 _____多,_____少,年际变化大 ________ 三峡工程
华北
跨流域调水
夏秋
冬春
兴建水库
2.填空
完成南水北调表格内容。
东线工程 从长江_____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_________输送,北达_____与天津
中线工程 目前从_______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 北达_____
西线方案 把长江___游的水引入___河,补充 _____地区的水资源
下游
京杭运河
山东
丹江口
北京


西北
2021年3月22日-3月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今年“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从季节分配看(  )
A.全年丰富      B.夏秋多,冬春少
C.全年缺乏 D.夏秋少,冬春多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2.下列行为符合“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B.自来水冲洗路面,美化城市环境
C.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提供充足饵料
D.废水回收再利用,节约水资源

1.B 2.D [第1题,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受季风的影响,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衡,从时间变化看,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故选B。第2题,大量使用化肥虽然能提高粮食产量,但容易造成水污染;自来水冲洗地面会造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浪费;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会污染河流;废水回收再利用,可以节约水资源。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故选D。]
(2024·东平期末)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5月14日宣布,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目前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620亿立方米。水利部表示:一定确保工程安全、水质安全,同时坚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支持发展节水农业。据此完成3~4题。
3.在南水北调的过程中,确保东线、中线水质安全的首要任务是
(  )
A.清理泥沙 B.加固堤坝
C.修建水库 D.防治水污染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南水北调工程坚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支持发展节水的产业。下列不属于农业节水措施的是(  )
A.灌溉渠道防渗 B.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C.种植耐旱作物 D.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3.D 4.B [第3题,南水北调东、中线经过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为了确保水质安全,首要任务是防治水污染,D正确;清理泥沙、加固堤坝、修建水库对于水质安全作用不大,A、B、C错误。故选D。第4题,灌溉渠道防渗,种植耐旱作物以及推广滴灌、喷灌技术都是可实行的农业节水措施,A、C、D不符合题意;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可能会造成水污染,不利于农业节水,B符合题意。故选B。]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解决措施容易混淆颠倒。
(2)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应该是华北地区,原因是工农业较发达,人口、城市密集。
(3)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不是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只是跨流域调水的最大工程。
(4)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是指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差异大,降水年际变化大是造成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之一。
(时间:6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我国各类能源资源储量丰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读我国某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限时提能训练(十七) 中国的自然资源
A.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主体
B.煤、石油属非可再生能源,应珍惜和节约使用
C.我国石油生产已能满足消费的需求
D.我国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C [由图可以看出,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主体;煤、石油属非可再生能源,使用完了就不能再生,应珍惜和节约使用;我国的原油消费量远远超过生产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我国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故选C。]
2.(2023·宁阳期末)光伏农业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灌溉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气温越高,光伏面板发电效率下降越多。在我国西北地区,“沙漠+种植+光伏发电”式光伏农业已成功实施。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属于新能源、可再生资源
B.太阳能属于常规能源、非可再生资源
C.西北地区光伏农业的成功实施,主要得益于我国市场需求扩大
D.在确保有光照的情况下,太阳能面板的发电效率最高的时段是夏季正午

A [新能源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太阳能是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据推测,太阳的寿命至少还有几十亿年。因此,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太阳能是一种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和洁净能源,A正确,B错误;光伏面板发电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西北地区光伏农业的成功实施,主要得益于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C错误;根据题目“气温越高,光伏面板发电效率下降越多”可知太阳能面板的发电效率最高的时段是冬季的清晨,气温最低,发电效率最高,D错误。故选A。]
(2023·新泰期末)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最大的能源是(  )
A.煤炭 B.天然气 C.石油 D.水电

4.与2005年相比,关于我国能源消费比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煤炭能源消费比重提高
B.天然气消费比重降低
C.水电能源消费比重提升
D.核电消费比重变化幅度大

3.A 4.C [第3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最大的能源是煤炭,将近占我国能源消费比重的70%,A正确;天然气、石油和水电的比重都没有煤炭大,B、C、D错误。故选A。第4题,与2005年相比,2020年我国煤炭能源消费比重增长率为负值,说明煤炭能源消费比重降低,A错误;与2005年相比,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增长率接近百分之三,说明天然气消费比重上升,B错误;与2005年相比,2020年我国水电能源消费比重增长率为正值,说明水电能源消费比重提升,C正确;与2005年相比,2020年我国核电消费比重增长率约为百分之零,说明核电消费比重变化幅度不大,D错误。故选C。]
(2024·肥城二模)“川气东送”工程利用管道输气,西起四川普光气田,东至上海。读“川气东送”主路线图,完成5~6题。
5.决定“川气东送”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分布 B.距离远近
C.河流流向 D.地势高低
6.“川气东送”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  )
①地形起伏较大 ②夏季多暴雨 ③冻土层深厚 ④多次穿越长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A 6.B [第5题,该线路沿线有众多的城市,城市为天然气的使用提供广阔的市场,所以城市分布是影响图中“川气东送”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A正确;距离远近、河流流向、地势高低不是影响“川气东送”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第6题,“川气东送”工程干线经过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①正确;“川气东送”工程干线经过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②正确;“川气东送”工程干线经过的地区无冻土层,③错误;“川气东送”工程干线多次穿越长江,工程难度较大,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选B。]
2024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读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7~9题。
7.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  )
A.从西向东减少 B.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北方多,南方少
8.我国农业生产呈现“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水分条件
C.热量条件 D.光照条件


9.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是温带草原地区
B.乙地多洪涝灾害
C.丙地河流无结冰期
D.丁地位于丰水带

7.B 8.B 9.A [第7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8题,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因此呈现“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条件,B正确;地形、热量、光照影响较小,A、C、D错误。故选B。第9题,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降水较多,是温带草原地区,A正确;乙地属于缺水带,B错误;丙地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河流冬季气温低于
0 ℃,有结冰期,C错误;丁地位于多水带,D错误。故选A。]
(2024·泰山区期末)下图是表现“耕地危机”的一组漫画。据此完成10~11题。
10.四幅漫画与反映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土地沙化 B.乙—乱占耕地
C.丙—耕地污染 D.丁—弃耕增多

11.针对漫画甲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是(  )
A.建立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
B.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乱占耕地
C.集中耕地,便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D.加强生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

10.B 11.A [第10题,甲图反映的是不当排放造成的土地污染,A对应错误;乙图反映的是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占用了大量耕地,B对应正确;丙图反映的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造成的弃耕土地增多,C对应错误;丁图反映的是土地利用不当造成的耕地退化,D对应错误。故选B。第11题,甲图反映的是不当排放造成的土地污染,所以应该建立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A采用的对策正确;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乱占耕地、集中耕地,便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加强生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都不能改变土地污染现象,B、C、D采用的对策不正确。故选A。]
读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对比图,完成12~14题。
12.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正确的是 (  )
A.北方地多水少 B.北方地少水多
C.南方地多水多 D.南方地少水少

13.我国正在实施的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入华北地区的调水工程是
(  )
A.引滦入津 B.引黄济青
C.北水南调 D.南水北调
14.能够有效缓解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的方法是 (  )
A.减少北方地区的耕地面积
B.大力开垦南方地区的山地
C.控制南方地区人口增长
D.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12.A 13.D 14.D [第12题,我国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北方地区地多水少,南方地区地少水多,A对,B、C、D错。故选A。第13题,我国正在实施的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入华北地区的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入华北、西北地区),D对,A、B、C错。故选D。第14题,能够有效缓解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的方法是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而不是减少北方地区的耕地面积、大力开垦南方地区的山地和控制南方地区人口增长,D对,A、B、C错。故选D。]
15.(2024·东平二模)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靠京杭运河输水
B.具有很高的航运价值
C.调水起点是丹江口水库
D.沟通了珠三角与京津唐地区

C [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依靠京杭运河输水的是东线工程,中线方案目前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北达北京,A错误,C正确;航运价值较高的是东线工程,中线方案航运价值较低,B错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湖北省的丹江口输水到北京,没有经过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可能沟通珠三角与京津唐地区,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35分。)
16.“引汉济渭”工程被称作小南水北调工程,采用隧洞引水方式,将汉江水引入渭河。下图示意“引汉济渭”工程及西安和汉中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8分)
(1)“引汉济渭”工程可以调节该区域水资源______分布不均的局面。从图中看出:与渭河流域相比,汉江流域的年降水量________,支流________,水量大。
空间

众多
材料一 秦岭地质构造复杂,穿越秦岭的隧洞埋深都在500米以上,修建隧道工程难度很大;秦岭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为保护生态环境,工程尽可能避开生物敏感区。
(2)“引汉济渭”工程穿越秦岭。秦岭是我国长江水系和________水系的分水岭。据材料一说出“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时遇到的主要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黄河
地质构造复杂,隧道工程量大;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配套工程
量大
材料二 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开发利用程度高;城市众多,经济发展迅速,对水资源需求量大;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地面下陷和水污染、水浪费等现象。“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会使西安、咸阳、渭南等城市1 000多万人喝上汉江水,会使300万~500万亩耕地恢复灌溉,对遏制渭河生态环境恶化发挥重大作用。
(3)据材料二,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问题①:归纳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至少答出两条)
问题②:归纳“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对渭河流域的益处。(至少答出两条)
[答案] (3)①降水少,水资源总量小;城市密集,水资源需求量大;不合理利用,水污染、水浪费等。
②缓解关中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任选一个问题作答即可)
17.(2023·岱岳区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碳达峰”);2060年前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抵消排放量,实现“碳中和”。下面分别为“碳达峰”“碳中和”示意图和人民网2021年“低碳生活”宣传海报。
[能源低碳]
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煤炭比重约占5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8%。
(1)我国2030年前要实现“碳达峰”,除了要降低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的比重外,还要大力开发________、________等可再生能源。
(2)西电东送的中线工程把三峡水电的水能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请说说三峡坝址的选址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能
水能
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且河
流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技术创新]
2021年9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收集固定工业排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在未来也可以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目标的助力,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和思路。
(3)我国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可以通过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使用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________等生物措施增加二氧化碳吸收,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等技术手段将二氧化碳进行资源化利用。
植树造林
收集固定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
粉)
[生活低碳]
“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
(4)作为中学生,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践行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请举例说明。
[答案] (4)离开教室随手关灯,节约用电;旧作业本当演草纸,节约纸张;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等。
18.“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世界风云变化多端,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从地形方面看,我国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东部地区小麦、水稻集中产区的分界线大致是__________一线,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
(3)图中A地的耕地类型以_____为主,B地的农业部门以_____业为主。
平原
秦岭—淮河
气候
旱地
畜牧
(4)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试举一例说明。
(5)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良种是__________(农作物名称),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杂交水稻
[答案] (4)无土栽培;信息技术对畜牧、养殖过程的监控等。
19.(2024·新泰期末)读我国年降水量及水资源空间分布图(图1)和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8分)
(1)观察图1中的年等降水量线,描述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分布规律的形成主要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
(2)由图1可知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是_____________。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海陆位置
跨流域调水
(3)读图1与图2,旱地与草地的北部界线大致与________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此线以西农业部门以________业为主。
(4)如图2所示,我国东部地区的耕地以秦岭—淮河为分界,以北的A地区耕地类型为________,主要属于________区(干湿区);以南的B地区粮食作物以________为主。
400
畜牧
旱地
半湿润
水稻考点 考向 频次 分值 难度 常考题型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022年·T12 2022年·T20(4) 2 ***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分布 2022年·T20(3) 1 **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
水资源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022年·T20(2) 2 ***
任务一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判断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判断。
(1)自然资源概念: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较多。 (×)
(3)水和水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
(4)煤炭、铁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
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024·肥城期末)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读我国风能储量及风电场分布图,完成1~2题。
1.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  )
A.西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内陆地区 D.沿海地区
2.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意义有(  )
①全面取代煤炭 ②保护生态环境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D 2.D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丰富,D正确;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内陆地区几乎没有风电场分布,排除A、B、C。故选D。第2题,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改善大气质量,保护生态环境,②④正确;目前化石能源依然是主要的能源,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并不能全面取代煤炭,①错误;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并不能降低生产成本,③错误。故选D。]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023·泰山区期末)“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四大工程。据此完成3~4题。
3.四大工程中的“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煤炭和天然气 B.水资源和电力
C.煤炭和水资源 D.天然气和电力
4.四大工程表明我国资源(  )
A.总量丰富
B.人均不足
C.地区分布不均
D.种类齐全
3.A 4.C [第3题,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水、太阳能、水能等;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 四大工程中的“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的是煤炭和天然气,A正确;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电力不属于自然资源,B、C、D错误。故选A。第4题,“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都是针对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而提出的对策,所以说,四大工程表明我国资源地区分布不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任务二 土地资源
1.判断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判断。
(1)我国土地资源优势:土地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 (√)
(2)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充足。 (×)
(3)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属于难以利用的土地。 (√)
(4)我国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
2.填图
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上写出字母A、B、C、D所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名称。
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分布
(2024·肥城期末)耕地的数量、质量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支撑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下图为某年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优势度(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产区雨热同期,以种植冬小麦为主
B.乙产区地形平坦,以种植水稻为主
C.丙产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少
D.耕地优势度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2.丁产区中,珠江三角洲耕地优势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快,城镇和工业用地多
B.平原面积狭小,地表沟壑纵横、崎岖不平
C.耕作不合理,耕地质量下降较快
D.位于南部沿海,台风灾害多发
1.C 2.A [第1题,甲产区位于东北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以种植春小麦为主,A错误;乙产区为华北平原,位于北方地区,地形平坦,以种植冬小麦为主,B错误;丙产区为四川盆地,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少,C正确;读图可知,耕地优势度南低北高,东高西低,D错误。故选C。第2题,珠江三角洲耕地优势度低,即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小,主要原因是珠江三角洲经济较发达,城镇化程度高,城镇和工业用地多,A正确;平原面积狭小、耕作不合理,耕地质量下降较快、位于南部沿海,台风灾害多发,会导致耕地优势度低,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故选A。]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024·泰山区期末)粮食问题涉及国家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读图,完成3~5题。
3.在农用地总量减少的状况下,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主要原因是(  )
A.科技兴农,提高了粮食产量
B.人口增长,粮食需求量增加
C.围湖造田,增加了耕地面积
D.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增加
4.下列关于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比乙的热量条件更优越
B.甲以水田为主,乙以旱地为主
C.甲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D.丙比乙日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
5.为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要求 ②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藏粮于技 ③合理用地,实行土地休耕,提高土地生产力 ④大力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A 4.D 5.A [第3题,我国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现代化农机装备力度,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和全方位标准化作业,确保粮食总产量连续增产,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4题,甲地位于东北地区,纬度位置高,与乙地相比较,热量条件不足,A错误;甲地位于北方地区,以旱地为主,主要种植小麦,乙地位于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B、C错误;丙地位于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日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D正确。故选D。第5题,为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要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要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落实藏粮于技战略;合理用地,实行土地休耕,提高土地生产力;不应该大力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这样会破坏生态环境,①②③正确。故选A。]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盐碱地里稻花香
海水稻的研发与试验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难以利用的盐碱地的利用率,扩大了我国耕地面积,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任务三 水资源
1.填表
完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表格内容。
分布 分布特点 解决措施 实例
空间分布 大致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南丰北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严重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
时间分布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兴建水库 三峡工程
2.填空
完成南水北调表格内容。
东线工程 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京杭运河输送,北达山东与天津
中线工程 目前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 北达北京
西线方案 把长江上游的水引入黄河,补充 西北地区的水资源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2021年3月22日-3月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今年“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从季节分配看(  )
A.全年丰富      B.夏秋多,冬春少
C.全年缺乏 D.夏秋少,冬春多
2.下列行为符合“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B.自来水冲洗路面,美化城市环境
C.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提供充足饵料
D.废水回收再利用,节约水资源
1.B 2.D [第1题,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受季风的影响,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上分布不均衡,从时间变化看,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故选B。第2题,大量使用化肥虽然能提高粮食产量,但容易造成水污染;自来水冲洗地面会造成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及浪费;生活污水排入河流会污染河流;废水回收再利用,可以节约水资源。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故选D。]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024·东平期末)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5月14日宣布,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目前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620亿立方米。水利部表示:一定确保工程安全、水质安全,同时坚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支持发展节水农业。据此完成3~4题。
3.在南水北调的过程中,确保东线、中线水质安全的首要任务是(  )
A.清理泥沙 B.加固堤坝
C.修建水库 D.防治水污染
4.南水北调工程坚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支持发展节水的产业。下列不属于农业节水措施的是(  )
A.灌溉渠道防渗 B.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C.种植耐旱作物 D.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3.D 4.B [第3题,南水北调东、中线经过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为了确保水质安全,首要任务是防治水污染,D正确;清理泥沙、加固堤坝、修建水库对于水质安全作用不大,A、B、C错误。故选D。第4题,灌溉渠道防渗,种植耐旱作物以及推广滴灌、喷灌技术都是可实行的农业节水措施,A、C、D不符合题意;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可能会造成水污染,不利于农业节水,B符合题意。故选B。]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解决措施容易混淆颠倒。
(2)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应该是华北地区,原因是工农业较发达,人口、城市密集。
(3)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不是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只是跨流域调水的最大工程。
(4)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是指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差异大,降水年际变化大是造成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之一。
限时提能训练(十七) 中国的自然资源
(时间:60分钟,总分: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我国各类能源资源储量丰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增加。读我国某年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主体
B.煤、石油属非可再生能源,应珍惜和节约使用
C.我国石油生产已能满足消费的需求
D.我国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C [由图可以看出,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主体;煤、石油属非可再生能源,使用完了就不能再生,应珍惜和节约使用;我国的原油消费量远远超过生产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我国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利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故选C。]
2.(2023·宁阳期末)光伏农业是将太阳能发电广泛应用到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灌溉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农业。气温越高,光伏面板发电效率下降越多。在我国西北地区,“沙漠+种植+光伏发电”式光伏农业已成功实施。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能属于新能源、可再生资源
B.太阳能属于常规能源、非可再生资源
C.西北地区光伏农业的成功实施,主要得益于我国市场需求扩大
D.在确保有光照的情况下,太阳能面板的发电效率最高的时段是夏季正午
A [新能源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太阳能是来自太阳的辐射能量。据推测,太阳的寿命至少还有几十亿年。因此,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太阳能是一种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和洁净能源,A正确,B错误;光伏面板发电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西北地区光伏农业的成功实施,主要得益于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C错误;根据题目“气温越高,光伏面板发电效率下降越多”可知太阳能面板的发电效率最高的时段是冬季的清晨,气温最低,发电效率最高,D错误。故选A。]
(2023·新泰期末)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读图,完成3~4题。
3.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最大的能源是(  )
A.煤炭 B.天然气 C.石油 D.水电
4.与2005年相比,关于我国能源消费比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炭能源消费比重提高
B.天然气消费比重降低
C.水电能源消费比重提升
D.核电消费比重变化幅度大
3.A 4.C [第3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最大的能源是煤炭,将近占我国能源消费比重的70%,A正确;天然气、石油和水电的比重都没有煤炭大,B、C、D错误。故选A。第4题,与2005年相比,2020年我国煤炭能源消费比重增长率为负值,说明煤炭能源消费比重降低,A错误;与2005年相比,2020年我国天然气消费比重增长率接近百分之三,说明天然气消费比重上升,B错误;与2005年相比,2020年我国水电能源消费比重增长率为正值,说明水电能源消费比重提升,C正确;与2005年相比,2020年我国核电消费比重增长率约为百分之零,说明核电消费比重变化幅度不大,D错误。故选C。]
(2024·肥城二模)“川气东送”工程利用管道输气,西起四川普光气田,东至上海。读“川气东送”主路线图,完成5~6题。
5.决定“川气东送”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分布 B.距离远近
C.河流流向 D.地势高低
6.“川气东送”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有(  )
①地形起伏较大 ②夏季多暴雨 ③冻土层深厚 ④多次穿越长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A 6.B [第5题,该线路沿线有众多的城市,城市为天然气的使用提供广阔的市场,所以城市分布是影响图中“川气东送”线路分布的主要因素, A正确;距离远近、河流流向、地势高低不是影响“川气东送”线路走向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第6题,“川气东送”工程干线经过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①正确;“川气东送”工程干线经过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②正确;“川气东送”工程干线经过的地区无冻土层,③错误;“川气东送”工程干线多次穿越长江,工程难度较大,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选B。]
2024年3月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读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7~9题。
7.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  )
A.从西向东减少 B.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北方多,南方少
8.我国农业生产呈现“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水分条件
C.热量条件 D.光照条件
9.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是温带草原地区
B.乙地多洪涝灾害
C.丙地河流无结冰期
D.丁地位于丰水带
7.B 8.B 9.A [第7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8题,受夏季风影响,我国降水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因此呈现“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条件,B正确;地形、热量、光照影响较小,A、C、D错误。故选B。第9题,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降水较多,是温带草原地区,A正确;乙地属于缺水带,B错误;丙地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河流冬季气温低于0 ℃,有结冰期,C错误;丁地位于多水带,D错误。故选A。]
(2024·泰山区期末)下图是表现“耕地危机”的一组漫画。据此完成10~11题。
10.四幅漫画与反映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
A.甲—土地沙化 B.乙—乱占耕地
C.丙—耕地污染 D.丁—弃耕增多
11.针对漫画甲出现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是(  )
A.建立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
B.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乱占耕地
C.集中耕地,便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D.加强生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
10.B 11.A [第10题,甲图反映的是不当排放造成的土地污染,A对应错误;乙图反映的是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占用了大量耕地,B对应正确;丙图反映的是大量农民进城务工造成的弃耕土地增多,C对应错误;丁图反映的是土地利用不当造成的耕地退化,D对应错误。故选B。第11题,甲图反映的是不当排放造成的土地污染,所以应该建立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A采用的对策正确;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乱占耕地、集中耕地,便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加强生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都不能改变土地污染现象,B、C、D采用的对策不正确。故选A。]
读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对比图,完成12~14题。
12.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正确的是 (  )
A.北方地多水少 B.北方地少水多
C.南方地多水多 D.南方地少水少
13.我国正在实施的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入华北地区的调水工程是(  )
A.引滦入津 B.引黄济青
C.北水南调 D.南水北调
14.能够有效缓解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的方法是 (  )
A.减少北方地区的耕地面积
B.大力开垦南方地区的山地
C.控制南方地区人口增长
D.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12.A 13.D 14.D [第12题,我国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北方地区地多水少,南方地区地少水多,A对,B、C、D错。故选A。第13题,我国正在实施的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入华北地区的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入华北、西北地区),D对,A、B、C错。故选D。第14题,能够有效缓解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匹配的方法是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而不是减少北方地区的耕地面积、大力开垦南方地区的山地和控制南方地区人口增长,D对,A、B、C错。故选D。]
15.(2024·东平二模)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依靠京杭运河输水
B.具有很高的航运价值
C.调水起点是丹江口水库
D.沟通了珠三角与京津唐地区
C [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依靠京杭运河输水的是东线工程,中线方案目前从丹江口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北达北京,A错误,C正确;航运价值较高的是东线工程,中线方案航运价值较低,B错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湖北省的丹江口输水到北京,没有经过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可能沟通珠三角与京津唐地区,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35分。)
16.“引汉济渭”工程被称作小南水北调工程,采用隧洞引水方式,将汉江水引入渭河。下图示意“引汉济渭”工程及西安和汉中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8分)
(1)“引汉济渭”工程可以调节该区域水资源______分布不均的局面。从图中看出:与渭河流域相比,汉江流域的年降水量________,支流________,水量大。
材料一 秦岭地质构造复杂,穿越秦岭的隧洞埋深都在500米以上,修建隧道工程难度很大;秦岭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活着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为保护生态环境,工程尽可能避开生物敏感区。
(2)“引汉济渭”工程穿越秦岭。秦岭是我国长江水系和________水系的分水岭。据材料一说出“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时遇到的主要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渭河流域水资源总量不足,开发利用程度高;城市众多,经济发展迅速,对水资源需求量大;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地面下陷和水污染、水浪费等现象。“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会使西安、咸阳、渭南等城市1 000多万人喝上汉江水,会使300万~500万亩耕地恢复灌溉,对遏制渭河生态环境恶化发挥重大作用。
(3)据材料二,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
问题①:归纳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至少答出两条)
问题②:归纳“引汉济渭”工程建成后对渭河流域的益处。(至少答出两条)
[答案] (1)空间 多 众多
(2)黄河 地质构造复杂,隧道工程量大;保护野生动植物的配套工程量大
(3)①降水少,水资源总量小;城市密集,水资源需求量大;不合理利用,水污染、水浪费等。
②缓解关中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任选一个问题作答即可)
17.(2023·岱岳区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碳达峰”);2060年前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抵消排放量,实现“碳中和”。下面分别为“碳达峰”“碳中和”示意图和人民网2021年“低碳生活”宣传海报。
[能源低碳]
我国目前能源消费煤炭比重约占58%,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8%。
(1)我国2030年前要实现“碳达峰”,除了要降低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的比重外,还要大力开发________、________等可再生能源。
(2)西电东送的中线工程把三峡水电的水能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请说说三峡坝址的选址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术创新]
2021年9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收集固定工业排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在未来也可以成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目标的助力,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和思路。
(3)我国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可以通过减少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使用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________等生物措施增加二氧化碳吸收,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等技术手段将二氧化碳进行资源化利用。
[生活低碳]
“双碳”(“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
(4)作为中学生,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践行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请举例说明。
[答案] (1)太阳能 水能
(2)位于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且河流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3)植树造林 收集固定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
(4)离开教室随手关灯,节约用电;旧作业本当演草纸,节约纸张;节约粮食,减少浪费等。
18.“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世界风云变化多端,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从地形方面看,我国小麦、水稻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东部地区小麦、水稻集中产区的分界线大致是__________一线,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3)图中A地的耕地类型以________为主,B地的农业部门以________业为主。
(4)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试举一例说明。
(5)袁隆平院士培育的良种是________(农作物名称),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 (1)平原
(2)秦岭—淮河 气候
(3)旱地 畜牧
(4)无土栽培;信息技术对畜牧、养殖过程的监控等。
(5)杂交水稻
19.(2024·新泰期末)读我国年降水量及水资源空间分布图(图1)和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8分)
(1)观察图1中的年等降水量线,描述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分布规律的形成主要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
(2)由图1可知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解决此问题的有效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1与图2,旱地与草地的北部界线大致与________mm年等降水量线一致,此线以西农业部门以________业为主。
(4)如图2所示,我国东部地区的耕地以秦岭—淮河为分界,以北的A地区耕地类型为________,主要属于________区(干湿区);以南的B地区粮食作物以________为主。
[答案] (1)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海陆位置
(2)跨流域调水
(3)400 畜牧
(4)旱地 半湿润 水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考点 考向 频次 分值 难度 常考题型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022年·T12 2022年·T20(4) 2 ***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分布 2022年·T20(3) 1 **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
水资源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022年·T20(2) 2 ***
任务一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判断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判断。
(1)自然资源概念: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 (  )
(2)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较多。 (  )
(3)水和水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  )
(4)煤炭、铁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  )
认识和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024·肥城期末)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读我国风能储量及风电场分布图,完成1~2题。
1.我国风电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  )
A.西北地区 B.青藏地区
C.内陆地区 D.沿海地区
2.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意义有(  )
①全面取代煤炭 ②保护生态环境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
(2023·泰山区期末)“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四大工程。据此完成3~4题。
3.四大工程中的“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煤炭和天然气
B.水资源和电力
C.煤炭和水资源
D.天然气和电力
4.四大工程表明我国资源(  )
A.总量丰富
B.人均不足
C.地区分布不均
D.种类齐全
任务二 土地资源
1.判断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判断。
(1)我国土地资源优势:土地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 (  )
(2)土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充足。 (  )
(3)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积雪和冰川等属于难以利用的土地。 (  )
(4)我国保护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  )
2.填图
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上写出字母A、B、C、D所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名称。
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分布
(2024·肥城期末)耕地的数量、质量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支撑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下图为某年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优势度(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重)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产区雨热同期,以种植冬小麦为主
B.乙产区地形平坦,以种植水稻为主
C.丙产区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面积少
D.耕地优势度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2.丁产区中,珠江三角洲耕地优势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发展快,城镇和工业用地多
B.平原面积狭小,地表沟壑纵横、崎岖不平
C.耕作不合理,耕地质量下降较快
D.位于南部沿海,台风灾害多发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024·泰山区期末)粮食问题涉及国家安全,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读图,完成3~5题。
3.在农用地总量减少的状况下,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主要原因是(  )
A.科技兴农,提高了粮食产量
B.人口增长,粮食需求量增加
C.围湖造田,增加了耕地面积
D.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增加
4.下列关于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比乙的热量条件更优越
B.甲以水田为主,乙以旱地为主
C.甲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D.丙比乙日温差大,利于作物养分积累
5.为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
①保护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要求 ②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藏粮于技 ③合理用地,实行土地休耕,提高土地生产力 ④大力开垦荒地,增加耕地面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盐碱地里稻花香
海水稻的研发与试验的成功,极大地提高了难以利用的盐碱地的利用率,扩大了我国耕地面积,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任务三 水资源
1.填表
完成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表格内容。
分布 分布特点 解决措施 实例
空间分布 大致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南丰北缺,特别是________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严重 ________ 南水北调
时间分布 ______多,________少,年际变化大 ________ 三峡 工程
2.填空
完成南水北调表格内容。
东线工程 从长江________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主要利用________输送,北达________与天津
中线工程 目前从________水库引水,沿线开挖渠道,自流北上, 北达________
西线方案 把长江________游的水引入________河,补充 ________地区的水资源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2021年3月22日-3月28日是第三十四届“中国水周”,今年“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从季节分配看(  )
A.全年丰富      B.夏秋多,冬春少
C.全年缺乏 D.夏秋少,冬春多
2.下列行为符合“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的是(  )
A.大量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
B.自来水冲洗路面,美化城市环境
C.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提供充足饵料
D.废水回收再利用,节约水资源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024·东平期末)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2023年5月14日宣布,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目前累计向北方调水超过620亿立方米。水利部表示:一定确保工程安全、水质安全,同时坚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支持发展节水农业。据此完成3~4题。
3.在南水北调的过程中,确保东线、中线水质安全的首要任务是(  )
A.清理泥沙 B.加固堤坝
C.修建水库 D.防治水污染
4.南水北调工程坚持把节水作为受水区的根本出路,支持发展节水的产业。下列不属于农业节水措施的是(  )
A.灌溉渠道防渗 B.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C.种植耐旱作物 D.推广喷灌、滴灌技术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解决措施容易混淆颠倒。
(2)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应该是华北地区,原因是工农业较发达,人口、城市密集。
(3)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不是南水北调,南水北调只是跨流域调水的最大工程。
(4)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是指年与年之间的降水差异大,降水年际变化大是造成我国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之一。
课后检测,请完成限时提能训练(十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