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提升指导一 学习仿写 课件 (共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提升指导一 学习仿写 课件 (共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50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写作提升
训练一 学习仿写
  能研读优秀作品,从中提取值得模仿、借鉴的内容,确定仿
写点。
  能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行仿写,不仅形似,更求神似,在模仿中有所创造。
养成读写结合的好习惯,通过模仿、借鉴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写作导学
同步课题
佳作展示
习作升格
作文演练
作文自评
作文互评
写作导学
仿写的概述
仿写是模仿某篇文章的语言、构思、材料组织、层次安排、表现手法等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创作,从而完成写作的一种方法。仿写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
仿写的方法
1.细心揣摩模仿对象的写法。阅读优秀作品时,要想一想:这些作品为什么能引起自己的共鸣?作品的写法是什么?如莫怀戚《散步》,这篇文章为什么能深得大家喜爱,究其原因,是文章那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的波澜产生了无穷魅力。因此,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画出情感发展变化图,梳理情节发展变化中所蕴含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丰富主题的,并思考这种写法可以如何模仿、借鉴。
2.模仿优秀作品的篇章结构。比如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由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消息写起,回忆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事。在写这些事情之前,先总说叶圣陶先生品德高尚,然后分别从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和“严”两方面展开叙述。文章虽然写了不少事情,但都不出“宽”和“严”两方面,篇章结构比较清晰,这些事情就不显得杂乱。写人物时,我们可以模仿这样的篇章结构,围绕人物的特点,从多个方面组织材料进行刻画。
3.模仿优秀作品的写作手法。
(1)写人叙事时,为了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可以运用场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和突出中心。场面描写需要注意:第一,要交代清楚场面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第二,要写出气氛,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第三,写场面要有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比如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运用场面描写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展现了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安静、表演时的激昂、表演后的寂静这三个场面,震撼人心。
(2)在写作时,可以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和内心情感。心理描写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动作神态,可以直接看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背影》直接描写“我”难过的心理——“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另一种是间接描写,也叫侧面描写,通过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如《社戏》中间接表现“我”想看戏的那种急迫的心情——“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同步课题
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背影》《秋天的怀念》都是非常典范的作品,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模仿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字。
审题
先了解这两篇课文的中心,《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重点写父亲到车站送“我”时给“我”买橘子的背影,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诠释了浓浓的父爱,也暗含了“我”从不理解父亲到理解父亲的心路成长历程。《秋天的怀念》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自己生命最后一息的事,表现出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由此可见两篇文章都是写亲情的伟大,表现了伟大的父爱和母爱,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因此,这篇作文可以写亲情、师生情或友情。同时要借鉴这两篇课文的写法,如注意表现自己对所写人物的态度、情感的变化等。
立意
立意可以聚焦于身边亲人朋友的具体形象、动作、语言等,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表现亲人朋友之间浓浓的爱。
选材
可以写家庭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母爱或父爱的主题;可以写学校生活,表现师生情的主题;等等。通过描写一个细节,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集中表现一个主题,如:描写母亲的头发,由黑慢慢变白,从而体现母亲的操劳,表达对母亲的爱;描写父亲的脸,由光滑变得粗糙,从而体现父亲的辛苦付出,表达对父亲的心疼。安排好结构与细节后,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让文章更有表现力、感染力。
“佳作展示”思维导图
“佳作展示”核心段
【提示】细心描摹人物的过程是一场绘其精神、入其情感的内向剖析。为了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动作、神态、心理描写都至关重要。其次,也要关注场面描写在表现人物时的突出作用,凸现
“我”对父亲至深的情感。(见P6“佳作展示”画线语段)
在各类描写中,心理描写是难度较大的一种,因为它的描写对象“无影无踪”。鲁迅写“我”看社戏过程中的心情,莫顿·亨特写“我”爬下悬崖时的心态,方法不一,却都做到了真实可感。选择其中之一加以模仿,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其中要有心理描写的片段。不少于600字。
审题
先了解这两篇课文的中心。《社戏》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文中有几处心理描写值得赏析,如“我”未能去赵庄看戏时“急得要哭”,找到船可以去看戏时,“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由悲转喜,表现“我”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自由、欢快的心情。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说明了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个大困难。文中运用了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如“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中的“怦怦地跳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害怕、紧张的心理。
立意
选择自己熟悉的写作素材,最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真实的体验、独特的感悟——如何正确面对挫折、如何在逆境中
成长。
选材
可以写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可以写学校生活的欢喜忧愁,在叙事中叙述个人的亲身经历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要选择有关心理历程的材料,如第一次升国旗、学骑自行车、爬山顶、过玻璃桥等。联系内容,抓住“我”内心的想法,突出内心情感。
可以结合具体事件,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写出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如“我脸红得厉害,手也不停地发抖。我回头一看,很多同学微笑地看着我,我的心里才稍稍平静了一些”。这样结合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出丰富生动的心理活动,给人更真实、更生动的感觉。
我的思维导图
我的核心段
【提示】结合“我的思维导图”,模仿《社戏》或《走一步,再走一步》,写一段关于亲人和“我”的故事。注意要恰当运用心理描写,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佳作展示
阅读下面的范文,按照批注示例完成“我的批注”,不少于三处。
父亲的身影
父爱,如酒,辛辣而热烈,令人沉醉;如咖啡,苦涩而醇厚,触动心灵;亦如茶,清淡而略带苦涩,让人难以忘怀。
——题记
父亲少言寡语,我从未仔细聆听。父亲双手粗糙,我从未紧握。父亲背影,我从未静心凝视。他总是穿着黑白灰的衣裳,头发剪得短短的,脚踩一双朴素的布鞋,双手粗糙。这就是我的父亲,一个平凡的人。
春节期间,家中充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我却因处于叛逆期,独自关在房间里打游戏。母亲无法忍受,用不容置喙的语气命令我:
“立刻出去,和你爸爸一起散步。”
运用外貌描写,通过细节刻画父亲朴实、为家庭操劳的形象,渲染气氛。
于是,我与一年未曾有过太多交流的父亲一起出门。
街道热闹非凡,人群熙熙攘攘,汽车穿梭不停。小贩的叫卖声,妇女们的讨价还价声,一切都显得如此和谐。
父亲在前方缓缓行走,我紧跟其后,心思仍在游戏上。突然,一道声音响起:“爸爸,我要糖葫芦!”循声望去,一对父女向卖糖葫芦的小摊走去。女孩坐在父亲宽厚的肩膀上,兴奋地和父亲聊天,父亲满脸微笑,耐心聆听。我心中一震,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
那时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父亲也才刚刚成为父亲。我远远地看着他的身影,他高大、挺拔,给我十足的安全感。他总是用有力的大手抱起我,让我坐在他的肩膀上,那是我离天空最近的时候。我最爱吃糖葫芦,总是缠着父亲买。那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糖葫芦,也串起了我的整个童年。
从回忆中醒来,我在人群中看到父亲,模糊不清,只能看到他的身影。他被人群裹挟,行走艰难。他努力拨开人群,向每一位行人道歉。即使被撞到,他也努力保持平衡,紧紧握着那串糖葫芦。这时我才发现,那个为我遮风挡雨的父亲,在人潮中显得无能为力。他挣扎着,高举着糖葫芦。
我走向父亲,他的身影逐渐清晰。他依旧高大,但多了岁月的痕迹,变得沧桑。他拼命挤出人群,但脚步不再稳健。眼角的皱纹清晰可见,两鬓似乎染上了白发。
父亲在人群中寻找我的踪迹,手中的糖葫芦格外显眼。他焦急地寻找,身影显得苍老无力。我再也无法控制情绪,快步上前,投入了父亲的怀抱。父亲有些惊讶,却不忘将糖葫芦递给我。我接过糖葫芦,紧握父亲的手。
我忍住泪水,轻轻咬下一颗糖葫芦。山楂的酸涩,冰糖的甜蜜,一起包围着我,仿佛我和父亲。父亲或许不善言辞,但始终以自己的方式爱着我,那是父亲沉默而无声的爱。即使我未曾留意,他从未变过,只因他是我的
父亲。
那天下午,我与父亲漫步,没有过多言语,但心中都已明白对方的情意。
他是我的父亲,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也曾有远大的梦想,却不得不向生活妥协。他乌黑的头发最终变成了缕缕白发。他是这个家的顶梁柱,支撑着整个家庭。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父爱虽无言,却如山一般坚实,温暖而热情。
父亲话语虽少,这次,我选择用心倾听。父亲双手粗糙,这次,我选择紧握不放。父亲的身影,永远烙印在我心中。
该篇作文仿照《背影》,细致刻画了父亲为“我”买糖葫芦的场景,其中着重描写了父亲向“我”走来时的身影。运用
“我”对父亲态度的前后对比,完成情感的铺垫与转折。从一对父女温馨的场景写起,自然过渡到父亲为“我”买糖葫芦的场景,情感逐步加深,衔接过渡自然流畅。
本文语言朴实、自然,善用细节描写,如“他被人群裹挟,行走艰难。他努力拨开人群,向每一位行人道歉”“他焦急地寻找,身影显得苍老无力”,这些对父亲向“我”走来时的细节刻画给文章增色不少。文中父亲向“我”走来的身影,早已不复当年稳健,但那带着美好奔向“我”的爱却丝毫未变。父亲对“我”丝毫未变的爱,“我”对父亲的心疼与理解,父女之情在这一刻双向奔赴,感人至深。
习作升格
和奶奶一起过桥
从前,小桥上总是有一大一小两个身影,手牵着手走到河的对岸。
一天,天灰蒙蒙的,我和奶奶一起走在田间的小路上。
看着田里一大片油菜花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真想伸手去摘一束。我抓住奶奶的手,蹦着跳着想往油菜花地里去,奶奶却不肯。小桥下流水潺潺,但小桥是一根木头搭的,早已显得破旧不堪。奶奶实在不放心。
“背我,背我!”我向奶奶嚷着,以往她都会把我抱在怀里走到桥的另一头。但这次,她松开了手,自己先走到桥的另一边。然后转身静静地看着我。
我怕了,双脚使劲跺着、撒着泼,眼泪“哗哗”地淌着。“奶奶,奶奶,抱我过去,抱我过去!”她依然没有动,脸上透出一丝笑意,“来吧,自己走过来,听奶奶说,走一步,就一步。”我啜泣着,一阵风吹过,桥真的在摇动!怎么办?不过去,我就站在这里吗?
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我慢慢停止了啜泣。我挪动着脚步,把脚轻放在桥上。
1.关于“我”的心理描写不够生动。
“咯吱”,桥发出了呻吟,我赶快缩开脚。“走一步,慢慢来。”奶奶鼓励我。我再次移动脚步,踏上了小桥,身体抖动着,再次不由自主地蹲了下来。奶奶站在尽头拍着手再次鼓励我:“慢慢站起来,再走一步。”
我看着奶奶那和蔼的笑容,晃悠悠地站了起来,迈出了第二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恐惧的阴云慢慢消散。我踏出一步又一步。当投入奶奶的怀抱时,我紧张慌乱的心彻底平静了。
现在,小桥已经修好了,奶奶却不在了。但我仍记得她说的话:走一步,再走一步。
2.结尾段应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点明奶奶的话对“我”的人生的重要作用,以此深化主旨。
本文模仿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写法、人物和内容、描写与铺垫、结尾点题的方式等进行写作,但对“我”的心理变化描写不突出,结尾处简单概括,主旨未能深化。
和奶奶一起过桥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湿润的空气中夹杂着泥土淡淡的芳香。从前,小桥上总是有一大一小两个身影,大手牵着小手走到河的对岸。但那天,大手突然松开了小手……
天灰蒙蒙的,开始下着小雨,我和奶奶撑着伞一起走在田间的小路上。
看着田里一大片黄澄澄的油菜花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我真想伸手去摘一束。“雨要下得更大了,不快点可就要被淋湿了。”奶奶脸上的笑容是那样的甜,正如那盛放的油菜花般。我紧紧抓住她的手,蹦着跳着往回走。途中经过一座小桥——与其说是桥,不如说是一根木头——它是那样的破旧不堪。
木头上的裂痕犹如一条条蠕动的蜈蚣,侵蚀着小桥。似乎一阵急风就能卷走这苍老羸弱的木桥。
“背我,背我!”我向奶奶嚷着,每次她都会把我抱在怀里走到桥的另一头。但这次,她松开了我的手,自己先走到桥的另一头,然后转身静静地看着我。
我吃惊地看着奶奶,双脚使劲跺着泥地,眼泪“哗哗”地淌下来。“快回来抱我过去,抱我过去!”她依然没有动,脸上透出一丝笑意,“来吧,自己走过来,听奶奶说,走一步,就一步。”我啜泣着,一阵风吹过,桥真的在摇动!我心想,不过去,难道就永远站在这儿吗?
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我慢慢停止了啜泣,挪动着脚步,把脚轻放在桥上。
“咯吱”,桥发出了呻吟,我赶快缩开脚。“走一步,慢慢来。”奶奶鼓励我。我再次移动脚步,踏上了小桥,身体抖动着,我不由自主地蹲了下来。
脚下一条蚂蚁队伍引起了我的注意,它们正忙而不乱快速地爬向桥的另一边……我顺着蚂蚁队伍前进的方向看去,尽头是奶奶正在拍着手鼓励我:“慢慢站起来,再走一步。”
我看着奶奶那和蔼的笑容,晃悠悠地站了起来,迈出了第
二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恐惧的阴云逐渐消散。我踏出一步又一步。当投入奶奶的怀抱时,我的心虽然还“怦怦”跳着,但那条似乎不能逾越的桥却已被奶奶抚平了。
现在,小桥已经修好了,奶奶却不在了。但我仍记得她教我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从此以后,无论走什么形式的桥,我都会告诉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
升格后,小作者仿写的创新体现在哪里呢?也就是蚂蚁队伍的启示推动“我”战胜困难,迈出前行的脚步,简短却有神韵;借用“桥”是战胜困难的心理之桥的寓意;写景处处诗情画意,切合场景和心情;心理先紧后松再升华,张弛有度,体现深刻的自我感悟。
作文演练
  选择下列两道题目中的一题,完成作文。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莫怀戚来说,一家四口散步的场景,是一缕芬芳;对于鲁迅来说,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是一缕芬芳;对于杨绛来说,老王送的香油和鸡蛋,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温暖了你的时光,充盈了你的岁月。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4)不少于600字。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时间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蓦然回首,万般滋味在心头:也许是开心、幸福、满足,也许有气愤、烦恼、懊悔……时间的沙漏在一点一点静静地流淌,岁月的痕迹在一笔一画细细地描绘,那些美好的回忆又能带给你怎样的温馨和感动呢?
请以《回首处是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4)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画出所选作文题目的思维导图。
作文自评
基本要求(8项)
项目 我做到了 (画“√”) 项目 我做到了
(画“√”)
1.格式段落符合要求 5.基本没有病句
2.卷面较工整 6.不是流水账
3.标点基本正确 7.有中心段
4.错别字较少 8.叙述较清楚完整
项目 我做到了(画“√”) 项目 我做到了(画“√”)
小结 1.我全都做到了,所以我已经合格了!
2.我做到了大多数,所以我基本合格了。
3.我做到的不多,还须努力。
亮点加分(8项)
项目 我做到了(画“√”) 项目 我做到了(画“√”)
1.首尾呼应有扣题 5.内容具体有核心
2.结构清晰有条理 6.详略得当有安排
3.段落合理有层次 7.语言流畅有文采
4.中心明确有聚焦 8.感情真挚有新意
小结 1.我有很多特色,本次作文成功!
2.我的特色还不够多,继续努力!
作文互评
评语 (在相应等级的格子里画“√”) 级别 立意取材 结构组织 遣词造句 错别字、格式
A 主旨明确 结构严谨 文句流畅 字迹工整
B 内容充实 段落分明 修辞生动 标点正确
C 主旨欠明 结构松散 辞不达意 错字过多
D 选材不足 段落不清 欠缺修辞 标点欠妥
总评 优点: 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