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圣古中学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圣古中学初中学业水平检测化学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化州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检测
九年级化学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8页),答题卡(4页),共12页。
2.考试时间为60分钟,全卷满分100分。
3.考试开始前先在答题卡上填上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相应的内容。
4.从第I卷各小题答案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编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上无效;第II卷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醉翁亭记》主要描写了滁州一带自然景物以及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其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 水声漏漏 B. 水落石出 C. 酿泉为酒 D. 临溪而渔
2. 《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行。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是指HgS,HgS属于下列物质分类中的
A. 混合物 B. 氧化物 C. 化合物 D. 单质
3. 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有关选项不正确的是
A. 张青莲主持测定某些相对原子质量
B. 闵恩泽研发多种石油化工生产的催化剂
C. 徐光宪提出稀土分离技术
D. 门捷列夫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4.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用药品 B. 闻气体气味
C. 干燥氧气 D. 测定溶液的pH
5. 化州笪桥黄瓜干,是把当地种植的黄瓜经过细致加工腌制而成,色泽金黄,鲜脆可口,久贮不坏。从科学角度分析,新鲜采摘的黄瓜富含的营养元素是
A. 无机盐 B. 维生素 C. 蛋白质 D. 油脂
自动消防喷淋头是现代建筑中重要的消防设施。当环境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喷淋头内的热敏物质会发生变化,进而使喷头喷水灭火。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6. 消防自动感温喷淋头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玻璃球胀坏的原因是温度升高,导致丙三醇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B. 热敏玻璃球能将外界的热量迅速传递给丙三醇连接消防供水管
C.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热源靠近自动感温喷淋头
D. 喷水灭火的原理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7. 已知喷淋头内填充的一种常见物质是丙三醇,关于丙三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丙三醇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B. 丙三醇中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C. 丙三醇由3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和3个氧原子构成
D. 丙三醇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8.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蒋争凡教授研究组发现,锰离子是细胞内天然免疫激活剂和警报素。锰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锰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属于金属元素
B. 锰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5
C. 在化学反应中,锰原子易得到电子
D. 锰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小于,属于微量元素
9. 在细菌作用下,用氨处理含甲醇的工业废水,使其变为无毒的氮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消除对环境的污染,有关的反应为:6NH3+5CH3OH+12B═3N2+5CO2+19H2O;上述反应中B物质的化学式为(  )
A. H2 B. O2 C. NO D. CO
10. 15℃时,分别向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50克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图1所示的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为a
B. 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 15℃时,A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为150g
D. 将A、B烧杯升温至20℃时,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1. 金刚石“对顶砧”技术可“点水成冰”。在常温极高压条件下,水可形成密度更大的冰,原理如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金刚石由原子构成 B. 过程中金刚石转化成了石墨
C. “热冰”和水所含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 水转化为“热冰”过程中分子间隔变小
12. 如图是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的微观反应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 过程实现了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C.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发生改变 D. A物质可运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13.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劳动项目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正确的是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石灰浆粉刷墙壁 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B 利用明矾来净化金鱼缸内的水 明矾是净水的絮凝剂
C 用食醋去除热水瓶内壁的水垢 食醋的pH>7
D 往自制净水器内放入活性炭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A. A B. B C. C D. D
14.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和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或操作方法
A 溶液 加过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B 将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
C 氯化钠溶液 加入适量稀硫酸
D 氧化铜 木炭粉 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
A. A B. B C. C D. D
15.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 ①表示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足量的铜
B. ②表示向一定量稀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C. ③表示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硫酸
D. ④表示将等质量的大理石分别与足量的等体积等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反应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 《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著作,记载了制盐、冶金等场景。
I制盐:
“西川有火井……以长竹剖开去节,一头插入井底……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
(1)火井指的是天然气井。天然气的主要成份是________。(填写化学式)
(2)制盐的原理是卤水通过________(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得到粗盐。
Ⅱ.采矿和冶炼锡:
(3)锡是“五金”(金、银、铜、铁、锡)之一,这五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__。
(4)采矿:古代水中淘取锡砂(主要成分为,难溶于水)与________操作的原理相似,所用容器的孔径需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锡砂颗粒大小。
(5)冶炼:“凡煎炼亦用洪炉,入砂数百斤……点铅勾锡……”。炼锡涉及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在高温下还原锡砂,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科普阅读】
17. 阅读下列资料,完成下面小题:近期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该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和带领的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从头设计、构建了11步反应的非自然固碳与淀粉合成途径。这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取得原创性突破。
(1)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减缓________的目标,下列做法合理且有利于实现相同目标的是________。
A.大力植树造林 B.露天焚烧秸秆 C.使用一次性筷子 D.禁止使用石油、煤
(2)淀粉的化学式为,淀粉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3)我国化学家研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在太阳光照射下实现了水的高效分解获得氢气,该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
①氢气密度比空气________(填“大”或“小”),氢气被视为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的原因是________。
②图中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基本反应类型)。
【基础实验与学科实践】
18.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实验室制取气体需要的一些装置如下图所示:
(1)写出仪器a名称: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氧气,选择的装置组合为________,该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3)连接A、B装置,观察到B装置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该事实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
(4)实验室利用C、D装置制取并验证性质。C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D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
(5)已知氨气极易溶于水且密度小于空气,若用G装置收集,气体应从________(填写“m”或“n”)接口进入。
(6)用H装置可以制造“化学喷泉”。将胶头滴管中的溶液挤进圆底烧瓶时,很快看到长导管顶端产生“喷泉”现象。若将烧瓶内的换成下列四种气体中的________仍可产生“喷泉”现象。(填编号)
A. B. C. D.
【科学探究】
19. 《周礼考工记》中载有“涑帛”的方法,即利用“灰”(草木灰,主要成分为)和“蜃”(贝壳灰,主要成分为)混合加水所得溶液来洗涤丝帛,使其与丝表面的丝胶蛋白发生反应,生成物用水冲去,从而可把丝洗得干脆亮丽。化学小组对“混合加水所得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实验过程】
(1)如图所示,步骤Ⅱ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探究:对烧杯丁中澄清溶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易溶于水;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提出问题】澄清溶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由步骤Ⅱ中反应可知,丁中澄清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____。(填化学式)
【作出猜想】猜想1:只有 猜想2:和 猜想3:和________
【实验探究】取少量丁中澄清溶液分别加入试管A、B中:
实验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1 向A中通入 ________ 不含________
2 向B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始终没有明显现象 不含
【分析评价】有同学认为实验2的结论不严谨,理由是________。
【补充实验】(限选试剂:氯化钡、氯化钠、稀硫酸、稀盐酸)
实验序号 操作 现象 结论
3 取少量丁中溶液于试管C中,滴加少量_________溶液 _________ 猜想2成立
【实验结论】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烧杯丁中澄清溶液含有的溶质是和。
【延伸应用】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浓度为的溶液,浓度为的溶液的,根据如图数据分析,选用________溶液洗涤丝帛效果更好。
20. 碳和碳的氧化物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化学物质中也有“足球”。某物质因其结构形似足球而得名“足球烯”(如图所示)。其每个分子中含60个碳原子,“足球烯”的化学式为________。“足球烯”与金刚石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其原因是________。
(2)石墨烯是从石墨中剥离出来的单层碳原子晶体,有广泛的用途。石墨烯可做遮阳伞材料,复合纤维中石墨烯含量对紫外线透过率的影响如图1。给石墨烯“打上”许多特定大小的孔,制成单层纳米孔二维薄膜,可淡化海水,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工作原理如图2。石墨烯还可用于常温吸附氢气储氢。
①为减少紫外线对人体皮肤伤害,“遮阳伞”最好选用图1中的________材料制作。
②由图2可知,构成物质微观粒子有________,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允许通过的粒子是________。
(3)小字同学梳理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如图所示。请完成①②处相关内容:
①________;②________。
(4)小组同学将一定量甲烷在少量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含有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物质)依次通过如图装置,实验过程中会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黑色粉末变红,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乙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1. “丹青”是绘画的代称,进行绘画前先要选择合适的绘画颜料,其中羟基氧化铁是常用的颜料之一。下图是利用废铁屑(主要成分为,含少量)制备工艺流程。
沉淀发生的反应:。
(1)酸溶时通常先将废铁屑粉碎,其目的是:________。
(2)写出酸溶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写出其中一个反应即可)
(3)某工厂每天生产羟基氧化铁,至少需要的过氧化氢溶液多少 (写出计算过程)
(4)已知:及铁的氧化物加热分解的温度如下:,称取含样品,进行热分解实验。控制不同的温度对样品加热,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当加热到后,B点固体的成分是________。
化州市2025年初中学业水平检测
九年级化学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8页),答题卡(4页),共12页。
2.考试时间为60分钟,全卷满分100分。
3.考试开始前先在答题卡上填上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相应的内容。
4.从第I卷各小题答案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编号涂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上无效;第II卷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答在答题卡上。
5.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7题答案】
【答案】6. D 7. A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C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第16小题7分,第17小题8分,第18~21小题各10分,共55分。
【16题答案】
【答案】(1)
(2)蒸发结晶 (3)质子数不同
(4) ①. 过滤 ②. 小于
(5)
【科普阅读】
【17题答案】
【答案】(1) ① 温室效应 ②. A
(2)1:8 (3) ①. 小 ②. 氢气燃烧产物是水,对环境无污染(合理即可) ③. ④. 分解
【基础实验与学科实践】
【18题答案】
【答案】(1)酒精灯 (2) ①. AF ②.
(3)与氧气接触 (4) ①. ②. 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5)m (6)A
【科学探究】
【19题答案】
【答案】(1)
(2) ①. ②. 氢氧化钙## ③. 无明显现象 ④. 氢氧化钙## ⑤. 滴入稀盐酸量不足,盐酸先和氢氧化钾反应,无法判断是否有碳酸钾 ⑥. 氯化钡## ⑦. 产生白色沉淀 ⑧. 1%氢氧化钾
【20题答案】
【答案】(1) ①. ②.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 ①. 含石墨烯的纤维 ②. 分子、原子、离子 ③. 水分子##H2O
(3) ①. 人工降雨 ②. 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 ①. 浑浊 ②.
【21题答案】
【答案】(1)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度
(2)##
(3)解:设至少需要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
解得:
答:至少需要的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
(4)Fe2O3、Fe3O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