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45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统编版(2019))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45张PPT)—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件(统编版(2019))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主要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难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的深刻意义。
中国现代史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195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底——今)
中国近代史(1840年 —— 1949年)
时空定位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主要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场
广泛代表性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
(1)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社会
政治形态: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共参国政、长期合作”。中央人民政府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且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性质。
经济形态: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
历史解释
(1)根据所学及P156历史纵横,说说你怎么理解“人民民主专政”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
(2)根据课本内容及所学,思考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②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内容
(3)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4)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主要内容
①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民族。
其他说法:
1.象征着五四运动。
2.象征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中的54个政治团体。
知识补充
开国大典上54门2礼炮一共齐鸣了28响,这有什么独特的含义?
28响:
54门礼炮: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28年。
三座大山齐倒地,
五星红旗高入云。
——郭沫若《悼念毛主席》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进入新纪元。
结束
开始
改变
思考:请结合郭沫若的诗歌分析新中国成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政权有何国内外的压力 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遇到的困难又是如何应对的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背景
经济:稳人心
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
在城市稳定物价
军事:稳政权
剿匪镇反、抗美援朝
外交:稳国际环境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巩固政权的“组合拳”:
国内
①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②占全国人口2/3的新解放区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③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国际
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台湾当局联合对我进行经济封锁、政治打压和军事威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问题探究
镇反运动
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
剿匪镇反,巩固新生政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军事:剿匪镇反
结果:基本肃清反革命武装
华南、西南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经济:土地改革
中国的土地制度……如果不改变,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中国共产党党史第二卷(1949-1978)》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经济:土地改革
时间:1950年~1952年底。
经过:(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含义)
(3)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经济:土地改革
意义: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材料1: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毛泽东
材料2:荣毅仁对共产党的评价: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原因:
①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1950年春物价趋于稳定。
为制止投机者制造的混乱
统一财政经济
为根本上稳定物价
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政府赢得人民的信任,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军事:抗美援朝战争
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背景:
(1)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派兵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 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 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毛泽东10.1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56页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军事:抗美援朝战争
参战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
指挥者:彭德怀
概况:(1)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2)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连续发动五次大规模战役,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3)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抗美援朝战争
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领域 问题 措施 作用
经 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革命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国家财政困难、市场混乱 稳定物价 实现国家经济财政的统一;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军 事 朝鲜内战爆发 抗美援朝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汇聚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国民党残存军队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剿匪镇反 基本肃清反革命武装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新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毛泽东选集》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姿态,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并且冷战局面,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国政策的灵活性,并最终导致了中苏结盟,使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宣告失败。”——《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请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怎样的外交环境?
美苏冷战;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友好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成就
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突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践行了独立自主原则
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意义:迈出了打破美国遏制和孤立的重要一步;为国内经济建设获得国际援助创造有利条件;增强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是否矛盾?
疑难点解读
“一边倒”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是党和政府主动、自主的选择,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条件下维护“独立自主”的手段、策略。当苏联侵犯中国国家利益,侵犯中国的独立自主时,中苏关系开始恶化。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1950.2.14《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定有人说,中苏关系是“同志+兄弟”的关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年4 月,日内瓦会议召开。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议题: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成果: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次提出: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确认: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中印、中缅联合声明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求同存异”方针
万隆会议:1955 年4 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提出: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作用: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及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求同存异
同:
异:
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
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求同: 共同的发展目的
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和意识形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过渡时期总路线
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1949-1956)总路线。
内容
(1)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经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思考点:为什么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和小手工业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
(2)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
问题探究
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北京市手工业者登记入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经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
实质:
通过和平手段,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完成: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特点:借鉴苏联经验,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
结果: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原因:①历史基础(重工业基础差);②现实威胁(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必须增强国防实力);③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经验)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政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召开: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通过宪法: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中共成立至
国民革命
萌芽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
初步形成
抗日战争
形成与成熟时期
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
发展时期
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地位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建立新政权
巩固
新政权
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独立,自主,和平
五项原则 两次会议
国内
国外
建设
新政权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经济: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
政治:五四宪法
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课小结
经济
军事
外交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后习题
1.“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我国抗美援朝是(  )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
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
D.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
课后习题
解析:选A。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侵略活动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因此彭德怀于1950年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选A项。
课后习题
2.《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30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
A.独立自主       
B.“一边倒”
C.“另起炉灶”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课后习题
解析:选C。题干《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5年签订,有效期30年,新中国成立即1949年时尚在有效期内,但新中国“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即否定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条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新的外交关系上建立新的条约,符合“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故选C项。
课后习题
3.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通过“一边倒”方针同苏联等国建交
课后习题
解析:选C。万隆会议于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与会国皆为亚非国家,旨在讨论反对殖民主义的问题,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该会议符合杜勒斯的描述。故C项正确。
课后习题
4.下表是我国某一时期经济领域所有制结构情况。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改革开放
所有制形式 合作社经济 国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所占比例 55% 33% 8% 3% 1%
课后习题
解析:选B。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大多数,并且存在公私合营经济,所以此时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故B项正确。
课后习题
5.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2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位。以上材料说明(  )
A.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
C.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
D.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
课后习题
解析:选A。题干表明宪法起草委员会成员不仅来自中国共产党,还来自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和民主性,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故A正确;成员不仅来自各党派,也来自人民团体,因此,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不只是多党合作协商制度的产物,故B错误;题干并未提到“人民代表大会”和“阶级斗争”,故C、D不合题意,排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