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2《微小的生命体》课时教案(含练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大单元教学设计】苏教版(2017秋)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2《微小的生命体》课时教案(含练习)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 苏教版 单元(或主题)名称 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单元主题 本单元以 “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 为主题,引导学生借助显微镜这一工具,探索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小生命世界,了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感受生命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生物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学习内容 描述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观察并识别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认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了解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和繁殖方式。 探究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包括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方面,以及防霉的方法。 学业要求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描述其形态特征。 理解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阐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举例说明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防霉的合理措施。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围绕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展开,从细胞这一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微小的生命体 —— 微生物。教材内容编排由浅入深,通过各种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第一课《搭建生命的 “积木”》通过观察细胞,帮助学生建立细胞是生命基本单位的概念;第二课《微小的生命体》聚焦微生物,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第三课《发霉与防霉》以生活中常见的发霉现象为切入点,探究微生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第四课《微生物的 “功” 与 “过”》则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科学探究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渴望探索未知。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一些宏观的生物现象有所了解,但对于微观的生命世界,尤其是显微镜下的世界,还充满着陌生和好奇。然而,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观察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建立概念。同时,五年级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但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以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单元目标 科学观念 认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理解细胞对于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存环境,知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明白微生物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细胞和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探究微生物生长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科学思维方法,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对微生物的 “功” 与 “过” 进行辩证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能够设计并进行简单的探究实验,如探究霉菌生长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经历观察、实验、分析等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责任态度 培养学生对微观生命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的精神。 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环保意识。
单元结构化活动 开启微观之旅导入活动 活动内容:展示一组宏观生物图片,如大树、小狗等,接着展示一组显微镜下微观生命世界的奇妙图片,如细胞的形态、各种微生物等。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提问学生看到微观世界图片后的感受,激发他们对显微镜下生命世界的好奇,引出本单元主题。 目标达成:激发学生对单元内容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微观生命世界与宏观世界的不同,为后续学习做好心理铺垫。 《搭建生命的 “积木”》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 制作与观察细胞装片:教师先示范制作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装片的方法,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并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记录看到的细胞形态,小组内交流分享。 细胞模型搭建:提供各种材料,如彩泥、塑料球等,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尝试搭建细胞模型,展示并讲解自己搭建的模型。 目标达成:学生学会正确制作和观察细胞装片,认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通过搭建模型进一步理解细胞的结构。 《微小的生命体》探索活动活动内容: 采集与观察微生物样本:组织学生从池塘水、土壤等不同环境采集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寻找微生物,记录微生物的形态和活动特点。 微生物知识分享会: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微生物的种类、生存方式等知识,在班级内进行分享汇报。 目标达成: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拓宽对微小生命体的认知。 《发霉与防霉》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发霉现象观察:提前准备一些在不同条件下放置的面包、橘子等食物,让学生观察发霉情况,记录发霉时间、部位、霉菌形态等。 霉菌生长条件探究:学生提出关于霉菌生长条件的假设,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设计对比实验进行验证,记录实验结果并分析。 防霉方法大比拼:根据实验结果和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并尝试不同的防霉方法,如冷藏、干燥处理、密封等,比较哪种方法效果好,进行展示交流。 目标达成: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霉菌生长的条件,掌握一些常见的防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和实践应用能力。 《微生物的 “功” 与 “过”》研讨活动 活动内容: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探讨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医药制造、环境保护等方面的 “功”,以及在引发疾病、食物变质等方面的 “过”,记录讨论结果。 辩论会:组织一场班级辩论会,以 “微生物对人类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为主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进行激烈辩论。 目标达成:学生全面认识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多方面影响,学会辩证看待问题,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单元总结展示活动 活动内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关于本单元学习成果的手抄报、PPT 或实物模型等,展示自己对细胞、微生物等知识的理解和收获,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目标达成:巩固单元知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
达成评价 围绕课时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评价 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细胞结构、微生物特点、霉菌生长条件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请说出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实验操作考核:对学生制作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设计并进行实验等技能进行考核。如观察学生制作细胞装片的操作是否规范,能否正确使用显微镜找到目标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单元测试:设计单元测试题,涵盖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掌握程度,如 “简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评价 小组合作评价: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第2课时《微小的生命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力
能够运用显微镜、放大镜等工具观察微小生命体,学会制作简单的临时装片,提高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针对微小生命体的相关问题,设计并实施简单的探究实验,如探究微生物生长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培养实验设计、操作及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有关微小生命体的信息,提升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
基于观察到的微小生命体的形态、结构和行为等特征,进行分析、比较和归纳,形成对微小生命体的科学认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探究微小生命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过程中,运用推理、类比等思维方法,理解微小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发展科学推理能力。
能够从微观角度思考生命现象,将对微小生命体的认识与宏观生命世界建立联系,培养抽象思维和整体思维能力。
科学素养
了解细菌、真菌、病毒等常见微小生命体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
认识微小生命体在自然界物质循环、食品制作、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知道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在研究微小生命体中的重要性,了解人类对微小生命体的认识历程和研究成果。
责任态度
对微小生命体的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结果和数据。
意识到微小生命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对待微生物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和维护人体健康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常见微小生命体(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习性。
微小生命体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命体,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微小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的作用。
认识病毒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其他微小生命体的区别,以及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复杂关系。
三、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发霉的面包、发馊的牛奶、患有传染病的动植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这些现象是怎么产生的?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猜测。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向全班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通过展示与生活密切相关且学生熟悉的现象图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认识显微镜 教师向学生介绍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如目镜、物镜、镜筒、转换器、载物台、反光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等,并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各部分的功能。 教师示范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取镜与安放、对光、放置玻片标本、观察、收镜等步骤,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显微镜的拿法、对光时视野的调整、调焦时防止物镜压碎玻片等。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显微镜,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进行操作练习,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教师巡视各小组,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探究活动二:观察水中的微小生命体 教师提前准备好装有池塘水的水样瓶,分发给各小组。 指导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用滴管吸取一滴池塘水,滴在载玻片中央,盖上盖玻片,注意避免产生气泡。 学生将制作好的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寻找水中的微小生命体,如草履虫、水蚤等。观察时,尝试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和光线,以便更清晰地观察微小生命体的形态和运动方式。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用绘图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微小生命体的形态特征,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探究活动三:探究细菌的形态结构 教师展示细菌结构的示意图、细菌的电镜照片以及不同形态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细菌的形态特点。 结合示意图,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集中区域等,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发放有关细菌结构的模型组件,让学生分组组装细菌结构模型,进一步加深对细菌结构的理解。 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小组组装的细菌结构模型,解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探究活动四:探究真菌的生活习性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个探究实验,研究某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真菌生长的影响。例如,一组学生可以探究湿度对面包发霉(真菌生长)的影响,准备几块相同的面包,分别放在干燥、潮湿不同环境中,观察并记录面包发霉的时间和程度。 各小组讨论并制定实验方案,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变量控制、观察记录方法等。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建议,确保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学生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定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探究活动五:了解病毒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病毒的科普视频,介绍病毒的发现历程、病毒的形态结构(如球状、杆状、蝌蚪状等)以及病毒的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内)。 展示病毒与细菌、动植物细胞大小对比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病毒的微小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从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流感、新冠肺炎等)和病毒在生物防治、基因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正确认识病毒与人类生活关系的重要性。 探究活动六:微小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师展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示意图,讲解微小生命体(如细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角色,即作为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这些微小生命体,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引导学生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方面进行思考。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的观点。教师对各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微小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举例说明微小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其他方面的作用,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等。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为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命体奠定基础,培养学生对科学仪器的认知能力。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亲自操作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自制作临时装片和观察水样,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微小生命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用绘图记录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微小生命体的特征,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记录能力。小组内交流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思维碰撞。 利用多种直观的资料展示,帮助学生建立细菌形态结构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通过组装模型的活动,将抽象的细菌结构知识具象化,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代表介绍模型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同时促进全班同学对细菌结构知识的交流与学习。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制定实验方案,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明白实验设计中变量控制的重要性。 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结果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通过科普视频,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病毒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利用大小对比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病毒的微小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讨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病毒的全面认识,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意识。 通过示意图讲解,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微小生命体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生态系统概念的整体认知能力。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微小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代表发言和举例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加深学生对微小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多种作用的理解。
(三)生活应用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与微小生命体应用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如制作酸奶(乳酸菌发酵)、酿酒(酵母菌发酵)、污水处理(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等场景。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应用背后的原理,分析微小生命体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介绍微小生命体在某一应用场景中的具体作用机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微小生命体的特性?鼓励学生举例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通过展示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微小生命体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兴趣。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微小生命体在生活应用中的原理。 代表分享和拓展讨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知识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关于微小生命体的知识,包括微小生命体的种类(细菌、真菌、病毒)、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梳理知识框架,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清晰地呈现出来。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讲解小组制作的思维导图或概念图,其他小组可以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 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回顾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制作思维导图或概念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的学习策略。 小组代表展示和讲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师的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
四、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常见的微小生命体有(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2.细菌根据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3.制作酸奶利用的是(乳酸菌)发酵的原理。
4.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
(二)、判断题
1.所有的细菌都对人类有害。(×)解析:有些细菌对人类有益,如乳酸菌可用于制作酸奶等。
2.真菌都能使食物发霉变质。(×)解析:有些真菌可食用,如香菇等,并非都使食物发霉变质。
3.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越亮。(×)解析: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三)、选择题
1.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单细胞真菌的是( )
A. 酵母菌 B. 乳酸菌 C. 大肠杆菌 答案:A
2.病毒的结构特点是( )
A. 有细胞结构 B. 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C. 有细胞壁 答案:B
3.馒头发霉主要是由( )引起的。
A. 细菌 B. 真菌 C. 病毒 答案:B
(四)、简答题
1.简述细菌和真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
答案: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 DNA 集中区域;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外,细菌一般比真菌小,有些细菌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而真菌具有菌丝等结构。
2.举例说明微小生命体对人类生活的益处。
答案:如酵母菌可用于酿酒、制作面包等;乳酸菌可用于制作酸奶、泡菜;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增加土壤肥力;在污水处理中,微生物可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净化污水等。
3.为什么说病毒是一类特殊的微小生命体?
答案:病毒没有细胞结构,这与具有细胞结构的细菌和真菌不同。它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其个体极其微小,通常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