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回归教材七人体的稳态与调节(课件+学案含答案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回归教材七人体的稳态与调节(课件+学案含答案 )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七、人体的稳态与调节
1.内环境及其稳态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关系(如图)
(2)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①信号分子类: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
②营养物质类:如O2、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
③代谢废物类:如尿素、CO2、乳酸等。
④血浆蛋白类: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抗体)等。
(3)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在成分上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①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③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
(5)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7)稳态的调节方式: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
(2)外周神经系统
①按连接分类:脑神经(12对)和脊神经(31对)。
②按功能分类: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其中传出神经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
(3)自主神经系统
①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②分类:交感神经:兴奋状态时占优势,此时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血管收缩等;副交感神经:安静时占优势,此时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活动会加强。
③意义: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3.反射
(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①判断方法
②条件反射的意义: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2)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3)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①有完整的反射弧;②有适宜的刺激。
4.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制
Na+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兴奋产生。
(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
①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即刺激神经纤维中部的任何一点,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端同时传导。
②在生物体内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只能由感受器传至效应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反射弧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②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④效应:神经递质作用后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探究神经传导和传递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切断某一神经,用针刺激不同部位,用微电流计检测膜电位的变化并观察肌肉的反应。
(5)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电表偏转次数和方向与刺激位置有关,电表电极在同一个神经纤维上时,若刺激点在两电极“外侧”,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若在两电极“内侧”,刺激点与两电极距离相等时指针不偏转,距离不等时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电表电极在两个神经纤维上时,刺激点在突触前膜的神经纤维上时,发生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点在突触后膜上时,发生一次偏转。
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如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则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2)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6.大脑的高级功能
(1)功能区:S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讲话;H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听懂话;W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写字;V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看懂文字。
(2)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3)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4)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7.激素调节
(1)激素调节的四个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2)关于激素的3个易错点
①激素属于信息分子,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②激素作用的部位有细胞膜表面和细胞内部(如性激素)。
③有些激素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①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②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8.体温的调节
(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的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炎热环境下主要是神经调节。
(2)持续发烧时,如果体温不变,并非产热大于散热,而仍然是产热等于散热。
(3)寒战是因为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是因为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9.水盐平衡的调节
(1)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调节途径为:
①神经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以补充水分。
②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2)引起水盐调节的不是体内水的绝对含量的变化,而是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
(3)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
10.血糖调节
(1)胰岛素: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2)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与胰岛素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为作用效果相反,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3)血糖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11.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1)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和血糖浓度感受器,可分别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及血糖浓度的改变。
(2)传导功能: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
(3)作为效应器的分泌功能。
1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13.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
(4)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
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5)快速确定三种免疫功能异常类型
(6)二次免疫的特点
①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产生抗体又快又多,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②二次免疫的基础:在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B细胞,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
14.发现生长素的经典实验
(1)达尔文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鲍森·詹森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4)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5.生长素的本质、运输及作用
(1)本质:有机物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2)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部位
①合成部位: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②分布部位: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生长素的运输
①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极性运输不会随植物形态学上端与形态学下端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它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在太空中依然存在。
②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通过输导组织进行。
③横向运输: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单侧光引起);从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重力作用引起)。
(4)有关生长素合成及运输的易错点
①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但单侧光、重力等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②琼脂不能感光,基本不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而云母片、玻璃片等则会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5)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①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芽>茎。
②同一植株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③生长素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特点的实例: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
④在生长素最适浓度的两侧,会有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相同。
16.其他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1)赤霉素
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2)细胞分裂素
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
(3)乙烯
①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②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4)脱落酸
①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②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5)油菜素内酯: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
1.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  )
2.组织液离子浓度降低,引起局部肿胀。 (  )
提示:组织液离子浓度升高,导致组织液增加,引起局部肿胀。
3.清醒时能控制呼吸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  )
4.内环境中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  )
提示:内环境K+浓度升高,使神经细胞内K+外流减少,膜两侧K+的浓度差会缩小,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减小。

×

×
5.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  )
提示: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6.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  )
7.下丘脑产生的TRH刺激垂体分泌TSH,TSH的增加抑制TRH的释放,这属于反馈调节。 (  )
×


8.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  )
×
提示: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寒冷环境中的产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量,因此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也高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9.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  )
提示:严重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
10.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是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  )
提示:胰岛B细胞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11.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相同。 (  )
提示: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过程不同,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也不相同。
×
×
12.失重、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但缺氧会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  )
13.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  )
14.在促进根、茎两器官生长时,茎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 (  )
提示: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是根>芽>茎;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七、人体的稳态与调节
1.内环境及其稳态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关系(如图)
(2)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①信号分子类: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
②营养物质类:如O2、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
③代谢废物类:如尿素、CO2、乳酸等。
④血浆蛋白类: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抗体)等。
(3)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在成分上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①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③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
(5)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7)稳态的调节方式: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
(2)外周神经系统
①按连接分类:脑神经(12对)和脊神经(31对)。
②按功能分类: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其中传出神经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
(3)自主神经系统
①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②分类:交感神经:兴奋状态时占优势,此时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血管收缩等;副交感神经:安静时占优势,此时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活动会加强。
③意义: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3.反射
(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①判断方法
②条件反射的意义: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2)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3)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①有完整的反射弧;②有适宜的刺激。
4.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制
Na+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兴奋产生。
(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
①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即刺激神经纤维中部的任何一点,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端同时传导。
②在生物体内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只能由感受器传至效应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反射弧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②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④效应:神经递质作用后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探究神经传导和传递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切断某一神经,用针刺激不同部位,用微电流计检测膜电位的变化并观察肌肉的反应。
(5)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电表偏转次数和方向与刺激位置有关,电表电极在同一个神经纤维上时,若刺激点在两电极“外侧”,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若在两电极“内侧”,刺激点与两电极距离相等时指针不偏转,距离不等时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电表电极在两个神经纤维上时,刺激点在突触前膜的神经纤维上时,发生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点在突触后膜上时,发生一次偏转。
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如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则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2)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6.大脑的高级功能
(1)功能区:S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讲话;H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听懂话;W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写字;V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看懂文字。
(2)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3)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4)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7.激素调节
(1)激素调节的四个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2)关于激素的3个易错点
①激素属于信息分子,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②激素作用的部位有细胞膜表面和细胞内部(如性激素)。
③有些激素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①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②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8.体温的调节
(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的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炎热环境下主要是神经调节。
(2)持续发烧时,如果体温不变,并非产热大于散热,而仍然是产热等于散热。
(3)寒战是因为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是因为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9.水盐平衡的调节
(1)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调节途径为:
①神经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以补充水分。
②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2)引起水盐调节的不是体内水的绝对含量的变化,而是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
(3)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
10.血糖调节
(1)胰岛素: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2)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与胰岛素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为作用效果相反,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3)血糖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11.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1)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和血糖浓度感受器,可分别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及血糖浓度的改变。
(2)传导功能: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
(3)作为效应器的分泌功能。
1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13.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
(4)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
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5)快速确定三种免疫功能异常类型
(6)二次免疫的特点
①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产生抗体又快又多,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②二次免疫的基础:在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B细胞,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
14.发现生长素的经典实验
(1)达尔文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鲍森·詹森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4)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5.生长素的本质、运输及作用
(1)本质:有机物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2)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部位
①合成部位: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②分布部位: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生长素的运输
①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极性运输不会随植物形态学上端与形态学下端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它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在太空中依然存在。
②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通过输导组织进行。
③横向运输: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单侧光引起);从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重力作用引起)。
(4)有关生长素合成及运输的易错点
①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但单侧光、重力等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②琼脂不能感光,基本不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而云母片、玻璃片等则会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5)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①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芽>茎。
②同一植株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③生长素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特点的实例: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
④在生长素最适浓度的两侧,会有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相同。
16.其他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1)赤霉素
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2)细胞分裂素
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
(3)乙烯
①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②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4)脱落酸
①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②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5)油菜素内酯: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
1.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  )
2.组织液离子浓度降低,引起局部肿胀。 (  )
3.清醒时能控制呼吸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  )
4.内环境中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  )
5.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  )
6.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  )
7.下丘脑产生的TRH刺激垂体分泌TSH,TSH的增加抑制TRH的释放,这属于反馈调节。 (  )
8.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  )
9.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  )
10.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是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  )
11.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相同。 (  )
12.失重、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但缺氧会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  )
13.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  )
14.在促进根、茎两器官生长时,茎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 (  )七、人体的稳态与调节
1.内环境及其稳态
(1)内环境的组成及关系(如图)
(2)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①信号分子类: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等。
②营养物质类:如O2、水、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
③代谢废物类:如尿素、CO2、乳酸等。
④血浆蛋白类: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抗体)等。
(3)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在成分上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①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②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③在37 ℃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
(5)内环境的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6)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
(7)稳态的调节方式: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1)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外周神经系统。
(2)外周神经系统
①按连接分类:脑神经(12对)和脊神经(31对)。
②按功能分类: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其中传出神经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
(3)自主神经系统
①概念: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②分类:交感神经:兴奋状态时占优势,此时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血管收缩等;副交感神经:安静时占优势,此时心跳减慢,支气管收缩,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活动会加强。
③意义: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3.反射
(1)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①判断方法
②条件反射的意义: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2)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
(3)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①有完整的反射弧;②有适宜的刺激。
4.兴奋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机制
Na+内流→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兴奋产生。
(2)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
①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即刺激神经纤维中部的任何一点,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端同时传导。
②在生物体内反射过程中,神经冲动只能由感受器传至效应器,因此在生物体内反射弧上,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突触: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②突触小体:是上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④效应:神经递质作用后使下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探究神经传导和传递方向的实验设计思路:切断某一神经,用针刺激不同部位,用微电流计检测膜电位的变化并观察肌肉的反应。
(5)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电表偏转次数和方向与刺激位置有关,电表电极在同一个神经纤维上时,若刺激点在两电极“外侧”,电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若在两电极“内侧”,刺激点与两电极距离相等时指针不偏转,距离不等时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电表电极在两个神经纤维上时,刺激点在突触前膜的神经纤维上时,发生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点在突触后膜上时,发生一次偏转。
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躯体各部分的运动机能在皮层的第一运动区内都有它的代表区,而且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如刺激中央前回的下部,则会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
(2)大脑皮层是许多低级中枢活动的高级调节者,它对各级中枢的活动起调整作用,这就使得自主神经系统并不完全自主。
6.大脑的高级功能
(1)功能区:S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讲话;H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听懂话;W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写字;V区——若发生障碍,则不能看懂文字。
(2)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3)短时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即时的信息交流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4)长时记忆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7.激素调节
(1)激素调节的四个特点:通过体液进行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作为信使传递信息;微量和高效。
(2)关于激素的3个易错点
①激素属于信息分子,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②激素作用的部位有细胞膜表面和细胞内部(如性激素)。
③有些激素也可以作为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①在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过程中,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②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8.体温的调节
(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是以神经调节为主的神经—体液调节,其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炎热环境下主要是神经调节。
(2)持续发烧时,如果体温不变,并非产热大于散热,而仍然是产热等于散热。
(3)寒战是因为骨骼肌不自主战栗,起鸡皮疙瘩是因为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9.水盐平衡的调节
(1)水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调节途径为:
①神经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以补充水分。
②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2)引起水盐调节的不是体内水的绝对含量的变化,而是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有效刺激是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升高。
(3)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相反,当血钠含量升高时,则醛固酮的分泌量减少,其结果也是维持血钠含量的稳定。
10.血糖调节
(1)胰岛素:唯一降血糖的激素。
(2)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与胰岛素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为作用效果相反,与肾上腺素在调节血糖方面表现为协同作用。
(3)血糖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11.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
(1)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和血糖浓度感受器,可分别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及血糖浓度的改变。
(2)传导功能:下丘脑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使人产生渴觉。
(3)作为效应器的分泌功能。
1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13.免疫调节
(1)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和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2)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判断方法
(4)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
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5)快速确定三种免疫功能异常类型
(6)二次免疫的特点
①二次免疫与初次免疫相比:产生抗体又快又多,从而使患病程度大大降低。
②二次免疫的基础:在初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记忆B细胞,当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地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从而更快更多地产生抗体。
14.发现生长素的经典实验
(1)达尔文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2)鲍森·詹森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3)拜尔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
(4)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15.生长素的本质、运输及作用
(1)本质:有机物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IAA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2)生长素的合成与分布部位
①合成部位: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②分布部位:在植物体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分。
(3)生长素的运输
①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极性运输不会随植物形态学上端与形态学下端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它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在太空中依然存在。
②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通过输导组织进行。
③横向运输:从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单侧光引起);从远地侧向近地侧运输(重力作用引起)。
(4)有关生长素合成及运输的易错点
①生长素的合成不需要光,但单侧光、重力等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②琼脂不能感光,基本不会影响生长素的运输,而云母片、玻璃片等则会阻碍生长素的运输。
(5)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特点:在浓度较低时促进生长,在浓度过高时则会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①同一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芽>茎。
②同一植株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③生长素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特点的实例: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
④在生长素最适浓度的两侧,会有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相同。
16.其他五种植物激素的作用
(1)赤霉素
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2)细胞分裂素
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
②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发育、叶绿素合成。
(3)乙烯
①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
②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
(4)脱落酸
①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
②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5)油菜素内酯:促进茎、叶细胞的扩展和分裂,促进花粉管生长、种子萌发等。
1.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
2.组织液离子浓度降低,引起局部肿胀。 (×)
提示:组织液离子浓度升高,导致组织液增加,引起局部肿胀。
3.清醒时能控制呼吸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
4.内环境中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
提示:内环境K+浓度升高,使神经细胞内K+外流减少,膜两侧K+的浓度差会缩小,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减小。
5.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
提示:呼吸中枢位于脑干。
6.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 (√)
7.下丘脑产生的TRH刺激垂体分泌TSH,TSH的增加抑制TRH的释放,这属于反馈调节。 (√)
8.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
提示:寒冷环境下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寒冷环境中的产热量高于炎热环境中的产热量,因此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也高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9.患者严重脱水后,经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会减少。 (×)
提示:严重脱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10.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主要特点是胰岛B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胰岛素受体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
提示:胰岛B细胞是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自身抗原。
11.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相同。 (×)
提示:树突状细胞、辅助性T细胞和B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过程不同,识别相同抗原的受体也不相同。
12.失重、单侧光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但缺氧会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
13.赤霉素受体表达量增加的大麦种子萌发时,胚乳中淀粉分解速度比野生型更快。 (√)
14.在促进根、茎两器官生长时,茎是对生长素更敏感的器官。 (×)
提示: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是根>芽>茎;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