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回归教材八生物与环境(课件+学案含答案 )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回归教材八生物与环境(课件+学案含答案 )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八、生物与环境
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2)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3)没有性别分化的生物种群不具有性别比例特征,封闭的海岛上的生物种群不具有迁入(出)率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估算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抽样检测法等。
3.种群的增长规律
(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
(2)K值与K/2值的分析
(3)K值与K/2值的应用
4.群落
(1)群落的空间结构
①垂直结构:判定关键点是“同一地点不同高度”“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②水平结构:判定关键点是“通常呈镶嵌分布”;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
(2)群落的演替
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和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②演替的特点:一般是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③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④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⑤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方法
(3)生态位
①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②动物生态位研究内容: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植物生态位研究内容: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③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5.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分解者(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一定是生产者,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6.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①概念理解
能量输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主要途径);能量传递: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能量散失: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转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
化学能→热能(通过呼吸作用散失)。
②过程图解
③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④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b.固定形式: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其次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返回到大气中。
④温室效应
a.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c.缓解措施: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储碳量。
(3)信息传递
①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声、光、温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生物碱等;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等。
②信息传递的方向:大多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7.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
①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②三个方面:第一,结构平衡,即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第二,功能平衡,即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种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第三,收支平衡。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③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少,食物网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8.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3)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如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9.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科研、美学价值等;间接价值: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等。
(4)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种群数量小于K/2时是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 (  )
2.某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达到K值后,其增长速率为0。 (  )
3.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  )
提示: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


×
4.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  )
5.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  )
6.小杜鹃主要生活在针阔叶混交林中的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  )
提示: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有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
7.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  )
8.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  )
提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可反复利用。
9.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  )

×

10.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是吸收磷元素的主要生物,生态系统的磷循环在水生生物群落内完成。 (  )
提示: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生态系统的磷循环不能在水生生物群落内完成。
11.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  )
提示: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
×
12.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从而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 (  )
提示: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从而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13.信息传递不全为双向传递。 (  )
14.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
提示: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八、生物与环境
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2)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3)没有性别分化的生物种群不具有性别比例特征,封闭的海岛上的生物种群不具有迁入(出)率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估算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抽样检测法等。
3.种群的增长规律
(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
(2)K值与K/2值的分析
(3)K值与K/2值的应用
4.群落
(1)群落的空间结构
①垂直结构:判定关键点是“同一地点不同高度”“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②水平结构:判定关键点是“通常呈镶嵌分布”;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
(2)群落的演替
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和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②演替的特点:一般是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③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④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⑤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方法
(3)生态位
①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②动物生态位研究内容: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植物生态位研究内容: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③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5.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分解者(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一定是生产者,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6.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①概念理解
能量输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主要途径);能量传递: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能量散失: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转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通过呼吸作用散失)。
②过程图解
③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④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物质循环
①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②特点:循环往复运动、全球性。
③碳循环
a.存在形式
b.固定形式: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其次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返回到大气中。
④温室效应
a.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c.缓解措施: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储碳量。
(3)信息传递
①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声、光、温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生物碱等;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等。
②信息传递的方向:大多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7.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
①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②三个方面:第一,结构平衡,即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第二,功能平衡,即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种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第三,收支平衡。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③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少,食物网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8.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3)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如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9.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科研、美学价值等;间接价值: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等。
(4)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种群数量小于K/2时是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 (√)
2.某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达到K值后,其增长速率为0。 (√)
3.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
提示: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
4.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
5.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
6.小杜鹃主要生活在针阔叶混交林中的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
提示:生态位不仅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有资源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7.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
8.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
提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可反复利用。
9.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
10.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是吸收磷元素的主要生物,生态系统的磷循环在水生生物群落内完成。 (×)
提示: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生态系统的磷循环不能在水生生物群落内完成。
11.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
提示:测算全部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12.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从而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 (×)
提示: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从而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13.信息传递不全为双向传递。 (√)
14.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提示: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八、生物与环境
1.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相互关系
(1)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2)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3)没有性别分化的生物种群不具有性别比例特征,封闭的海岛上的生物种群不具有迁入(出)率特征。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逐个计数法和估算法,估算法有样方法、标记重捕法、黑光灯诱捕法、抽样检测法等。
3.种群的增长规律
(1)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
(2)K值与K/2值的分析
(3)K值与K/2值的应用
4.群落
(1)群落的空间结构
①垂直结构:判定关键点是“同一地点不同高度”“分层现象”;影响植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②水平结构:判定关键点是“通常呈镶嵌分布”;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
(2)群落的演替
①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人类活动往往会影响和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②演替的特点:一般是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③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用率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高。
④演替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⑤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判断方法
(3)生态位
①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②动物生态位研究内容: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植物生态位研究内容: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③意义: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5.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分解者(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2)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一定是生产者,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6.生态系统的功能
(1)能量流动
①概念理解
能量输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主要途径);能量传递: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能量散失: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转化:太阳能→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通过呼吸作用散失)。
②过程图解
③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④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帮助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物质循环
①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碳、氢、氮、磷、硫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
②特点:循环往复运动、全球性。
③碳循环
a.存在形式
b.固定形式: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其次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c.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返回到大气中。
④温室效应
a.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c.缓解措施: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储碳量。
(3)信息传递
①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声、光、温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性外激素、生物碱等;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等。
②信息传递的方向:大多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7.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
①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
②三个方面:第一,结构平衡,即生态系统的各组分保持相对稳定;第二,功能平衡,即生产-消费-分解的生态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物种总在循环,能量不断流动,生物个体持续发展和更新;第三,收支平衡。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①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②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③关系: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少,食物网越简单,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
8.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
(1)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3)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如食用牛肉会比食用蔬菜产生的生态足迹要大。
9.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
(1)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环境污染等。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科研、美学价值等;间接价值: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及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等方面;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太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等。
(4)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种群数量小于K/2时是防治害虫的最佳时期。 (  )
2.某种群数量呈“S”形曲线增长,达到K值后,其增长速率为0。 (  )
3.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  )
4.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绿色植物都属于生产者营养级。 (  )
5.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  )
6.小杜鹃主要生活在针阔叶混交林中的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  )
7.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  )
8.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  )
9.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 (  )
10.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是吸收磷元素的主要生物,生态系统的磷循环在水生生物群落内完成。 (  )
11.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  )
12.利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从而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方法属于化学防治。 (  )
13.信息传递不全为双向传递。 (  )
14.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