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课 “开元盛世”【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开元盛世”,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2.从经济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重难点】1.重点:“开元盛世”。2.难点: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考点知识归纳】速记点8、盛世局面的出现(唐玄宗在位的前期)1.统治措施: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姚崇和宋璟)。实行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2.表现: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速记点9、经济的繁荣1.农业: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垦田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曲辕犁、筒车);兴修水利工程。2.手工业:纺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蜀锦)。陶瓷业: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造型精美,色彩亮丽。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3.商业繁荣:表现:水路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繁华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速记点10、国际大都市长安1.长安城特点: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东西两市是商业区)。2.长安城地位: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课堂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表可用来说明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时期 政治措施唐太宗时期 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 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期 改革税制和兵制A.皇权的平稳更替 B.选官方式的调整C.制度的创新发展 D.开放的社会风气2.下图体现了魏晋以来( )河南鲁山窑花瓷腰鼓。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木腔乐器,历经两晋、南北朝、隋,被 唐乐吸收,制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陶瓷腰鼓A.对外贸易的繁荣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政治体制的改革 D.民族文化的交融3.“衣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对士族门阀的代称。但到了唐朝中期,朝廷规定只有科举出身尤其是进士出身者,才可以称“衣冠户”,并且此类户口可“免一门差徭”。这一现象反映了唐朝时期( )A.门阀士族地位巩固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科举制的显著影响 D.重文轻武政策全面推行4.为研究中国古代治世局面的出现,小历梳理了以下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可得出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时期 光武帝统治时期 唐太宗统治时期 唐玄宗统治前期统治 措施 释放奴婢、还兵为农;薄赋敛,省刑法;兴修水利,垦辟土地 使被迫卖身的奴婢归农;中央政权中设置专门管理全国和京城井渠的官吏 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制订经济改革措施治世 局面 牛马放牧,邑门不闭 民物蕃息 河清海晏,物殷俗阜A.统治者注重生产 B.生产环境安定 C.百姓的辛勤劳动 D.社会经济繁荣5.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调笑令》词:“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持我灌醉。”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 )A. B.C. D.6.九年级(1)班同学聚焦“唐三彩”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张丽同学准备以制作文物名片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下面她整理的文字材料适合解读左边文物的( )名称:三彩载乐骆驼俑 馆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骆驼站在长方形底座上,引颈长嘶,驼背上的驮架为一平台,铺有色彩斑斓的毛毯,共有八名乐手。其中七名男乐手身着汉服,手持胡人不同乐器,面朝外盘腿坐着演奏,中间有一位梳着唐朝妇女典型发型的女子正在歌唱。唐代艺术家用浪漫的手法将舞台设置在驼背上,可谓匠心独具。A.史学价值 B.科学价值 C.实用价值 D.艺术价值7.唐朝经济繁荣,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艺术品。下面三件藏品能够折射出唐朝( )邢窑白釉瓷罐 越窑青胎瓷带托茶盘 三彩釉陶载乐骆驼A.手工业技术高超 B.农业生产水平提升C.文学艺术较繁荣 D.社会生活非常奢侈8.《旧唐书》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由此可知,唐朝( )A.社会风气开放 B.对外交通发达 C.经济贸易繁荣 D.民族交融显著9.下面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历史课笔记,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主题:农业方面:发明曲辕犁、筒车手工业方面: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商业方面:贸易频繁、国际大都会长安A.唐朝的制度建设 B.唐朝的经济发展 C.唐朝的民族关系 D.唐朝的对外交往二、综合题10.阅读下表材料,回答问题。①阿者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糜、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玄奘《大唐西域记》 ②唐蕃会盟碑 ③开元通宝④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 ⑤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⑥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节选)(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主要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文书档案、文集、简牍等;主要实物史料包括:器物、遗迹等;主要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等。材料中③⑤同属的史料类型是 。(2)根据上面图文材料,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11.某班同学布置“古代中国”主题学习展板,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典籍篇】A《红楼梦》B《资治通鉴》C《齐民要术》D《本草纲目》【工程篇】【盛世篇】材料一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汉书·景帝纪》材料二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杜佑《通典》卷七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1)请按照示例,将“典籍篇”中的书目进行归类,放入相应板块中。示例:板块一“文学名著”A板块二“医学典籍” 板块三“科技巨著” 板块四“史学经典”(2)根据所学知识,在“工程篇”中任意选择一个,写出列入展板的理由。(要求:写出工程的名称、主要相关人物、建成之后的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盛世篇”中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盛世局面。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C【难度】0.85【知识点】“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详解】据材料“唐太宗时期完善三省六部制;武则天时期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时期改革税制和兵制”可知,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创立殿试制度、改革税制和兵制等,体现的是唐朝制度的完善和发展,C项正确;“皇权的更替”不是兴盛的原因,材料强调的是皇帝的政治措施,且材料未体现更替,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唐朝沿用隋朝的科举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和改革税制和兵制不属于选官制度,概括不全,排除B项;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陆上丝绸之路、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盛世局面的出现【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腰鼓是由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木腔乐器……被唐乐吸收,制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陶瓷腰鼓”所学知识可知,腰鼓从西域传入中原,经过吸收和改造,形成具有中原特色的陶瓷腰鼓,这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D项正确;图中内容主要强调的是乐器从西域传入中原并被改造,没有直接涉及对外贸易的繁荣情况,排除A项;文中并没有提到对外贸易的相关内容,如贸易路线、贸易规模、贸易商品等,排除B项;文中没有涉及任何关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治改革等方面的内容,只是在介绍腰鼓的传播和演变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盛世局面的出现【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衣冠”是指士族门阀;到了唐朝中期,只有科举出身尤其是进士出身者,才可以称“衣冠户”,“衣冠户”可以“免一门差徭”。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科举制的发展,门第观念被逐渐打破,士族门阀的影响力日益减弱,体现了科举制的影响巨大,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了唐朝时期门第观念被打破,士族门阀的影响力日益减弱,并非门阀士族地位巩固,排除A项;中央集权强化是指中央政府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题目未涉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信息,不能看出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B项;宋朝为了防止唐末五代局面的出现,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详解】根据材料“兴修水利,垦辟土地、归农,专门管理井渠的官吏、解放劳动力,制订经济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显示的是汉光武帝时期、唐太宗统治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统治措施,通过措施中的可知,三位统治者统治时期出现治世局面的原因时统治者注重生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生产环境安定是指国家较为安定,社会动乱较少,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了让更多的人务农,并未体现百姓的辛勤劳动,排除C项;社会经济繁荣是治世局面的表现,并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5.【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农业的发展【详解】依据题干“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可知描述的是灌溉农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发明了筒车,用于灌溉,故A符合题意,A项正确;B项耧车是播种农具,排除B项;C项曲辕犁是耕作农具,排除C项;D项秧马是用于插秧和拔秧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手工业的发展【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唐三彩的文字解读是对唐三彩整体的介绍,包括骆驼、人物形象、人物装饰等,由此可知体现的是唐三彩的艺术价值,D项正确;史学价值指历史资料及研究成果在学术、文化和社会层面所具备的多元意义,其核心在于通过真实、完整的史料,揭示历史规律并推动学科发展,与解读不符,排除A项; 科学价值是指科学在满足人类需求、推动社会进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作用和意义,与解读不符,排除B项;实用价值指某物或服务在实际应用中满足人们需求的有用性,强调直接解决问题或带来实际效益的属性,与解读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手工业的发展【详解】据题干“邢窑白瓷瓷罐、越窑青瓷秘色瓷托盏、三彩釉陶载乐骆驼”和所学知识可知,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以烧制白瓷闻名,其白瓷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当时制瓷业高超的技术水平。越窑是唐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场,秘色瓷更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制作工艺复杂、精美,反映了唐代瓷器烧制的高水平。唐三彩是唐代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造型丰富多样,色彩绚丽,制作工艺独特,代表了唐代陶瓷手工业的杰出成就。因此,三件藏品能够折射出唐朝手工业技术高超,A项正确;三件藏品均为手工业制品,并不能直接体现农业生产水平,排除B项;三件藏品主要是手工业制品,侧重于反映手工业技术,而非文学艺术方面,排除C项;然这些藏品精美,但不能直接从它们得出唐朝社会生活非常奢侈的结论,这些藏品更多体现的是手工业技术,排除D项。故选A项。8.【答案】C【难度】0.85【知识点】商业的繁荣【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天下诸津,舟航所聚……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货往来,昧旦永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述的是唐朝时期水路交通繁忙、船只众多、贸易往来频繁的景象。因此,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是经济贸易繁荣,C项正确;唐朝社会风气开放体现在政治、文化、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主要表现在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畅通,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民族交融显著主要表现在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和学习,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国际大都市长安、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详解】根据材料“农业方面:发明曲辕犁、筒车”“手工业方面: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商业方面:贸易频繁、国际大都会长安”并结合所学可知,曲辕犁、筒车,青瓷、白瓷、唐三彩,国际大都会长安等分别反映的是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局面,说明了唐朝的经济的繁荣,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唐朝的经济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学习的主题是唐朝的经济发展,而唐朝的制度建设、唐朝的民族关系、唐朝的对外交往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二、综合题10.【答案】(1)实物史料。(2)事件:④⑤。观点: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论述: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描绘了农人用曲辕犁进行耕作情景,唐朝时期,曲辕犁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体现出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在手工业方面,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色彩鲜艳,如冰如玉线条优美,展现出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这些都体现出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难度】0.65【知识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详解】(1)根据实物史料的界定可知,③开元通宝和⑤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都是以实物形式呈现的史料,属于器物和遗迹等,属于实物史料。(2)事件:根据上面图文材料,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可选择④⑤。观点:根据材料“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和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表现了唐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由此可得出观点: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唐朝农业和手工业的表现和发展的状况进行论述。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描绘了农人用曲辕犁进行耕作情景,唐朝时期,曲辕犁的使用有利于农业的深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质量,体现出唐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在手工业方面,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色彩鲜艳,如冰如玉线条优美,展现出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的水平。综上所述,得出结论,这些都体现出唐朝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11.【答案】(1) D C B(2)我选图一,工程名称:都江堰,相关人物:李冰,建成的意义: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任意答出一点即可)。我选图二,工程名称:大运河,相关人物:隋炀帝,建成的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3)材料一是文景之治,材料二是贞观之治,材料三是开元盛世。共同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开明的君主、重用人才、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整顿吏治、几代人的努力等。【难度】0.65【知识点】水利设施的建设、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开通大运河、盛世局面的出现【详解】(1)归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巨著,以编年体形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是史学经典,故B属于板块四“史学经典”;《齐民要术》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劳动人民农牧业生产经验等,属于科技类著作,故C属于板块三“科技巨著”;《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药物学巨著,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 ,所以应归入医学典籍板块,故D属于板块二“医学典籍”。(2)选择及理由:选图一,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为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灾害减少,成为 “天府之国” ,2200 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选图二,根据图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为大运河,隋炀帝时期征发大量民夫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等。(3)盛世局面:根据材料一“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期,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等,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的局面,史称 “文景之治”。根据材料二“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能、虚心纳谏、轻徭薄赋、注重民生等,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贞观之治”。根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 “开元盛世” 。共同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政治、社会、经济和统治者自身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开明的君主、重用人才、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整顿吏治、几代人的努力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