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学习目标】
1.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重难点】
1.重点:安史之乱。
2.难点: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由盛转衰之间的联系;正确评价五代十国的局面。
【考点知识归纳】
速记点1、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1.背景(原因):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③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④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
2.过程:①从河北南下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②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③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平叛(763年平定):①西北精兵内调,②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军队援助,③安史叛军接连内乱。
4.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速记点2、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1.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④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王仙芝、黄巢起义:874 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义。王仙芝牺牲后,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转战南北,夺取广州,攻入长安。881年,黄巢建立大齐政权。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
3.唐朝灭亡:被封为节度使的原农民起义军将领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廷,大肆屠杀官员,又陆续兼并了许多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速记点3、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时局: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3.评价: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皆是手握兵权的武将;②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课堂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同学们编排了安史之乱的短剧,下列情节符合史实的是( )
A.孙刘联军大败曹军,曹兵北撤 B.前秦瓦解灭亡,北方再陷分裂
C.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D.唐玄宗仓皇出逃,叛军占领长安
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隋文帝建立隋朝 B.安史之乱极大破坏经济
C.武则天创立殿试 D.黄巢起义建立大齐政权
3.某小组以隋唐王朝的建立与衰亡为主题,制作了课程结构示意图,A处和B 处应填写( )
A.唐朝建立、鉴真东渡 B.隋朝灭亡、玄奘西行
C.隋朝灭亡、安史之乱 D.唐朝建立、陈桥兵变
4.思维导图是有效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唐朝衰亡”的思维导图中空白处分别应填( )
A.黄巢起义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五代十国
C.安史之乱黄巢起义 D.安史之乱藩镇割据
5.下表所示为秦朝、汉朝、唐朝出现的起义或叛乱。这些起义或叛乱的共同特点是( )
朝代 名称 背景
秦朝 陈胜、吴广起义 政府征收沉重赋税,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
汉朝 黄巾起义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民众困苦,社会危机加深
唐朝 安史之乱 朝政腐败,战争使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尖锐
A.由大量征调徭役引起 B.推翻了原有封建王朝
C.政府的民众基础减弱 D.由地方藩镇势力发起
6.“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作者认为藩镇割据( )
A.促进国家强盛 B.有利经济发展 C.加强内外联系 D.造成社会动荡
7.唐朝曾盛极一时,但最终也走向了灭亡,导致其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
A.统治腐朽 B.藩镇割据严重
C.农民起义的冲击 D.对外交往频繁
8.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21帝,享国289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强盛朝代之一。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安史之乱的浩劫 B.黄巢起义攻入长安
C.太子李亨北上灵武 D.朱温建立后梁政权
二、综合题
9.(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对唐朝的衰亡展开了探究,请你参加,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史料实证文献话缘由】
材料一 天宝(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后就沉湎于酒色之中,出现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现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时空观念数据证衰落】
材料二 唐朝人口统计(部分)
时间 人口数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140000人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9712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9309人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6990386人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 15760000人
(2)据材料二中唐朝的人口统计数据可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这一现象与什么事件有关?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历史解释诗歌咏志向】
材料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3)材料三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材料三中这首诗反映了该历史人物怎样的志向?在这一志向引导下,他采取了什么行动?这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家国情怀盛衰得启示】
(4)(以史为鉴)从唐朝发展的历史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三、材料题
10.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活动,对唐朝的衰亡展开了探究,请你参与。
【观变化】
材料一 上(唐宪宗)顾谓宰臣曰:“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至十六年以后,稍似懈倦,开元末又不及中年,何也?”崔群对曰:“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
——摘编自《旧唐书·宪宗下》
(1)根据材料一思考,开元初和开元末,唐玄宗的治国措施有何不同?
【话衰落】
材料二 唐朝人口统计表
唐中宗 神龙元年(705年) 人口37140000
唐玄宗 开元十四年(726年) 人口41419712
唐玄宗 天宝十四载(755年) 人口52919712
唐肃宗 乾元三年(760年) 人口16990309
唐穆宗 长庆元年(821年) 人口15762432
(2)从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唐朝人口曾出现过两次上升、两次下降,其中天宝十四载(755年)到乾元三年(760年)之间人口急剧下降时期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三 五日,贼陷京师。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十三日,巢僭位,国号大齐……
——摘编自《太平御览》
(3)材料三记载的是什么事件?其影响是什么?
【探亡国】
材料四 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夏四月壬戌,更名晃。甲子,皇帝即位。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
——摘编自《新五代史》
(4)材料四记载了唐朝灭亡时的情形,其中的“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灭亡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D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后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D项正确;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与赤壁之战有关,排除A项;前秦瓦解灭亡,北方再陷分裂与淝水之战有关,排除B项;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标志着隋朝灭亡,与唐朝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可知“安史之乱极大破坏经济”,是对安史之乱的认识和评判,属于历史解释,B项正确;历史史实,是指已经发生过的客观进程,它包括了历史上各种人物和各种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可知隋文帝建立隋朝,属于历史史实,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A项;武则天创立殿试、黄巢起义建立大齐政权,都属于历史史实,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C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隋唐王朝的建立与衰亡……课程结构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随之灭亡;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754年,鉴真东渡日本成功,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628年出发,645年返回,历时17年,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陈桥兵变发生在960年,随后赵匡胤建立宋朝,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唐朝的发展史上,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唐朝末年起义军在的黄巢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C项正确;安史之乱是转折点,使唐朝由盛转衰,A项顺序错误,排除A项;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后出现,排除B项;藩镇割据加速了唐朝的灭亡,但不是致命打击,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详解】据材料“政府征收沉重赋税,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非常尖锐,民众困苦,社会危机加深”“朝政腐败,战争使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尖锐”可知,陈胜、吴广起义是因秦朝暴政,民众不堪重负;黄巾起义源于东汉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民众困苦;安史之乱前唐朝政府腐败,民众负担重。这些都说明政府失去民心,民众基础减弱,C项正确;陈胜、吴广起义与大量征调徭役有关,但黄巾起义是因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民众困苦,安史之乱是唐朝政治腐败等原因,并非都由大量征调徭役引起,排除A项;陈胜、吴广起义没有推翻秦朝,黄巾起义也没有推翻汉朝,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一场叛乱,唐朝并未被推翻,排除B项;陈胜、吴广起义是农民起义,并非地方藩镇势力发起;黄巾起义是农民起义;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史思明等地方势力发起,但不具有普遍性 ,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详解】据题干“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人至不能自安”直接表明藩镇割据导致百姓无法安定生活,反映了社会秩序的混乱与动荡。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地方势力互相争斗,加剧了社会矛盾,D项正确;藩镇割据本质是分裂势力,总体来说不会促进国家强盛或经济发展,排除AB项;原文“内外皆坚”强调对立而非加强联系,与史实中藩镇与中央的矛盾冲突一致,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D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频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如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这促进了文化融合与经济发展,提升了唐朝国际影响力,并非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唐朝后期,政治日益腐败,官员贪污受贿成风,贵族生活奢靡,皇帝多昏庸无能,如唐懿宗、唐僖宗等,这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根基,加速其衰败,是唐朝灭亡原因之一,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形成众多藩镇,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掌握地方军政财大权,不听从中央调遣,相互攻伐,使唐朝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国家陷入分裂动荡,是唐朝灭亡重要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唐朝后期,赋税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爆发了如黄巢起义等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巢起义转战南北,给唐朝统治以沉重打击,极大动摇了唐朝统治基础,是唐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因素,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为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后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黄巢起义,他逐渐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D项正确;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排除A项;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排除B项;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太子李亨北上灵武不是唐朝灭亡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9.【答案】(1)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愈为紧张;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3)黄巢。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领导了农民起义。唐朝受到致命打击。
(4)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国家走向兴盛,统治者骄奢淫逸使国家走向灭亡等。
【详解】(1)原因:据材料一“唐玄宗自杨贵妃入宫后就沉湎于酒色之中”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日趋尖锐,边疆形势愈为紧张;据材料一“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境十个军镇拥兵49万……胡人出身的边将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15万”可知,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2)事件:据材料二“唐朝人口统计”可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人口急剧减少,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损失严重。
后果:据所学可知,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3)人物:据材料三图片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黄巢。
志向:据材料三“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并结合所学黄巢起义可知,推翻唐朝的腐败统治。
行动:据所学可知,874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义。王仙芝牺牲后,起义军在黄巢的领导下,转战南北,夺取广州,攻入长安。881年,黄巢建立大齐政权。
影响:据所学黄巢起义影响可知,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唐王朝受到致命打击。
(4)启示:据唐玄宗统治前后的影响可知,统治者励精图治使国家走向兴盛,统治者骄奢淫逸使国家走向灭亡等。
三、材料题
10.【答案】(1)开元初:勤于政事,重用人才,实行改革。开元末: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
(2)事件:安史之乱。影响: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
(3)黄巢起义。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4)朱温。原因:吏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
【详解】(1)不同:由题干“朕读《玄宗实录》,见开元初锐意求理”“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可知,开元初:勤于政事,重用人才,实行改革。开元末:贪图享乐,不理政事,任用奸臣。
(2)事件:结合所学可知,755年——763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导致人口急剧下降;影响:安史之乱使唐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形成。
(3)事件:由题干“十三日,巢僭位,国号大齐……”可知,材料三记载的是黄巢起义;影响:结合所学可知,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4)王:由题干“甲子,皇帝即位。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并结合所学可知,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吏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农民起义最终导致唐朝灭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