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导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中原王朝与吐蕃、突厥、回纥等民族或地区之间的交往史事。
2.概况总结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融的主要方式,认识各民族的交往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重难点】
1.重点:唐朝与吐蕃的交往。
2.难点:概况总结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交融的主要方式,认识各民族的交往交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考点知识归纳】
速记点1、文成公主入藏
1.背景: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他推广灌溉技术,创制文字,颁行法令,设置官职官阶等,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和完善制度的措施。
2.概况: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去唐朝请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原文化,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还请求唐朝给予蚕种,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
3.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相关史事】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速记点2、突厥
1.突厥是6 世纪中期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突厥汗国建立后,控制了整个西域。隋朝时,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分据阿尔泰山以东和以西。
2.630年,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各酋长及子嗣继位者接受唐廷的册封。他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唐高宗时,唐朝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
3.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744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等出兵平定了后突厥汗国。突厥后裔逐渐西迁与当地部族融合。从此,突厥在我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
速记点3、回纥
1.地理位置:回纥是居住在漠北的游牧部落。
2.唐与回纥:唐玄宗时,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成为大漠南北最强大的势力。他接受唐玄宗的册封,号怀仁可汗。安史之乱爆发,回纥曾出兵助唐平叛。后来,回纥上表请求改名回鹘 ,获得唐朝同意。唐朝后期,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唐朝多用绢帛换取回鹘的马匹。
3.维吾尔族先民:9世纪,回鹘部众离散,汗国灭亡。余众一部分南下融入汉人等当地民众中,其他西迁到河西走廊和西域。其中,大多数西迁到新疆地区,逐渐与当地民众融合,成为维吾尔族先民的主体。
速记点4、渤海和南诏
1.靺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主要生活在黑龙江流域,其中一个分支粟末靺鞨于7世纪基本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2.渤海: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渤海为号。渤海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多次派遣留学生到唐朝求学,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海东盛国”。
3.南诏:隋唐时期,云南苍山洱海一带分布着六个部落,称为六诏,其中最南部的部落统一了其他五诏。唐玄宗册封其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政权建立。皮逻阁派孙子赴长安朝见唐玄宗。南诏崇尚儒学,多次派遣贵族大臣和子弟到成都求学,就学者多达上千人。
4.唐朝的疆域:盛唐时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咸海,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北达贝加尔湖,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南及南海,超过了西汉鼎盛时期。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势力最强的国家。
【课堂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孙子兵法》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用不流血的手段而使别人屈从我的意志,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隋炀帝东征高丽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汉武帝北击匈奴
2.“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下列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观点的举措是( )
A.将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B.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C.派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D.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
3.唐诗《陇西行》: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该诗反映了公主嫁到少数民族地区,带去了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唐太宗时期与少数民族和亲的公主是( )
A.金城公主 B.文成公主 C.太平公主 D.长乐公主
4.下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创作的《步辇图》,取材于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 )
A.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促进了唐蕃民族交融 D.维护了国家统一
5.某同学搜集了“(唐)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北魏习礼中原风,南迁居筑繁华城”“(元)江西年少学商贾,能道国朝蒙古语”,其反映的主题是( )
A.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B.封建国家的大一统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D.中外文化交相辉映
6.唐三彩中常见的骆驼和胡人俑形象(如图),反映唐朝的显著特点是( )
A.农业技术的进步 B.民族关系的融恰
C.对外交往具有侵略性 D.史学成就的突出
7.诗歌是历史的见证者。下列诗歌不能反映唐朝民族关系的是( )
A.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B.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8.唐诗“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是( )
A.中外交往 B.农业发展 C.民族交融 D.边疆治理
二、综合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以前朝历史为鉴,经常讨论对周边民族的施政措施;统治者对汉族及其他民族一视同仁,不存偏见,同等对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和亲、会盟、互市、册封、招抚等有效的措施。
——摘编自骆桂花《唐朝制定民族政策的历史原因初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事件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及措施,并分析实行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
三、材料题
10.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
材料二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唐·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唐·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唐·白居易《西凉伎》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2)仔细观察右图“唐代胡人俑”,提取材料二中诗句可以与“唐代胡人俑”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文成公主入藏、突厥、回纥、渤海和南诏
【详解】据题干“不战而屈人之兵······用不流血的手段而使别人屈从我”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通过和亲(文成公主入藏等)、册封等方式,赢得各民族的拥戴,被尊称为 “天可汗”,以和平、友好的方式使周边民族归附,不通过战争流血的方式,符合 “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理念,C项正确;隋炀帝东征高丽,多次大规模出兵征伐,战争过程中伤亡众多,是通过武力强攻的方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始皇统一六国,是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战争,以武力消灭六国实现统一,不是 “不流血的手段” ,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汉武帝北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多次发动大规模战争,是通过武力打击匈奴,并非 “不流血的手段” ,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A
【难度】0.85
【知识点】文成公主入藏
【详解】据题干“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通过和亲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加强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此举直接体现了唐太宗“爱夷、狄如一”的理念,即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平等、包容的态度,而非传统“贵中华、贱夷狄”的偏见,A项正确;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侧重于减轻赋税、恢复经济,属于内政措施,主要针对国内百姓,未直接体现对少数民族的平等态度,排除B项;鉴真东渡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事件,属于对外关系范畴,与题干中“夷、狄”(指国内少数民族)的平等对待无关,排除C项;科举改革旨在选拔人才,虽促进了社会流动性,但其对象主要为汉族士人,未涉及少数民族的平等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B
【难度】0.85
【知识点】文成公主入藏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来到唐朝向唐太宗请求赐婚,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交流,B项正确;金城公主在唐中宗时期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排除A项;太平公主为武则天之女,并未和亲,排除C项;长乐公主并未进行和亲,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文成公主入藏
【详解】根据材料“取材于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携带大量书籍与蔬菜种子等物品,促进了吐蕃当地的社会发展,也增进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吐蕃是一个独立政权,并不是当时唐朝内部的地方割据势力,排除A项;削弱地方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唐朝吐蕃和亲与此无关,排除B项;吐蕃是一个独立政权,所以唐朝吐蕃和亲与维护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突厥、回纥、渤海和南诏
【详解】据材料“(唐)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 可知,体现了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部落的接纳与任用,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材料“北魏习礼中原风,南迁筑繁华城” 反映了北魏时期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并南迁与汉族融合的情况;材料“(元)江西少年学商贾,能道国朝蒙古语” 展示了元朝时期汉族少年学习蒙古族语言,不同民族间在商业等方面的交流。这些都反映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A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并非封建国家在政治上实现大一统的局面,排除B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侧重于强调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众多民族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题干材料更突出的是民族间具体的交往交流交融行为,排除C项;材料中所涉及的均是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情况,并非中外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回纥、突厥
【详解】根据材料“唐三彩中常见的骆驼和胡人俑形象”,结合所学知识,骆驼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工具,胡人俑则代表来自西域或中亚的外族商人、使者等。这些形象体现了唐朝与周边民族的频繁交流与友好往来,所以反映唐朝的显著特点是民族关系的融恰,B项正确;唐朝农业技术的进步的表现有曲辕犁、筒车等,而唐三彩属于手工业,胡人形象也与农业无关,排除A项;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政策,对外交往具有侵略性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族间的友好交流,排除C项;唐三彩属于陶器,与史学成就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难度】0.85
【知识点】渤海和南诏、突厥、文成公主入藏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据所学知识可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仅描写长安城的早春景色,没有涉及民族关系,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描写的是商队驮着丝绸(白练)经过沙漠(碛)到达安西(唐朝管辖的西域地区),反映唐朝与西域民族的经贸往来,属于民族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通过“胡妆”“胡音”“胡乐”体现胡汉文化交融,反映唐朝民族文化交流的盛况, 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提及“逻逤”(吐蕃都城逻些,今拉萨),反映唐朝与吐蕃的军事互动,属于民族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回纥、突厥、文成公主入藏
【详解】根据材料“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等信息可知,“蕃人……如今种禾黍”大意是说吐蕃人过去不懂耕种,通过向汉人学习, 如今也会种庄稼了、“女为胡妇学胡……胡音务胡乐”大意是说汉族女子学习胡人女子的装束打扮,歌舞伎愿意学习西域的音乐舞蹈来表演,体现了这一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和发展的特征,即体现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中外交往主要强调中国与外国之间联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等方面,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边疆治理主要体现在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而题干内容体现在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
二、综合题
9.【答案】(1)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联姻)。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2)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措施:和亲;会盟;互市;册封;招抚等。原因:以前朝历史为鉴;因地制宜地处理各民族关系。
(3)启示: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等。
【难度】0.65
【知识点】渤海和南诏、回纥、突厥、文成公主入藏
【详解】(1)事件:根据“文成公主入吐蕃路线”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历史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促进了唐蕃之间的和平相处;同时带去了大量先进的技术、书籍和工匠,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二“统治者对汉族及其他民族一视同仁,不存偏见,同等对待”等可知,材料反映了开明的民族政策。措施:根据“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和亲、会盟、互市、册封、招抚等有效的措施”等可知,和亲、会盟、互市、册封、招抚等。原因:根据“唐朝统治者以前朝历史为鉴,经常讨论对周边民族的施政措施”等可知,以前朝历史为鉴;结合所学可知,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政策,体现了因地制宜地处理各民族关系。
(3)启示: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等可知,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结合唐朝采取因地制宜的民族治理措施可知,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材料题
10.【答案】(1)民族:匈奴,乌丸,鲜卑。原因:北方民族内迁,与汉人交融;西域人容貌不易改变,故保留“胡”名。
(2)信息:高鼻;深目;紫髯(多须)
【难度】0.65
【知识点】回纥、突厥、北方各族的内迁(西晋-十六国)
【详解】(1)民族:根据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可知,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匈奴,乌丸,鲜卑。原因:根据材料一“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可知,虽居住地、习俗、名字可变,但相貌不可泯灭。因此,“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是:北方民族内迁,与汉人交融;西域人容貌不易改变,故保留“胡”名。
(2)信息:根据材料二给出的古诗“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和图片材料进行对比印证,可以看出“紫髯”、“绿眼”、“高鼻”、“深目”可以与人俑中的大胡须、高鼻梁、眼睛凹陷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