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学习目标】通过了解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重难点】1.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2.难点:从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考点知识归纳】速记点1、遣隋使和遣唐使1.遣隋使与遣唐使: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派到中国的使团“遣隋使”“遣唐使”多达十几批(次数多),最多的一次达到500多人(规模大),同行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人员类型多)。遣唐使团中的阿倍仲麻吕是留学生中的杰出人物。2.隋唐对日本的影响:日本仿照唐朝的先进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都城平城京的建造仿照长安城;唐朝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画艺术、建筑技术、社会风俗、佛教等传到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速记点2、鉴真东渡1.概况:唐玄宗时(754年),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传播唐朝先进的文化和制度。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招提寺表明了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很深。鉴真具有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矢志不渝)的传播中华文明的崇高奉献精神。2.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速记点3、与新罗的交往1.隋唐和古代朝鲜半岛的国家往来频繁。新罗统治朝鲜半岛部分地区后,派遣使臣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新罗人崔致远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唐朝的官员。2.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双方陆上和海上贸易往来都非常活跃。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学技术,建筑、艺术、服饰多受唐朝的影响。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速记点4、玄奘西行1.唐太宗时,玄奘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西行天竺(印度),曾在那烂陀寺游学。他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2.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由其口述,其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速记点5、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1.唐朝与东罗马帝国:贞观年间,东罗马帝国的使臣到长安。开元时,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2.唐朝与大食:唐朝称古代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国为大食。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史书记载的就有40多次。中国的造纸术还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3.“唐人”:唐朝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名师点拨】1.唐朝中外交流的特点:全面全方位开放,双向交流,兼收并蓄。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的是中国和日本、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属于对外关系;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体现的是汉藏之间的关系,属于对内民族关系。3.《大唐西域记》是玄奘的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的;《西游记》是吴承恩根据民间流传的故事写成的神话小说。【课堂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日本平城京仿照唐朝的长安城,呈棋盘状布局,宫殿、官署、市场等功能分区明确。新罗引入唐朝的茶种,并学习唐朝的制茶工艺和茶文化,在国内大力推广饮茶之风。这说明( )A.唐朝建筑技术先进 B.唐文化在亚洲的传播范围有限C.中国文化影响广泛 D.日本和新罗缺乏文化创新能力2.敦煌莫高窟第45窟壁画中绘有胡商牵骆驼载货的场景(如图1),壁画中人物服饰融合波斯与中原特色。日本正仓院藏有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如图2),其镶嵌工艺源自西亚,形制经唐朝改良后传入日本。《旧唐书》载:“开元初,大食遣使献马、钿带等,玄宗宴之殿中。”这些史料可共同印证唐代( )A.重农抑商阻碍贸易 B.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互鉴C.陆上丝路彻底中断 D.市民文化促进文艺发展3.“8世纪,日本的律令大体采用唐律,根据日本国情稍加修订。新罗统一朝鲜后,仿照唐朝尚书省设立了执事省,下设六部。也是在唐朝时期,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了中亚、西亚各国,继而传入欧洲。”材料体现了( )A.东亚的政治一体化 B.明治维新的全过程C.亚洲的繁荣与开放 D.唐朝的国际影响力4.唐朝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中外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如唐朝时围棋传入日本。材料反映了唐代( )A.民族政策开明 B.对外贸易活跃 C.政治制度创新 D.对外交流频繁5.以下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唐朝时期( )A.政治制度完备 B.民族关系和睦 C.手工技术高超 D.中外交流频繁6.唐朝作为一个积极的文化传播者将自身的先进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能够证明此特点的史实是( )A.张骞通西域、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玄奘西行C.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 D.佛教传入中国、云冈石窟7.下图说明唐朝( )A.科技文化先进 B.中外交往活跃 C.佛教广泛传播 D.政治制度先进8.下列选项中的内容与下图所示的人物事迹相符合的是( )A.六次东渡日本 B.西行天竺取经 C.建立大齐政权 D.出使琉球地区二、综合题9.某校七年级同学展开以“盛世大唐”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要求。【经济发展繁荣】(1)材料中图片是唐朝广泛使用的两种农具,请分别指出它们的名字和用途。【民族关系融洽】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真心相待,与他们建立了深厚感情,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既是国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摘编自崔明德《中国民族关系十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成“成熟”方式有哪些。【世界性帝国】(3)“人物扫描”是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栏目之一,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请仿照这一栏目对材料中的两位历史人物进行“扫描”。【立足当下感悟盛世】(4)请你谈一谈“盛世大唐”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三、材料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朝时,日本对中华文化更加向往,于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200多年中,共派出遣唐使近20次。在返日留唐学生的策划下,646年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以“中华化”为最高理想。 ——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历史》选择性必修3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材料二 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答疑材料三公元640年 设安西都护府公元647年 设瀚海都督府公元657年 设羁縻蒙池、昆陵都护府公元702年 设北庭都护府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1)依据材料一,写出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的史事。(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东亚文化圈”的特点。(3)归纳材料二反映的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任选其一说明其作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C【难度】0.65【知识点】遣唐使、与新罗的交往【详解】据题干“日本平城京仿照唐朝的长安城”“新罗引入唐朝的茶种,并学习唐朝的制茶工艺和茶文化”和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模仿长安城布局,吸收中国建筑规划理念,新罗通过引入茶种和制茶工艺,将唐朝茶文化融入本国社会,两者共同反映出中国文化在建筑、经济、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对亚洲国家的辐射作用,体现了影响的广泛性,C项正确;唐朝建筑技术先进仅对应题干中日本平城京的建筑模仿,无法涵盖新罗学习茶文化的内容,排除A项;唐文化在亚洲的传播范围有限与题干矛盾,日本、新罗均为受唐文化影响的典型代表,说明唐文化已突破地域局限,传播至周边多国,排除B项;题干仅体现日本和新罗两国对唐文化的吸收借鉴,未涉及对其自身文化创新能力的评价,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东渡、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详解】根据题干“敦煌莫高窟第45窟壁画中绘有胡商牵骆驼载货的场景……壁画中人物服饰融合波斯与中原特色’”等内容可知,这些史料反映了唐朝时同波斯、大食、日本等都有经济和文化往来,共同印证了唐代对外开放包容的政策,推动了中外文明互鉴,B项正确;重农抑商阻碍贸易,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时,与波斯、大食等国的文明交流,陆上丝路彻底中断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的影响,宋代的市民文化生活丰富,但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3.【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遣唐使、鉴真东渡、与新罗的交往、与东罗马帝国、大食的交往【详解】根据题干“日本的律令大体采用唐律,根据日本国情稍加修订。新罗统一朝鲜后,仿照唐朝尚书省设立了执事省,下设六部。也是在唐朝时期,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了中亚、西亚各国,继而传入欧洲。”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日本律令采用唐律并修订,新罗仿照唐朝设立执事省及六部,以及中国造纸术传入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内容,充分说明了唐朝在制度文化和科技方面对周边国家乃至更广泛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唐朝强大的国际影响力,D项正确;材料中虽提及日本、新罗借鉴唐朝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东亚实现了政治一体化。各国在借鉴的同时仍保留了自身特色,有着独立的政治体系,排除A项;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的日本,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主要围绕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以及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展开,没有全面体现亚洲所有国家的繁荣与开放,范围过大,不够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D【难度】0.85【知识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唐朝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动兼具中外文化特色。在外来体育运动影响唐朝的同时,我国本土体育运动也向外传播”可知,唐代在吸收外来文化(如波斯马球)的同时,也对外传播本土文化(如围棋传入日本),这说明唐朝时期对外交往频繁,D项正确;“民族政策开明”侧重民族关系,与题干的文化交流无关,排除A项;“对外贸易活跃”强调经济领域,而题干聚焦文化互动,排除B项;题干描述的是对外文化交流,与政治制度创新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答案】D【难度】0.65【知识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州黑人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食指的是中古时期时阿拉伯人所建立的伊斯兰帝国,唐代以来的中国史书均称之为“大食”,因此这些出土的文物反映出唐朝与阿拉伯、欧洲、非洲等地有交往,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D项正确;政治制度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方法的总和,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等地区的交往,排除A项;民族关系指的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等地区的交往,排除B项; 手工技术 是指以手工劳动进行制作的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工艺美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反映的是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等地区的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详解】根据材料“唐朝作为一个积极的文化传播者将自身的先进文化辐射到周边国家,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材料表述的是唐朝的对外关系,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并传播了唐朝文化,促进了交流,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回国后积极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所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可以用于证明唐朝外交的特点,B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发生在西汉时期,甘英出使大秦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时期,但均不属于对外交往的史实,排除C项;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均早于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B【难度】0.65【知识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陆路交通线、海路交通线”结合所学可知,通过这两条交通线,唐朝可以到达东亚、东南亚、西亚、欧洲等地,这说明当时中外交往活跃,B项正确;科技文化先进主要表现在雕版印刷术的使用、僧一行测量子午线等方面,与图示信息无关,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对外交往,无法得出佛教的广泛传播,排除C项;政治制度先进主要表现在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方面,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A【难度】0.65【知识点】鉴真东渡【详解】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鉴真。鉴真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受日本的邀请东渡,先后五次都没有成功,还因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A项正确;西行天竺取经的是玄奘,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项;黄巢建立大齐政权,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鉴真东渡日本,并未前往琉球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二、综合题9.【答案】(1)名字和用途:曲辕犁,用途是耕地;筒车,用途是灌溉。(2)方式:和亲;册封;设置机构;友好交往。(3)鉴真:鉴真是唐朝著名高僧。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虽屡遭挫折,但矢志不渝。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玄奘:玄奘是唐代高僧。贞观初年,他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在天竺的那烂陀寺钻研多年佛法。回国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其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4)启示:重视农业发展;坚持对外开放;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重视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难度】0.65【知识点】“贞观之治”、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农业的发展【详解】(1)名字和用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曲辕犁在当时广泛使用,它改变了以往耕犁笨重的构造,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种改进让操作更加灵活,能节省人力和畜力,大大提高了耕地的效率,是唐朝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盛世大唐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唐朝农业繁荣还体现在灌溉工具的进步上。筒车是一种依靠水力自动运转的灌溉工具。其原理是在水流湍急处设轮,轮周系以盛水筒,筒在水中盛水后,随轮转到上部时,水自动倾入特备的水槽,然后流入农田。它无需人力驱动,节省了大量人力,使得更多的农田能够得到及时灌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唐朝农业发达的体现。(2)方式: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就是典型例子,这一和亲政策,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体现了唐朝以和亲方式促进民族融合与友好交往,是处理民族关系成熟方式之一。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像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通过册封,给予少数民族首领合法的政治地位,让他们在唐朝的统一管理下,更好地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加强了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维持了良好的民族关系。为了更好地管理边疆地区,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这些机构的设立,保障了西域地区的稳定,管理军事、政治事务,保护往来商旅,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控制,使唐朝与西域各民族交流更加顺畅,促进了民族融合。正如材料所说,唐太宗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亦君亦友的关系,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 “天可汗”。这种真心相待的态度,让少数民族感受到唐朝的诚意,愿意与唐朝友好往来,保证了民族关系的良性运行,是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成熟的重要体现。(3)鉴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著名高僧,唐玄宗时,日本僧人多次邀请他东渡传法。鉴真不畏艰难,六次东渡,最终成功抵达日本。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文化,传授佛经,还将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介绍到日本。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鉴真的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唐朝对外文化传播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唐朝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和对外交流的开放包容。玄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玄奘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他历经艰难险阻,穿越沙漠、高山等,到达天竺后,在那烂陀寺潜心钻研佛法多年。回国时,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并主持译经工作,将大量梵文佛经翻译成汉文,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展示了唐朝对外交流中对文化的吸收与传播。(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唐朝农业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发展,为盛世奠基。当下我们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夯实国家发展基础。同时,唐朝经济繁荣也得益于商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加强与各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唐朝以多种成熟方式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融洽。我们要学习唐朝经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凝聚起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力量,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体现了唐朝开放的对外交往态度。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要善于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唐朝重视人才,无论是农业发展中的能工巧匠,还是对外交往中的杰出人物,都为盛世作出贡献。我们要重视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让各类人才在不同领域发挥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三、材料题10.【答案】(1)史事: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和文化;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中国文化。(2)特点:中华文明引领周边各国,占主导地位;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东亚文化圈。(3)方式:设置机构、和亲作用:示例:选择和亲:促进了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护了边疆稳定。选择设置机构: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言之有理即可)【难度】0.65【知识点】文成公主入藏、遣唐使、鉴真东渡【详解】(1) 史事:据材料一“唐朝时,日本对中华文化更加向往,于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200多年中,共派出遣唐使近20次。”可知,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来唐朝学习先进的制度和文化。据材料一“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五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六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可知,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文化。(2)特点:据材料二“周边各国以中华文明为榜样,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学生,积极学习并吸收中华文明的成果。”可知,中华文明在东亚地区占据主导地位,周边国家以中华文明为榜样。据材料二“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学、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观念形态深刻渗入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形成了东亚文化圈。”可知,东亚文化圈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共同的文化符号,涵盖了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3)设置机构:据材料三“公元640年设安西都护府;公元647年设瀚海都督府;公元657年设羁縻蒙池、昆陵都护府;公元702年设北庭都护府。”和“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信息可知,唐朝通过设置机构来管理边疆地区。唐朝还通过和亲政策来处理民族关系,如文成公主入藏等。作用:本体为开放型试题,言之有理即可。设置机构: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机构,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和亲: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通过和亲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民族间的感情,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