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导学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时期在雕版印刷术、天文学、医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知道隋唐时期科技文化领先发展的原因,认识到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基础之上的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重难点】
1.重点:隋唐时期在雕版印刷术、天文学、医学、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
2.难点:唐时期科技文化领先发展的原因;认识到科技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基础之上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考点知识归纳】
速记点1、雕版印刷术
1.唐朝时,我国已有雕版印刷的书籍、日历等。
2.雕版印刷术传入新罗、日本和波斯,经波斯传到埃及与欧洲,促进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传播与文明的发展。
速记点2、天文学与医药学
1.天文学:僧一行在唐玄宗时被征召入宫,开始专门从事天文历法的研究。他通过天文观测制定了《大衍历》,还组织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僧一行的成就既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意义,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具有价值。
2.医药学: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他还非常重视药物的采集、配制和使用。孙思邈在医学和药物学方面贡献很大,被后世尊为“药王”。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
速记点3、唐朝的思想家
1.韩愈对佛教的斗争:魏晋以来,佛教在我国广泛传播,寺院大量占有土地和劳动人口,引发社会经济问题,遭到一些人士的不满和反对,儒学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朝思想家韩愈强烈抨击佛教耗费大量财富,加重百姓负担,主张全面加以禁绝佛教,复兴儒学。唐宪宗迎佛骨至宫中供养,韩愈上表反对。
2.思想家柳宗元:柳宗元是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他认为,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人力足以支配自然。
速记点4、唐诗、书法与绘画
1.唐诗:
(1)概况:唐朝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人们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传世诗歌有近五万首。
(2)代表诗人及作品:
①李白(诗仙,盛唐时期):诗歌特点:a歌颂祖国山河壮美;b抒发昂扬进取精神;c表现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d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浓郁的浪漫主义情怀。代表作:《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蜀道难》等。
②杜甫(诗圣,由盛转衰时期):诗歌特点:a诗风淳朴厚重;b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c抒发悲愤凄婉之情;d诗歌反映史实,有“诗史”之称。代表作:三吏、三别。
③白居易(唐朝中期):诗歌特点:a直面社会现实,揭示统治者腐化和人民疾苦;b平易近人,通俗易懂。代表作:《秦中吟》、《新乐府》。
2.书法: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键;代表作:《玄秘塔碑》。
3.绘画:人物、山水、花鸟、宗教。阎立本的人物画形态各异,神形兼备;代表作:《步辇图》;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速记点5、敦煌莫高窟
1.随着文化的繁荣,4世纪到13世纪的900 多年间,在甘肃敦煌东南鸣沙山上,人们陆续开凿了上千座洞窟,创作了大量造型精美的雕塑和色彩绚丽的壁画。唐朝开凿的石窟,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
2.莫高窟现存壁画近50 000平方米,各种彩塑2400 多身,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中外交流、民族交往、社会生活、商贸往来和思想文化,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课堂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此记载可用于研究( )
A.造纸术的西传过程 B.活字印刷术的改进
C.雕版印刷术的发展 D.火药武器的应用场景
2.下图是敦煌发现的唐代艺术品《金刚经》,请你根据所学,判断《金刚经》的文字采用了当时何种印刷技术( )
A.活字印刷 B.雕版印刷 C.套版印刷 D.激光印刷
3.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所撰医学著作特以“千金”命名。这体现了孙思邈( )
A.秉持医德至上 B.重视食疗养生 C.精通针灸疗法 D.系统整理古方
4.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倡导“大医精诚”,强调医者应心怀仁德、医术精湛。他系统整理前代医方,结合自身诊疗经验编撰的医学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本草纲目》 C.《千金方》 D.《唐本草》
5.下列成就与下图邮票中人物相符的是( )
A.制定《大衍历》 B.编著《千金方》
C.编修《唐本草》 D.创编“五禽戏”
6.“显庆中,右监门长史苏敬上言:陶弘景所撰《本草》,事多舛谬。请加删补。诏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太常寺丞吕才等二十二人,与敬详撰……显庆四年正月十七日撰成。”根据材料可知, 《唐本草》的编撰动因是( )
A.陶弘景主动请求修订前代药典 B.苏敬指出《本草经集注》存在错误,需修正
C.唐太宗下令整理医学文献 D.为收录西域新药而编修
7.韩愈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此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致力于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据此可知,韩愈等人意在( )
A.推动佛教的本土化 B.迎合专制统治需要
C.重构儒家信仰体系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8.唐代某著名的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希望得到上天的恩赐,或者希冀依赖上天进行赏罚都是极其荒谬的,人只要掌握自然规律,就足以支配自然。这位思想家是( )
A.韩愈 B.柳宗元 C.僧一行 D.白居易
9.“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上述诗句最能反映唐朝( )
A.尚武风气盛行 B.社会风气开放 C.民族政策开明 D.文学艺术繁荣
10.由题表唐诗(摘录)可见诗歌创作来源于( )
诗人 诗句 出处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
杜甫 “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刘禹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A.民族交融 B.宫廷文化 C.科技创作 D.劳动生活
二、综合题
11.(24-25七年级下·河南洛阳·期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某学校某班级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方案,请你参与。
材料一《步辇图》(唐)
材料二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
——近代著名诗人闻一多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少数民族交往的哪一重大事件?
(2)列举材料二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闻一多先生将唐朝称之为“诗唐”?请列举“诗唐”的一位代表人物。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
三、材料题
12.(24-25七年级下·陕西宝鸡·期中)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隋唐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二 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
材料三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日臻完善,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创作所需的类书、韵书等工具书需求增大;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历书的需求量增加,手工抄写已无法满足需求。雕版印刷术出现后,为更快更多的复制书籍提供了条件。宋代官府、私家刻书都兴盛起来。
敦煌莫高窟第 323 窟的北壁,有一幅壁画,画作是西汉武帝时代的一位使臣,穿越广袤大漠到中国西边寻求盟友,共同对付匈奴族侵略的故事。——摘编自宁强《敦煌壁画里的“一带一路”形象》
(1)材料一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的哪一种选官制度?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的朝代,请说出这一对应时期盛世的名称及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雕版印刷术出现的背景及作用。
(4)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使臣”“高僧”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分析两个事件的共同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雕版印刷术
【详解】题干明确提到“板印书籍”(即雕版印刷)在唐代尚未盛行,至五代冯瀛王(冯道)开始大规模印刷五经,此后典籍多为“板本”(雕版印本)。材料是关于雕版印刷术的,沈括的记载是研究雕版印刷术发展的重要史料,印证了五代时期雕版印刷的普及关键节点,C项正确;记载聚焦雕版印刷的推广历程,未涉及造纸术的西传过程,排除A项;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但题干未提及其改进,排除B项;“火药武器”与材料完全无关,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宋元时期,火药更多地用于战争。材料是印刷术,而非火药武器,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雕版印刷术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我国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等。目前已经发现若干件唐朝前期的雕版印刷品,说明雕版印刷术至少在唐朝前期已经出现,代表性艺术品就是《金刚经》,B项正确;活字印刷出现于北宋,排除A项;套版印刷是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彩色印刷术,排除C项;激光印刷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孙思邈与《千金方》
【详解】据材料“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可知,孙思邈认为人的生命非常宝贵,比千金还贵重, 用一剂药方去救治病人,(这种行为)所体现的德行超过千金。他将自己的医学著作命名为 “千金” ,突出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医者道德的重视,体现了他秉持医德至上的理念,A项正确;题干中孙思邈的这句话以及著作命名,并没有涉及到食疗养生的相关内容 ,排除B项;从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和著作以 “千金” 命名,不能得出他精通针灸疗法的结论,题干中未提及针灸疗法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没有关于系统整理古方的任何表述, 所以无法体现他系统整理古方这一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孙思邈与《千金方》
【详解】据题干“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和所学知识可知,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药王”,其《千金方》以“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为理念,体现“大医精诚”精神,《千金方》收录大量药方,涵盖临床各科,是唐代医学集大成之作,符合题意,C项正确;《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汉代,是中医理论奠基之作,与孙思邈无关,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成书时间远晚于唐代,排除B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非孙思邈个人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A
【难度】0.65
【知识点】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详解】据题干“下图邮票中人物”和所学知识可知,此人是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他的突出成就是主持编订《大衍历》,这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代表成果,直接体现隋唐时期天文学的发展,A符合题意,A项正确;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编著了《千金方》,排除B项;《唐本草》由唐朝政府颁行,是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属于医学和药物学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东汉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唐本草》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陶弘景所撰《本草》,事多舛谬。请加删补。诏令检校中书令许敬宗、太常寺丞吕才等二十二人,与敬详撰……显庆四年正月十七日撰成。”可知,右监门长史苏敬在唐高宗显庆年间(显庆为唐高宗年号)上书指出陶弘景所撰的《本草》(即《本草经集注》)存在许多错误,请求修订。随后朝廷下诏组织官员与苏敬共同编撰,最终于显庆四年完成《唐本草》,B项正确;陶弘景是前代《本草》的作者,主动请求修订的是苏敬,排除A项;材料中提到的显庆年间属于唐高宗时期,而非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收录西域新药的内容,动因是修正前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难度】0.65
【知识点】韩愈、柳宗元
【详解】据材料“在自己的学说中糅进了不少佛学的成果。此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致力于寻求调和儒、释二家的途径”可知,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思想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韩愈排佛又在学说中糅进佛学成果,李翱、柳宗元致力于调和儒、释,目的是在吸收佛、道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重构儒家信仰体系,以增强儒学的影响力和竞争力,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韩愈等人对儒学的态度及做法,并非推动佛教本土化。佛教本土化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自身的发展演变,排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韩愈等人的行为是为了迎合专制统治需要。他们主要围绕儒、佛关系进行思想探索,排除B项;儒学正统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确立。韩愈等人所处时代,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难度】0.85
【知识点】柳宗元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柳宗元是唐朝无神论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 他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向天呼号,希望它有赏罚,或得到它的怜悯和恩赐,都是极其荒谬的想法;只要人们掌握了客观规律,人力足以支配自然,B项正确;韩愈主张禁绝佛教,排除A项;僧一行制定了《大衍历》,排除C项;白居易是唐朝诗歌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难度】0.65
【知识点】李白的诗、杜甫、王维和白居易的诗
【详解】根据题干“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可知,唐朝文化上出现胡汉交融,国际上万国来朝,精神上自信乐观,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唐朝社会风气开放的核心特征,这些诗句共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开放性与包容性,B项正确;唐朝虽然有尚武传统,但题干诗句中未体现,排除A项;虽有部分诗句体现出胡汉交融,但并不能直接体现民族政策开明,排除C项;题干仅涉及诗歌,不能推断出唐朝文学艺术繁荣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D
【难度】0.85
【知识点】杜甫、王维和白居易的诗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李绅的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描绘了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场景;杜甫的 “渔人漾舟沈(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鳞” 描写了渔人捕鱼的劳动过程;刘禹锡的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体现了采金者在沙中淘金的辛苦。这些诗句都来源于劳动生活,D项正确;题表中的唐诗主要描述的是劳动场景和生活现象,没有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排除A项;题中的唐诗描绘的是普通百姓的劳动场景,如农民锄禾、渔人捕鱼、采金者采金等,与宫廷文化无关,排除B项;科技创作主要侧重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研究等内容,题中的诗句没有涉及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或相关研究,排除C项。故选D项。
二、综合题
11.【答案】(1)文成公主入藏。
(2)玄奘西行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
(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4)我们要大力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难度】0.65
【知识点】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杜甫、王维和白居易的诗
【详解】(1)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步辇图》描绘了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反映的重大事件是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是唐朝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
(2)史实:据所学知识可知,“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史实是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前往天竺,他在天竺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他在天竺各地讲学,受到当地人的尊敬。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国。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鉴真是唐朝著名僧人,为弘扬佛法,他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在日本除讲授佛经外,还把唐朝的诗歌、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3)原因:根据材料“一般人爱说唐诗,我却要讲‘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诗歌的创作群体广泛,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普通百姓,都热衷于诗歌创作;诗歌的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边塞、田园、爱情、咏史等诸多方面;诗歌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有豪放飘逸、沉郁顿挫等;而且诗歌的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唐诗就有五万多首。所以闻一多先生将唐朝称之为 “诗唐”。
人物:据所学知识可知,“诗唐”的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4)对待: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大力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材料题
12.【答案】(1)制度:科举制。标志:隋炀帝时进士科的设立。
(2)朝代:唐朝。 盛世:“开元盛世”主要原因: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政局稳定;重用贤能,大力改革;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3)背景:科举制度的完善;文学的繁荣;经济的发展。作用:提高了书籍印刷的效率;促进了文化传播。
(4)事件:张骞通西域、玄奘西行。影响: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了解,友好往来;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
【难度】0.65
【知识点】张骞通西域、雕版印刷术、科举制创立的内容、盛世局面的出现
【详解】(1)制度:据材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可知,描绘了科举考试后金榜题名的情景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打破门第限制,让有才学的人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所以体现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 。
标志: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进士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学识和才能,为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
(2)朝代与盛世:从材料二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可知,第一个高峰对应的时间在 754 年左右 ,结合所学,这一时期处于唐朝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 “开元盛世” 。
主要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稳定政局,结束了之前的政治动荡局面 。他重用姚崇、宋璟等贤能之士,大力推行改革 。在经济上,发展生产,改革税制,减轻人民负担,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繁荣 。在文化教育方面,注重文教,组织力量编修图籍,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经济的高度发展,形成了 “开元盛世”。
(3)背景:据材料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日臻完善,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可知,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读书求学的人增多,对书籍的需求增大 。据材料“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歌创作所需的类书、韵书等工具书需求增大” 可知,文学的繁荣也增加了对书籍的需求 。据材料“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历书的需求量增加” 可知,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对各类书籍需求上升,手工抄写无法满足需求,从而促使雕版印刷术出现 。
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雕版印刷术出现后,“为更快更多的复制书籍提供了条件” ,提高了书籍印刷的效率 。更多书籍得以印刷和传播,促进了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播,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承 。
(4)事件:据材料“西汉武帝时代的一位使臣,穿越广袤大漠到中国西边寻求盟友” 和所学可知,是张骞通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高僧” 结合所学及图片可知是玄奘西行 ,玄奘前往天竺取经,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
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中原与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丝绸之路逐渐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 。玄奘西行带回大量佛经,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加强了中国与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 。二者都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了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