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教学情况调研(二) 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教学情况调研(二) 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24-2025学年度5月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3.本试卷共9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法的优美源自汉字的优美。中国书法经典碑帖,无一不是对历代社会审美取向和书者自我怡情的生动演绎。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即讲:“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中国书法亦讲究境界,它是自然之境、精神之境、艺术之境。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的书法必是高境界的作品。清代书家包世臣说:“书道妙在性情”。鉴赏书法,在细察作品的字法、笔法、章法等外表形式的同时,更注重从整体上品味其意境、格调、神韵,特别是体悟生命之力量,以及丰富、真挚的情感和深邃、厚重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讲,书法艺术就是个性风格与线条技巧的结合体。书之妙品,神采为上。但要达到这种境界,难乎其难。因为除了日复一日地习练之外,还需要广博的学识和修养。缺乏这方面的支撑,即使技巧娴熟,也很难如愿。古之有成就的书家,无一不是技巧与学养兼修的。这些看似溢于字外,其实却含于字中。由此,人们才能理解为什么同一字体会演化出风格韵味、神采气质各不相同的书体。
真正的书法精品是经得住历史和时间检验的,因为其将优秀传统与时代气息结合起来,将艺术美感与真情实感融合起来了。当然,我们主张继承传统,并非苛求照葫芦画瓢、复制古人的体貌样式,而是抓住本质、得其神韵,然后自成风格。我们讲求时代气息,应该追求的是一种审美情趣、人文精神。书法不仅要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精髓和历史的沉淀。书法也可称之为书道,而道是书法的深刻内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书法的另一种称谓。先秦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自然”这个理念,其主要为了阐明“道”。他主张道法自然。而书法之道,也在于追求自然。书者自然天成,观者心旷神怡。
明代董其昌曰:“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我们在书法创作中,不能仅重视线条、造型,因为这都是人为的,具有局限性,未能达到自然发挥的状态。如果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正所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书法之道,为而立德。得道的审美就能表现出很高的境界。因为“道”代表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能遵循这个规律,就具备了“德”的品行。正如古人所云:有意于佳而衰,无意于佳乃佳。唐代书家虞世南认为,书法的好与不好,法度技法固然重要,而心境和立意更加重要。道生之,德蓄之。从而证明了立德、行道对于书法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李玉赋《论中国书法的审美和神韵》)
材料二:
参观当今书法展时,感觉满展厅的作品都是技法的堆砌而缺乏书家自身的精神内涵,因此有人称当今书法走进了“炫技”时代。何谓“炫技”?主要是当下书法作者在创作时一味追求技法的丰富性,在笔力运用、笔锋转换、运笔速度及转折提按等运笔动作中追求精湛绝伦,在墨色、字形、章法甚至形式上也追求完美效果,这些丰富的技能是书法创作必不可少的硬件,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精湛的书法技能本身就是书法之美。但是,书法的核心内容不是技法而是书法家的思想与艺术境界,技法只是表现书法核心内容的工具,工具越完善,其表现力越强,越能将书法的核心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书法家的思想与艺术境界可以简单理解为书法作品中的气质与格调,这是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我国古代书法家的经典名作风格众多,不同书风其实体现了书法家的审美取向与内心境界。换句话说,书法家内心的审美境界与人生品格才是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动力”,书法技能只是表达风格的“工具”或“手段”,因此,古代书法家在磨练书法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与审美境界。当今展览的作品中很少有古代书作中的静气、文气、雅气、士气、书卷气而大多呈现出浮躁之气,这与当今书法过分“炫技”不无关联。追求书法技能的精妙绝伦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书法家一生追求的目标之一,但“炫技”不是书法创作的最终目的,运用精湛的技法表现艺术精神才是书法的灵魂所在。
(摘编自向彬《展览中的“书法危机”》)
材料三:
本书揭示了书法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书法,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视觉艺术,更是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积淀的独特符号。作者指出,书法教学应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书写实践中感悟汉字之美,理解汉字演变的脉络,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产生兴趣和敬意。书法教育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学生可以在一笔一画中体验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例如,了解不同朝代书法家及其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还能领略篆、隶、楷、行、草五体的演变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与文化特色。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促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摘编自张改儒评《书法教育与教学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国维认为词的境界决定品格,高品格的词和书法艺术一样,讲究自然、精神、艺术三重审美境界。
B.“书道”不只是书法的另一种称谓,还蕴含着道法自然的哲理,体现了立德行道对书法的重要意义。
C.笔力运用、笔锋转换、转折提按、运笔速度等技法都能体现书法之美,它们构成了书法的核心内容。
D.篆隶楷行草五体的演变、同一字体演化出风格不同的书体,体现出时代的变迁和创作者的审美趣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鉴赏书法应注重从整体上品味,如果其意境、格调、神韵不足,线条技巧水平再高,也不能称为妙品。 B.展览书法作品过分追求技法的丰富性却缺乏精神内涵,反映出当代书法家普遍存在文化修养不足的问题。 C.书法创作“有意于佳而衰,无意于佳乃佳”,书者只有无意追求技法技能的精湛,才能创作出精妙的作品。
D.加强书法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书法的精神气质,也不可忽视一笔一画、日复一日的习练。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虞世南的观点,论证了心境、立意对书法创作的重要性,与技法形成辩证关系。
B.材料二采用古今对比论证,通过分析展览书法与经典名作的差异,揭示“炫技”现象的弊端。
C.材料三以了解不同朝代书法家及其作品为例,说明书法教育应侧重技法训练以掌握时代文化特色。
D.三则材料均涉及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但论述各有侧重,分别从审美、创作和书法教育切入。
4.三则材料都对“这些看似溢于字外,其实却含于字中”这句话的内涵有所阐释,请具体说明。(4分)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包含着很多精气神的东西,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请根据材料谈谈这对中小学书法教育有哪些启示。(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微雪的早晨
郁达夫
这一个人,现在已经不在世上了;而他的致死的原因,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白。
去年年假,我因家贫无归,学校里举目萧瑟,在他执拗的劝说下,答应同他一道上他家里过年。那一天早晨很冷,中午的时候,太阳还躲在灰白的层云里,吃过中饭,正要雇车出去的时候,寒空里却下起鹅毛似的雪片来了。
雇洋车坐到永定门外,从永定门我们再雇驴车到殷家集去。路上来往的行人很少,四野寥阔,只有几簇枯树林在那里点缀冬郊的寂寞。雪片尽是一阵一阵的大起来,四面的野景,渺渺茫茫,从车篷缺处看出去,好像是披着了一层薄纱似的。
在他家里住了九天,我所看出的事实,有两件很使我为他伤心:第一是婚姻的不如意,第二是他家里的贫穷。到此,我才看出了他在学校里所以要这样减省的原因。唯其如此,我和他同病相怜,更加觉得他的人格的高尚。
到了正月初四,旧年的雪也溶化了,他在家里日日和那童养媳相对,也似乎十分的不快,所以我就劝他早日回学校里去。
正月初五的早晨,天气很好,他父亲自前面一家姓陈的人家借了驴儿和车子,送我们进城来。想来这九日里,我们大半竟是在这陈家和他家大女儿惠英一起过去的。我就对他说:
“可惜这陈家的惠英没有读书,她实在是聪明得很!”
他起初听了我这一句话,脸上忽而红了一红,后来觉得我讲这话时并没有恶意含着,他就叹着气说:
“唉!天下的恨事正多得很哩!”
我看他的神气,似乎他不大愿意我说这些事情,所以我也就默默的不响了。
一学期很快过去,暑假开学之后,平常本是沉默的他,入了阳历十月以后,更是闷声不响了。本来他用钱是很节省的,但是新学期开始之后,他老拖了我上酒店去喝酒。拼命的喝几杯之后,他就放声骂社会制度的不良,骂经济分配的不均,骂军阀,骂官僚,末了他尤其攻击北方农民阶级的愚昧。
本来是勤勉的他,这一学期来更加用功了。晚上熄灯铃打了之后,他还是一个人在自修室里点着洋蜡,在看英文的爱伦凯、倍倍儿、须帝纳儿等人的书。我也曾劝过他好几次,教他及时休养休养,保重身体。他却昂然的对我说:
“像这样的世界上,像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偷生着有什么用处?你先去睡吧!”
有一天寒风吹得很冷,天空中遮满了灰暗的云,仿佛要下大雪。惠英上京来买货物。吃过晚饭,我和他一同去惠英父女住的旅店。他们父女二人正在吃晚饭,惠英着了一件黑布的长袍,我觉得她的相儿却比在殷家集的时候美得多了。
我们一边喝,一边谈,我就把他近来太用功的事情说了一遍。陈老头听了我的话,对朱君说:
“雅儒!你在大学里,成绩也不算不好,何必再这样呢?听说你考在第二名,也已经可以了……总之,是身体要紧。……你的家里,全都在盼望你毕业后赚钱去养家。万一身体不好,你就是学问再好一点,也没有用处。”
朱君听了这些话,尽是闷声不语,一杯一杯的在俯着头喝酒。我也因为喝了一点酒,头早昏痛了,所以看不出他的表情来。一面回过头来看看惠英,似乎也俯着了头,在那里落眼泪。
第二天,陈家的父女已经回家去了,朱君的用功,沉默,牢骚抑郁的态度,也仍旧和前头一样,并不因陈家老头儿的劝告而减轻些。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又是一年将尽。正将考试的前一天早晨,朱君忽而一早就起了床,袜子也不穿,蓬头垢面的跑了出去。我们都出去看,只见他正和校役打骂,他的眼睛被血胀得红红的,两道眉毛直竖在那里,脸上是一种没有光泽的青灰色,额上颈项上胀满了许多青筋:“混蛋,像你这样一个小小的军阀,也敢强取人家的闺女么?”我们看了他这一种行动,大家都晓得他是精神错乱了。
我们只好差人上他家里去报信。朱君的病愈来愈凶,他的父亲以及同来的陈家老头因为想制止他的暴行,终于一晚没有睡觉,将他缚了起来。
我在学校里考试考了三天,正到考完的那一日早晨一早就接到了一个急信,说朱君已经不行了,急待我上那儿去看看他。我到了那里去一看,只见黑漆漆的一间小屋里,他同鬼也似的还被缚在一张板床上。房里的空气秽臭不堪,只听见微微的喘气声。我踏进了那间小房,审视了他一回,看见他的手脚还是绑着,头软软的斜靠在枕头上面。
我眼泪忽而涌了出来,走上他的枕头边上,伏下身去,轻轻的喊了他一句“朱君”,底下就说不下去了。他又转过头来对我看了一眼,脸上一点儿表情也没有,但由我的泪眼看过去,好像他的眼角上也在流出眼泪来的样子。
我走近他父亲的身边,问陈老头哪里去了。他父亲说:
“他们惠英要于今天出嫁给一位军官,所以他回去料理喜事了。”
我正想说话的时候,看见他的头往上抽了几抽,喉咙头格落落响了几声,微微抽动了一刻钟的样子,一切的动静就停止了。他的媳妇儿放声哭了起来,他的父亲因急得痴了,倒只是不发声的呆站在那里。我却忍耐不住了,低下头去在他耳边“朱君!朱君!”的绝叫了两三声。
第二天早晨,天又下起微雪来了。我和朱君的父亲和他的媳妇,一清早就送朱君的棺材出城去。长街上清冷的很,一辆大车,前面载着朱君的灵柩,后面坐着我们三人,慢慢的在雪里转走。
大车走出永定门的时候,黄灰色的太阳出来了,雪片也似乎少了一点。我想起了去年冬假里和朱君一道上他家去的光景,就不知不觉的向前面的灵柩叫了两声,忽儿按捺不住“哗”的一声放声哭了起来。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六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君之所以不大愿意“我”说关于惠英的事,是因为他更关注对社会制度、经济分配、军阀官僚等问题的思考和批判。
B.朱君听了陈老头对自己的一番劝告后,“闷声不语”,“俯着头喝酒”,说明他对此虽不认同,但内心已经接受现实。
C.小说采用双线结构,有关惠英的笔墨构成一条暗线,隐现在“我”和朱君交往片段的叙述中,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D.小说叙事时间跨度为一年,作者通过剪裁,将主要场景设置为冬天,几处关于雪的描写,更渲染了压抑、阴冷的氛围。
7、关于小说中的“我”,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回忆的方式,从“我”的视角讲述朱君的悲剧命运。“我”虽是朱君的好友,但对他的真实内心并不完全了解。
B.“我”和朱君同病相怜,家境清贫且婚姻不如意,我们读书求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借此逃离这一令人不快的现实。
C.结尾处对“我”不由自主“叫”“哭”的描写,表现出“我”内心巨大的悲痛,配合心理和环境描写,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D.小说中的“我”相较于鲁迅《祝福》中的“我”而言,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不够饱满,在小说中的作用也较为单一。
8.朱君精神状态的变化及其悲剧,与惠英有着若隐若现的关联,请简要梳理。(6分)
9.关于朱君的死因,小说中有明显的暗示,但开篇时为什么说“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明白”?请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班超上书求代,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故狐死首丘。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尔,况于万里绝域,小臣能无首丘之思哉?蛮夷畏壮侮老,自其天性。臣犬马齿歼,常恐奄忽僵仆,孤魂弃捐。臣义不营私,窃恐后世以臣为没西域。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超妹昭惧超遂死于边,上书曰:“超年至七十,衰老被病,扶杖而行。蛮夷之性,悖逆侮老,恐生逆乱之心。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即恐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兹。超有书与妾生诀,恐不复相见。妾诚伤超以壮年竭力忠孝于沙漠,罢老则使捐弃于旷野,诚可哀怜。如不蒙救护,超后有一旦之变,冀幸超家得蒙赵母①先请之贷。”书奏,上感其言,乃征超还,以校尉任尚代超。
初,尚与超书,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过补屯部。蛮夷兽心,难养易动。今君性严急,清水无大鱼,将军宜宽小过,总大纲而已。”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赠以奇策,今所云平平耳。”尚后竟遭边祸,如超所言。
袁宏曰:古之有天下者,非欲制御之也,贵在安静之。故修己无求于物,治内不务于外。班超之功,非不谓奇也,未有以益中国,正足以伏四夷,故王道所不取也。
( 节选自袁宏《后汉纪第十四》)
材料二:
论曰:时政平则文德用,而武略之士无所奋其力能。故汉世有发愤张胆,争膏身于夷狄,以要功名,多矣。祭肜、耿秉启匈奴之权,班超、梁懂奋西域之略,卒能成功立名,勒勋于后,亦一时之志士也。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班梁列传》)
[注]①赵母:战国时赵将赵括的母亲。她请求赵王不要派遣赵括,并预先求得赵王承诺:若赵括战败,赵氏一族免于连坐之罪。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君侯在外国A三十余年B而小人猥C承君后D任E重虑浅F宜有G以诲之。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丘,传说狐狸死时头必朝向巢穴所在的山丘,后因以比喻人不忘本,永远怀恋故国、故乡。
B.冀幸,指希望,与《屈原列传》中“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中的“冀幸”词义相同。
C.安静,使安定,使动用法,与《种树郭橐驼传》“非有能硕茂之也”中“硕茂”的用法不同。
D.要,求取、搏取,与《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的“要”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超在上书中援引“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的古事,表达自己的归汉之心,并希望得到酒泉郡或玉门关作为封地。
B.班昭上书直言蛮夷“悖逆侮老”的天性,担忧班超年老体衰难以震慑边地,若生变故将损害国家,最终促成汉帝召回班超。
C.接替班超的任尚,轻视班超“宽小过、总大纲”的治边建议,最终遭遇边祸,显示出班超对治边的远见卓识和识人之明。
D.材料一通过班超归汉始末展现其家国情怀与政治智慧,材料二借评史肯定武略之士的价值,均体现出对边疆治理的认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义不营私,窃恐后世以臣为没西域。
(2)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赠以奇策,今所云平平耳”。
14.两则材料对班超功绩的评价同中有异,请简要说明。(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崔校书从军
钱起
雁门太守能爱贤,麟阁书生亦投笔。
宁唯玉剑报知己,更有龙韬①佐师律。
别马连嘶出御沟,家人几夜望刀头②。
燕南春草伤心色,蓟北黄云满眼愁。 闻道轻生能击虏,何嗟少壮不封侯。
[注]①龙韬:古代兵法的篇名。后泛指兵法、战略。
②刀头:刀头常有环,环、还同音,故以刀头暗指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麟阁书生亦投笔”化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暗含对友人从军的赞许和激励。
B.三四句用“宁唯”“更有”递进,表明崔校书从军不仅为报知遇之恩,更是为国效力。
C.五六句,以战马连嘶渲染离别之痛,以家人凝望刀头的细节表达对征人归来的期盼。
D.第十句“何嗟”二字,既有对友人不必挂怀功名的劝勉,也暗含对军中不平的揭露。
16.诗歌特有的因素是创造的想象。请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赏析本诗想象手法的运用。(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肯定《离骚》在道德与治理方面重要作用的句子是“ , ”。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 , ”两句,表面看一派闲适恬静,但其中长夜不寐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
(3)“杜鹃”又称“杜宇”“子规,是古代诗词中的常用意象。因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比如唐诗“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和朋友线上聊天时,一个“哈哈”好像有点冷漠,要一长串“哈哈哈哈哈”才行;回复“OK”生怕显得不够友善热情,要膨胀到“OKKKKK”——“文字讨好症”是数字时代越来越常见的一种社交现象,它的出现和传播媒介的变化 A 。在互联网没有出现之前,人与人的交流常常是面对面进行的,我们的语气、表情乃至肢体动作都是情绪表达的一部分,可以精准而直观地向对方传递情感。到了数字时代,不论是和朋友还是和素未谋面的网友,许多交流都( 甲 )。在无法得知对方表情和语气的情况下,对语言的修饰成了表达友善的关键途径,于是人们常常给文字加上各种“外挂”。
也有人不赞同这种说法,语气夸张只是为了弥补线上交流肢体、表情语言的欠缺,说“讨好”就 B 了。语言就其呈现形式来说,就是对字词的排列组合。在互联网场域内,( 乙 ),符号、表情、网图等元素也都成了要考量和调用的工具。其实,倘若稍微回顾人类漫长的交流史,不难发现,此类现象绝非网络文化所独有。比如,鸿雁传书的时代,写作者对遣词造句的百般纠结,很多时候同样到了搜索枯肠的程度——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文字讨好”呢?
公允而言,写一段合适的微信对话,比写一封得体的书信,要容易得多。可为何大众对于网络交流“文字讨好”的感触更为强烈?因为微信文字勾通原本就主打个简洁高效。当参与者面对连续不断弹出的对话筐,每每都要“挖空心思”,久而久之自然会不胜其繁,最终转化为了“文字讨好症”之类的无奈自嘲。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请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梳理文中引号的用法。(4分)
21.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2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如果改成:“这其实是另一种‘文字讨好’。”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更符合语境,为什么?(6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让人忧惧的不是人工智能将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是人类对它的依赖。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B
2.(3分)C
3.(3分)C
4.(4分)①“字中”指技法表现,“字外”指学养境界,二者辩证统一; ②技法是载体,需以学养为支撑; ③精神境界决定艺术高度,通过技法自然流露;④书法教育应贯通技法训练与文化传承,实现内外交融。 评分参考:每点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中小学书法教育应着眼于书法的文化价值和人文底蕴; ②应充分挖掘书法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③应注重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审美观; ④应增强实践性和体验感,将书法习练、创作和欣赏相结合。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3分)D
7.(3分)B
8.(6分)①年假朱君在家时的不快,是由于婚姻的不如意,所爱的是惠英,却无奈娶了童养媳; ②暑假开学后朱君的苦读、牢骚抑郁,是由于惠英终将出嫁军阀,而自己却无能为力; ③考前朱君的精神错乱和离世,源于惠英出嫁在即,无可挽回,加以长期的无力感、自责和苦闷。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开篇这么说,为小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小说以“我”的视角和口吻讲述朱君的悲剧,这么说合乎情理。 ③叙述过程中,对朱君的死因有暗示却不点破,有引发思索的空间。 ④连至亲、挚友都无法明晰,表明朱君死因的复杂性,不仅是个人遭际,更有社会不公,深化了小说的批判内涵。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3分)B D F
11.(3分)C
12.(3分)A
13.(8分) (1)(4分)臣坚守道义不谋求私利,但暗自担心后世认为是在臣手中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评分参考:句意通顺给1分,“义”“营”“没”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任尚私下对亲信说:“我本以为班超会传授奇谋妙计,如今所说的不过是平常道理罢了。” 评分参考:句意通顺给1分,“亲”“赠”“平平”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两则材料都肯定班超建立了卓越的功绩;袁宏认为班超对中原没有实际益处,不符合儒家的王道主张;范晔则认为班超经营西域在后世留下影响,是一个时代的代表。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三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5.(3分)D
16.(6分)时间上:由眼前的别离勾连未来,想象从军后家人盼归的情景和崔校书行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虚实相映。 空间上:想象崔校书行旅途中应能见到的“燕南春草”“蓟北黄云”,展现辽阔的边塞图景,强化征途苍茫的意境。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6分) (1)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2)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示例二: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示例三: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2分)A 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B 夸大其词(辞)/言过其实/哗众取宠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4分)甲:以文字形式发生在线上 乙:除了字与词之外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4分)①“文字讨好症”②表示特殊含义 ③表示直接引用(或“表示着重强调”) ④“哈哈”(或“讨好”“文字讨好”“挖空心思”) 评分参考:每写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2分)勾——沟 筐——框 繁——烦 评分参考:每改对一处给1分。
22.(6分)改句表示一种确定的判断,原句是委婉表达认同或肯定;原句更符合本段文字要体现的态度:对“文字讨好症”的说法提出商榷;同时这也更有交流感。评分参考:每写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