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耕作工具
灌溉工具
一、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1、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思考:根据教材,梳理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历程。
青铜器农具(数量有限)
石、木、蚌(耒耜)
铁制农具
开始推广
春秋战国
汉朝
新石器晚期
石器时代
公元前
15-14世纪
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灌钢法
唐朝
曲辕犁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演变趋势
①制作材料:
②农具种类:
③制作工艺:
④劳动者:
⑤动力:
铁犁牛耕
主要方式
南北朝
思考:耕作工具的变化呈现怎样的演变趋势?
由石、木、骨、蚌到青铜到铁再到钢。
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由粗到精。
由打制到磨制再到冶炼、铸造。
由靠天吃饭到主动参与再到生产农具提高效率。
由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
二牛抬杠:二牛三人
唐代·曲辕犁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直辕犁:二牛一人
曲辕犁:一牛一人
探究1:为何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农具较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
——张光直
①生产力水平低下,产量较低,主要用于制作礼器和兵器;
②硬度不足,不易普及。
◎战国青铜镰
◎青铜器
◎青铜铲
◎青铜剑
探究2:西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原因?
①赫梯王国铁矿资源丰富;
②靠近海边,温度易达到冶炼铁矿石的程度。
材料:公元前两千纪前后,哈梯文明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目前所知最早使用“铁”这一词语的就是哈梯人。因此哈梯人所创造的文明可以说是赫梯文明的前奏,它为赫梯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蒋家瑜《不可不知的古代地中海文明史》
灌钢法
二牛三人(西汉:耦犁)
二牛一人(两汉)
一牛一人(魏晋)
探究3:铁制农具为什么会大规模推广?又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铁农具是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过渡的决定性因素,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铁农具为兴修大型水利工程提供了物质上和技术上的基础;第二,铁农具促进了粗放农业向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转化;第三,铁农具为封建帝国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摘编自徐旺生《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
原因:①铁器锋利轻便,易锻制打磨;②熔炉(冶金工具)的进步。
影响:①有利于大型水利工程的兴修;②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③奠定了封建国家强盛的基础;④提高农具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促进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从集体耕作向个体耕作转变,进而推动了社会转型。
原始社会末期
明清
春秋时期
三国时期
唐代
宋代
探究1:灌溉工具的发展趋势?
①动力来源从人力到自然力;②灌溉装置日益复杂,效率大大提高。
杠杆原理
水力
风力
探究2: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①提高了灌溉效率;②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③扩大农耕区域,加速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
(2)灌溉工具
陶器
桔槔
翻车
(马钧改进)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捕捉、驯化工具
驯养禽畜条件
(3)畜牧工具
马槽
汉代陶猪圈
马厩
捕捉工具:弓箭
驯化工具:马鞍
弓箭、网、马鞍等
圈厩(jiù)、马槽等
劳作方式 相关史实 特点
集体 劳作
家庭式 劳作
庄园式 劳作
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
中国: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中央权力弱而割据势力大
③人身依附色彩浓厚
商周井田制采用奴隶集体耕作
中国魏晋南北朝的坞堡(田庄);
罗马共和国的奴隶制庄园;
欧洲中世纪的庄园
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古希腊罗马的家庭式劳作
思考:阅读教材,分析农业劳作方式的特点。
2、农业劳作方式的发展
思考:据材料及【历史纵横】分析家庭式劳作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特点:
积极:
消极:
①保证小农家庭的自给自足,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稳定。
②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发展,为国家提供赋税和徭役。
①生产规模小、生产水平低;
②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③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在近代阻碍社会进步。
①以家庭为单位(分散性);
②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封闭性);
④脆弱性;精耕细作。
【知识补充】田庄经济
◎汉代田庄集体生产
◎东汉大地主的田庄
◎三国时期的坞堡
◎东晋时期的庄园
特点:
经济上——自给自足(市场化程度低)、集体生产、规模大。
政治上——地方割据,影响中央政权。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背景:
①生产力不够发达;
②国家权力弱而割据势力强;
③战乱及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纺织工具
陶瓷工具
冶炼工具
二、古代手工业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1、手工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工具
用途
骨针
陶纺轮
纺车、提花机
改进棉纺织机
织布
纺纱
纺线
缝制兽皮
3万年前山顶洞人
新石器时代晚期
汉朝
元朝
思考:阅读教材,梳理中国纺织工具的发展历程。
脚踏三锭棉纺车
(1)纺织工具
思考: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1 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材料2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
原因:
①棉布柔软保暖,适合各阶层需要;
②棉花的广泛种植;
③元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④政府对棉纺织业的重视。
影响:
①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增加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③棉织物的广泛使用,丰富了服饰材质。
工具
用途
早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南朝
唐宋时期
思考:阅读教材,梳理陶瓷业工具的发展历程。
泥条盘筑
坯车
匣钵
支钉
制造陶器
制坯
防止污损坯件
防止粘连
(2)陶瓷工具
粉彩瓷
知识扩展:陶器的演变历程
唐朝
陶器
原始瓷器
青瓷
白瓷
“南青北白”
新石器时代
商朝
东汉
南北朝
宋朝
唐三彩
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
定窑
汝窑
哥窑
官窑
钧窑
元朝
明朝
清朝
青花瓷
釉里红
景德镇瓷器工场
珐琅彩
中国古代制瓷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风箱——水排
锻打小型器具
铸造大型器具
土炉:熔化金属原料
锤:打击金属原料
锉:磨平金属
坩埚:熔化金属原料
范:使液态金属成型
(3)冶炼工具
时期 工具 用途
商周
东汉
南北朝 冶铁鼓风工具
灌钢法
使金属用具成型

水排
水排以水力为动力,装置皮囊鼓风,将空气送入冶铁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家庭式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思考:古代手工业的劳动方式可分为哪几种?
2、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发展
作坊手工业
【知识拓展】古代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经营 形态 出现 时间 生产经营 模式 产品及 流向 流通 方式 地位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家庭 手工业
西周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民间私人经营
家庭副业
官府专用
和皇帝私用
民间消费
的产品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不在市场流通
主要在市场流通
剩余部分出售
明中叶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最高水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明中叶后,在一些部门,占据主导地位;孕育雇佣劳动关系。
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到近代破产。
总结: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
(2)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3)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
(4)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
(5)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
(6)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
课堂小结
(2023·浙江高考)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课堂检测
(2022·山东卷)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 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 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以及河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等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的材质发生明显的变化 D.南方的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2021·湖南·高考真题)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2020·新课标Ⅱ)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 )
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
课堂检测
1.(2025·河北调研·2)碌碡(如图所示)是一种用于平田、破土、冬季压雪、谷物脱粒的多功能大型农业用具,工作时用牛力牵引,碌碡大约产生于秦汉时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均已普及。《齐民要术·水稻篇》中所载:“先放水,十日后曳陆轴(碌碡)十遍。”碌碡的普及(  )

A.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表明传统耕犁技术渐趋衰落
C.体现了劳作方式的发展D.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存条件
D
2.(2025·河北部分学校高三模拟·2)“物勒工名”是中国古代一项铭制,指器物上要刻上其制造者的名字,以方便管理者监察产品或追究产品质量责任。该制度于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发展到后来,器物上不仅要刻上制造者的名字,而且要记录包括制造地、督造人、计数、制作年号等。据此可知,“物勒工名”(  )
A.促进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B.扩大了雇佣劳动者的队伍
C.推动了手工业生产的规范化
D.创新了工商业销售的方式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